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

第100章

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第100章

小说: 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味,“亲吻一个不带烟草味的男人,简直就如亲吻一堵泥墙”。除此以外,几乎是全世界所有的地方,对男人女人的共同要求是:口水不能太多。

  事实上,画家和雕塑家们从来都是把“吻”作为他们永恒表达的主题。千百年后,你尽可遗忘诗人们在此事上的雀跃、欢呼和矫饰,但你无法遗忘布歇的油画《海格力斯与翁法勒》、蒙克的铜版画《咬》以及罗丹的雕塑《吻》。

  吻是两个人的事,虽然尚属私密,但它仍然为权力的介入留下了巨大的罅隙。权力在此间往往以禁忌和惩罚两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无所不在。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曾经有这样一项律法:如果一个人在大街上违背女子意愿亲吻她,那么他将被禁止进入事发地点三十英里以内的地域,以限制自由作为对他的惩罚。

  十八世纪末,德国制定过一项极为严格的律法,以此保护女子不受强行亲吻。起草人首先对吻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合法的吻以及不合法的吻。合法的吻包括精神上的吻,以和睦友爱为目的的吻以及作为一种礼仪方式的吻。不合法的吻指出于恶意,或出于下流目的的吻。什么样的吻可以作为一种礼仪方式?律法的起草者也做了详尽的规定:在开会时;人员到达时;人员离开时;出于礼貌;玩笑,逗乐;以示尊敬;节日期间;爱情之吻(已婚爱人之间以及已订婚马上就要结婚的恋人之间)。

  除了上述条例,起草者还认为,事关亲吻的行为还要根据当事人的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一位农民如果强行亲吻了一名出身高贵的女士,将会因为这名女士对他的指控而受到加倍的惩罚;但是,一名贵族绅士要是亲吻了他的女仆,女仆的指控对绅士则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总而言之,这位律法起草者认为,在相同阶层人士间发生的亲吻行为不会被认定为民事侵权,除非受到伤害的是一名修女或已婚女士。当然喽,即使是在相同阶层间的亲吻,要是亲吻时一方怀着下流的念头,另一方就可以起诉,但必须出具足够的能够证明对方有下流念头的证据。

  ———从中也许可以看出立法者的阶级身份。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英国。1837年,萨瓦兰德爵士想跟凯瑟琳小姐开个玩笑,就亲了她一下,没想到被凯瑟琳咬下了鼻子上的一块肉。法庭判凯瑟琳无罪,理由是:“当一名男子在未经女子许可的情况下与其亲吻,女方有正当权利咬伤对方的鼻子。”———也许女权运动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已颇成气候,因为法官的话音还未落,女方律师就大声补充说:“只要女方乐意,咬下整个鼻子都是合理的。”

  权力介入此间,无疑保护了女子免受非法亲吻。即便如此,亲吻还是在欧洲广泛流传起来。奴隶们亲吻领主的脚以示忠实,平民们亲吻公主脚下的土地以示敬意,老骑士亲吻新分封的骑士以示祝贺,木匠协会的所有木匠亲吻新加入的木匠以示欢迎,赌博前亲吻桌上的牌以示祈祷好运气,死刑犯处决前被允许亲吻十字架以示宽恕……

  那时候的欧洲人生活在亲吻中,彼泽·哈维格德为我们记录下了丹麦一场婚礼的场景:

  当大家就餐完毕后,教会的一般人员首先站起来,搂住牧师的肩膀,边亲吻牧师边说感谢盛情款待的话。然后牧师走到就餐的所有人当中,所有人一个接一个地亲吻他。由于牧师身材又高又胖,一些年老的妇人们只有踩着他的脚才能亲吻到他。

  而在罗马,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若干年后重返故土,他被人亲吻的次数将是惊人的。所有的邻居、亲戚都会献上他们的吻。在当地做工的织工、漂染工以及鞋匠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吻到底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还是人类亘古的一种恶习?

