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当代2007.5 >

第78章

当代2007.5-第78章

小说: 当代2007.5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三组音符群,而《旧约·诗篇》中第18、68及104节都提到地震。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预言有个门徒将出卖他,合唱中门徒一个接一个问:“主啊,是我吗?”共重复十一次,独缺了作贼心虚的犹大。巴赫还习惯用43个音符表示“我相信”,用121个小节来象征“基督”,等等。巴赫是有意为之。肖邦说“巴赫就像一位天文学家,靠数字的帮助发现了最奇妙的星星。”
  复调音乐和记谱法为欧洲音乐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东方音乐依然因循单声部道路在自给自足中翩翩写意前行,西方音乐却从此沿着多声部音乐的道路迅猛向无数个方向发展。
  西方向右,东方向左。东西方的鸿沟,并非奠定于二十世纪。

  《平均律》对西方音乐的影响,比太阳对地球还大。巴赫去世时尚不满一岁的歌德在致友人的信中谈到欣赏《平均律》的感受:“里面似乎有永恒和谐在喃喃自语,仿佛出自上帝创世之后的胸臆。”

  十二平均律,就是将音高相差八度的两个音符之间平均分为12个相等的半音,从而确定一个音级之内所有的半音和全音。此前键盘乐器均按“中庸律”调音,选调和转调几不可能,采用十二平均律后即可以自由选用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而转调,是音乐主题戏剧性展开的决定性因素。巴赫之前,键盘乐曲只能有几个调,调一多,音就不准了。
  据中国最新研究结果,全世界最先提出平均律的是明代朱载堉的《律学新说》(1584)。但巴赫的灵感来自德国作曲家费舍(J。K。F。 Fischer)的《新风琴音乐的阿莉亚德尼》(1702)。这部包括二十首前奏和赋格的作品源于古希腊神话:阿莉亚德尼是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之女,其母帕西法耳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斯把它幽禁在米诺斯迷宫,令雅典人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喂养。雅典王子德修斯借助阿莉亚德尼给他的线球和魔刀杀死怪物并循线球指引走出迷宫。费舍喻指大小调是管风琴师走出音乐迷宫的线球。这部作品共用十九个调,其中e小调用了两次。
  《十二平均律》用了全部二十四个调,首开西方音乐史先河。它是西方音乐全部律制的基础与核心,奠定了所有的规则和范式,并以创作实践证明平均律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是“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被公认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
  “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是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但贝多芬与巴赫并非平行。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先有《旧约》,后有《新约》。从乐理上说,没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根本就不会有贝多芬。1787年,17岁的贝多芬初赴维也纳拜访莫扎特。莫天才让他随便弹支钢琴曲,自己跑到隔壁应酬客人。可贝多芬手指刚一落键,莫扎特旋踵即回。一曲既罢,莫扎特说:“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他当场收贝多芬为徒。
  贝多芬弹的,就是《平均律》的第一首C大调。
  巴赫从未想到《平均律》将以它那博大精深的音乐内涵、严谨工整的结构布局和登峰造极的复调技术成为西方钢琴万世龙门。中国音乐界的说法是:小学生不一定能弹出平均律的音,中学生不一定能弹出平均律的音量,大学生不一定能弹出平均律的音色,大师也不一定能弹出平均律的意境!超一流钢琴大师李斯特晚年曾说:“宝藏全在里头,选个早晨弹曲巴赫的平均律来听,享受心灵的清静吧!”卡萨斯清晨起床头一件事就是先弹两首《平均律》作为晨祷。舒曼说:“日奏一曲《平均律》者定能成为杰出音乐家。”此言不虚,仅演奏《平均律》,世界上就出了无数的钢琴大师,如里希特、古尔德和希夫等等。在中国,有个音乐学院学生弹贝多芬的《悲怆》走火入魔得了抑郁症,遍寻良医无治,最后老师建议其分左右手弹《平均律》,结果右手弹完,左手刚弹几小节,抑郁症霍然而愈!
  《平均律》君临人世,它不仅是巴赫音乐的巅峰,也是一切音乐的巅峰,它穷尽了西方音乐所有的节奏与变化,而音乐的本质就是主题及其节奏与变化。因此,西方音乐都是对巴赫的模仿、发展和改写。莎士比亚戏剧是一切小说的源头,而西方音乐的一切都源自《平均律》,并且,巴赫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

