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长江文艺 2009年第05期 >

第21章

长江文艺 2009年第05期-第21章

小说: 长江文艺 2009年第05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挠蜗繁榷¢胂蟮母丛拥枚啵辉诙¢胪讨洹⒍¢爰竞橹洹⒍¢胩谱苤洹⒍¢牒胃笔谐ぶ渌⑸拇忧楦小⒔灰祝坏嚼谩刀返鹊龋欢妓得髂腥瞬⒉患虻サ鼐褪嵌¢胂蟮哪敲慈菀渍鞣<词贡欢¢衔恼鞣耍黄涫抵市缘囊庖迥酥烈院蟮慕峋郑灰埠苣阉稻褪敲琅¢だ恕:胃笔谐さ拿厥橐桓黾蚨痰牡缁埃痪涂梢匀枚¢坏貌淮颖ㄉ绱侵埃唤龃艘焕退得鳎欢¢⒃谧约好览瞿昵嶂系淖孕呕谷狈π矶嘀匾哪谌葑魑С牛挥直热缍¢猿绿煲徽飧鐾Ъ娑允郑灰彩蔷醯米约嚎梢哉绞ぃ皇率瞪希辉诔绿煲徊欢显谕缟媳龅拿土厦媲岸¢负醣览#欢胧返陌橐苍诔绿煲坏耐绻ナ葡滤布渫呓狻!
  丁楠的个性是许多80后女性性格特征的一个缩影。在现实生活;许多80后女生刚迈出大学校门就以为已经可以征服这个世界以及征服统治着这个世界的男人。这样自负和自信的女生并不是少数。她们仅仅从书本上获得了一点半生不熟的知识;既无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无面对激烈竞争所需要的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心理准备和品质;更无社会所需要的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是;他们可以对每一个用人单位;对每一个老板和主管提出各种各样的天方夜谭一样的要求。在他们眼里;凭他们的青春和一张大学文凭就应该发报酬;就可以享受优雅的小资生活。这就是他们自信背后的潜台词。他们的成长过程将证明;他们必将重新开始在社会的大学里认识社会;学习生存经验;积累技巧;锻炼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素质;这一过程注定是要播洒汗水以及泪水;甚至会伤痕累累。因此;《繁华城》实际上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初涉社会的一个悲剧性的成长题材文本。它既是对80后这一代人残酷生存竞争环境的一种同情;也是对这一代人性格中固有缺点的一种善意批评。对这一代人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和反思;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毫无疑问;《繁华城》以一种平视的叙事角度勾画了一种80后生存图景。作为50后作家;刘爱平没有居高临下;没有傲然俯视;也没有教训和劝慰;而是置身于这一代人的内心和生活之中;以一种几乎同龄人的视角;饱含同情而又充满激情地叙述了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尽管在这个故事中;汪芹遭遇车祸身亡;丁楠主动逃离了繁华喧嚣的都市;似乎都不是命运的胜利者与强者;而他们的对立面;一群代表邪恶势力的几个人物似乎都没有失败;但是作品实际上对童禾、唐总、何副市长等一群代表财富、权力、主宰力量、强大力量化身的男人;也给予了充分而生动的讽刺和鞭打。通过汪芹对男人的报复动机和叙述;通过对丁楠看男人的视角;让我们形象地看到了这一群几乎是丁楠、汪芹父辈的男人的丑恶。并且;作品的这一艺术特色是非常鲜明的;以至于我们能生动感受到两个刚出校门的女大学生对这一群年长男人的极度鄙视和厌恶。并因为这一群男人给青春少女们造成的此种印象而深感尴尬。这正是作品的艺术力量所在。 
  多年来;湖北作家对当代都市生活的叙事是缺席的。由于各种因素;作家们没有找到一个能酣畅淋漓表达当代都市生活的突破口。都市化是全球化和现代化不可避免的结果;但是都市化进程中无疑有技术、物质生活现代化与道德、精神蜕变之间的矛盾和反差。繁华、现代化并不意味道德力量和人文精神的升华。事实上;社会的进步、都市化的进程往往是以道德沉沦为代价。而80后恰逢这一都市化急剧加速的年代。他们在衣食相对富裕的条件下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但是他们缺乏他们前几代人在青年时代就已经经历或者已经具备的苦难。他们对他们即将踏入的社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注定了他们很多人将不得不付出代价来认识和学习一些他们赖以生存的经验。我们可以说这一必然性的宿命过于惨烈;但是这一历史的格局并非是少数几个如同童禾、唐总等富翁所制定的。历史也许就是这样的。尽管我们可以要求所有富裕起来;所有掌握着资源和权力的长辈们对青春少女们要有更多呵护和关怀;要有更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如此丁楠、汪芹们是否就可以更顺利地成熟呢;没有了这些欲望和交易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又会变成少女们必须经历的过程呢。历史的巨人总会安排一些过程来成就一代人的成长。对50后是上山下乡;对60后是部分的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的贫穷;对70后、80后就是现代化过程中的欲望、金钱、地位、生存编织的复杂而病态的网络;这些概括不一定准确;但却是这几代人具体生动的成长历史。由此可以说;《繁华城》是湖北第一部由50后作家叙述80后生活的长篇小说;也堪称湖北第一部正面叙述当代都市生活的长篇小说。 
   
