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收获 2009年第4期 >

第50章

收获 2009年第4期-第50章

小说: 收获 2009年第4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活的场景,但有种感觉一直在对我说,一切都已过去,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走近他们。 
  我是怀着遗憾的心情离开那里的,登上车子,回望秋色满目的延安,我记起母亲离开泰山时也是秋天,她曾经在回忆中说:“秋风潇潇,红叶遍山,似离别人的斑斑血泪!眼望那高峰,那石阶,那树木和岩石,依依难舍……”母亲在她那一个接一个由惊叹号所组成的豪情中分明已流露出真实的心境,那飘落的红叶,实际上正像是一首忧伤的离乡曲低低地徘徊在内心深处,经过了几十年的人世沧桑依旧没有散去。 
  此刻,我知道她在那里,那另一个母亲,那个充满着矛盾且把这矛盾埋得很深的母亲。那个或清晰或朦胧的母亲,虽然我不可能真正地接近她,但是她就在那里,永远在那里…… 


fctxw/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天涯易读贴 TXT电子书 免费期刊杂志)



[一个人的电影]
赖声川:行走在舞台与影像的边缘



作者:赖声川 王 樽 

  披头长发,络腮长须,八字眉,黑框眼镜,构成了赖声川导演的基本面目符号。他的肖像很容易被漫画,且只凭几许黑色——眼神、鼻子和嘴都可舍去,勾勒一副眼镜黑框,涂抹两条贴脸长发和一圈绕嘴的胡须即可。若往前推上一百年或更多的时间,这样的形象没有任何特别之处,除了少见眼镜,那时候的男人差不多都是这样。因为时代,让这样的形象非同寻常。就是这看似简单的几许黑色,汇聚和传达出一个具有圣徒、教父、艺术巨匠称号的艺术家的大部分密码。 
  看似不修边幅的长发长须,呈现出罕见的朴素自然之态,意味着与当下绝大多数男人拉开了距离,是跳出庸常最外在的体现。一般而言,人们见到这样的形象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个艺术家”,若有幸倾听其沉稳睿智的谈吐,会进一步认定“这是位了不起的艺术家”。而当领略到其堪称丰硕的艺术成果,人们便不吝用“教父”、“翘楚”、“大师”等字眼去形容。此时,在不经意中,人们将长发长须与他的艺术身份和身价等同了。 
  他的太太丁乃竺曾深情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赖声川的印象:在台北的咖啡屋中,“他抱着吉他坐在地上,阳光很灿烂地照在他脸上,像个小孩。我第一感觉,哇好纯啊,这个人。”从当年两人的结婚照上,我们看到了没留胡子的赖声川,一张小而苍白的脸,有些文弱,有些青涩,有些拘谨,是个典型的未谙世事的文艺青年。虽然也留着一头长发,但没有胡子,就欠缺了深度和沧桑,似乎形象上就不具备艺术家风范。关于男人留长须,罗兰·巴特认为寓意着“这个人脱离了我们世界的日常规约,他不愿意为刮胡子而浪费时间,其慈善的魅力理所当然地具有这样的蔑视行为”。在不同的访谈中,赖声川偶尔也遭遇到关于胡子的质询。他交待说,当他在美国柏克莱大学做助教时就开始留胡子了,其原因很简单,“美国人长得很老,我要没有胡子的话,看起来比他们小很多,所以我开始留胡子,现在已经留到白了。”而有时,为了免去更多啰嗦的解释,他就干脆说是为了不让刮胡子占据太多时间。实际上,只有留长胡子的人才知道,其打理的费心和繁琐比不留胡子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论如何,茂密的胡子是男人脸上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它与艺术、不羁、沧桑、权威、仙风道骨、莫测高深等概念有关。在某些女性眼中,其蓬勃和外向的特质,还意味着成熟、深情与性感。至少,在这男人普遍不留胡子的时代,它具有着特立独行的标志和品牌意义。 
  , 
  我最早知道赖声川,是从影碟里看到的《暗恋桃花源》,这部以排练悲剧《暗恋》和排练喜剧《桃花源》的两个剧组争夺同一个排练舞台为主线的戏剧(电影),将古代与现代相互渗透,喜剧与悲剧齐头并进,正统与嬉闹并置杂糅,戏中戏,情外情,汇聚一炉。其丰富的元素,新鲜的架构,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叙述套路,造成一种古今交融、悲欣交集的多维戏剧情境,给人提供了极为新鲜奇妙的观赏体验。1992年冬天,我从海外的一张报纸上看到赖声川的照片,当时电影版《暗恋桃花源》刚刚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卡里加里电影奖。照片上的赖声川须发飘飘,笑容恬淡,形象上似乎就消弭了古今,仿若是从古代走来的现代人,与自己的想象意外地吻合。 
  把赖声川仅仅定位于剧场导演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他的事业横跨于舞台、电影、电视、出版,并将其互为借鉴整合,推陈出新。1987年1月24日,台湾的《文星杂志》和《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布了颇有影响的《民国七十六年台湾电影宣言》(也称《“另一种电影”宣言》),有五十三位当时台湾最活跃的电影工作者签名,赖声川也位列其中。那份名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支持新电影的人脉关系,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比较集体的方式现身,呼吁社会给“另一种电影”生存空间。赖声川与侯孝贤、杨德昌、李安等杰出电影导演的深入交往与台前幕后的合作,让其成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重要幕后推手之一。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剧场舞台。虽然隔着时间和空间的遥远距离,通过VCD和DVD光碟,赖声川执导、制作的那些创意丰赡、妙趣横生的剧场和影像作品跨越了时空和那湾“浅浅的海峡”,进入了大陆的千家万户。现在,他更是频频往来于两岸,辽阔的祖国大陆成了他纵横驰奔的新舞台。 
  大约从八岁开始,我儿子就通过DVD反复观看《这一夜,谁来说相声?》、《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以及由赖声川所领导的“表演工作坊”推出的风格各异的舞台剧。几年来,我和儿子一起看过十多部“表演工作坊”的作品,除了已经烂熟的《暗恋桃花源》,我比较喜欢的有《红色的天空》、《回头是彼岸》、《我和我和他和他》、《十三角关系》、《乱民全讲》以及《在那遥远的星球,有一粒沙》等。我儿子则是彻头彻尾的“赖粉”,除了相声系列照单全收外,其中的《一妇五夫》、《一仆二主》、《台湾怪谭》、《绝不付账》、《意外死亡,非常意外!》等都反复看过近十遍,不少段落都会背诵。 
  2007年8月14日下午,我在深圳第一次见到赖声川。那天是他为《这一夜,Women说相声》做热身宣传。已经十一岁的儿子闻听,第一次执意要跟我随行采访,以见识他心目中的偶像。采访是在深圳大剧院的贵宾厅,照例是主持人介绍和制作人的开场白,待到赖声川出场,儿子事后形容说“就像见到了电影里的黑社会老大”。 
  那天,笑容可掬的赖声川可以说是“黑白分明”,浓重的长发长胡子,黑中夹杂灰白,敞开的黑衣露出里面的白衫,黑裤黑鞋配自袜。像个江湖大佬,又像是古代走来的隐士。他形态飘逸,应答沉稳。与软软的台湾音稍有不同,说话微微低沉,嗓音颇富磁性,字正腔圆,表述清晰。在接受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基本保持着正襟危坐的姿态,始终面带笑意,谦和,平静,娓娓道来。他的十指常常交叉一起,说到会心处,偶尔会仰头做开怀状大笑。我隐约觉得,他是有些腼腆的。在后来的交谈中,他果然坦称自己“是个腼腆的人”。新闻发布会后,我约他再单独对话,希望听他说点别的,他爽快赞同,招呼我们坐下来,并提议“不用顾忌,我们随便聊”,我想“随便”不仅是我们巴不得的,也是他的特别需要。对于一个有些腼腆的艺术家,自由和随便永远都是最企望的氛围。随后的时间,基本是聊天式的,除了谈剧场、谈相声,还兴致勃勃地谈电影,谈人生经历和他热衷的创意学以及两岸的艺术交流等等。他说话颇似做文章,起承转合,字斟句酌,行云流水。句式多用书面语,比如“进入状况”、“甘愿舍弃”、“某种程度的即兴”等等。中间,当他得知我儿子看过他很多剧场作品,便问有哪些节目,还一一将他导演和监制的剧目进行区分注解。儿子当场背诵了他剧目里的一些风趣对白,他显得既意外又开心。他和我们一起拍照留念,并在儿子带来的纪念册上欣然题词,“给一帆:创意是融入每一刹那中。” 
  此后两年间,我又陆续在大陆版《暗恋桃花源》和新剧《如影随形》、《陪我看电视》等演 


