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博览群书2004年第03期 >

第10章

博览群书2004年第03期-第10章

小说: 博览群书2004年第03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又记录了身首分葬的传说:“虞姬冢在定远县南,今宿州亦有墓。相传灵壁葬其身,此葬其首。”《明一统志》卷七沿承此说:“虞姬墓在定远县南六十里,俗称‘嗟虞墩’。又灵璧县东二十三里亦有墓,相传灵璧葬其身,定远葬其首。”《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二六也记录了《太平寰宇记》“项羽败,杀姬葬此”和《明一统志》“嗟虞墩”的说法。《江南通志》卷三五说:“嗟虞墩,在(庐州)府东北八十里,世传项羽于此别虞姬。”
  苏轼有《虞姬墓》诗:“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东坡全集》卷二)苏辙也有《虞姬墓》诗:“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令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栾城集》卷三)宋人饶节《虞姬墓》诗也写道:“风悲月黑楚歌闻,泣下虞兮夜未分。千骑星飞向前死,不知谁为闭荒坟。” (《倚松诗集》卷二)以《虞姬墓》为题的诗作,还有元人王恽的作品:“重瞳鲜情人,钟爱独虞美。五年有天下,宠幸想无比。一朝走阴陵,楚歌闻四起。君王大事去,饮诀共欷觑。感君伉俪恩,死不为汉鬼。一丘凤阳东,粉黛见石纪。空余山头草,才歌叶披靡。定应月下魂,长绕乌江水。”(《秋涧集》卷四)清人于成龙又有《过虞姬墓》诗,题注:“在灵壁县,有红色草,见,人辄舞,俗名‘美人草’。”其诗曰:“阴陵古道照残阳,策蹇荒茔吊楚亡。血洒西风猿啸月,气吞白帝剑生霜。贞魂傍逐乌骓逝,烈骨长凝碧草香。行客莫知悲舞意,春来疑作炻新妆。”其二:“破秦当日衄咸阳,及败谁嗔困北邙。玉块无谋定天下,青锋有意谢君王。八千歌散肠应断,九里烟销骨尚香。悔比樊姬差一谏,空令妃血舞红妆。”(《于清端政书》卷八)
  人们除了保护虞姬墓以为纪念而外,还有庙祀的形式。《江南通志》卷四二记载:“插花庙,在州东北七十里阴陵山。祀鲁妃,即项王之虞姬。”在有的地方,项羽庙中有虞姬配祀。陆游《项王祠》诗有“堂上君王凛八尺,大冠如箕熊豹颜”,“范增玉斗久已碎,虞姬妆面留余潸”句(《剑南诗稿》卷五五)。明人皇甫访有《过楚王店谒羽祠虞姬配焉》诗,其中写道:“盖世雄图歇,千秋遗像存。云屯原此地,日暮已荒村。龙战曾无敌,天亡未可论。独怜丈夫恨,空傍美人魂。”(《皇甫司勋集》卷一五)可见虞姬和项羽已经共同结成一组祭祀对象。
  辛弃疾《浪淘沙》词写道:“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目重瞳堪最恨,羽亦重瞳。”又有《虞美人》词:“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春舞。蓦然敛衽却无言,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辛弃疾笔下作“青春舞”的“芳草”,就是于成龙所谓“见人辄舞”的“红色”“美人草”。于诗谓“悲舞”,辛词虽称“青春舞”,然而也读出舞姿背后的“精诚苦”。这种香草,通常直接称作“虞美人草”。
