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第47章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47章

小说: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共同的教法,須經編譯的溝通;然後可有共遵共信的佛教,宏揚到全世界,以成為
通行全世界之世界的佛教。
二  學理之研究
理,即依教以研究其所詮之理:即依教史和教法為根據,而究其所詮表之理,此
即學理的研究。但學理研究,在中國向來或泛樱Ы浀涠鴽'有系統,或從古來大德一宗
一派為次第;今既為依據世界教史教法的佛學研究;則自與向來不同。佛法在印度大
約流傳了一千六七百年,已有七八百年完全洠в蟹鸱āH淮肆鱾饔《鹊那蛋倌攴鸱
,可分三個五百年來說:

甲、錫蘭文系學院  釋迦遺教在印度第一個五百年所流傳的學理,今可從巴利文
系的教典以研究之,此以錫蘭為中心。由錫蘭而傳布緬甸、暹羅及南洋群島,世人稱
為原始的佛教。大約於佛滅一二百年,阿育王的時後,即用當時記載的巴利文,而輸
入錫蘭、緬甸;而錫蘭的文字,亦即仿巴利文造成。然巴利文為印度通俗文之一種,
而印度之典雅文則為梵文。至中國的經典所翻譯,則通於巴利文、梵文兩種。且梵文
與巴利文亦無多大之區別,如巴利文云「達磨」,梵文云「達爾摩」。
乙、中國文系學院  第二五百年,即佛滅後六百年,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興世,
宏揚大乘佛法,此為大乘佛法昌明的時代。但小乘亦依舊與大乘同時流行。此期佛教
即流入中國之佛教,復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處。故印度第二五百年之佛學,即可
以華日文為中心而研究之。現今廈門的椋戏饘W院,即為此系學理的研究。
丙、西藏文系學院  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但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等,皆
與中國本部迥異,而佛學亦另成一系,此是印度第三五百年之佛法。西藏在唐時有一

部份佛教從中國輸入,而印度第三五百年之梵文佛學,皆直接傳入西藏;且西藏之文
字,亦由仿梵文造成。今尼泊爾──印度後期之佛典多保存尼泊爾──蒙古及中國之
西北、枺钡忍幹鸱ǎ钥梢晕鞑匚臑橹行囊匝芯恐G曳鸪錾扰_國與尼泊
爾最為密邇,近今所發見之梵文經典多出其處。此即由錫蘭文、中國文、西藏文而為
三系之佛學研究。
丁、歐美文系學院  歐美各國的佛法,纔數十年耳。初從錫蘭文流入,第二時期
次從西藏文的輸入,最近由日本及中國亦將中國文佛學傳布。但西洋原自錫蘭等地佛
法輸入,後即用西洋的研究學問方法,與西洋的科學、哲學、宗教、作比較研究,亦
可另成為新的歐美佛學。然此系之所要,乃在用歐美之文字,把以上三系的佛法宏傳
到歐美各國及全世界。
三  道行之修習
佛法不同哲學單是理論和概念,其所有的理論和概念,乃是佛陀悟他的方便;故

究竟佛法是要從實際行證到的。根據佛教教理而隨機方便的行門雖然無量,而歸迹
不出律密禪淨四種:
甲、律儀林  律即軌律,此即行為標準的倫理道德。但與普通的道德殊異者,佛
教的律儀,不但為人生軌範,乃是可為一切眾生由持戒清淨而達到出世三乘賢拢
提果的。故戒一方為定慧的基礎,一方即為直達究竟彼岸的勝行。
乙、禪觀林  即是修習禪定止觀的行,始於凡拢餐ǖ乃亩U、八定,以及三乘的
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八背捨、十遍處等。大乘的法空觀、唯識觀、華嚴法界觀
、天台圓頓觀,乃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祖師禪等,皆攝於此。此正為達到菩提道的
定慧行。
丙、密咒林  密咒、即真言宗──密宗。近來有人講到佛教,即分顯教密教;此
是密宗發達以後所有的偏見,源出於日本空海所作的顯密二教論。其實大乘佛法一味
平等,並不是這樣。如西藏阿底崳⒆诳Π偷绕刑岬来蔚冢譃橄轮猩鲜俊I鲜恳酪

發菩提心趣菩提果之教理,無二無別,平等一味。不過在修行的大乘行門上,有波羅
密門與陀羅尼門之分。陀羅尼門,即此所謂密咒行的真言宗或密宗。故密宗不是教理
上有區別,僅行門上的隨機不同罷了!日本的密宗,是從中國傳去的,有枺堋⑻
。枺軆刹看蠓ǖ慕M織,所謂胎藏界、金剛界。胎藏界是善無畏組織成的;傳說密宗
出於南天鐵塔的傳授,亦出於善無畏之說。金剛界是金剛智組織成的。至不空三藏,
始兼而傳之惠果、空海。然中國傳密宗的不限於善無畏、金剛智,故密宗猶有一部名
蘇悉地大法。而西藏之佛法則又大大不同,此在西藏佛學原論,頗說得清楚。將來,
須綜合華文藏文所得,更徵之印度原文,方可成為世界佛學之密咒行。
丁、淨土林  律禪皆是依自力的行法,密咒與淨土雖同是依他力的行法而又有不
同。通常一說到淨土,即以為是念彌陀佛、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不知此僅是淨土
法的一種;淨土有十方淨土,如枺接兴帋熈鹆Q土,上方有香積淨土,本界有彌勒
兜率淨土。但往生他佛淨土,亦即證自心修證到之淨土,故是易行道。