  责任编辑易 山 
   
梦里清江醉墨香 作者:孙西克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我与叶梅相识很久了。在我的印象里;叶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她送我的《花灯;像她那双眼睛》、《撒忧的龙船河》、《五月飞蛾》等小说集中的小说我几乎全部读过。 
  然而;这一回;叶梅送我的却不是小说;而是一本由蒋子龙作序的散文集:《我的西兰卡普》。不怕叶梅骂我;初拿到这本书;我心淡然。小说家写散文是常有的事;但那常常是他们跋涉途中在路边随手拈来的一朵小花;未必倾心。不过;叶梅又让我吃惊了。我不经意的读了几篇;发现她的文章竟写得出乎意料的好。第二天我见到她;对她说:“你的散文比你的小说写得还好!”叶梅的小说曾多次获奖;曾被译为英、法等多种文字;还被改编为电影。我这样说;原以为她会不高兴;谁知她说;蒋子龙也这样说过。 
  散文姓“散”。我理解;这是指散文在结构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时而描景;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绘人;时而现实;时而玄想;或感物而造端;或凭心而构象;无有幽深远近。这样说来;散文似乎很好写。其实不然。有写散文经历的人都知道;把散文写“散”;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阅历;需要学识;需要技巧;更需要想象。散文要纪实写真;不能像小说那样全凭虚构。但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写不好散文。2005年9月;我有机会到越南北部湾西岸的下龙湾一游。下龙湾景致奇绝;海面上散落的岛屿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伫立舟头;看峰峦叠翠;藤牵葛附;观水天一色;鱼跃鸟翔;颇有点“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回来后便写了一篇散文;在网上发给叶梅看。叶梅看后打来电话;鼓励性地说了一句语言严谨后;便劈头盖脑地数落我写得太呆板;缺少想象。 
  而叶梅散文集中的文章;却写得翻飞灵动。以打头的《老地方》为例;她以“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相对长久的一些老地方”一句意蕴悠长的咏叹起板;倏忽间;便站在纽约曼哈顿大道上、凯旋门前和红场上问过往的先生女士:“知道CNINA恩施吗?”接着;她写了那条叫做大翔凤胡同;写了那个曾是丁玲故居、现在是《民族文学》办公地的三合院;写了“在南方人看来顶多比露天游泳池大一圈的水面”;而北京人居然就叫了海的后海;写了恩施的州长周先旺带着一些朋友坐在《民族文学》的三合院里;喝了一回由门房大爷沏上的宣恩新茶;以及“那当儿;一群鸽子带着响亮的鸽哨从头顶飞过”……。这一切;表面上看来都与她驻留心中的“老地方”毫不相干;实际上越是不相干;越显出她对“老地方”思念的悠长。正如她自己所说:“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关于它的一些人和事牵扯着;还有抹不去的记忆紧紧相随;时间越长;滋味越加强烈。如同酿酒。”形散神不散;融贯其中的;正是叶梅那剪不断的一缕乡思。 
