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第33章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33章

小说: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空俱非之中實法界。而中國所傳十宗可系列為兩行如下:

    真空觀──成實──中觀──禪宗──天    台──共基之戒律
                                            中實
    假相觀──俱舍──唯識──密宗──華    嚴──共庇之淨土

成實、俱舍二門,可達中實法界一分之擇滅涅槃;中觀門、唯識門以下,俱可達
中實法界全分之無上轉依。然建立「中實法界觀門」者,則為天台華嚴二宗,故天台

以真空觀融攝假相觀而成空假雙遮雙照之中道。而華嚴以假相觀融攝真空觀而成假空
俱存俱泯之法界。然真空門妙極於禪宗,而假相門妙極於密宗,故行證之妙門,獨於
此二為崇。蓋天台、華嚴著重於玄妙的描寫,致行證反成無力也。至律宗之戒律為觀
行定慧共依之基礎,且為建立流通各觀行法門於人世之必循儀範,瞭然可知,不待更
釋。唯淨土宗之往生十方淨土,在現行之意義上,若達行證之極,雖成實,俱舍亦證
涅槃而無待往生淨土,然為一生未能極證而防退墮計,則皆有托庇於某一佛拢那鍦Q
國土之需要。不唯禪宗有「有禪有淨土」的修法,而密宗亦有密嚴、香拔拉等。成實
俱舍雖未明求生他方佛淨土,而亦有期生得聞佛法的有佛法國中之意。今各宗間之通
行之淨土門,以西方極樂與兜率內院為最廣。上生兜率內院以親近彌勒,則雖不談他
方佛土之聲聞眾,亦可依歸;故諸淨土門又以兜率淨土攝機為普遍焉。
前二系列中禪密二宗,為空相二門最高極詣之對峙雙峰,其直趨行證之力最強,
故其自尊而抑他亦特甚。禪宗則自稱「宗下」、而以「教下」概稱其餘,密宗則自稱

「深密」、而以「滐@」概稱其餘。要皆禪宗或密宗獨盛之後,禪宗語錄與密宗咒軌
有自成一藏勢,乃於一味佛法中發生如此絕然對峙之分別耳。然此非囿於禪宗、囿於
密宗者所能知,而在深入禪或密之熱照撸秩f非冷靜之理智能致其感悟;故此雖為
博達教義教史者所明見,卒無以解習禪習密者之囿焉。(見海刊十五卷四期)


佛法悟入漸次
──民國十二年七月在彛绞澜绶鸾搪摵蠒v──

         一  明業果不斷故有情續生
         二  明唯有根塵故人我本空
         三  明諸法本空故唯識所變
         四  明本非空有故入佛知見

佛教以圓寂以大覺為究竟目的。藏海雖淵,但求由之而能開悟;法門固多,但求
由之而能證入。拈花一笑,直契實相;擊竹聞聲,悟徹無生;非必有所謂慚次之階也
。然資糧備習,三劫五位,由生而佛,進程不應躐等;五類種性,有學無學,轉迷而
覺,悟入遂有漸次。約其漸次,可有四級:一、明業果不斷故有情續生,二、明唯有
根塵故人我本空,三、明諸法本空故唯識所變,四、明本非空有故入佛知見。

一、明業果不斷故有情續生  有情依其身語意三者所發動之善惡染淨等行為,皆
謂之業。有如是業,即有如是感招後異熟報之力,所感之後報能酬前業,是謂之果。
異生二執俱生,於異熟果不達依他無我之理,遂起四顛倒而造善惡等種種之業。業持
於識,為識增上;業為識造,識為業牽;此善惡之業,依有情之識,異時變異,遂得
異類之總報。報體即識,報名曰果;復依此果而造諸業,更感後果。由斯前前後後業
果不斷,亙古歷今,各隨所造之業得其所應得之果,異生遂長夜沈淪於生死海底,相
續於六道趣中矣。或曰:理既如斯,其相若何?曰:若示概相,可依十二因緣以明
之。十二因緣者,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樱⑹堋邸⑷ ⒂小⑸⒗纤馈
此十二因緣亦名十二緣起,以業果之相由十二種之因緣而起故;亦名十二有支,以此
緣起有十二支故。此中所謂無明者,即不明之謂也。其所不明者有二種:一者真實義
,謂諸法生滅無常,緣生無我,性空無為之義;二者異熟果,謂諸所作業異時必變異
異類而成熟為果,曰異熟果。異時是所難究,變異則相不識,性空故理趣玄深,無我

