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如意宝树史 >

第17章

如意宝树史-第17章

小说: 如意宝树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螅砂㈥^世王做施主,大众于彼地坐夏安居。摩诃迦叶为调御阿难,并为使五百罗汉缺一而全,责备阿难“你曾启请佛世尊允许妇女出家,未作佛世尊不入涅槃的请求,曾答非佛世尊之所问,曾足践佛衣,曾取来浊水给佛濯足,未请问《律杂事》类,曾向在家人和妇女宣示世尊的马阴藏相'4',曾将佛身展示给妇女,你有如此八种罪过,在这样殊胜者的聚会上,你这种具足贪欲的人不可参加。”由此,阿难惭愧地去到枳孜城(藏文)修道一昼夜,即证得阿罗汉果,又返回到诺瞿陀树石窟,由他背诵出经藏(四谛等),由优婆离尊者(藏文)背诵出律藏(学处),由迦叶背诵出论藏(所知性相、念住等),各背诵一遍,是为第一次结集。继后,摩诃迦叶付法位于阿难尊者后圆寂。
     时在佛灭度后一百一十年,地在毗舍离的拘摩布山经堂(藏文),以毗舍离城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能喜(藏文)(疑为阿育王)为施主,聚集名称一切欲(藏文)等阿难之弟子七百罗汉,以高声呼、随喜行、观旧事、盐事、道路行法、以指抄食、酪浆搅法、座具事、金宝事等十事为非法。毗舍离众比丘因奉行此十事,遭到驳斥而被驱逐。然后,作长净仪式,背诵三藏,是为第二次结集,即支分结集。
     关于第三次结集,因《毗奈耶经》中无载,故不同说法颇多。其根由是分为声闻十八部后,行虽雷同,但见地各异;其因是佛祖于某一前世,区分婆罗门眷属之业余情况;其缘是,于印度南方,有一舵公之子,名“大天” (藏文),杀其父母及阿阇梨罗汉,犯下三无间罪,由彼宣扬邪法,分为根本四部,后来又分为十八部,由彼掺杂,出现经藏不全、教诫衰凌,皆因结集衰微故。世亲亦云:
         “无上(之经)、阿难(之经)及博孜,
         苦蕴开示及化地,
         优陀夷、空、水中生,
         满慈、土海、巴蕉师,
    般涅槃及护国师,                                                                                
         众生经与其它类,
         清净结集本衰故,
         一切皆非吾所悟。”
     对是说,有人(萨班)亦云另有所指(实指三次出现佛难)。
     关于十八部的分出情况,有从一根本部,或二、三、四根本部分出等多种说法,按说一切有部(藏文)(释迦光说)的观点,在第二次结集之前,仅有说一切有部,后来因诵经的语调、方式不同,派生出十七部;在辩论是否是佛语时,以律经中有、可入于经藏(戒、增上意乐)、与法性不违(示现与涅槃相顺之智慧)为三法印,虽然佛未亲口说出,但只要其义着要,诸阿罗汉已作区分,并出自佛的加持,非说黑法部'5';皆可摄入上等圣教范围,如《讫栗枳王说梦经》一样,结集为佛语。
     按照正量部(藏文)中的一种说法,佛灭度后一百三十七年,有难阿伽王(藏文)和大莲花王(藏文)出世,长老大迦叶以及其他上师等驻锡白崛城(藏文)时,恶魔贤善(藏文)扮为比丘外相,示现各种神通,宣说五事'5',搞乱佛教,使之分裂为根本二部。在其弟子龙军(藏文)和悦意(藏文)等人时期,再行分裂(大分裂)。六十三年后,上座、犊子部(藏文)聚集僧伽,使争论平息于佛法,是为第三次结集。此后,分为上座犊子十二部(藏文)、大众六部(藏文)。
