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

第106章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106章

小说: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补元气为主,而佐以雄黄丸之类行散之。《济阴纲目》曰:一妇人经闭八月,肚腹渐大,面色或青或黄,用胎症之药,不效。馀诊视之曰:面青脉涩,寒热往来,肝经血病也。面黄腹大,少食体倦,脾经血病也。此郁怒伤脾肝之病,非胎也。不信,仍用治胎散之类不验,馀用加味归脾、逍遥二药,各二十馀剂,诸症稍愈。彼欲速效,遂服通经丸,一服下血昏溃,自汗恶寒,手足逆冷,呕吐不食,馀用人叁、炮姜二剂渐愈。”却邪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用一指认真点尻尾穴,而行泄法,後二指由胸至胁分之。”运  央B〔《保生秘要》曰:守黄庭或关元,注念太乙救苦默咒,以正其心,邪自不见。治邪祟方二十二归神丹  ”癫邪〔  朱砂二两入猪心内灯草缚定酒蒸二炊久另研  人叁  枣仁茯神当归各二两  琥珀另研  远志姜汁制龙齿各一两  金箔  银箔各二十片  酒糊丸,每服九丸至二九丸,麦冬汤下。此方兼治癫  ,乳香、人叁汤下。又治多梦不睡,枣仁汤下。加减镇心丹  ”又〔  蜜黄儀  天冬酒当归  熟地各一两半  麦冬  生地  山药茯神各一两  五味子  姜远志  人叁各五钱蜜丸,另将朱砂一钱为衣,酒或米饮下五七十丸。白微汤  ”郁冒〔   白微  当归各一两  人叁五钱  甘草二钱半  每粗末五钱,水煎,温服。仓公散  ”又〔  藜芦  瓜蒂  雄黄白矾  等分,为末,取少部B吹入鼻中。备急丸  ”卒死〔  大黄  巴霜  乾姜各二两  蜜和,杵千下为丸,卒死者热酒化下三丸,口噤者灌之,温水亦可,能下咽即治。此方乃急剂也,张易老名为独行丸。牛黄清心丸  ”又〔  山药七钱  甘草五钱  人叁  神僸  炒蒲黄各二钱半  犀角二钱  肉桂  大豆黄
卷炒焦  阿胶各钱七分半  白芍  朱砂飞  麦冬  当归  黄芩防风白术各钱半  柴胡  桔梗  杏仁  茯苓  川芎各钱二分半  牛黄钱二分   羚羊角麝香冰片各一钱  雄黄八分  白敛  炮姜各七分半  金箔百二十方留四十方为衣  蒸枣肉研,加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每服一丸,温水送下。至宝丹  ”卒死〔  犀角  朱砂  雄黄  琥珀  玳瑁各一两  牛黄五钱  冰片麝香各钱半  金箔五十片以半为衣  银箔三十片  安息香酒滤去渣土一两,熬膏为丸,每重一钱,每服一丸,叁汤下,日二三服。少加蜜丸亦可。十疰丸  ”尸疰〔  雄黄  巴霜各一两  人叁  麦冬  细辛  桔梗  附子  皂荚川椒  甘草各五钱  蜜丸,每五丸,温水下。此方并能治一切鬼气。桃奴丸”中恶〔  桃奴七个另研玳瑁镑细末一两   安息香去渣一两  上三味,同入银石器熬成膏。朱砂  犀角各五钱琥珀  雄黄各三钱  麝香   冰片  牛黄各二钱  桃仁十四个麸炒安息膏和丸,芡实大,阴乾,密器封固,安置静室中,每一丸,人叁汤下。八毒赤散  ”鬼附〔雄黄  朱砂矾石  丹皮  附子  藜芦  巴霜各一两  蜈蚣一条蜜丸,小豆大,冷水吞下十丸。此方能治人一切染着鬼病。太乙神精丹  ”客忤〔  丹砂  曾青雄黄  雌黄  磁石各四两  金牙二两半   将丹砂、二黄醋浸,曾青酒浸,纸封,晒百日,各研极细,醋拌乾湿得宜,纳土釜中,六一泥固济,安铁脚环上,高  起,以渐放火,其火勿靠釜底,一周时,候冷出之。其药精飞化,凝着釜上,五色者上,三色者次,一色者下,但如雪光洁者最佳。若飞不尽,再着火如前,以鸡翎扫取,枣肉和丸,黍米大。平旦空心服一丸,渐加一丸,以知为度。服此者,五日内必吐利,过则自安。初服如黍米,渐一丸,至小豆大而止,不得更大。若服药闷乱,木防己汤饮之即安。若欲解杀药,吃烂煮肥猪肉。作土釜法,取瓦盆二个,可受二斗部B者,以甘土涂其内,令极乾。作六一泥法,赤石脂、牡蛎、滑石、黄矾、蚯蚓泥各二两,以好醋和甘土裹石脂等四种,火? @伏时,取出,与蚯蚓屎同为末,醋和如稠粥用之。凡合此药,以四时旺相日,天气明,斋戒沐浴合之,治一切鬼气病,无不应验。久疟变肿垂死者,服一丸即吐差,亦治疟母。症瘕积聚,服一丸,浆饮送下。诸卒死,心下微温者,抉开口,以浆饮调一刀圭与服。以绛囊盛九刀圭,系臂上,以辟瘴疫时邪,最妙。朱犀散  ”鬼击〔  犀角五钱  朱砂麝香各二钱半  每末二钱,新汲水调灌。苏合香元  ”鬼魅〔  木香  沉香麝香  丁香  檀香  安息香熬膏  白术  犀角香附  荜拨  朱砂半为衣各二两  乳香冰片  苏合油入安息膏内各一两  安息膏丸,每两分作四十丸,每取二三丸,水酒任下。辟邪丹  ”又〔  赤茯神  人叁  鬼箭羽  菖蒲  远志肉  白术  苍术  当归各一两  桃奴五钱  朱砂  雄黄各三钱  牛黄麝香各用一钱  酒糊丸,金箔为衣,每丸如龙眼大,临卧,木香汤下。凡服此药者,诸邪鬼恶自然不敢近,若更以绛囊盛五七丸悬身上并床帐中,更妙。紫金锭  ”鬼胎〔  五倍子去虫土三两  山茨菇去皮焙二两  大戟洗焙两半  千金子去皮油一两  麝香三钱  糯米粥杵千下丸,每一料分作四十锭,每服半锭,病重者一锭,薄荷汤下。一名太乙紫金丹。回春辟邪丹  ”又〔  虎头骨二两朱砂   雄黄  鬼臼  芜荑  藜芦  鬼箭羽雌黄各一两  蜜丸,弹子大,囊盛一丸,系臂上,又於病者户内烧之,一切邪鬼不敢近。此方兼治瘟疫,并治男妇与鬼交者。雄朱散  ”鬼魇〔  牛黄  雄黄各一钱  朱砂五分  每末一钱,於床下烧之,再以一钱,酒调灌下。独活散  ”又〔  独活  升麻  川断地黄各五钱  桂皮一钱  每末二钱,白汤调下,日二服。还魂汤  ”尸厥〔  麻黄三钱  杏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肉桂  甘草各一钱  水煎,口噤者,抉开口灌之,药下即醒。一名追魂汤。兼治中恶客忤,鬼击,飞尸奄忽,口噤气绝。雄黄丸  ”鬼胎〔  雄黄  鬼臼  莽草  丹砂  巴霜  獭肝各五钱  蜥蜴一枚炙蜈蚣一条炙  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丸,空心,温酒下,日二服,即当利。如不利,加至三丸,初下清水,次下虫如马尾状无数,病极者下蛇虫,或如虾蟆卵、鸡子,或如白膏,或如豆汁,其病即除。此方专治鬼胎腹痛。又方名班元丸,专治惑於妖魅,状如症瘕,并治一切气血痛亦效。班猫去头足翅炒元胡索炒各三钱  糊丸,酒下,或为末温酒调下五分,以胎下为度。加味归脾丸  ”又〔加味逍遥散  ”又〔1
 
