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博览群书2006年第12期 >

第33章

博览群书2006年第12期-第33章

小说: 博览群书2006年第12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的阐释。它的问世标志着国内拉康研究的新锚点。 
   
  《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程念祺著,新星出版社2006年9月版,32.00元 
   
  本书通过对政治、经济、赋税财政三大体制的组合分析,勾勒出此前一向被论者视而不见的“国家力量”在中国经济史中的庄家形象。自从古老的村社共同体瓦解以来,这个庄家便以“公意至上”的名义,“理直气壮要求所有的东西都整合在自己的统制之下……有权随意限制和剥夺私产”(序言第10页)。在它直接的土地剥削和间接的市场剥削之下,中国自古就形成了“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严重制约了工商业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中国历代王朝不能持久富强的原因,绝不是肉食者拙于“数目字管理”那么简单。恰恰相反,如果原本就不受任何规范限制的庄家再具备了强大的“数目字管理”能力,那么结果必然是对民间经济更加彻底的盘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教训其实是明摆着的。 
   
  《国民党政权在沪粮政的演变及后果》,马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版,38.00元 
   
  没能让老百姓填饱肚子是国民党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而从1945年8月到1949年5月、持续一千三百多天的上海“粮荒”更是决定民心向背、政权易手的标志性事件。作者将国民党政权在沪粮政的惨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政府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支出,不惜采取“印钞机”式的财政政策,导致巨额通货膨胀,粮价飙升;二是对粮食问题的战略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过了对粮食业实施哪怕是暂时的军事管制的机会。同时,作者也没有忘记指出:“1945至1949年上海城市的粮食危机,最终没有演变成导致数万乃至数十万市民死亡的大饥荒,这里面应该具有某种层面的成功因素。譬如,国民政府在向国际社会介绍本国灾情、呼吁援救方面,可以说做得尽心竭力,由此获得了大量的海外援助。又如,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得新闻界能几乎不受阻碍地广为报道危机的状况和进程,有时虽也不乏推波助澜之负面效应,但更多地是起到了向全社会预警和揭示真相的作用,由此敦促各类政治和社会组织采取补救行动。”(第325页) 
   
  《德国与中华民国》,'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26.00元 
   
  1928至1938年是南京政府领导下的中华民国与德国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十年,这一时期中国同德国的关系比同其它任何国家的关系都要密切。双方的合作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增强了防御日本的军事实力,而且在后期启发了蒋介石组建蓝衣社和发起“新生活运动”。本书是研究这一段中德关系史的名著,此译本曾以《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为名在1994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此次再版不仅恢复了原名,而且有所修订。 
新书信息
  华东师大出版社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本书记录了李希贵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学期间,同美国教育专家、教师研讨教育思想、教学经验的经历。在这36天里,作者亲身感受到了哥大教育学院民主教育的氛围。其思考极有价值,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精髓的视角。本书特别适合中小学校长、教师等教育工作者阅读。(李希贵著,2006年11月版,29.80元) 
  《教师心语——教育案例叙事集》本丛书从不同侧面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它分为:不同类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研究,实验学校研究报告,老师教学案例等8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思想,对于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颇有借鉴价值。(杨显社著,2006年11月版,19.00元) 
  《学习评价研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实践研究》本书集上海市学生新课程评价成果于一身,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它着重阐述了,通过差异评价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思想。(蒋碧艳著,2006年11月版,22.00元)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死亡哲学》人是什么?人的死亡之谜是什么?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看待死亡的?他们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中世纪的人们的死亡观念是怎样的?近现代西方人是如何漠视或直面死亡的?怎样理解死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该书对这些终极性的话题做出了许多精彩的阐述。《西方死亡哲学》是《死亡哲学》的修订本,《死亡哲学》出版后,《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图书评论》等三十余家媒体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此书先后荣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十余项奖励。《西方死亡哲学》在《死亡哲学》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动,内容更加完善。(段德智著,2006年10月版,35.00元)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本书是一部现代西方史学史的经典教材,被国外大学历史系普遍采用,原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研究主要趋势》系列丛书的第三卷,后以《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为题出版单行本。作者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历史研究的主流和新趋势作了系统、详细的阐释和分析,取材广博,论断公允,对世界不同地域的史学发展和特点有全面的介绍和评价。该书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中译本,此次为修订、增补的新译本,适合作为“西方史学史”课程的参考教材。(【英】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2006年10月版,32.00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近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先驱——瓦哈卜及其思想研究》 瓦哈卜教长因发起和领导宗教改革运动而被称为近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先驱,瓦哈卜的思想被认为是当代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最重要的宗教思想渊源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瓦哈卜的思想,有助于全面了解当代伊斯兰复兴思潮,并对此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瓦哈卜宗教改革思想兴起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运用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理论方法对其思想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展现和深入的分析。(马福德著,2006年11月版,20.80元) 
  《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本书收集了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倪德卫先生数十年来研究中国哲学的主要论文,集中体现了作者在道德哲学、孟学及明清哲学等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德”是中国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作者在研究这个概念的最原始意义方面,所下功夫颇深。他从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入手探讨“德”的内涵。他认为,“德”最早包涵慷慨、自我牺牲、责任、谦卑和礼貌等意义。儒家突出关注道德修养,而大部分西方哲学家则并非如此,这体现了中西哲学家的一大不同。作者在孟子研究方面以精深、细致见长。本书中他对不同版本《孟子》译本的比较与评论,让人们开阔了眼界。作者批评了孟子的唯意志论,而赞许他的自然主义。在明清哲学的研究中,作者着力钻研了王阳明,认为王阳明在建立其哲学学说的同时,也在实践和传布一种宗教。但是,这种宗教不是一种宣扬献身和拯救的有神论,而是一种自我转化论。他的这种分析值得我们注意。(【美】倪德卫著,万白安编,周炽成译,2006年11月版,28.00元) 
   
  江苏人民出版社 
   
  《新政革命与日本》(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当庞大的“中华帝国”在甲午之战中败给“蕞尔岛国”日本后,它不得不面对现实,派遣大量留学生东渡扶桑,考察日本的富强之道;同时聘请大量日本专家来华,作为晚清新政的顾问。在这种社会转型、组织创新时期,日本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便将焦点聚集于此,对此类文化模仿、组织平移等,作了深入研究。本书作者任达教授精通中文和日文,他经过多年研究,以中日文化关系为切入点,对1898…1912年这一时期中国的主要社会思潮、流行语汇及教育制度、军事体制、司法体制等作了细致的源流考证。这对我们了解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以及这种历史的未来向度,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任达著,李仲贤译,2006年9月版,20.00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