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俱舍论疏 >

第111章

俱舍论疏-第111章

小说: 俱舍论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苾芻經。二經所說意皆同此。三經一一各各有別喻(善授者。蘇揭多。舊云須達。然彼長者請問世尊。諦現觀時為漸為頓。世尊告曰。非頓必漸。四拢B境自相別故慶喜經一苾芻經問答皆同。然所舉喻各各不同。善授經作如是說。佛告長者。於四拢B非頓現觀必漸現觀。以四拢B相各別故。猶如世間造臺觀者。必先築基。次方疊壁。次上梁^2□。後以板覆。此四前後必不俱時。無處無容未築基訖便疊於壁乃至廣說。第二經云。猶如蹬上四橫梯時。先蹬最初方蹬第二。無處無容不蹬最初。而蹬第二。乃至廣說。第三經云。喻如蹬上四級階時。先蹬最初方蹬第二無處無容不蹬最初而蹬第二。乃至廣說。依如是喻必漸非頓)。論。若謂有經至密意說故。又牒救通。如文可解。
    論。已辨現觀具十六心。下半頌第二明依地同。論曰至如先已說。釋文可知。
  論。何緣必有如是忍智。下半頌第三明忍智次第。論曰至驅匍'戶。釋十六心無間解脫。約斷惑得無能隔礙。釋無間道。與離繫得俱時起故。釋解脫道。驅佟S鳠o間道斷惑令得出身故。椋簟S鹘饷摰莱謸駵绲昧罨蟛蝗肷怼9收碚撛啤=浿麽屟浴<s斷惑得無能隔礙故名無間道。已解脫惑得與離繫得俱時起故名解脫。若爾解脫道。亦應名無間。約與離繫得俱亦無能隔礙故。應作是釋。無間隔故名為無間。無間即道名無間道。是無同類道能為間隔。令於解脫道不為緣義。諸無間道唯一剎那。諸解脫道或相續故。於自所治諸煩惱得已得解脫。與彼斷得俱時起道名解脫道。自所治言欲顯何義。苦類忍等諸無間道亦與他所治離繫得俱生。勿彼亦名解脫道故。論。若謂第二至已斷疑智牒計破也。正理論云。若苦法忍後即有苦類忍。與前忍果斷得俱生。餘位亦然。斯有何失。若爾此位緣欲苦等。已斷疑智應不得生。許此不生復有何過。於後修位。我已知苦等諸決定智應不得生。於苦等境中。先未生智故。若於先位未有智生。後已知言便成無義。論。若謂見位至九結聚相摺4送怆y也。以本論說四法類智。及修所斷。以為九結。此九皆言是智斷故。故知見位非忍斷惑。論。此難不然至名王所作。有部通也。
    論。此十六心皆見諦理。下半頌第四明見修道別。論。曰至故修道攝。此明見道修道異也。忍名為見。智名為智。至十五心見八諦周。於一一諦皆未曾見。最初見故名為見諦。見諦周故。無未曾見未見諦故。雖知八諦未得周盡。於上地道。未起智故。今明見道不明智道故無有失。若說智道十六方周。由言見道故至十五。十六重見故名為修。如餘修道重見諦故。論。豈不爾時至未見今見。此外難也。道類忍時不能自見。至道類智方見此忍。亦是初見何非見道。論。此中約諦至此畦未刈。論主釋也。約諦作法不約剎那。已見上地無邊之道。唯餘一念未見今見。豈得從少名未見諦。正理論云。爾時通見曾未曾見故無有失。論。又道類智至非見道攝。又重釋也。立比量云。第十六心定是修道。以四果攝等。此立因也。如餘修道。此舉喻也。正理論云。謂見道位唯修未來自同類境智及行相。道類智位如餘修道。通修未來同·異類境智及行相故修道攝。若謂見道有種種類。如或有時唯修無漏。有時通修有漏無漏。如是應許有時唯修自同類智及行相。有時通修同異類境智及行相。此例不然。唯修同境種種類故(此文亦證修俗智唯修同諦行相也)。論。然道類智至所斷斷故。通伏難也。難云。若道類智是修道者。何不如餘修道鈍根有退。答云。以任持見道所斷斷故。見道不退。此亦不退。論。即由此故至太過失者。難云。即由任持見道斷故是見道者。有太過失。後果道中皆能任持見所斷斷。乃至無學亦應見道攝。任持見道斷故。論。何緣七智亦見道攝。問。何緣七智重見諦理。非是修道亦見道攝。論。見諸諦理至亦見道攝。答。七智雖重見諦理。以於未見中間起故見未究竟故非修道。