   历代多有就“虞美人草”而吟咏感叹的诗句。如所谓“至今春草舞虞姬”(南宋林景熙《项羽里》诗,《霁山文集》卷二),“草带虞姬亡日泪”(元陈基《徐州》诗,《夷白斋稿外集》卷上)等。又如宋人宋祁《虞美人草赞》:“翠茎纤柔,樨叶相当,逼而歌之,或合或张。”姜夔《赋虞美人草》:“夜阑浩歌起,玉帐生悲风。江东可千里,弃妾蓬蒿中。化石那解语,作草犹可舞。陌上望骓来,翻然不相顾。”僧北涧《咏虞美人草》:“君恩似海海不深,妾意如铁利断金。舍生取义我所欲,忍死织室羞同心。春姿忽作秋莲委,一寸刚明曾不死。明年原上野花繁,一枝自托华风起。袅袅娉娉不成艳,能度浅深生色染。向人欲诉却无言,寂寞千年恨难掩。芳郊游女宛转歌,停车拍手看婆娑。”陈师道《咏虞美人草》:“幽草默通神,旧题虞美人。长言方度曲,应节若翻身。律吕声相召,云龙气自亲。无情犹感会,不独在君臣。”明人徐茂吴《咏虞美人草》诗:“楚宫人去霸图移,剩有芳名寄一枝。泡露晚妆余涕泪,临风夜舞忆腰肢。乍翻尚自疑红药,欲刈终难混绿葵。若使灵均当日见,不将哀怨托江蓠。”“红颜一日尽江湄,芳草能传易代姿。尚想施朱留片萼,翻疑化碧有单枝。迎风似逐歌声起,宿雨那经舞袖垂。微艳莫教轻委地,徘徊犹似美人贻。”(《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四六)明人孙齐之《题虞美人草》诗:“君王诚慷慨,为妾总销魂。伏剑酬君贶,留花吊楚人。风翻红袖舞,露泫翠眉颦。吴会依春树,乌江伴渚苹。浮云随代变,芳草逐年新。空使英雄泪,感慨欲沾巾。”张宜《虞姬》诗:“楚歌四面秋声起,美人如花帐中死。重瞳将军盖世雄,泪流暗逐乌江水。妾身妾身何足数,八千健儿弃如土。空留恨血渍平原,碧草无风为谁舞。”(《明诗综》卷七)题名虽然不出现“虞美人草”字样,然而也说“恨血”化为“碧草”的故事。  南宋林希逸《虞美人》写道:“生犀百万环帐立,漏声未残楚声急。拔山男子心转柔,夜倚芙蓉秋露泣。帐中别酒苦如荼,不是婵娟害霸图。郸人愤死愁云气,吕氏田头见老夫。汉宫三万六千日,得意蛾眉亦陈迹。至今一曲唱虞姬,恨草摇摇向春碧。” (《竹溪庸斋》十一稿续集卷三○)其中所谓“拔山男子心转柔”,颇值得回味。在涉及虞姬的咏史怀古之作中,男性作者往往从悲歌剑血中体味柔情,相反,有意思的是,我们看到有的女性作者却借此宣扬一种项王与虞姬共有的“刚强”。宋代魏夫人的《虞美人草行》诗写道:“鸿门玉斗纷如雪,十万降兵夜流血。咸阳宫殿三月红,霸业已随烟烬灭。刚强必死仁义王,阴陵失道非天亡。英雄本学万人敌,何用屑屑悲红妆。三军败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清血化为原上草。芳心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哀怨徘徊愁不语,恰如初听楚歌时。滔滔逝水流今古,楚汉兴亡两丘土。当年遗事总成空,慷慨尊前为谁舞。”虽然作者是女性,诗中有“玉帐佳人”、“香魂”、“芳心”诸句,其实却更多地透露出“刚强”丈夫气概,“英雄本学万人敌,何用屑屑悲红妆”,“香魂夜逐剑光飞,清血化为原上草”等句,都尽力洗除脂粉气,追怀着一种英雄主义精神。
  所谓“舍生取义我所欲”,所谓“香魂夜逐剑光飞”,所谓“伏剑酬君贶”,都以虞姬自尽,使其形象增益刚烈的光环。南宋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说虞姬事迹,也有“一剑捐身刚自许”句(《水云集》卷一)。明人林弼《虞姬怨》诗:“君王万人敌,贱妾万人怜。昔有丝萝托,愿言金石坚。云胡竟失势,恩情不终全。骓马骄不逝,楚歌声四喧。君心为妾苦,妾身为君捐。嗟君气如虹,创业未八埏。恨妾命如叶,事主五百年。游魂遂惊尘,怨血溅流泉。妾死亦已矣,君行当勉旃。
                              江东地虽小,星火亦可燃。愿身化孤燕,随渡乌江船。”(《林登州集》卷一)其中“妾身为君捐”也是同样意境。明人刘炳《虞美人词》写道:“万人剑气真罴虎,宝块鸿门悲亚父。阴陵失道岂天亡,志轻仁义为降虏。凄凉垓下楚歌哀,玉碎花飞报危主。至今荒冢说虞姬,一去繁华名不死。”(《刘彦呙集》卷四)明人胡奎又以《虞姬伏剑》为诗题,写道:“当时玉斗碎鸿门,碧血空沾楚剑痕。满地落花皆汉土,不知何处著春魂。”(《斗南老人集》卷五)则以玉碎花落形容垓下败局。一句“碧血空沾楚剑痕”,为项羽败亡的悲歌写下了最高亢的音符。
