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第4章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4章

小说: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緣者、彼法對於此法有力能生,則彼法對此法即曰緣。一、因緣,二、增上緣,
三、所緣緣,四、等無間緣。第一種因緣即因,下三種即緣。有為法分心法色法,心
法即精神,色法即物伲Iㄓ幸蚓墸錾暇壖纯缮穑谛姆ㄖ许毤铀壘壖暗
無間緣。此二者本可包於增上緣中,以其在心法中殊重要故,別分為二。
因緣細講頗奧,溠灾淳妥饕蛑旧恚D成所生之法者曰因。佛典雖皆講因
緣,而法相唯識之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講較精詳。萬有因緣,即阿賴耶識中之
種子,此識如地中藏有能生一切草木之種子。此能生之種子,謂之親因緣,餘則增上
緣也。譬之草木,種子為親因緣,日光水土皆增上緣也。然依真義釋之,草木種子仍
非親因緣,亦是增上緣,真因緣乃阿賴耶識中能生起諸法之種子也。
增上緣、乃依別種已生起之物為助起耳。依佛法看,通俗所謂因,都非藏識種子

,祗是巳現之法,是對於此法相助而生,即是增上緣。有一種是順益增上緣,有一種
是摺畵p增上緣,以有彼法能使此法之或生或滅,增加勝進,故曰增上緣。此增上緣有
必要或不必要之別,其不必要之增上緣,非但增長此法者為增上緣,或阻障此法生長
,破壞此法存立,亦屬摺畵p增上緣,故增上緣義極寬泛。鉛筆有鉛有木,推此鉛此木
之成因無窮無盡,故無論講何種法,必皆講完宇宙諸法,而後始全。然祗就得成此法
直接必要之增上緣言,則有限量可語耳。
心法者,能了知能識別之功能也。成此能知識之知識,必有被知識所知之法,苟
無此法,則知識不能成立,是即所緣緣。所緣、即所思維所觀察之謂,必有所思察之
法,為有力能生之緣,始能有此知識。吾人有一知識,必有一所知識之必要條件,是
曰所緣緣,此所緣緣,亦即知識上之所有,非在知識之外,所緣緣與知識不分先後,
是心法中所知之一分法也。
等無間緣,等者同類為義,無間者無間隔義,以先後兩同類法中無所間隔故。─

─世人以色法有空間分位,而心法但時間分位,──如佛法中說一念一剎那,皆指極
短的時分,謂一生即滅,此時間中謂之一念心,一剎那心。心法之生滅並非單純,故
曰一聚。要前一聚心法滅下,後一聚心法始能生起,即如意識生起,前一剎那意識心
聚未滅,則後一剎那意識心聚不生,此前念之滅,即後念能生之緣,故心法無空間關
係,惟有時間關係。然此念念開導,不必連接無斷,而以中無間隔故曰無間。時分是
依心識流動剎那生滅而假設,吾人平時所覺心境,皆現前生滅相續之意識境,至無意
識生滅時,如睡眠無夢,或一小時乃至一年,皆無時間相可得。是故空間是物伲傧
,時分是心法生滅假相。
因緣所生法,即宇宙萬有諸法。依佛法義,世間諸法皆因緣生,空無自性,世或
言上帝造成,或言大梵天生,或言地水火風所生,或言陰陽太極生,或言原子電子生
,或說由虛空生;佛法不如是,以是諸論,皆執一端故。蓋凡因緣,亦所生法,即阿
賴耶種子亦所生法,是故一切法皆因緣所生。而因緣又即為一切法,此關係之眾緣無

際無盡,故佛法明因緣生諸法真象,無邊無中,無始無終,一切分別對待之所執,皆
安不上。世間之所執,於佛法明因緣所生法義上,都打破之。此五乘共通最低限度所
明──因緣所生法──之學理,今分說如下。
第二節  無始流轉
因緣所生法(法界諸法)即通常言世界萬有。因緣者,非於世界萬有之外別有其
物,因者以世界萬有為因,緣者亦以世界萬有為緣,是無邊無中,無始無終者,此諸
法是有為生滅法,相續生滅,有似旋流。成唯識論云:「恆轉如暴流」,以剎那生滅
,後一剎那即非前一剎那,是故世界萬有皆以生滅相續為相。其來無始,其去無終,
皆以轉為義──轉有轉起轉現二義,轉起者、以轉而生起,轉現者、以轉而顯現──
。此無始流轉,亦即世界萬有諸法之真相。以無固定起時,故曰無始流,以剎那剎那
流轉,故曰無始流轉。
一  心之分析