    論。已說見修二道生異。已下第二依建立。於中有二。一就見道立。二就修道立。此一行半頌就見道立。於中建立隨信·隨法前三果·向。總立五人。大乘此五人從四善根立。論。曰至隨法行者。分十五心利鈍為二拢恕U摗S尚烹S行至隨行義故。釋隨信行名。先以信地為首。行隨信起名隨信行。此釋行名。彼有隨信行。名隨信行者。釋人也。或由串習此隨信行以成其性故名隨信行者。第二釋人。彼先信他隨行義故者。總釋隨信行名。由先所作但隨他語不自披教。論。准此應釋至隨行義故。准上釋隨信行人。釋隨法行亦爾。以法為首隨行義故名隨法行。婆沙五十四云。何故名隨信行者。答由彼依信。隨信行。故名隨信行。謂依有漏信。隨無漏信行。依有轉信。隨解脫信行。依有繫信。隨離繫信行。由信為先得入拢馈H缡欠N類補特伽羅。從本以來性多信故。若聞他勸汝應務農以自存活。彼不思察我為應作。為不應作。我為能作。為不能作。為有宜便。為無宜便。聞已便作。或聞他勸汝應商估。或應事王。或應習學書算印等種種伎藝。以自存活。亦不思察。廣說乃至。聞已便作。乃至。出家等亦爾。問何故名隨法行。答由彼依法。隨法行故。名隨法行。謂。依有漏法。隨無漏法行。依有轉法。隨解脫法行。依有繫法。隨離繫法行。由慧為先得入拢馈H缡欠N類補特伽羅。從本已來性多慧故。若聞他勸汝應務農以自存活。彼便思察我為應作。不應作等。論。即二拢咧寥こ豕省>呖‘斷五品來十五心中名初果向。向初果故。論。言初果者至必初得故。釋初果名。言。必初得者。簡超越第二第三果也。彼雖初得。非必定初故。論。若先已斷至此第二故。已斷六七八品。十五心中立第二果向。向第二果故。遍得果中第二果故者。超越得者雖初得果。遍得果中是第二故。論。若先已斷至數准前釋。明第三向。如文可解。如是隨信·隨法行者。由先具俊當嗷笥惺狻祫e各成七十三種。
    論。次依修道道類智時。已下第二依修道立。文中有二。一明第十六心。二明住果非向。此一行頌第一門也。論曰至今住不還果。釋前三向至十六心住果。論。阿羅漢果至雖有頂故。明第四果無初得也。大乘對法論中有從初果超取羅漢。
    論。至住果位至今名見至。明至十六心隨信隨法二人。轉名信解見至。信解鈍根。見至利根。論。此二拢咧烈娭撩麆e。釋二人名也。信增故名信解。見增故名見至。正理云。諸鈍根者先名隨信行。今名信解。由信增上力勝解顯故(從他生解故鈍根。解進至果方名解脫)諸利根者先名隨法行。今名見至。正見顯故(披教生解。先見後至果故名為見至)
    論。何緣先斷欲界修惑。下一頌。答二明住果非向。論曰至不名後向。總答。由未起勝果道故但名住果。正理論云。又非得果時即有勝果道所斷煩惱離繫得生。道類忍不能斷彼繫得故。論。然諸先斷至定成樂根。釋。先斷一品等於此生中定起勝果道。若不爾者。先離色界染得阿那舍果。生於無色應不成就樂根。本論既言定成樂根。故知定起勝果道也。准此。前二向道亦決定起。所以定起者。正理釋云。彼障已斷必欣彼故。障已斷道易現前故。婆沙一百七十一云。頗有無漏四靜懀u得耶。答有。以拢唠x下地染。及有起勝果道時漸次得故。三無色為問亦爾。准此文。起勝果必漸次也。
