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博览群书2005年第05期 >

第14章

博览群书2005年第05期-第14章

小说: 博览群书2005年第05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学生作亲切之指导。务使学者在脱离学校进入社会以后,对于所习学业仍继续有研究上进之兴趣与习惯,以药近来大学教育专尚讲堂授课,口耳传习,师生隔膜,以致学者专以学分与文凭为主要目标之流弊。”(第15页)钱穆所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恰是当今大学教育中缺少的,《师门问学录》提供的个案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以前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就专业角度而言,《师门问学录》中,师生的“一问一答”,表现出周勋初教授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献学等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例如,在“问学录(一)”中,余历雄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世说新语·文学》篇‘简文称许掾’条刘孝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日:‘……至江左佛理尤胜,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余嘉锡笺疏曰:各本‘至过江,佛理尤胜’,又引《文选集注》卷六十二公孙罗注引檀道鸾《论文章》,作‘至江左李充尤胜’。程千帆《文论十笺》上辑《南北文学不同论》叙魏晋诗风时笺注曰:‘至过江,佛理尤胜’七字原误在‘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十五字之前,今据文义乙正。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一校勘学上的问题,历来争论已久,至今仍然看法不一。周勋初教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主要是文献记载与历史事实之间,有不相符合之处。《世说新语·文学》篇‘简文称许掾’条刘孝标的注文和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的案语,两者都有说不通的地方。现在虽存有唐钞本《文选集注》,但檀道鸾的这段话还是很难理解。通过分析,周勋初教授指出,余嘉锡笺疏的说法虽有文献依据,但不能圆满解决问题;程千帆的观点虽然现在缺乏文献依据,但疏通文义一无障碍。这是在“理校”的方法校勘古书中所谓“上下两句误倒”的例子。虽然目前学界中大多数人仍然较倾向于余嘉锡的说法,不过他还是相信,以后情况是会有所变化的。所以,他赞成余历雄在论文中采用程千帆的观点。问题虽然很小,可是对于理解古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等却非常有意义。从这些记录当中,不仅可以看出余历雄在博士生学习过程中的刻苦、细心与悟性,更反映出了周勋初教授知识的全面性以及观察问题的深刻与独到。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周勋初教授对余历雄在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关心与指导。例如,余历雄就有关唐代小说研究的历史情况、中唐文学的课题研究情况、如何判断《宋稗类钞》与宋人笔记小说所载轶事的史料价值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疑问,周勋初教授都一一介绍评说。对余历雄提交的各个论文,周勋初教授都作了认真的解读与批改,甚至对于引书格式的规范问题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由于《师门问学录》记录的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所以它不像课堂讲学那样有比较严格的规范性、周密的体系性。谈话一般都是比较随意的,这样,它既有课堂讲学所难以达到的生动性、趣味性,又具有私人性,比较能够如实地反映出问题的本来面貌和导师对某一个学术问题的真正理解,其中后一点特别有意义。
   譬如,余历雄想了解有关前辈史学家治唐史的著述与治学情况,周勋初教授向他介绍了除王国维、陈寅恪之外较著名的“第一代”史学家:吕思勉、邓之诚、岑仲勉、向达、范文澜等等,并向弟子一一介绍:吕思勉写了好几部通史和惭代史,还有一些政治史、专题史方面的专著,著作量非常丰富。其中写得最好的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部分。他的几部中国史著作,一般都分为两部分,上部用纪事本末体,讲政治上的大事;下部为新式的“九通”、“书。”、“志”之学,讲社会结构、典章制度与文化学术等。他用的材料都经过考核,还注明出处,便于参照与引用。邓之诚著有《中华二千年史》《清诗纪事初编》《骨董琐记》等,他记性很好,对文献也非常熟悉。《中华二千年史》的思路与吕思勉有些相近,他自云采纪事本末体,而又纲目清晰,似更接近清代史学札记的传统。吕、邓二人都是兼通文学、史学的大学者,能对中国学术作总体的考虑,既能独立完成史学著作,又能独立撰写文学著作。岑仲勉、向达二人接受欧美学术研究方法的影响,他们对近代东西方的汉学研究成果都有相当广泛的涉猎,虽然其研究范圃不及上二人广阔,但研究成果却很有深度,可称专门之学。如岑仲勉的《唐史馀渖》《隋唐史》,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隋唐史》融人了岑仲勉长期研究文史的许多心得,见解每与他人不同,如对武后与牛李党争的评价等,他对唐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甚为重视,也很关注宗教、民俗和社会风气。此外,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隋唐史,较好的还有王仲荦的《隋唐五代史》和台湾政治大学王寿南教授的《隋唐史》。《隋唐五代史》篇幅很大,吸收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材料丰富,分析细致、立论持平。《隋唐史》叙事条理明晰,遇到复杂的问题则以图表显示,所制图表达数十种之多,读时一目了然,也有其特点。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思想编写的历史著作。相对于王、陈、吕、邓等传统文史学家,他被称为“新史学家”。他观点明确,看法每与他人不同,评价前人时,每持儒家的观点。他对文学艺术都很内行,常有一些对人有启发的精辟见解。英国人崔瑞德编著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中的史学观点很有新意,可提供我们借鉴参考。但其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掌握与处理上有些问题。郭沫若被人称为中国新史学(即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山祖师。他的主要贡献在先秦史方面。顾颉刚编《古史辨》,影响不可小视。他培养了许多学生,但其成果大都在先秦领域。谭其骧在他影响下专治历史地理,贡献尤大。前些年出版的全22册的《中国通史》,大概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中国历史著作,因编撰人员太多,又分散编写,体例较难统一,水平参差不齐。总主编也是顾颉刚的学生,但与国内同行专家相比,他的研究成果不能算是最高的。周勋初教授的这些介绍,很难一下从书本上获知,可帮助余历雄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如此评说众书,其功用近似于专题书目,有利于对某一问题研究状况的总体把握。
  周勋初教授在向弟子荐书时表达的对这些学者治学的一些评价和看法,已经具有学术评论的性质和学术史的意味。譬如,余历雄就该如何看黄永年先生所著的《唐史史料学》一书向周勋初教授请教,周勋初教授指出:这是一部唐代文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黄先生对现存的唐代史料与相关的著作,都作了很好的考辨。特别是对《旧唐书》与《新唐书》的分析评判,最见功力。但书中也有些小疵,如对《刘宾客嘉话录》的版本介绍就有不足之处。当然,像《唐史史料学》这一类的书,牵涉到的典籍和材料太多,学界不能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一个人也不可能一一看到,黄先生年纪已大,对新材料和新书的成果不能充分吸收,也可理解,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这些中肯的评介都会给余历雄的学习很大帮助。
  《师门问学录》能让人感受到传统书院讲学,以及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清华研究院讲学的流风余韵;此种讲学方式,在当今的研究生教学中,希望不至于绝无仅有昙花一现。包括南京大学中文系在内的研究生教育已有向大班教学方向发展的趋势,师生皆有忧虑之心,如何改革调整,已迫在眉睫。希望改革与调整能够从中国优秀的教学传统中找到一些可供转化利用的资源。