  李傲德结婚一年后,巴赫离开葛屯,因为他儿子要入学了。葛屯学校都是加尔文教,而巴赫想让儿子上新教学校。1722年5月5日,莱比锡聘请巴赫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乐监。李傲德奉送漂亮鉴定,慨允巴赫继续使用“葛屯宫廷乐正”头衔,并约定每年订制一部生日庆典康塔塔。几天后,39岁的巴赫举家乘两辆马车迁往莱比锡。
  这个德国音乐跳槽天王并不知道,莱比锡将是他的最后一槽。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李傲德太太不久去世,李傲德随即修书希望巴赫吃回头草。彼时在莱比锡混得相当不咋个的巴赫却拒绝了。不过李傲德迎娶填房时,巴赫专程赶去演奏婚礼管风琴。1728年,34岁的李傲德英年早逝,巴赫在葬礼上以《马太受难曲》中的康塔塔(BWV 244a)与侯爵互道珍重。

  巴赫拒回葛屯,非常像恋人被伤透了心。因为,莱比锡给他的工作合同简直比《辛丑条约》还丑,不仅待遇低,而且在一大堆工作和义务之后还要宣誓:“我承诺出示葛屯侯爵批准我离开的证明;教学及其它分内工作我都将按良心尽力而为,实因力有不逮必须求助能人,定事先征得尊敬的市议会或学校首肯;我要以举止言行为学生榜样;教育学生必耐心;我必服从市议会督学大人和校长;我必勤于教导合唱,训练器乐,以节约学校开支;即使请人代上拉丁文课也绝不要求加薪……未经市议会书面批准;绝不去大学任职;未经市长书面同意,绝不擅离本市。”
  跟黑奴差不多!
  巴赫负责市议会和莱比锡所有红白喜事的音乐,而他手下只有四个号手、三个弦乐和一个学徒,剩下就是学生。聘书规定每周日演奏管风琴,尸唱(Leichensingen)时巴赫必须与学生同行。在行刑日,唱诗班唱歌陪伴死刑犯走向刑场,教习也必须同行!
  莱比锡民主选举的市议会比魏玛暴君翁威廉还专制。他们不需要伟大的音乐家。他们需要一个廉价的音乐教师。巴赫对此心知肚明。他写信告诉艾格格:“刚开始时我觉得,从宫廷乐正变成学校乐监对我并不适宜”,但他最后还是“承蒙主的旨意”前来履新。

