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第44章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44章

小说: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專學講天台教、賢首要艱難得多。現在應不避艱難地本著這新的融貫的宗旨,勇猛研
究,乃能躍進為現在到將來的世界佛教。(福善記)( 見海刊十八卷九期)


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後的建設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椋戏饘W院講──

        一  全部教史的綱要
          甲  佛法流變的原則
          乙  印度佛教的三期
          丙  世界佛教的三系
        二  全部教法的綱要
          甲  四藏
          乙  三法
            1   五乘共法
            2   三乘共法
            3   大乘不共法
        三  今後佛學的建立
          甲  研教
            1   法物
            2   經書
          乙  究理
          丙  修行
            1  律儀行
            2  禪觀行
            3  真言行
            4  淨土行
          丁  證果
            1   信果
            2   戒果
            3   定果
            4   慧果
        四  今後僧教育的建立
          甲  律儀院
          乙  普通教理院
          丙  高等教理院
          丁  參學處
        五  今後教制的施設


一 全部教史的綱要
甲  佛法流變的原則
這是從佛教最初的發源、至後來千派萬流的流傳上、提出一個綱要來觀察全部的
佛教。佛教的發源是由降生於印度的釋迦牟尼世尊,所以在這里,我們第一,要認清
全部的佛法,都是出於釋尊一代中所應化施設的教法;雖然由後世的學者將牠發摚Ч
大而進展,而推其根、尋其源,則皆基於釋尊一代中所開示,不同普通一般研究歷史
者,或以為後世學者所新創的觀念。我們真正信佛法的人,須首先在這點上認清楚,
才曉得後世所流傳的佛法,皆是以釋尊一代所示的教法為根源。有了這根源,後世學
者依著時代潮流的特殊機緣,就能把牠這部分那部分的傳播四方而發摚Ч獯螅涓
源總不外釋尊現身說法的施教。這樣,知道佛法的流傳,都是從佛陀親證的法界性相
中流露出來的佛法,才能握得佛的「心印」。

說到流傳,首先就想及佛滅度後阿難、迦葉尊者等結集法藏的關係。但不必完全
由於他們,先時同時或後時更有其他的弟子們共同結集或各成記錄,不過在佛滅後首
先盛傳的,以阿難、迦葉為重要的領袖而已。在佛成佛後五六年間,即有律條的制定
,至十二年間,已有完成的戒律,為當時各處的僧團所共遵行。在廣律上說到佛在世
時,已有比丘或長者、國王夫人等讀誦佛說的經典,可見佛法不特佛滅後流傳,即佛
世時亦已有記錄流傳。這樣、我們對於後世佛法各派流傳的思想,可知其皆出於佛在
世或佛滅後的各種集錄的傳流;因為除了阿難、迦葉的結集外,尚有其他許多的弟子
們結集、記錄,流傳於後世而各別的逐慚發揚光大。所以溯其根源,全在佛陀一代的
設施。
佛教各部分所以各別在後世發揚光大,原因一半是由當時主持佛教的人物,一半
是由順著時代的潮流,適應處所的機會,所以將某一部份成為特殊的發展;而在適得
其反的時地,這一部份的佛法必趨於衰落的現象。而由當時其他主持佛教中堅人物的

努力,所以又能使佛法之另一部分發揚廣大。認清這一原則,便可想知世界上從古至
今的佛教情形了。
乙  印度佛教的三期
釋尊降生於印度,故佛法首先傳於印度;現在把印度佛教的歷史分成三個時期說
1 小乘興盛時期  傳持佛教的正統而主持佛教的中堅人物,就是阿難、迦葉、優
波離他們,因此流傳的佛教亦以他們結集的法藏為中心。大概在佛滅度第一百年到第
六百年間,為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一個時期,所以這時期中所傳的教法,是以聲聞乘為
中心的三乘共法。然所傳的三乘共法,雖以聲聞乘為中心,而大乘的佛法,亦不能說
全然烏有、不過因這時期中聲聞教法特別光大發展,大乘佛法伏於其中,耄'而不彰
罷了。因為當時都以聲聞人的眼光去觀察大乘佛法,所以大乘佛法自然耄П味y以顯
彰。是為印度佛教史上第一個弘盛小乘佛法的時期。