fctxw/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天涯易读贴 TXT电子书 免费期刊杂志)


2



出现场多次见到他——依然葆有着其招牌造型,依然是谦和的温文尔雅,即使距离很远也能一眼辨认出他的长发和大胡子。对我来说,每次的采访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在赖声川的艺术世界,我更愿做个观赏者。 
  下面的对话根据多次采访录音整理而成。 
  触电:台前幕后点点滴滴 
  王樽:说起你的身份,有些难以界定,人们一般都把你看作戏剧导演,艺术教授,或者创意作家,其实你与电影的渊源很深。不仅执导拍摄过电影,还当过几部电影的监制,对电影有着自己独到的见地。 
  赖声川:独到谈不上,但确实与电影有很深的渊源。我自己导演完成过两部电影,第一部是1992年的《暗恋桃花源》;第二部是1994年的《飞侠阿达》。说来都是十多年前的作品了。不过,我对电影始终有着自己的热爱,今后也会在这些方面加强一些。我和家人一直没有断过与电影的联系,我太太的妹妹也一直有电影方面的创作,比如,她前不久刚刚完成的一部新电影叫《这儿是香格里拉》,我是这部影片的监制。这也是“表演工作坊”出品的第三部电影,它将与林青霞主演的电影版《暗恋桃花源》一起在台湾公映,我已经看过《这儿是香格里拉》,是部很棒的作品,你可以关注一下。 
  王樽:其实,内地观众最初对你的认识还是因为电影版《暗恋桃花源》,这部电影当年在日本和柏林的电影节上都有很大反响,还获得了颇有分量的奖项。也是因为这部电影,你被《亚洲周刊》称为“亚洲导演的翘楚”。 
  赖声川:《暗恋桃花源》的影响真的是意想不到的很多方面。它可以从人类学、剧场理论、悲剧喜剧、两岸关系、社会学等各个层面去分析。记得这部戏的初版海报,也差不多成了当时台湾平面设计的范例,因为当时还没电脑,海报是用影印机做成的,印到一半抓出来,拼印的概念也很符合这个戏的精神。1992年,《暗恋桃花源》在柏林参加电影节,我们想志在参赛就好了,没有志在得奖。结果在四十五部电影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唯一的卡里加里电影奖。当时我们都有些不相信,评委的解释是,十一天他们看了四十五部电影,每天都要看四部,《暗恋桃花源》是第一天看的,评委们说:到了第十一天我们还记得它,所以就把奖颁给它了。评委的这种说法,起初我觉得很新鲜,后来自己也做过了评委,真的是第二天就忘了第一天看了什么,除非有很详细的笔记。 
  王樽:《暗恋桃花源》一半喜剧一半悲剧,一半现代一半古代,这种悲喜交集杂糅一起的戏,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