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白话阿含经 >

第5章

白话阿含经-第5章

小说: 白话阿含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浴!槐惹鹈遣唤獾厮担骸嚎墒撬⒚挥性谒煞蚰茄e啊!』

  佛陀回答道:『她祈求的不是人间的这个丈夫,而是她过去生在忉利天为天女时的丈夫,是一位名叫佩花环天的忉利天子。如今,尊夫女已经受生在忉利天上,再度成为佩花环天的妻子。』

  听了佛陀的开示,比丘们感慨地说:『尊夫女早上还在热心地供养僧团饮食,傍晚却一病不起!』佛陀开示道:『眾生的生命真是短促,死魔主宰了一切有情。在他们还沉溺於种种欲乐,难以饜足时,死魔就临到他们。』接着,佛陀以韵语说出了以下这段话:

  似锦年华,恣意攀折,五阴炽盛,贪乐无饜;当此之时,死魔骤临,彼人不觉,终为魔胜。 

  参考资料:原始佛典选译、The Dhammapada-Verses & Stories。

  我是这麼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裡,舍利弗尊者与摩訶拘絺罗尊者一同住在城郊的灵鷲山上。这一天傍晚,摩訶拘絺罗尊者结束禪思后,来到舍利弗尊者的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寒喧,然后各自入座。摩訶拘絺罗尊者问道:「我有事请教,您是否有空回答呢?」舍利弗尊者回答说:「仁者请说!我会就所知所见来答覆你。」

  於是摩訶拘絺罗尊者问道:「尊者舍利弗,何谓【无明】?」舍利弗尊者回答道「【无明】就是无知。对甚麼无知呢?对於【眼】无常这一事实未能如实了知,是谓无知;对於以【眼】为缘而生起的作用与现象(眼识、...)亦为无常之事实未能如实了知,是谓无知;同样的道理,对於【耳】、【鼻】、【舌】、【身】、【意】暨它们所生起的作用与现象(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概属无常未能如实了知,是谓无知。要之,尊者摩訶拘絺罗,对於六根暨其所生起之作用与现象无常、苦、非【我】的本质不理解、未亲身体证或对它们尚有爱染餘习未尽,都可说是【无明】。」

  摩訶拘絺罗尊者接着问道:「尊者舍利弗,何谓【明】?」舍利弗尊者回答道:「所谓【明】,也就是知的意思?知道甚麼呢?对於六根暨其所生起之作用与现象无常、苦、非【我】的本质充分理解,也亲身体证,而且对它们无丝毫爱染餘习,是谓知,也就是【明】。」

  经过这番共论,两位尊者充满法喜,各自回到自己的住处。

  参考资料:汉译杂阿含第二五一经。

  有一次,对戒律学夙有研究的优婆离尊者向佛陀请教有关比丘律中之杀人罪的问题。

  尊者问道:「世尊,故意杀害父母属於五逆重罪之一,犯此罪者依律不得受大戒。倘若有一位女子将自身所怀的胚胎取出拋弃,而另有一位女子将此胚胎植入自己的身中,而且将孩子生下来。这两个女人,究竟谁才是孩子的母亲?」佛陀回答道:「那第一位女子是孩子的母亲。」

  尊者接着问道:「这个孩子与第一女有血缘关係,但却是由第二女分娩生出,而且将他养育成人。倘若这个孩子长大,出家做了比丘,杀害哪一位母亲会同时成立波罗夷罪(裕В呵鳌⒖┖湍孀铮俊狗鹜踊卮鸬溃骸富故堑谝晃慌印!

  尊者接着问道:「这个孩子长大,若想要出家,该徵求哪一位母亲的同意呢?」佛陀回答道:「他应该徵求第二位女子,也就是那生他养他的母亲的同意。」

  尊者又问道:「有没有可能比丘为妇女施行堕胎,却不犯杀人罪?」佛陀回答道:「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倘若比丘为妇女堕胎,但这个妇人所怀的胎儿并非人类,而是其他的动物,那麼堕胎不犯杀人罪。」

  尊者接着问道:「有没有可能比丘为动物施行堕胎,却犯了杀人罪?」佛陀回答道:「这样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倘若比丘明知动物所怀的是人类的胎儿,那麼纵然施术的对象是动物,但杀害的却是人,依然成立比丘律的杀人罪,必须受到驱摈的处分。」

  参考资料:十诵律卷52。

  我是这麼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裡。这一天,有一位婆罗门前来参访,彼此互相寒喧问讯后,就退坐在一旁,向佛陀问道:「乔达摩!你所说的『一切』是指甚麼?何谓『一切』?」佛陀向这位婆罗门开示说:「所谓『一切』,就是指十二入处(六根与相对应的六尘)…【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这些就是『一切』。」

  佛陀接著说道:「如果有人拒绝这个定义,认为它不究竟,要另外创设新理论,阐述『一切』。』他也只能这麼说说罢了;若进一步追问他所说的『一切』是甚麼,他也说不清楚,只会使说者与听者都更加迷惑。为甚麼呢?因为他讲的『一切』不是来自实证所得的经验,纯属戏论罢了。」

  当时,这位婆罗门听闻佛陀这番开示,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参考资料:汉译杂阿含第三一九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35:23。

  我是这麼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在舍卫国游化。这一天,阿难尊者来到佛陀的住处,向佛陀行礼问讯后,退坐在一旁,问道:「世尊,所谓寂灭,究竟要止息的是甚麼呢?」

  佛陀回答说:「阿难,色身(色)是迁流不定的,依因缘而生灭,靠特定条件而存续;它会变得衰弱,然后完全腐朽掉,而归於无有。各种感受(受)、认知暨分辨作用(想)、出於意志的活动(行)、知觉(识)也都是迁流不定的,依因缘而生灭,靠特定条件而存续;它们也不能常存,终归於无有。阿难,如来所开示的寂灭之道,正是要止息这生灭不已的现象。」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阿难尊者充满法喜,信受奉行。

