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第2章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2章

小说: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自覺已到圓滿地位,更不須學說學理及學習學作之學,故曰無學。然佛證入究竟覺
悟境界,如虛空、如大圓鏡無不含照,而一切眾生未能證入法界萬有之真實相,所以
迷昧顛倒生出許多煩惱痛苦,佛悲憫之,故施設名句文身之教法使之覺悟。
佛之教法有兩方面。一者符契真理,佛一念中普遍照了法界萬有之真實理,時時
相應,無有一毫謬铡仕f法皆契真理。一方面又符契根機,聞法者是何等根器,
何種機感,即為之方便解說。此之兩方似相衝突,以眾生心智不與佛齊,隨順眾生則

不契理。然隨機說法乃佛行化之權巧,漸次皆令通到佛之境界,所謂皆令入佛知見,
此為無上正遍覺中施設流出之教法。惟此種施設,必係應機而起,佛與佛則不用此也
。此所施設流出之教法,依萬法唯識言之則有兩方面:一、無漏清淨之名句文身,自
無上正遍覺之佛心中流出,此由眾生機感乃自佛心中流出,謂之本伲獭6⒎鹦乃
流出之名句文身,吾人不能直接親緣,祗能以有漏心依之為增上緣,在自心中生一種
影象,謂之影象教。推此影象歸於本伲瑒t佛教中所謂拢袒蛑两蹋藶闅v千古而不
變,推四海而皆準之常法,無學可言。所以佛有學者,則在第二理法。其能詮理之影
象教,係以佛說為增上緣,聞法者對於所聞之教法,思惟觀察得有了解,乃有佛教學
理。凡稱為經者,皆是佛所說之法。後來又有依佛教法詳細申論推闡者,則稱之曰論
。在論之成為精密詳確之學理者,如大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等是也。推其根源,皆
自佛所遺留之教法來者。佛之教法,本由得無上正遍覺而出,故吾人欲知佛教之真理
亦必須證得無上正遍覺、如何始可證之。又必講求修行方法,故第三者須講行。而

行中有三增上學,即戒定慧是也。所謂如何持戒,如何修禪定,如何得大智慧。如此
修行,則可得無上正遍覺,即是大菩提果,證知法界諸法實相,此即第四所謂果也。
既得以後,亦可以此開示覺悟他人。
然教理行果亦非截然隔別者,蓋思惟觀察即是行,因行而理愈明,理解與行同時
並進,如行路然,目之與足同時發生作用。且雖少明理解未達究竟果位,然亦己成效
果,雖少有效果不以自足,故能終達無上正遍覺也,常人思想知識皆不離我執法執,
故所謂各種學理,不免妄情卜度推測,不能認為究竟真理。欲求真理,不能不依佛之
教法,或古來大德之學理為研究時之根據。然則佛之學理,一為得拢擞袑W之學
理,半依拢贪胍雷宰C而成;一為初學者外內凡之學理,全依拢搪勊级伞7饘W一
名,大略如是。

學 史(裕Ф
第一章  釋尊略傳
第一節  釋尊出於印度之背景
佛學之真理即為宇宙萬有之實相,無始常新。然今此人世所流行之佛學,實由釋
迦牟尼佛世尊(簡稱釋尊)證明之宣說之而起。
釋尊之生印度,約在距今二千五百年至二千九百年前。印度天氣溫暖,生活單易
,除俗人耽其欲樂之外,輒多深思玄想之士,故特富於宗教哲學之探索。其先已形成
為宗教者,曰婆羅門教。傳婆羅門教者,居最上階級。建國領地各貴族曰剎帝利,雖
掌執軍政,猶居第二。商賈次之,農工更次之,其下更有傭奴之一級。然修養山林者
派生之異學頗多,剎帝利族中智者,先釋尊已有耆那教(尼乾子)之創。釋尊既不安