在無始流轉中,心法最要,故先以分析。今分心為二部,一、心識,二、心所有
法。心識又分二類,一、不恆行者,以不恆時現起流行,故曰不恆行,即指眼耳鼻舌
身意前六識言。成唯識論等說之甚詳,今不具述。二、恆行者,無一時不現起流行,
故曰恆行,即末那識、阿賴耶識。末那識正翻意識,第六識亦名意識者,以依第七識
現起流行,故亦假末那識之意名。或翻末那為染污意者非是,意者恆審思量為義故。
阿賴耶翻藏──亦云第八識──,含藏一切法種子,即因緣中之因。所有能生諸法功
力,即曰種子,萬法之因藏在此識中,故曰能藏識。又以耄Р卦谟星楦碇校瑸橛
情根身及器界之所藏,故曰所藏識。兩類八種心識略如此。
吾人平時即末那識亦辨不清,所能辨者僅散意識,前五識亦不易明,只知為五根
( 五官) 之知覺而已。其實五根並非五識,不過五識依五官為增上緣而現起爾。世人
以助五識之增上緣,認為自有知覺者非是,如人戴眼鏡,鏡能助見而鏡非見。吾人用
內省法審觀意識時,與前五識同行之明了意識,亦不易察覺,可察覺者,唯散位獨頭

意識。獨頭意識有三種,一、散位獨頭意識,二、定位獨頭意識,三、夢位獨頭意識
。此散位獨頭意識,吾輩平日認為意識,實已非意識之全體,祗是散亂獨頭意識,凡
言知覺知識皆屬之。至恆行二識,通俗所謂「無意識之精神作用」,即有此二識意思
在內,楞伽經、瑜伽師地論等皆有詳說。因有此二恆行心識,即在沉睡中仍是活人而
非死人;此二識今皆由此量得之,然有拢炭梢溃}教非由推測,乃由拢菍嵶C流
出。此「無意識之精神」,在今日心理學上始成重大問睿鸱ㄖ性缫褟氐琢酥

心所有法中,分遍行五種,別境五種,善十一種(佛法中所謂善惡,指現後皆有
益,彼此皆有益者為善,反之即為非善。遍行、別境,是非善非染)。六根本煩惱,
二十隨煩惱,是不善及無記性(六根本中邪見亦曰不正見,可更分五種)。根本煩惱
之支流曰隨煩惱,二十隨煩惱又可分三小類。此外復有不定四種,即尋求、伺察、睡
眠、懊悔。

二  煩惱業生
依上心之分析。已知有所謂煩惱心。煩惱者,亦即心識系中之染污心法。在恆行
心識系中成恆行煩惱,在不恆行心識系中成不恆行煩惱。如末那識中我癡、我見、我
慢、我愛等煩惱,在異生心識無一刻不流轉,如不流轉即至拢弧N野V者、即無明,
無明者、不明阿賴耶識。末那識以阿賴耶識為對境,由此無明妄認為我,此即我見。
由我見生我慢,由是執彼賴耶為我而起我愛,此是恆常有者,至證拢挤鼣啵脸
佛始斷盡。既恆行有二識,何獨云末那煩惱而不及阿賴耶,以阿賴耶無煩惱故。然阿
賴耶雖無現行煩惱,而煩惱種子亦伏其中。
不恆行六識和合而有之煩惱,亦唯不恆行。第六識任何煩惱皆依之現起,根本煩
惱、隨煩惱皆攝其中。前五識只有貪瞋癡三種根本煩惱,及惛沉散亂不正知等八種隨
煩惱,且皆由附和第六識而起。前五識限於色界初禪天,初禪之上即無之,第六識遍
於三界。