2 大乘興盛時期  在佛滅度後第六百年到千一百年間,為第二時期的佛教。在第
一時期漸次因諸部的意見分歧,經了許多的決裂,致使整個正統傳持佛教的威權,漸
形失墜;並以當時的佛法已漸漸地傳播擴大到印度之外了,而眾人的思想亦漸進於眩
雜了。恰有馬鳴菩薩等應叨鞣鸨拘凶摰龋吡μ岢蟪朔鸱ā}垬淅^承而興
起,乃至提婆、無著、世親等接踵而出,闡揚大乘教義,遂使素來耄'不彰的大乘佛
法,如雨後的春枝發揚茂盛而開出燦爛耀目的花朵了!但在這時期中聲聞乘的教法,
並非就斷絕了流傳。不過因大乘性相的教義特別發展、弘盛,發摚Ч獯螅〕私塘x附
屬於其中流傳,正和第一期佛法成了個反比例。但在龍樹時代,還是對破小乘而顯揚
大乘。至於無著時代,便由大乘提攜小乘了。這為印度佛教史上第二個大乘弘盛的時
期。
3 密咒興盛的時期  這從千二百年以後的時代,當時大乘佛教的教理,已成了精
深而嚴密;同時在通俗教化上已能普遍於民間,而一般崇信的人們,由祟信而要求實

行。佛法既然普遍民眾,又重於實邸蕹值囊螅妒蔷陀幸积堉瞧兴_出來,弘揚真
言陀羅尼的密法,遂致密法流行發達,極隆盛於一時了。但在這時期中亦並非大小乘
教法就斷絕了流傳,不過以陀羅尼真言密法特別發達弘盛,其餘大乘教法都依附其中
流行。而小乘教法幾於湮洠А_@時佛法雖普遍流行,而不重於教理,但偏於密咒的傳
持,濫同民俗的風習,遂令婆羅門教乘之崛興而弘盛,致佛法反慚趨於衰落,乃至後
來的印度佛教竟趨於頹敗而幾乎絕響為止!是為印度佛教史上第三時期佛法的狀況。
上面所說三個時期,為印度佛教流傳的全部情形。佛教所以能在某一時代弘盛傳
播,上面曾說,靠著佛教中特殊的中堅分子,遇著時代的特殊機緣,所以得到特殊的
發展。可是現在印度的佛法,已處於絕響的境地,洠в屑冋姆鸾炭裳粤恕km然,佛
教在即度三個時期中特殊發展的部分,曾經分別流行於各處,成為現存於世界的佛教

丙  世界佛教的三系

現在世界上流行的佛教,可分為三大系統:第一系是以錫蘭為中心,由錫蘭而流
於緬甸、暹羅及以前的馬來半島等處。第二系是以中國為中心,由中國而流傳於高麗
、日本、安南等處。第三系是以西藏為中心──西藏亦屬於中國範圍,現在所謂「五
族共和」,西藏是其一。雖然,其語言、文字、風尚習慣等等皆迥異於中國內地,故
另成為一系──,由西藏流傳於蒙古與西北、枺薄⒓澳岵礌柕忍帯
這現存世界上所流傳的三大系佛教,與印度三時期的佛教,是有很密切的關係。
錫蘭系所傳的佛教,是印度第一期流傳的佛教,以其在阿育王的時候已開始傳入,且
其保持僧眾團體的律儀等等,儼如佛世或離佛不遠時代的僧眾律儀一樣。而在教義方
面,則亦以三乘共法的阿含經等為範圍。故由錫蘭為根據地而傳於緬甸、暹羅等處的
佛教,我們可以確定牠是印度第一期流行的佛教。
再來觀察中國所流行的佛法:舊傳謂於佛滅後一千年間傳來,現在依錫蘭、西藏
的佛史,應把佛生年代減近在四五百年頃,那麼中國所流傳的佛教,即是佛滅六百年