深入浅出的
  那还是1998年,我与树成同志的办公室仅一墙之隔,而且这个墙还是石膏板做成的半截墙,所以,我们经常能够隔着那堵墙聊天,讨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不知就里的人还以为我们是在大声自言自语。那时,我就知道他正打算编一本经济类辞书。
  转眼间六七年过去了,树成同志主编的《现代经济辞典》洋洋大观地摆在了我面前。看到这本包括了六千多个词条的鸿篇巨制,作为朋友,我真为他高兴。于公,庆贺他为中国的经济学界做成了一件大事;于私,高兴他终于放下了一个包袱——编写辞书是一件繁琐、细致的工作,而他本职工作任务就很重,在科研工作之余承担的这项工作,在我看来真是一个包袱。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感觉,经过六个寒暑编写成的这部辞典,的确独具匠心,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书。
  据说,在美国,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就是一本大学公共课教材。反观我国,面向大众的经济学著作实在太少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通过普及经济知识,使大多数老百姓也能了解周围发生的经济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现在,不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刊杂志,经济类报道是越来越多了,专业性语词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新的名词术语。为了理解它们,早就需要有一本雅俗共赏的专门辞书。所谓“雅”就是要具有科学性,所谓“俗”就是要使非经济专业读者也能理解。经济现象虽然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对它的理论解释却愈来愈科学化,所以要做到“俗”,首先要“雅”。在这方面,《现代经济辞典》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国目前出版界的一项空白。
  本书的科学性我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词条选择广而不滥。这本书搜集了六千多个辞条,涉及我们当前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编者并非一味求全,而是有着严格的界限。譬如,在这本书中就没有“技术经济学”这个词条。树成兄曾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多年,当然不是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学科存在。我在最初的惊疑之余,很快就猜出了其中的原委。原来,技术经济学早在几年前就被划人了管理学科。我想,这既说明了编者的独具匠心,也表明了编者一贯的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第二是术语的选取有利于标准化。一部辞书无疑会对术语的标准化产生重大影响。而术语的标准化又是一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在我看到的词条中,编者显然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并作出恰当的取舍。譬如,收入了“前验性商品”和“后验性商品”这组词,与其意思一样的,还有“搜寻产品”、“经验产品”,“检验性商品”、“体验性商品”等用语则未收,我觉得,比较而言,前验性商品和后验性商品这组词意思一目了然,更明白易懂。
  第三是概念准确,释义可靠。就我看过的词条,绝大部分,都给出了准确的解释。而个别词条的解释之所以存在争议,则是因为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理解。例如产权与所有权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说到通俗性,最权威的评价者当然是广大读者。在这里我仅举一例说明我的看法。如果把理论经济学看作是现代经济学的王冠,那么,一般均衡理论就是王冠上的明珠。而对于一般均衡理论来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