  参考资料:汉译杂阿含第二六○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22:21。

  我是这麼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裡。这一天,有一位婆蹉种的出家人前来参访。他合掌向佛陀行礼问讯后,就退坐在一旁,问道:「乔达摩!我有一些问题想请教您,有没有空回答我?」佛陀对游方行者婆蹉说:「你随便问吧!我会为你解说的。」

  婆蹉问道:「灵魂与肉身是一体的,对不对?」佛陀回答道:「灵魂与肉身是一体的说法,不能置答其是非。」婆蹉又问道:「那麼,灵魂与肉身两者分立併存,对不对?」佛陀回答道:「灵魂与肉身两者分立併存的说法,也不能置答其是非。」 

  婆蹉不解地问道:「这是怎麼回事?我问灵魂与肉身是一体还是分立併存,您一概不给我明确的答覆。乔达摩!您有什麼样独到的见解?您的弟子命终,您往往记说某某人往生那裡、某某人又往生那裡。那些弟子在这裡命终,而在他方受生,这不就说明了灵魂与肉身二者各自独立存在着?」

  佛陀回答道:「我那样的记说,是指餘习未尽的弟子仍然要继续受生;并不包括那些已证无餘涅槃、不受后有的弟子。」婆蹉问道:「乔达摩!餘习未尽而继续受生是什麼意思呢?」佛陀回答道:「餘习未尽而受生,就如火有所依凭而燃烧,不能毫无所依。」

  婆蹉反驳道:「我认为火虽无所依凭,仍然能够燃烧!」佛陀反问道:「怎麼说火无所依凭也能燃烧?」婆蹉问道:「譬如有一场大火正燃烧着,狂风吹来,烈焰腾空。那飘入空中的火舌岂非无依无凭的火?」佛陀回答道:「那被大风吹上天空的火焰,仍然是有所依凭,不能说它是无依无凭。」婆蹉不解地问道:「乔达摩!虚空中飞腾的火焰,怎麼还说它有所依凭?」佛陀回答道:「虚空中飞腾的火焰依靠风而存在,依靠风而燃烧。因为依风而燃,所以说这火仍是有所依凭的。」 

  婆蹉又问道:「那麼,眾生在此处命终,而在他方受生,依凭的又是什麼呢?」佛陀回答道:「眾生身坏命终,会在他方受生,是因为有贪爱而执取;因为有【爱】而有【取】,有【取】而受后【有】。爱慾就是从死亡到再生的依凭。」

  婆蹉说:「眾生因为贪爱而受生,因为欲染而受生;惟有世尊您自行证悟无生,成就了无上正觉。世尊!将来见面的机会还很多,我先告辞了。」佛陀对婆蹉说:「你请自便吧。」 

  游方行者婆蹉经佛陀这番开示,充满法喜,起身告退而去。

  参考资料:汉译杂阿含第957经、别译杂阿含第190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44:9。

  我是这麼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裡。这一天,游方行者婆蹉前来参访。他合掌向佛行礼问讯后,就退坐在一旁,向佛陀问道:「乔达摩,你是否认为『有情眾生有不朽的自我』(世间常),而且主张这才是唯一的真理,其餘都是谬误的见解?」佛陀回答道:「婆蹉,那不是如来的知见,如来也没有主张它是唯一的真理。」

  婆蹉接着问道:「乔达摩,那麼你如何评论以下这些见解:『有情眾生没有不朽的自我』、『眾生界有其边际』、『眾生界没有边际』、『灵魂与肉身是一体的』、『灵魂与肉身两者分立併存』、『眾生死后还会以另一种形态生存着』、『眾生死后即一无所有』、『死后的世界既可说是存在、亦可说是不存在』、『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亦不能说它不存在』?你是否主张它们之中的任何一说为真理?」佛陀回答道:「婆蹉,你提的这些都不是如来知见,如来也没有主张它们之中的任何一说为真理。」 

  听了佛陀的回答后,婆蹉不解地问道:「前述那些见解有甚麼过患,以致於您要完全摒弃它们?」佛陀回答道:「那些见解是颠倒之见、偏枯之见、歪曲之见、茫然之见、繫缚之见,只能不断引生出痛苦、烦恼、绝望与不安,而且不能令人断爱去执、得到内明之智慧,也不能止息眾苦、通达涅槃。正因为了知前述那些见解的过患,如来完全摒弃了它们。」 

  婆蹉问道:「乔达摩,你自己的见解是甚麼呢?」佛陀回答道:「一位完成了梵行、成就正觉的圣者超越一切见解,亲证实相,如实了知【色】、【受】、【想】、【行】、【识】的生起、聚集、灭去、觉受与过患,因此对於五蕴不再有丝毫爱染,完全断除了一切有关於『我』、『我的』、『自我』...等等虚妄的观念与习气,捨离尘劳世累,心意纯净无染,止息了眾苦。」 

  婆蹉又问道:「乔达摩,一位完成了梵行、得到究竟解脱的比丘在死后会往生至何方呢?」佛陀回答道:「婆蹉,『往生』的提法在这裡是不恰当的。」婆蹉问道:「那麼您的意思是说他不往生了?」佛陀回答道:「婆蹉,『不往生』的提法在这裡也不恰当。」婆蹉问道:「这麼说来,他既往生、亦不往生?」佛陀回答道:「婆蹉,『既往生、亦不往生』的提法在这裡仍然不恰当。」婆蹉问道:「那麼,他既非往生、亦非不往生?」佛陀回答道:「婆蹉,『既非往生、亦非不往生』的提法在这裡还是不恰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