  同样;在《有条河的名字叫龙船河》、《回到巴东》、《亲人就在宝塔河》、《大水井》、《有一种情感因血脉相连》等篇章里;她都是“思接千载;神骛八极”;在现实、历史、未来和思想的多维时空里自由翱翔。想象是一块磁石;把积累在她头脑的各个角落里的一山一水;一嘴一鼻;收拢聚合;凝聚成一个完整、鲜明的形象;想象是一条奇异的链带;把她记忆中彼此互不相干的事情;巧妙地加以组合、排列;串连起来;编织成一出有头有尾、有声有色的情景剧。想象的过程是抵达的过程。她的每一篇作品都视通万里;却又收放自如。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散文是最能考验作家语言功力的一种文体。叶梅的小说语体本来就很有个性;不仅自然纯净、典雅细腻;而且荡漾着一种婉曲回环的韵律美。在散文语言的运用上;她更加用心、更加考究。她认为中国语言是一种很美的语言;不应该把它庸俗化、口语化。她的散文语言都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的开头: 
  “沿着与溪水若即若离的公路;蜿蜓向西;会来到山峦嵽嵥的绿荫之下;四周静静的;空气似滤过一般的清甜。天气是那样的晴好;明黄的阳光映在淙淙作响的溪水上;仿佛是那金灿灿的颜色带给小溪金属般的声响。 
  天是轻柔的蓝;淡淡的;不忍抢了绿色的夺目;青山绿树;一层层深了去;到远处;便是如墨的黛绿了。在绿色的包裹之中;路便成了一匹洁净的白纱;从山顶上飘下来;又长长地伸向前方的峡谷里。” 
  这段文字清丽典雅;隽永雅致;意境怡人;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她关于清江、关于五峰山的描绘更是摇曳多姿;营造出诗的意境和画的风情:“玉带似的清江突然从大山深处冒出;婀娜的清而透白的河水仿佛少女的腰肢;扭动着穿过盆地;绕着五峰山向东而去。因她的到来;这座山还有这座城都变得风情十足。”“这五峰山就像一个成熟的男子;多情却又沉默地凝视着打扮一新的清江;满意于她的美丽;同时又纵容着她的娇嗔;任由她摇晃着膀臂;却一动也不动。”(《再登五峰山》)这些饱蘸深情的拟人化写照;赋予客观景物以灵气和思想;传递出叶梅对家乡山水的柔情蜜意;也给读者带来脉脉温爱。 
  叶梅说过;要把散文当作小说写;要用写小说的技法写散文。而作为小说家的叶梅是很擅长写人状物的;在《凤凰山的钟声》中;她回忆到了读初中时的宋老师:“最初的班主任姓宋;那时不过30来岁;清瘦的长脸;有些发黑的薄嘴唇;他抽烟很厉害;小平头;头发一根根硬硬地直立着;显得很严厉。上课的时候;常将两只瘦胳膊撑在讲台上;以至身上那件宽大的灰衬衫也被撑起来;整个儿看去空荡荡的。”寥寥数笔;这位宋老师便形神毕肖;跃然纸上。在《回到巴东》里;她是这样写她魂牵梦绕的巴东县城的:“小时候我在县城断断续续地住过;印象中那条窄窄的长街;也是唯一的街;我和我的表姐摇摇摆摆地从街头走到街尾;如果没有特殊的停留;一般只要十来分钟。有汽车经过;便会有半老的妇人或者孩子拿起铁皮喇叭叫喊:车子来哒;行人走两旁!”短短的几句话便生动形象地勾画出这个峡江小城的轮廓;风情浓郁的地域生活气息也扑面而来。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结构和语言只是散文的躯壳;情才是散文的灵魂。叶梅的散文;深深打动我的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