於俗樂,尤不滿於所受之婆羅門學,期一訪森野中修士,遂捨其家國而至終成正覺。
第二節 未成正覺前之釋尊
「釋迦」譯能,乃貴族中之一族,「牟尼」譯寂,以形容其恬靜。釋迦牟尼,謂
釋迦族中之恬寂者。佛陀及世尊等,則世人對之之尊稱也。實姓喬答摩(瞿曇),名
悉達多(譯義成)。生於中印度恆河支流、羅泊提河岸之劫比羅伐缽睹城主家,父名
輸頭陀那,娶同族拘利城主阿■釋迦之二女、摩耶與缽羅闍缽底為室,而悉達多則生
於摩耶,鞠養於缽羅闍缽底者也。既長娶表妹耶輸陀羅,生子曰羅怙羅。然少年放觀
田野,見農家之勞瘁,深覺貴族生活建築於民眾痛苦上者不宜。由耕土出蟲鳥即啄食
,更察知全生物界皆以害他利自求生存,尤覺心痛難忍,遂冥索解除生活慘殘之道。
他日又因睹老者病者死者之狀,感殺他活自以生者,苟延殘喘,不免終趨滅亡,遂不
復能暫安其世俗生活。乃於十九歲棄其家屬國財,游訪者五年,繼以苦行六年。時其

父遣戚族憍陳如等五人為侍,其後受乳糜之供,五人疑其退志,捨而他去,遂獨至菩
提伽耶畢缽羅樹下,跏趺端坐而誓成正覺。
第三節 成正覺後之釋尊
正覺之成,實為佛學之源海,蓋佛學皆流出於正覺之心境者也。其覺悟之境,在
明萬有緣起。眾緣所成,自無實體,無實體故,曰自性空。眾緣成故,一一皆互為主
伴而得存立,無內無外,無始無終,遂解除害他兼害之殘殺死亡,得成利他兼利之美
滿生活。初受用此自證之樂而不起於座者四七日,詳寫此正覺心境者有佛華嚴經等。
旋入波羅奈斯城,為五侍者說苦集滅道四諦法,遂度為弟子、數年中聞法之下得成阿
羅漢者,若著名之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不可勝紀;而在家信徒,若耶舍長者
及鹿子母等,皈嚮尤眾。後釋迦族中子弟,頗多出家從佛,而印度諸王貴族亦相欽奉
,乃常說法於舍衛城、臁惿降忍帯v五十年之久,遂於熙連若跋提河畔之雙娑羅樹
間示寂,是為釋尊生平之略史。

第二章  印度佛學略史
第一節  佛滅後結集諸藏差別
佛為一切教法之本。佛應世時,親聞佛說,佛示寂後,依佛遺教,佛之遺教,即
諸拢茏铀劤纸Y集之法藏也,然法藏之結集,傳說非一。善見律傳經藏、論藏、律
藏之結集。真諦則傳阿難誦經,富樓那誦論,優波離誦律,大迦葉為上首,由七葉窟
界內上座眾結集之。其未及加入窟中者,曰界外大眾,別以婆師婆為上首,結集佛說
。此則祇及小乘者。四分律則傳經藏律藏論藏之結集;而阿含經外別有雜集藏,兼攝
方等諸經,此則兼通小大乘者。西域記則傳阿難誦經,優波離誦律,大迦葉誦論。其
不加入窟中之大眾部,別開會誦出經藏、律藏、論藏、雜集臟、禁咒藏;雜集藏攝根
本大乘經,禁咒藏攝陀羅尼,此則兼通小大乘顯密教者。真諦又傳說文殊師利阿逸多
等,與阿難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或傳大乘經由廣慧菩薩結集;而佛地經論亦言傳法