煩惱、業、生三雜染,普通佛典謂之惑業苦三道。依法相精確名辭,曰煩惱雜染
,業雜染、生雜染。煩惱自體似極污垢物,故正曰染,在現行心心所中雜夾有煩惱在
內,亦成染污之物,即為雜染。故凡與煩惱附合而起之心心所,皆煩惱雜染,雖第八
阿賴耶識亦是雜染。阿賴耶所以為雜染者,以第八識受前七熏染故,又是生雜染故。
未到拢恢摹=詿⿶离s染,此三界有漏心義也。
業雜染者,業即思,即五遍行中(作意樱芟胨迹┲迹技葱闹畡幼髦^,亦
可簡言動力,此動力即業──此思能自造作,亦可使餘心心所造作──。所以名之為
業者,即動作的思也。此中能招生死之業,專指前六識上之思。身與語皆依思而起染
,故業有三種,一、身業,二、語業,三、意業。業由何染,染於煩惱,雜煩惱故曰
雜染業,亦曰有漏業,未得無分別智以前所造業,皆是雜染業,以末那識有無始恆行
煩惱。雖前六識現行為善,而其善業以依第七識故,仍為雜染而非清淨。以造雜染業
故,第八識受熏亦因之而成雜染,如香臭之氣散在空中,即不離空處,是故前七識皆

不離第八識。受熏所留餘氣,即謂之種子,能為後來生起之用。
生雜染者,生有依正二義,依即器界,正即根身。大小乘經典講明器界者甚多,
茲不述。有情根身約分胎、卵、濕、化四生,有情之生,即指其一期生活之時期而言
。何以生是雜染,以生依第八識為本,而第八識依前六識雜染業緣所招感故。生為業
之感應,業即感,生即其應,業既為煩惱所雜染,故生亦雜染。異生身之五蘊非清淨
故,是曰生雜染。
阿賴耶是雜染,則有生皆雜染,以名色之發生,根塵之樱埽砸来斯省H松
老死,器界有壞空,故雜染生者,包有情五蘊身及器界而言,即俗云人生世界。以恆
行煩惱不能斷故,三界心心所皆成煩惱雜染,由煩惱雜染故而業雜染,由業雜染故而
生雜染,由生又起煩惱,循環無端,是曰無始流轉。
三  有情本死中生
有情之無始流轉者即四有:一、本有,即現在有。二、臨死一剎那時曰死有。三

、死後應另得到一生,在未得後生之時則曰中有;或死時即得後生,即無中有。四、
及至初生之一剎那,則曰生有。由此循環無端,吾人平時只知本有為一生,不知四有
流轉循環不息。
四  器界成住壞空
器世界無始流轉者,即成住壞空。此在佛典中有極詳說明,不能詳述。太空中無
數世界之成住壞空,等於有情根身之生老死滅,一一世界之成住壞空,亦如浮漚之起
滅。人或妄認世界由空而生,其實空亦由壞而致,了無先後可得,如落邊際,即非因
緣生法實相。
第三節  業與界趣
業之意義,前已大略講過,即行為造作義。業之雜染者曰有漏業,有煩惱漏故。
然行為不都屬有漏,如菩薩行亦曰淨業,即無漏業。但今別名淨業為行,此處之業且
專指染業。業之大分,從所依法上講,即一、身業,以依身造成故;二、語業,以依

言語造成故;三、意業,依意識造成故。身語意所起行為,就性伲蟿e有三種。一、
善業,現在將來自己他人皆有利故。二、不善業,於現在將來自己他人皆有害故。三
、無記業,不能記其善惡故,如無意識動作等。業能得果,因業受罪者謂之罪業,因
業得福者謂之福業,能得色無色界天果報常在定中者曰不動業。此業即指禪定修習,
由此生於初禪天以上,壽命極長,曰不動業果。
界即指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一)欲界者,有色身及五塵
欲者,謂之欲界。(二)色界者,色有變義礙義,合變礙二義,即可礙滯有變壞之物
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