    論。如是已依先具倍離。已下大文第二就修惑漸次分別拢弧O让髡系榔窋怠a峋臀环秩恕4税胄许灥谝婚T也。論曰至九品亦然。明地地中失·德。各分九品。論。失德如何至理亦應然。明九分品粗·細相對。
    論。白法力強至小燈能滅。明斷道強能斷障也。論。已辨失德差別九品。第二歷位辨人。於中有四。一明預流七生。二明一來向果。三明不還向·果。四明無學向·果。此半行頌第一明預流七生。論曰至七返生義。釋極七返生。極是最多。亦容中間不滿七也。謂人天各七合十四生。若兼中有二十八生。
    論。諸無漏道至說名預流。釋預流名。諸無漏道趣向涅槃故名為流。即是拢烂疄榱鳌W畛踔恋妹疄轭A。舊名入流。預是入之差別名也。彼七返人預拢懒鞴拭A流。論。此預流名至應名預流。進退徵也。若預流名目初得道。即初見道。第八人地應名預流。若初得果名為預流。即超越第二·三果應名預流。論。此預流名至故名預流。答也。遍得一切是次第人。此初得果建立此名。一來·不還非定初得。若超越者即是初得。若次第者即非初得。故名預流。論。何緣此名不目第八。問也。何緣此名不目初向。此是最初預拢鞴省
    論。以要至得至不目第八。答也。以三因緣不目第八。論。彼從此後至所說如是。釋七生也。理實人天各七為十四生。各加中有為二十八。各七等故名為七生。如七處善五蘊各七有三十五處。但名七處以數等故。如七葉樹別別七故非唯七葉。
    論。若爾何故至第八有義。難。經言無容受第八有。如何得說二十八生。論。此契經意至中有應無。答。上是順解。下是反答。論。若爾上流至無第八生。難。若一趣說無第八生。上流那含極有頂者。應一天趣無第八生。論。依欲界說故無有過。答。欲界人·天一趣各七。無第八生。
    論。此何為證至非合受七。責證也。論。以契經說至不應固執。引兩經證。一引有部等經。二引飲光部經。有部等說天七及人。故知人天各七。飲光部經。復分明說於人天各受七生。教既分別。不應固執。論於人趣得至還於天趣。明七生滿處。
    論。何緣彼無受第八有。問也。論。相續齊此至第四日瘧。答也。婆沙云。如七步蛇。四大力故不減七步。由毒力故不越七步。第四日瘧者。即隔日瘧。論。又彼有餘至不證圓寂。更以七結釋也。正理破云。若謂拢婪N類爾故。如為七步毒蛇所螫。此喻不然。壽量定者過此齊限亦得住故。又餘於此作是釋言。由彼有餘七結在故。謂二下分五上分結。此亦無能證唯七有。唯貪嗔結引七有故。又無契經說不還者受極七有。又無經說五上分結引欲界生。故彼所言無能證力。但由法爾極受七生。於中不應強申理趣。述曰。准上論文。不破論主。是破婆沙異師釋也。此論但敘有部多解不自立義。今詳。七步蛇喻。亦是以法爾毒力不越七步。受報定者自是別緣。如說火能燒。水能溺等。皆能殺人。而樹提不燒念佛不溺。豈疑火燒水溺之喻。以七結故欲有七生。此釋無理。若謂以有七結即有欲七生。若有五結應有五生在。又家家等三人亦有七結。因何生唯三等耶。婆沙四十六云。七生天上七生人中者。此依圓滿預流而說。故人·天有等受七生。然有預流人天生別。謂或天七人六。或人七天六。或天六人五。乃至。或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太法師以此文不言人一天一。即謂無須陀洹受一生者。及引涅槃經·成實論為證。又云。若人天各一生即是一來果·此皆非證。婆沙云。人天有等受七生者。然有預流人天生別等受七生者。唯說七生。理亦合說六·五·四·三·二·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