非妄心所緣;異生無正比量智以通此理,無真現量智以達此事,故曰無明也。以無明
為增上緣,貪瞋等種遂爾現行,身語業於斯而起行為動作,是之謂行。以無明行為增
上緣,命終之時惑業感牽識心,識心被牽遂復趣生,是之謂行緣識。當其趣生得命之
時,此識即與父母愛情之精血合為一團,此一團中之物伲瓷渚瘵ぉな堋⑾搿
行、識即名,合此二者謂之名色。由名色展轉之力,有情遂能吸入色聲香味樱鶋m,
能吸入者是之謂六根。當此六根既已成熟,遂由母腹中出而與外界接樱侵^樱
。當此樱鼤r,即有逼近之苦樂與捨等之感受,是之謂受。於現所受不明其為虛妄,遂
依之於境而生愛憎,是之謂受為緣生愛,以愛迷為緣故,於現前境認定而欲保取之或
欲摧滅之,是之謂取。以取迷為緣故,造作諸業,以業有引來世
之力,是之謂有,蓋謂此報雖未捨,而來世應有之業因已有也。
依此有故復得後報,是之謂有為緣生。報得曰生,果壞曰死。斯
之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即業果不斷有情續生之概相也。

   ┌─→惑──┐
   │          ↓
   苦          業     (此圖為圓形)
   ↑          │
   └─────┘


別作者既別受,共感者必共得。別異之報果乃別異之惑業所致,共同之果報即共
同之惑業所感。根與身為別異之正報,器世界即共同之依報;國家乃共別之業招集,
世界即共共之業所陶成。生老病死,一期復一期別異之業果相續;成住壞空,一劫復
一劫共同之業果不斷。諸有不達此義者,遂依其現見之果法上起諸斷見或起常見,或
計其為無因而然,或計其為有因而然。計無因者,謂去來今宇宙一切參差之現象森羅
環列,人生一切變化之休咎富貴貧賤,皆何由而然耶?曰:皆自然而然,非有因而然
也;即莊子所謂「然乎然、不然乎不然」之計也。計有因者有二支:一計宇宙人生為
神造的,一計宇宙人生為物集的。計為物集,中士則說為陰陽二氣、五行生剋;印度
則說為地水火風,極微造色;西土則說為原子電子,物伲锪Γ蝗槐怂f皆謂物集則
相顯,物散則相洠В松钪嫠砸磺兄啵挥晌锢碇蚬伤乱病S嫗樯
造,枺羷t計為天,西土則計為上帝;然彼等皆謂宇宙之所以有此森羅萬象,人生之
所以有諸存亡休咎者,必有一獨尊萬能全知之天神主之宰之造之作之也;豈無而能然

耶!何以故?以現見能活動之人之畜,不能如此故耳!不然者,則人畜等何以每不能
遂其所樂欲而常為環境之苦所支配乎?故必有上帝也。合此二支與自然一派,又可約
為二種邪見:一者斷見,二者常見。計常見者即神迷派,彼謂上帝既為吾人之主宰,
萬能而全知,是以信之敬之念之吨敱刭囍郎焯茫砜鞓缝稛o窮;若不信而
忽之侮之慢之背之,自求永墮地獄,終偽撤但。常流於化外而莫之救藥。噫!此教此
見,一梗於胸中,其最善者或幸能生天享一期之福報,但報盡則仍不免於六道輪迴,
三途之痛苦;次之者則什九不免鬼道幽冥之苦矣。計斷見者,即自然迷派與物集迷派
;蓋謂自然如是,本無因果,好醜固定,佛豈可致?遂順其貪瞋慢之流而不復求其解
脫之力。又謂人由物集,物散人亡,人生無常,應即時行樂;苟得以滿吾貪瞋慢之狂
壑者,雖五逆十惡亦何憚而不犯!雖殺盡天下人,亦何所顧忌而不為!苟不得遂吾之
所欲為,悶悶一生,則無如自殺速死之為快耳!吁嗟乎!此見一印入腦中,其不長淪
惡趣裕缘鬲z者鮮矣!噫!不明十二因緣之概相,別共業感之正理,則不落於常,即