菩薩結集,此三則專屬大乘者·故雖總唯一佛法藏,或分為聲聞與菩薩之二藏,或分
為經律論之三藏,或分為經律論雜四藏,或分為經、律、論、雜集、禁咒之五藏,因
結集時已有差別也。
著者意見,則七葉窟中迦葉、阿難、優波離、富樓那等界內上座,係當時儀式最
嚴正之結集,然僅小乘之三藏或二藏耳。此外大小乘諸拢茏又Y集其所聞者,應不
一而足。文殊彌勒等,應亦曾結集。相傳迦葉眾結集已,出至窟外,見復有眾弟子之
結集,即宣言『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隨順』,殆結集後曾和合界內外小大乘眾共
相參印。而文殊等或嘗請阿難證其所傳,故有與阿難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之傳說,此
讀增一阿含之序分,亦可想見髣彿。而大乘莊嚴經論、謂大小乘契經原來並行流傳者
,深為可懀乓病
第二節  小乘盛行與分成各部
初百年間,由迦葉、阿難等傳持法藏,遂形成小乘之教團,至阿育王時乃極盛行

,然分裂之端亦由是起。首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至五百年間有二十部之多。異部宗
輪論云:『如是大眾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別說合成九部。一、大眾部,二、一說部,
三、說出世部,四、雞胤部,五、多聞部,六、說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
部,九、北山住部』。『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別說成十一部。一、說一切有
部,二、雪山部,三、犢子部,四、法上部,五、賢冑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
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飲光部,十一、經量部。』按所云大眾部四破或
五破者,連根本之分為大眾部上座部,則有五次破裂,若專從大眾部所分出者以言,
則但有四次破裂也。所云上座部七破八破者,亦連根本之分為大眾部上座部,則有八
次破裂,若專從上座部所分出者以言,則但有七次破裂也。今依各派所從出及破裂之
先後,撮為一表如下:


                        ┌一說部──┐
                        │說出世部─┼──第一破………第二百年
          ┌大眾部───┤雞胤部──┘
          │  ︵        │多聞部─────第二破……第二百年中
          │  佛        │說假部─────第三破……第二百年中
          │  寂        │制多山部─┐
  印度小乘┤  百        │西山住部─┼──第四破………二百年末
          │  餘        └北山住部─┘
          │  年
          │  ︶
          └上座部┬─雪山部(本上座部)
                  └─說因部┬──────第一破………………三百年初
                            │┌犢子部┬──第二破……………第三百年
                            ││      │法上部─┐
                            ││      │賢冑部  ├第三破……第三百年
                            └┤      │正量部  │
                              │      │密林山部┘
                              │化地部─┬────第四破……第三百年
                              │        └法藏部─第五破……第三百年
                              │飲光部──────第六破……三百年末
                              └經量部──────第七破……四百年初


第三節  大乘繼興與其派別
薄伽梵(世尊)所說大乘教法,雖有窟外大眾暨文殊彌勒等,曾結集為大乘法藏
,與小乘並流行於世,然在初五百年間,全印所宏傳者唯小乘為盛,而大乘法若存若
亡,未能光顯焉。故後時大乘崛興,其執著小乘者,甚或斥之為非佛說,雖至無著時
,其諍猶烈。依彌勒大乘莊嚴經論,舉七義證明大乘為佛說者可知也。釋尊滅度五百
餘年,有馬鳴菩薩興世,外攘異道,內抑小乘,獨揚大乘至教。除大莊嚴經論等雜說
因緣暫用導俗外,他若大乘起信論等,皆直宗大乘一真法界而造,頗與釋尊之華嚴根
本法輪遙相呼應。此唯建大乘根本,純然未有宗派之分別也。至龍猛提婆,漸偏重闡
揚大乘畢竟空義,以治外小之增益執;無著世親,漸偏重闡揚大乘之如幻有義,以治
外小之損減執。但仍互融無間,未據所宗自為其派,故此前皆可謂之未分宗派之大乘
也。然空宗有宗已耄Ш浞峙芍嘴洱埫蜔o著,且須上溯乎妙德慈氏。沿至佛滅千一
百年間,由清辯護法二論師,大乘始分空有二宗。旋即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