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长江文艺 2004年第03期 >

第24章

长江文艺 2004年第03期-第24章

小说: 长江文艺 2004年第03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胫苊易苡邪旆ǘ愿赌愕摹
  她是在一个月之后想到办法的。
  孩子是在三月出生的,和她预计的一样,她怀了他整整九个月。俗话说“足月的儿,是个宝;足月的女,烂稻草”,她生的是儿子,六斤三两,不足月,但也是个宝。丈夫高兴得快疯了,孩子出生的时候,丈夫在她的床边哭得泪流满面,他说:“我也做爸爸了,我也做爸爸了!”她笑了笑说:“是啊,你也做爸爸了!”三月,春光明媚,阳光柔和。她躺在产床上,摸着她的肚子,一下子空了,那个累得自己腰酸背疼的累赘终于没有了,他来到了这个世界。世界阳光明媚,空荡荡了一个冬天的树,开始抽出嫩黄的芽,风还是有些冷,但冬天是过去了。她看着他怀里的那个肉乎乎的东西,那是她的孩子,他来自她的体内,他曾经在她的子宫里呆了九个月,吸取她的血和氧气。现在,她的肚子空了,她觉得她的脑子也空了。
  孩子长大了,三个月,五个月,八个月。周鸣有些害怕了,他发现别的孩子那么大的时候都会爬了,会笑了。可他的儿子却什么也不会,整天只知道躺在摇篮里,一点表情也没有,大小便也无法控制。可他的儿子长得多么可爱啊,肉乎乎的,小胳膊都分成三节,像一只发育良好的莲藕。他努力地想逗儿子笑,可儿子却还是一点表情也没有,两只眼睛也一点生气也没有,浑浊,连转都不怎么转。周鸣觉得他应该带着儿子去医院看看。
  周鸣带着儿子回来的时候,一到房子里就哭了,他哭得很伤心,她从来没有听见他哭得那么伤心,她问他怎么了。他抱着她说:“医生说,儿子大脑几乎是死的,没有任何思维和运动能力,但他还能活下去,谁也不知道他能活多久,一年,两年,还是十年二十年。”他接着说:“医生说可能是你在怀孕期间吃了很多禁服的药物,导致胎儿异常,可你什么也没有吃啊,你身体一直很好。”她说:“袜子,仅仅是因为一只袜子!”他的眼神充满惊愕,他说:“袜子,怎么可能?!”
  是啊,怎么可能?她在丈夫的惊愕中坐了下来,她看着床头的画。那些用沙子,树皮和胶水做的画,那些画还是那么漂亮。她想起了她丢失在树皮上的童贞,被树皮硌破皮的背,她想那些日子是永远地过去了。她看了看丈夫,他还在哭。摇篮里的儿子看着这一切,只有他还是安静的,一言不发,甚至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马拉,原名李智勇,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在《青年文学》、《青春》、《星星》等刊发表小说、诗歌若干。曾获《上海文学》首届文学新人大赛短篇小说新人奖。小说入选多个选本。现供职于广东某杂志。
  


文学的外遇
■  张执浩
  就在读到马拉这篇小说前,我刚刚和一位女性朋友通完电话,她在电话中用略带神经质的语气对我说,即将步人婚姻生活的她突然感到非常恐惧,原因是,她发现再过几天就要成为她丈夫的那个男人缺少应有的激情。“也许他在心里另有其人呢,”女孩叹了口气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不如趁现在及时撤离。”我问她有何证据,她回答说,目前还没有,但迟早会有的。“肯定会有!”她补充道。我不知道该如何劝解她,于是,索性放下了电话。然后,就读起了这篇《怀孕》,越读,我越发现生活竟然与文学如此平行,二者之间居然像赛跑似的,而目的地只有一个。
  《怀孕》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女人的故事,准确地说,是发生在这个女人内心深处的故事,一个关于爱与怀疑、性与报复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她”因为发现丈夫“他”那晚回家时穿的袜子有些异样,进而敏感地觉察出“他”身上散发着来自另外某个女人身体的香水味。随着疑虑的扩散,“她”陷入了茫然和焦虑之中。作者以平静的语调若无其事地推动着故事的进程,从而使这样一桩司空见惯的家庭婚姻”事故”摆脱了生活预先设置的巢臼,使故事具备了撑破生活那层薄膜的扩张力。“她”没有像我们身边的那些女人一样去穷究婚姻出了什么问题,也没有费尽心思地寻找丈夫身后的那个神秘的女人,而是平静地走向日常生活的对立面。“她”找到了那位年轻的妇产科医生、然后从容地委身于这个“牙齿洁白”的年轻男子……虽然离奇,却也合乎情理。这个故事的高潮并没有像读者所期待的那样出现在孩子出世的那一刻,在我看来,如果果真存在那样一个所谓的“高潮”的话,那么,这个高潮应该存在于孕妇的体内,在漫长而迟缓的胎儿变异期里,一个新生命的即将到来伴随着一场事故的发生,孕育是伏笔,而诞生是必然。于是,日常生活的挫败和沮丧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事情。作者在设置故事的构架时可谓颇费心机,故事中的时间既是线形的,同时又是跳跃着的,有时还是回形的。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只是为了为我们混淆的庸常生活尽力清理出一个头绪来。然而,我的疑虑依然存在,因为这根预先裸露在故事之外的“头绪”或许正是生活早已埋设好了的导火索。由此看来,我们过去关于文学高于或低于生活的所有论断并非一剂灵丹妙药。写作者的真正的药方早就被生活开列出来,存放在某扇药柜门内,只是看你能否发现它,并相信它能够医治我们的痛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所疑虑的那个把香水气味传递到她丈夫身上的神秘女子,那个所谓的外遇,既可以具体为某个人,又可以扩散为生活本身。作者敏感地抓住了“她”,于是就抓住了这个故事的核。
  对于人头攒动的文坛来说,马拉无疑是个新人,但对于我来说,他应该是故交了,虽然他年幼于我许多,但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平等交流。这个刚刚步出大学校门不久的男生具有两副以上的面孔:一是作为小说作者的“马拉”,一是作为诗歌写作者的“木知力”,而在这两副面孔之外的,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真身“李智勇”。我曾以“过来者”的身份告诫他:任何优秀的作家或诗人都应该是有来历和出处的,如果他是天才,他就应该用作品告诉我们,他与上天之间有着隐秘的联系。我已经记不得自己对他说过多少次类似的”警句”了,但后来我发现自己的这些话纯属多余。这位新近获得了(上海文学)“新人奖”的年轻小说家,他似乎很快就掌握了一套属于他个人的写作秘籍,而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秘籍呢?为了能够更清楚地把握他的内心世界,我又重新阅读了他获奖的那篇《风筝》,以及他临出校门时写就的那篇后来发表于《青年文学》上的《非非之死》,通过对比,我发现,马拉天生就具有融入生活的能力。如果说《非非之死》所表现出来的学生气息还显示出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隔膜甚至抵触之情的话,那么,到了《风筝》这里,就只剩下了对美好感情的追怀,尽管其方式是那样的凄婉决绝!
  是的,融人生活并不时地跳出生活的教条,作一番冷静的观察和思考,这对一位年轻的小说家来说是必要的。现在,马拉已经在这样做了,至少在这篇小说中,他向我们展示出了他在处理生活中各种纠葛上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世故和圆滑的方式和腔调,而是采取了一种委婉迂回的手段。我深信,这样的能力不是躲在斗室内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作者在与生活遭遇之后所做出的慎重的选择,就像故事结尾处写到的那样:“她看了看丈夫,他还在哭。摇篮里的儿子看着这一切,只有他还是安静的,一言不发,甚至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故事讲述到这里,苦涩已经摆脱了苦的滋味,变成了生活本身,空荡,寂寥,无悲无喜。
  