  “虞美人草”摇动春风,博得千古咏叹。那么,“虞美人草”究竟是一种什么草呢?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九《草篇》中说到“舞草”:“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必动,叶如舞也。”宋人王灼《碧鸡溪志》引录魏夫人《虞美人草行》诗,又说,“亦有就曲志其事者,世以为工。其词:‘帐前军情变,月下旌旗乱。褫衣推枕怆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抚骓欲上重相顾,艳态花无主。手中莲锷凛秋霜,九泉归去是仙乡。恨茫茫。’黄载万追和之,压倒前辈矣。其词云:‘世间离恨何时了,不为英雄少。楚歌声起霸图休,一似水东流。蔓葛荒葵城陇暮,玉貌知何处。至今芳草解婆娑,只有当时魂魄未消磨。’按《益州草木记》:‘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如鸡冠,花叶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应拍而舞,他曲则否。’《贾氏谈录》:‘褒斜山谷中有虞美人草,状如鸡冠大,叶相对,歌唱《虞美人》,则两叶如人拊掌之状,颇中节。”清代学者王士祯《居易录》卷二一则认为“‘虞美人’即‘莺粟花’,俗名‘米囊’,有千瓣五色,又名‘满园春”,又引《通雅》曰:“‘虞美人有吴、蜀二种。”看来,“虞美人草”的植物学性质,还是未能十分明了。清人张岱《陶庵梦忆》说到所莳草木,“春以罂粟、虞美人为主,而山兰、素馨、决明佐之。”可见“虞美人”并非“罂粟”。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写道:“虞美人几枝娇艳,则又为端阳之佳卉也。”可知花期在初夏。明人郑真《摇摇花》诗,副题“虞美人草也”。可见“虞美人草”也称“摇摇花”。其诗曰:“摇摇花,花开向天涯。花摇摇,花如金步娇。惜昔美人年正少,青春正睹花容貌。金钗聘入霸王宫,嫣然一笑胭脂红。独夫叱咤空四海,恩穷惟怜一身在。戏马台前宫阙深,当筵歌舞娱君心。君心荒兮霸业消,淮南却望乌江遥。汉兵十万纷于蚁,帐底美人泪如水。八千军散楚歌声,仓忙忍为君王死。阴陵古道行人来,倾国倾城真堪哀。金剑霜飞一泓血,夭魂化作春花闭。花开花落流年改,春秋浩荡愁如海。愁如海,将奈何,虞姬墓前烟草多。花魂寂寞欲归去,杜宇夜啼三月暮。”(《石仓历代诗选》卷三三三)也许,“虞美人草”或者“摇摇花”只是一种文化符号,只是一种文化象征。宋人萧海藻《咏虞美人草》:“鲁公死后一杯荒,谁与竿头荐一觞。妾愿得生坟土上,日翻舞袖向君王。”“虞美人草”之所以萌生和舞动,被解释为基于虞姬化身的意愿。辛弃疾说“至今草木忆英雄”,虞姬悲剧人生的转化,变成了一种“娇艳”多情,随风“婆娑”,寄托着“清血”和“芳心”的永远的纪念。
  对于“虞美人草”的象征意义,有不同的解说。
  以“忠贞”的观念理解虞姬事迹,是比较普遍的认识。如明人李东阳《虞美人》诗:“按剑孤营落日昏,楚歌声里汉兵屯。当时国士无存者,独有虞姬不负恩。”(《怀麓堂集》卷一九)清人吴雯《虞姬》诗中写道:“楚歌一夜动悲凉,百战空嗟霸业荒。子弟皆知 归长者,美人独解报君王。江东日落垓尘散,原上春归墓草香。回首五陵烟树尽,千秋同作恨茫茫。”(《莲洋诗钞》卷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