後印度第二期流行的佛教。因為第二期所盛弘的是大乘教法,雖然三乘共教亦附帶傳
來,而確以大乘佛教為主。在唐開元後印度第三期的真言密法亦有傳來,但未極具備
,故中國終以印度第二期佛教為主要。所以現在世界上所傳流的純正大乘佛教,還是
在中國內地。
現在西藏所流行的佛教,是印度第三期所傳的佛教。所以要觀察印度第三期佛教
的真相,可以考之現在西藏佛教的流傳,等於觀察第一期佛教須研究錫蘭,和第二期
佛教須研究中國一樣。西藏佛教是以陀羅尼密法為主要的,於大乘性相教義雖亦重研
究,而終以真言密法為所趨,故印度第三期特別發摚У姆鸾蹋谖鞑兀患从芍袊鴤
日本的真言密法,亦不及其完全。
此三系相互此較起來,西藏比較中國亦有所缺,關於印度第一期以三乘共法為中
心的經、律、論,中國不在少數。而西藏則無阿含經等。律藏亦不多,而中國則較完
備。所以印度第一期佛教,比較多的還是在中國。雖然,在中國亦有缺陷,如中國在

戒律的儀式上,除了傳戒時曇花一現外,便不可多見,而錫蘭依然照律制實行,所以
印度第一期佛教在中國亦覺不全。
現在因為全世界海陸交通的便利,所以佛教也就漸漸的普遍到歐美各國:錫蘭派
、則由英國先流傳到歐洲,而美洲;中國派、則由日本先流傳到美洲,而歐洲;西藏
派、因近於印度,則由英屬印度流傳到歐洲,而美洲。於是就使整個的佛法,如遠山
的雲煙重重綿延流布於全球了。然其根源,仍在於印度的三時期。這樣去觀察世界上
整個的佛教:先歸迹麨殄a蘭、中國、西藏三大系的佛教,再溯到印度三時期的佛教,
更追溯到佛世時代的佛教,那就可以得到全部教史整個的綱要。研究的學者,對於全
部教史能作如是觀察,就可得著一個系統的思想和觀念,如網在綱,有條不紊了。
二  全部教法的綱要
甲  四藏

我們想了解全部佛教的教義,而得其整個的思想和概念,那須要從佛陀一代教法
的流傳中尋找綱領來作分析的觀察。古來分判佛法,有半、滿,頓、漸等等的不同。
全部教法的能詮典籍──經論等,向來是分判為經、律、論三藏來收攝的;但亦有非
三藏所能歸迹撸试谌赝庥旨右浑s藏;又有於雜藏後加一禁咒藏的。但我們若於
全部教法深切地加以研究,覺得除三藏外確須有加一雜藏的必要,因為在三藏所不能
包容的一切,都可以攝入於雜藏中。至於禁咒藏,則是由於印度第三期真言密法特別
發達時而分編,我們若從全部佛教觀察,此藏實無別編的必要。比如中國的禪宗在唐
後極為弘盛發達,而禪宗雖說「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但各祖的語錄極多,且體裁
特殊;若禁咒另編一藏,則禪宗亦應另編一語錄藏。語錄藏既不另編,故禁咒藏之另
編,亦無何等需要。這樣來觀察全部教典,應以編成經、律、論、雜四藏為確當。現
在佛法的分編,如頻伽藏等,都另有秘密部的編輯;但亦有依四藏的格式而編輯的,
這是很適宜而妥當的,故今後仍應編為四藏。

乙  三法
這不過依於典籍上的分判,儻依內容教義上來分析,則雖編四藏,亦仍於義理不
知其統緒。在教義上,依我個人的研究觀察,古來種種的分判終是不大平允、妥當、
周到,我以為全部佛法在教義上應作三種分配:一、五乘共法,二、三乘共法,三、
大乘不共法。這在我的佛學概論上早有舉要的說明,現在再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