老乡们
■  周翼南
  有语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由于机缘偶合,我认识了几位在外地工作的“老乡”,他们对故乡是眷恋的。我希望我们湖北应该知道有这样一些“老乡”在异乡工作,知道他们在他们的领域里各有其建树成就。
  我并非“地域主义”者。也并非想“拉帮结派”——造出一个“湖北帮”来。不过,自古言“唯楚有材”,我们楚地在外地有多少人才,似乎是可以调查一下的。这也是湖北对于中国,对于我们民族的贡献吧。
  
  龚明德
  编辑,作家,湖北南漳人,生于1953年,现任职四川人民出版社
  
  成都有个知己,是四川出版社的龚明德君,至今未晤面,只能互通书信电话,出了书互求指正,总之,只能是赏其字、闻其声、读其书。我真想去成都,看看他,看看他的书房,看看他的藏书。明德藏书甚丰,嗜书如命,在国内很有名气。
  他把他的书房命名“六场绝缘斋”,自号“六场绝缘斋主”。“六场绝缘”者,乃官场、商场、情场、赌场、舞场、酒场也,明德对此六场不屑一顾,“绝缘”二字表明他的决心。他只喜欢编书、聚书和写书。他以收藏中国现代书刊资料为主,他写了几百篇研究考索“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文章。曾出了20万字的《新文学散札》。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价值的书,但因无支持,他只能四处借贷,自费出版。老诗人流沙河为“散札”写序,序中称明德为“书呆”,有三分“堂·吉诃德精神”:“白眼也好,青睐也好,一概不管,依旧闭门蠹书不已,考证不已,以一种非功利主义的激情投入著述,完成了这本考证性质的《新文学散札》。”
  “考证”一词容易使人却步。其实这本“散札”也是很好的散文,很好的评论。喜欢读书藏书者,尤应读之藏之。不仅可增长知识,熟悉掌故,还可从一个颇为独特的“考据”角度了解文学的发展的轨迹。
  当然,明德的主业是编辑。他编了不少好书,读书人喜欢的姜德明的《余时书话》就是明德编的。他还诚心诚意编了本《汇校本》,无意为社里赚了钱,却引起一场沸沸扬扬的官司,败了,他至今不服。
  明德真是个“书呆”,真是个中国出版界的“堂·吉诃德”。
  听说明德为出“散札”而四处借贷,我是不平的。我编“跋涉者丛书”时;想为他出一本,把他名字列了进去,他也可算是个“书呆”式的跋涉者吧。但同社方商议时,他未能进入第一辑和第二辑,只能等第三辑了。
  明德也是湖北人,是我的乡亲。湖北武汉的出版界应该知道有个龚明德在成都,湖北的读书人也应该读读明德的“散札”,学习他“非功利主义”的认真精神。
  欣慰的是,刚进入新世纪,便收到明德寄赠的新著《文事谈旧》,这是一本可爱的小书,书中附有图片书影。言其“小”,是书仅7个多印张,我觉得明德应该出本厚厚的、像《余时书话》那样的专著。这本书是“编译随笔丛书”之一种,篇幅上或有“统一要求”吧。
  书中有明德的《作家四访》,即访巴金,访冰心,访丁玲陈明,访唐彛C鞯略谖闹蟹⒘诵矶喔锌乙哺锌O衷诔霭娼绯醋髅乃追缡ⅲ幕释嘶疲恍┖檬槟岩猿霭妫幢愠隽擞直灰恍┪淖掷兔弧绱说鹊龋萌松诵耐葱牟灰选S惺裁窗旆兀
  不过,活着总要做点事,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