     按大众部僧伽的说法,最根本的有上座(藏文)、大众(藏文)、分别说(藏文)三部。上座部又分二根本部和六分支部,大众部又分八部,分别说部又分四部(争执发生后少有结果)。
     对分为四根本部的情况,说一切有部的一些人依据世亲'7'的《异部宗轮论》(藏文)。对该书中所说,律天(藏文)'8'摄为:
         “饮光、化地与法藏,
    多闻及与红衣众,
    贤胄分别说、说有,
    七为说一切有部;
    住东、西山及雪山,
    常说有为说假部,
    说出世间五大众;
    制多山住、大雄住,
    住大伽蓝上座三;
    鸡胤山与守护部,
    及与犊子部等三,
    是为正量部之三。
    只因地、义、论师别,
    遂成相异十八部。”
     阿阇梨莲花生的《比丘沙弥年岁所问经》与上说略异(大众部分六部、说一切有部分四部、正量论分五部、上座部分三部),各部之名称亦多不同。但印藏大小乘有关补特迦罗别解脱律仪的经莫不传承于此,故沙弥、比丘的真正僧团亦无不属于以上各部。
     又,佛灭后三百年,地在迦湿弥罗(藏文)的恭巴那寺(藏文),由阇兰陀罗国(藏文)国王迦腻迦(藏文)(非分别说部的世友)结集婆苏弥多罗(藏文)、补梨那迦(藏文)等菩萨、罗汉各五百和异生'9'比丘二百五十人或一万六千人聚会,合顺三藏,审定十八部为佛语,并为了不忘陀罗尼等,将佛语写成文字。有人说,是为第三次结集。又有人说,依照上座部的说法,佛灭后一百六十年,于华庄严城(藏文)阿育王(藏文无忧王)出世时,诸罗汉以四种不同之语诵出教敕,弟子分裂,从根本的大众部和上座部二部(亦云尚有分别说部,共三部)此第分为八部和十部,共成十八部,由于争执混乱,部分罗汉和异生智者于阇兰陀罗寺作第三次结集,这时佛已入灭三百年。对此,布顿则云,当时的施主若是法王阿育王,则与经中所说佛灭后一百年是王将出世的预言以及《光明经》中所说达摩阿肖迦(藏文)去世后始分派的说法相违。以上两种结集的情形,均见《分别燃炽论》(阿底峡尊者的上师、《宝灯论》的作者清辨著)。
     在此,附论教法绍继的情况如下:
     有颂云:
         “善说大圣释迦尊,
    迦叶、阿难、奢搦迦'10';
    近护'11'、有愧'12'、阿私陀'13',
    后传法位大善见,
    是为七代法藏师。”
     如上所颂(引自《杂事分》),佛付法位于迦叶,迦叶又付法位于阿难,称之为“七代付法藏师”。另外,桂译师(藏文)所译的一篇散秩经文中说:“阿难的弟子名‘日中’(藏文)或‘水中’(藏文)者,曾去迦湿弥罗,使迦湿弥罗人皈依佛教,由彼付法位于麻衣尊者(奢搦迦)”等,余皆如上说。又,《入楞伽经》中,对于“如来涅槃后,清净教谁持”等颂的释文,从能仁佛祖到有愧(提地迦)之间的法藏师同于《阿含经》(即文首之颂),其后的法藏师依次列名为:毗跋迦(藏文)、净行(藏文)、菩提难底(藏文)、觉友(藏文)、肋支比丘(藏文)、补沙那多(藏文)、马鸣(藏文)、摩尸婆(藏文)、龙树(藏文)、圣天(藏文)、罗睺罗(藏文)、僧伽难底(藏文)、比丘罗汉、迦罗沙(藏文)、拘摩罗多(藏文)、沙耶罗(藏文)、婆苏班都(藏文)、摩诺多(藏文)、诃迦梨迦那耶那迦(藏文)、狮子比丘等。但上述诸法藏师,在当今藏译的两种《入楞伽经》释本中却未列名。另外,有关阿底峡尊者历史的部分书中讲,上面的传承传至那若多波(藏文),由那若多波再传法位于阿底峡尊者。这些说法的前者,是作为别解脱律仪传承。关于护教的总施主,《大悲妙法白莲经》中一直述说到热巴巾(藏文)。