四  效果之成就
教法是研究所根據的,理是所研究了解的,行是依研究了解之理而修習的;故修
行之後,即有證果。證果的階段甚多,今且以四種來包括:
甲、信果  學佛最先決的條件,即是發起真實的信心。但此信心並非泛泛的信仰
,而是從研究教理,或實習修行後所得成的真沾_信。謂信三寶、四諦、業果報等,
真實不虛。若此信心成就,即成為佛的七眾弟子之一。此七眾弟子,皆首須皈依三寶
,即信心成就的表現。信心成就仍可言持戒修禪定等,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故
信果成就始為真正之佛弟子。
乙、戒果  戒、即佛學中的五戒、八關齋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等,此
即律儀清淨所得之果。若信心真切到要實行所信的法,則自然要受戒得到戒體,進而
成就為真能持戒的戒果。但在家眾,於信果成就,即可為佛之弟子;而出家眾則不但
信果成就,必須律戒精嚴無犯,由持戒清淨而得戒果,方能住持佛教,宏揚佛法,為

真正之僧寶。
丙、定果  此即為修禪觀所得之果。若定果成就,即入三乘賢位。賢、即小乘中
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及四加行之七賢;大乘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賢。以
成就定果即能暫伏煩惱,如修初禪成就,即能伏令欲界煩惱不行也。
丁、智果  此智果即依上信戒定果增上所成就。在三乘共般若與大乘不共般若,
皆是修所成慧所引發之真實智,以能斷除一切煩惱而成為三乘拢怀删烤怪}果─
─即成佛。故有信果未必有戒果;而有戒果者必有信果,否則戒非佛戒。有信戒果,
未必有定果;有定果則必有信戒果,否則定非佛定。乃至有信戒定果,未必有慧果;
有慧果,必有信戒定果。故此智果,即佛法中證生空法空之智慧,而非普通一般人所
說之智慧也。若未有信戒定果相應之慧,但是狂慧。若定無戒信,但是味禪,執之則
成為邪定。若戒無信,但是人天善行,執之則成外道戒。要之、無信果則不成為佛之
弟子,故根本最要的在得成信果。

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觀,即由教理行果確樹修學佛法的體系,與境行果的三法
亦相合,謂佛理即境,律儀等行即行,信等果即果。故由教理明瞭;而信心確切成就
,始能成為在家之佛弟子;而其餘行果則可隨力隨分修證。至於出家眾,則須於教理
有能確切的了解,並能真實的持戒修行,成就信果戒果方可。若單是多聞智慧,而不
持戒清淨,或雖能持戒清淨而不能多聞智慧,那是做一個凡夫僧尚且不足,而況為拢
賢之僧乎!故欲成真正之僧寶,住持佛法,須由解理持律,而做到信戒成就,為真正
之福田僧也。
本館研究員在研究中修學,須解到行到,然後乃可教化眾生,自他俱達到賢
拢R逊鸱ㄕ鎸嵉慕⑵饋恚远榷人畹拖薅刃栊殴涔删汀9适澜绶
學苑之佛法系統觀中,應於此作特別努力的修習。(葦舫記)(見海刊十四卷十一期)


世苑圖書館館員之修學方針(裕б唬
──二十三年九月在世界佛學苑圖書館講──

              一  修學的宗旨
              二  全部佛法之鳥瞰
              三  研究的方針
                甲  五三共法系
                乙  小大律藏系
                丙  法相唯識系
                丁  般若中論系
                戊  中國台賢禪淨系
                己  印華日藏密法系
              四  結論

一  修學的宗旨
這裏在歷史上叫作佛學院,現在所辦的是世界佛學院圖書館,這是專門研究佛學
的圖書館,與普通不同。圖書館內的工作,分考校與編譯二部(裕Ф5夹!⒕
譯,非有人才不可,所以本館設立考校與編譯二研究室,因研究的人才不易多得,因

此更設立研究員預習班,以養成研究員為У摹T诖诵迣W的預習員,要認清目的,才
有良好的結果。
二  全部佛法之鳥瞰

                                    共基戒律─┐
  ┌內證離言法                      共庇淨土─┤
  │                人天乘─二乘              │
佛┤                                          ├大乘
  │          ┌俗諦────法相──密    乘─┤
  └應機巧說法┤                              │
              └真諦────法性──禪 台 賢─┘

佛法、是佛所證所說的法。普通都把佛分為三身,即是法身、報身、應身,或自
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甚而偏據佛說,把佛法分割為這是大日如來的法,那是阿彌
陀佛的法。今年日本開汎太平洋佛教青年會,議定以釋迦牟尼佛為佛教共同的教主,

換言之、即以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因為十方三世諸佛皆據釋迦口中說出,與釋迦佛平
等平等而無差別。所謂法身、報身、化身,乃依據事實上之佛而作分別說的,因此、
我們都依釋迦佛的所證所說的法、名為佛法。
平常所謂佛法的法,有二種意思:一、證法,二、教法。證法是內證離言法,或
者名為一真法界,瑜伽論名為離言自性。法華經云:「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此唯佛與佛才能究竟證到之法,聲聞獨覺偏證一分,初地以上菩薩具證一分而未
究竟,所以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其實、此諸法性相是遍於一切眾生世界的、
不過唯佛陀的大智慧乃能澈底照見證知,所以推重佛陀,稱為佛法。
教法、就是應機巧說法。「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是說佛的離言內
證。而佛之說法在能應機,即是或適應地上以至等覺菩薩,或為適應地前菩薩、二乘
、人、天等不同的根機,因此說大、說小、說空、說有。這都是因應眾生需要而施設
的,謂之契機。而佛陀所說之教法,又無不與其內自所證之離言法界相契合,謂之契

理。
二諦,即是世諦、第一義諦,也有叫做俗諦、真諦,或世俗諦、勝義諦。名雖不
同,意義是一樣的。佛陀所說的法都不出乎二諦,二諦是大小乘佛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