  莱比锡是跳槽王巴赫一生绝无仅有的赔本儿买卖:从宫廷乐正降为乐监,相当于从部长降为中学副校长,还要上拉丁文课;虽然不用付房租和暖气费,但工资只有葛屯的四分之一。当时意大利歌剧女星年入一万金古盾,巴赫固定工资只得一百!莱比锡社会主流是年薪过万的富商、教授和贵族,手工业者、短工和士兵年薪都有三百金古盾。当时一金古盾可买十磅生肉或七磅黄油。巴赫比短工挣得少,可他比短工还会生孩子,到莱比锡的头六年连生五个孩子。而且新教不许女性参加音乐演出,巴赫家庭经济垮了半边。更糟糕的是,巴赫家永远住满前来请教的客人和学生,巴亚蜜还得喂饱所有的人。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巴赫是上赶着才做成这笔赔本儿买卖的。因为他把莱比锡看作成名成家的跳板。当时莱比锡经济发达。1701年,莱比锡几乎跟巴黎同步拥有了路灯。而且莱比锡还是新教发源地,成立于1409年的莱比锡大学是德国著名大学之一,其重点学科就是神学系。大学直属萨克森国王,莱比锡市连师生的税都收不着,所以大学与市议会的关系非常不咋个,处处勾心斗角。
  莱比锡挑选托马斯学校乐监,首选又是台杰非。他简直是巴赫“一生的敌人”。他们的竞争开始于1705年夏末,时任亚昂城管风琴师的巴赫去吕贝克拜访北德管风琴总瓢把子毕迪西(Dietrich Buxtehude),来回小一千公里。徒步!
  亚昂教监会准假四周。巴赫呆了仨月。因为他想接毕迪西的班。毕迪西只有一个条件:娶他30岁的胖女儿。当时欧洲女人十四五就结婚,三十岁的姑娘相当于今天六十岁。毕迪西并非只向巴赫推销过女儿,亨德尔、马德胜(Matteson)等音乐名人都曾一步三回头地拒绝过她。巴赫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大他十岁的胖妞儿。在他之前含泪而去的,就是台杰非。
  台杰非的战术跟巴赫对付翁威廉差不多:他拿着莱比锡的聘书要求汉堡给他加薪,第二天工资涨了四百塔勒,第三天台杰非即通知莱比锡:“你被耍了。”
  活了86岁的台杰非当时远比巴赫有名。他写下40部歌剧、3000部众赞歌,44部受难曲,还有数千首军队进行曲、舞曲、红白喜事小曲。但今天我们提到他,主要是因为他与巴赫的瓜葛。
  被耍成熊猫眼的莱比锡先后哀求五人,皆惨遭拒绝。1723年2月7日,巴赫为市议会试奏一曲康塔塔,4月19日接到聘书。市长庞哈福的一句话几乎被所有巴赫研究文章引用:“既然咱们弄不到最好的,那只好将就用差不多的。”副市长兰过德更直白:“巴赫能让我们尽快忘记台杰非的戏弄。”
  巴赫迷们要记得:巴赫只是莱比锡的六号候选。
  今天,全世界都因为巴赫而嫉妒莱比锡!

  网络时代首重标新立异,韩寒郭敬明,都认为自己在开某一座山。
  其实,综观人类文化史,大师通常并非开山祖师。足球是中国开创的,现在只能看人家玩儿。火药是中国开山的,结果连故宫储水缸的镀金都被八国联军用刺刀刮了去。姜文天天在电视里气冲牛斗:“我定规则我就羸。”伪真理!中国文化精品最牛不过唐诗。唐诗规则是初唐四杰定的。除了大学中文系学生,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李白杜甫!
  因此,标新立异,远不等于出类拔萃。
  巴赫没有创立任何新的音乐体裁,可他成为西方音乐史上最杰出的集大成者,覆盖维也纳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晚期浪漫主义、十二平均律、调性乃至爵士乐和流行乐所有音乐风格的特征,清晰地体现出平衡与失衡、和谐与对抗、对称与非对称、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相反相交、相对相合与相易相汇,堪称与宇宙同构。仓颉本人并未创造任何一个汉字,可我们都写着“他的”汉字。管风琴大师、著名巴赫学者史怀哲说:“巴赫是一个终结。他没有创立什么,可每一样事物都通向他。”古诺更精确:“如果巴赫时代以来所有的音乐作品都丧失了,也可以在他奠定的基础上重建。”
  巴赫涉猎的所有体裁都由别人开创,但巴赫之后,我们只知巴赫。巴赫没写过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于是海顿横马立刀;他没写过钢琴曲,于是柴可夫斯基以第一钢琴曲雄霸天下;他没写过钢琴协奏曲,于是莫扎特笑傲江湖。
  如果,他写了呢?

  巴赫时代的音乐视标新立异为异端,最大限度地追求接近传统,就像中国古代只有注经才是正经学问,小说诗歌都是下流玩意儿。因此,当时的作曲家都只能在吹毛求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