     戊三,佛教住世之量
     其总的情况,如律经《律本事》中所云:“净行者务使圣法住世,邬波离(藏文),在业亦有、亦勤于此之时,圣法必住世;在业亦无、亦不能勤于此时,圣法将衰没”。无著亦云:“若圣法泯灭,因无诸业边'14';故未受比丘律仪者不受。”按如是说,僧因聚于实间内,以有无作业亦可区分法期之中边,说别解脱律仪为佛教之本的要害则在于此,显教教法能否住世亦主要以此来区分。和《律杂事》及《俱舍论自释》中所说“佛教住世一千年”一样,《俱舍论释》引用《金鬘者传》中的说法,亦云“佛教住世一千年,最后因诤斗而衰败”。
     丁二  大乘共道之规
     此亦分三目,即戊初,说法情况;戊二,结集情况;戊三,佛法住世情况。
     戊初,说法住世情况
     佛(正觉成道后)第一个七日,不离跏趺座,目视菩提树;第二个七日,远游三千大千世界;第三个七日,凝视菩提伽耶;第四个七日,近游印度东西方;第五个七日,驻锡目支邻陀龙王(藏文)宫;第六个七日,前往诺瞿陀树园,向诸遍行精灵说法;第七个七日,住罗阇耶恒那树(藏文)下,商人提谓(藏文)和婆梨迦(藏文)奉献甘露等供养,世尊加持四天王所献乞化钵成为一钵,将所献甘露盛于钵中食用,祝福提谓。授记他将成为甘露生佛。继后,佛祖心住小事业,自忖道:
         “奥洁光明无为法,
    甘露之法我悟已,
    我虽宣示众难悟,
    不如不说住林中。”
     这时,具顶髻梵天及其眷属劝请道:
         “修就殊胜大智坛,
    光芒当照十方域,
    智光启开众生莲,
    而今云何等持住?”
     但是,佛祖并不言语,仍心向小事业。于是,梵天、帝释献上金轮及右旋螺,再三劝请。佛祖遂以圆满殊胜化身允诺,从摩揭陀起身,经具明城(藏文)等,抵婆罗奈斯,?陈如(藏文)、马胜(藏文)、婆沙波(藏文)、大名、跋提(藏文)等五善士'15',当自誓自坏时,佛祖于仙人下界处的野兽林,向那里千佛法座的前三座顶礼绕转,然后就座于第四法座,于第一圆满时刻,向圆满眷属五善士、耶舍(藏文亦译跋波)等五近侍弟子、天神眷属八万众及五百村民子弟等,讲说圆满四谛法道:“四谛为苦、集、灭、道(见道),这些应知、断、证、修(修道),应如是知、断、证、修(无学道)。”如此重复三次,成十二行相。每十二行相又添加眼(加行道)、识(无间道)、明(解脱道)、心(特别道)四相,遂成四十八行相(当时说其法的),实际必要是使五善士等证得阿罗汉果;其传播的必要是为使所化有情遮除补特伽罗我执,证得四果,置于佛位。是为第一佛语,即四谛正教法轮。在此(转四谛法轮)之前,佛祖还曾说“应成熟福德”等、“应闻见佛法”等、“应向善逝如来奉献乞钵”等、“应成就天之吉祥”等、“应深沉温静和远离戏论”等,但因四谛法为转法轮的主要方面,故称之为“首转四谛法轮”。
     继后,佛祖于灵鹫山(藏文)等地,向诸入于清净大乘道者转无相法轮(即般若学),使之树起正见,断除尘根,是为次转法轮。听法眷属有一千二百五十人,或云比丘及男女善士五千、菩萨千万那由他。因主讲空性,故亦名“转空性法轮”。
     继后,佛祖于摩罗耶山(藏文)和毗舍离城等地,向入于一切清净教乘者末转胜义抉择法轮,即诸法无有自性法轮。对此,唯识派(藏文)称之为“具善分别法轮”,认为末转法轮是了义,初、次转法轮是不了义;中观派(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