  这个问题还尚未经过智者的头脑,就被消解在各种各样受商业操控的接吻大赛里。这种比赛动辄有成千上万人参加;他们被驱赶到市中心的广场上,在炎炎烈日下,在成千上万围观者的喝彩声中,在娱乐版记者的镁光灯前,在电视台为赞助商插播广告的空档里,他们把接吻变成了一种苦役,一种考验耐力与肺活量的运动,一种在嘴唇上贴上防磨胶布就能延时四十分钟的技巧。

  想想芬兰语中“吻”一词的含义,不觉哑然:人们可以在不中意的异性面前双唇紧闭,却不约而同地为商业献出了他们的嘴。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50
 

   

文学艺术与真善美
温家宝

  文学艺术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激励人们的向上斗志,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艺要实现这些功能,就要追求真善美。

  我们讲“真”,就是要反映真实,表现真情,追求真理;就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世界发展的规律。真理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五四”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就是追求真理。中国要有光明的未来,必须发挥全体人民追求真理的积极性,让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更为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最终要靠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文艺界要提倡讲真话,反映真实的社会情况,鼓励人们去追求真理。

  我们讲“善”,就是要在为了中国的光明未来而追求真理的进程中,与人为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德为善政,政在养民”,这是《尚书》里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论语》里的话,都是讲“善”。我们今天强调“善”,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团结互助、讲信修睦;就是提倡每个人要为他人、为社会、为人民谋利益,树立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道德规范;就是鼓励充分发挥人的自由意志,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讲的话。为此,必须发展民主与法制,实现公平与正义,保障人权与自由。文学艺术家要积极反映和大力弘扬那些善的事物和行为,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讲“美”,就是要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对美的追求,既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长期进化和社会不断进步的综合产物,是人的主观和客观的综合产物。中华民族自古就是追求美的民族。

  早在3000多年以前形成的《诗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抒情诗。我们说“诗言志、歌咏声、舞动容”,就是说要给人以美。中国文化中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剧、雕塑、建筑等,在世界上是毫不逊色的。我们当代的文学艺术家应该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赵丹在他的遗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活着,或者死了,都不要给别人增添忧愁。艺术家在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以美、以真、以幸福”。他的遗言和他的艺术一样,长存在人们心中。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01  
 

   

文明是打小炼成的
王文

  美国孩子从进小学,上幼儿园大班起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坦白说,如果以中国的标准来衡量,美国孩子在二年级以前文化知识学的少得可怜,一位数加减法做不利索的不止一两个人,但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培养却毫不含糊。

  美国低年级小学生会有许多手工课,画图课之类,经常是桌子上、凳子上弄得很乱很脏,美国老师一定让他们自己清理干净,直到老师满意为止。

  美国学校还明文规定孩子不许说脏话,如果说了下流话,那是要直接被送校长室的。老师教育孩子要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尤其是小学经常会开展围绕这类主题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贯穿于阅读、数学和其他任何科目的教育过程中,真正是“寓德于学”,就我所接触的美国小学生来看,很少有谁———哪怕是最自由的高中生———会恶语相向,互相辱骂、人身攻击。老师的示范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美国老师可以严厉地惩罚学生,但从不允许在人格自尊心上对学生有任何伤害和侮辱。

  美国老师还告诉学生:咳嗽,打哈欠、打嗝、打喷嚏乃至放屁都必须说“对不起”,咳嗽、打喷嚏都必须捂住嘴,老师会告诉小学生这是为了避免细菌传染,当然也是礼貌。在美国书店里,关于礼貌用语和举止的书数不胜数,学生潜移默化,礼貌用语自然成了语言的一部分,所以这样的孩子长大过程中就算不经过“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洗礼也能知道使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

  学生在校违纪,家长被叫到学校里来往往都会向老师再三强调一句:“孩子的这种无礼行为在我家里也是决不允许的!”唯恐老师认为他没有家教。正是因为美国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从小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肃认真地训练文明礼貌习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不会在家给父母带来耻辱,出外远游让祖国蒙羞。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不文明或不符常规的行为会给他人留下怎样的印象。我们这些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后代,如今飞赴世界各地饱览人文风情,本该是多么惬意的事,但行事为人却常常让他人看不惯,怪谁呢?怪老师没教?恐怕来不及了,还是自己补补课吧。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56
 

   

温暖的墙
马国福

  女友是一名中学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性与粉笔打交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妆素裹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上的老茧裂开了缝,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班前擦的润滑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就经常性用热水袋捂冰凉疼痛的手指。

  有一堂课,女友需要板书一黑板教材,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了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眼细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女友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悄悄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静极,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静悄悄,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第二天上课时,女友一走进教室,她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她)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