流於斷;既落斷常而欲保持人類之地位尚烏可得耶!故吾人若真欲做一個人,昧此則
無軌道之可循也。故此業果不斷有情續生之理,吾嘗謂之為「做人的要義」;推而廣
之,做天乃之做佛,亦莫不基此為出發之點,奉此為根本之理。故在佛法應謂之曰五
乘之共通教義,為學佛之最低限度也。
上來所說,非如世俗糢糊影響之談因果。若能以之普及於今世之人類,則雖不倡
世界和平而世界必趨於和平矣。且儒家雖不深明佛法,亦常謂佛教之談因果,有裨於
世道人心,足以補儒之闕也。
記者謹案:中國庸儒,每耳食佛家有因果之論,輒謂佛教之談因果,其於世道人心亦
不無小補;實屬乖謬已極,可知彼輩於佛經佛論必未曾寓目,於因果之理,必完全不能彷
彿其粗義也。夫釋氏所云因果之理,乃如實而言,豈彼橫記妄說為如是如是哉!釋氏之意
,亦非借此論以駭懼世人,使勿殺人放火也;亦非待釋氏道出因果之論,而後世間方有因
果報應也;惟因事相本來實現為如此如此,故釋氏說為如此如此。蓋以於事實上雖因果昭

昭不爽,然異生身為異熟之報所礙而不能見其底蘊;心為種種戲論所障而不能明其正情;
故釋氏集合異生分上所有之種湩事情,於其共同點上指出其因果之公理,次復告之以人生
輪迴之事情,使之由此理上比知必有六道輪迴之事實。世人不曉,而謂因果之教,唯是釋
氏所施設,唯是佛教徒所迷信,豈人生真有所謂因果輪迴來生來世哉,縱聞有二三現見之
果報等事,亦不過適逢其會耳!總之,輪迴非現前可見證,來生亦渺不可親覺,吾不信焉
,吾不信焉。吁嗟乎!中國人之未出國門者,不見有美國,不信有美國,而美國豈即因其
不信而即消洠Ш酰勘溯叢恍庞袠I報,而業報豈即因其不信而遂無乎,知與不知,信與不信
,而因果之理,業報之事,本來如是如是;吾甚為昧者危焉!
二、明唯有根塵故人我本空  凡夫鮮具宿命之慧,菩薩尚有隔陰之迷,且貪瞋內
擾,濁境外眩,吾人若不亟求所以出世之道,則福果一盡,人生之再報,將難乎為繼
矣!是以既曉業果之五乘通義,繼則應達我空三乘拢獭4巳顺鍪乐畬W,最初所明
者,即人我本空之理、五蘊幻聚之相。蓋以生死因於惑業,惑業原於執我,而庸人所

執之我,則皆由不達五蘊假相而妄計之以為我之故也。或計色蘊是我,或計受蘊是我
,或計想蘊是我,或計行蘊是我,或計識蘊是我,或計五蘊和合是我;要皆是铡K為
蛇,顧影覓首也。若就其所計而推研之,彼將彷徨而莫知措其手足矣!蓋以即如彼所
計之五蘊而言之,其中亦唯見有色受蘊等,而未見有我也。或難曰:若但是五蘊而無
我者,則誰是作者,誰是受者?若無作亦無受,則豈不摺稑I果不斷有情續生之義耶
?曰:應知「諸蘊從緣生,和合相續故,假現為我相,但唯有根塵」。所謂塵者,即
色聲香味樱鶋m;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蓋由根塵構接,見相假現,五蘊
和續,惑業滋起,起業受果,仍在五蘊。蘊謂積聚,和合有相;此假合相,唯依根塵
內外六處,覓我不得;為明斯義,是故說言唯是根塵,人我本空也。若無我執即無惑
業,若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