卷二十一2
 痧胀源流痧胀,风湿火三气相搏病也。夫痧胀之病,自古已有,痧胀之名,自古未立。考之方书,曰乾霍乱,曰绞肠痧,曰青筋,曰白虎症,曰中恶,即皆痧胀之病也。特未专立痧胀之名,而其症亦偶一患之,未如近今之甚耳。故从古患此症者,北方多有,谓之曰青筋症,又曰马头瘟。今则南方遍行,谓之曰水痧,又曰水伤寒。江浙则为痧,闽广则曰瘴气,其实一而已矣。惟古已有此病,故凡方书所以治乾霍乱、绞肠痧、青筋、白虎、中恶者,皆即治痧胀之方药。惟古未立此名,故凡後世  刮刺等法,及所以治之之方剂,皆自古所未专详,後之医者,因得藉口以为古书之所无,今人自不能治,以致患此症者,俱束手以视其毙,亦可憾矣。虽然,皇古无医书,自轩岐创法,历代名人各有撰述,因而一切之病着,一切之治法亦备。痧胀之病,特古未遍行,故治法遂略耳,迨後世其病既盛,其法又何尝不有人详论之耶。且痧胀至今时而始有人详论,不犹之一切病症,亦为古略而後详耶,是亦理有固然,无足怪已。夫所谓今时详论痧胀者何人,王养吾是也。养吾名凯,毗陵人,精於医,尤善痧症,曾详列七十二种正变痧,於康熙间刻《痧症全书》行於世,而其板惜早湮没,其书不甚传。向馀於痧胀一症,曾遍稽古方书言乾霍乱等症者,叁以己见着为论,後得养吾书读之,详尽无遗,仍复理精词达,虽其言兼症、变症、类症处,未免头绪太烦,然掘柢搜根,发前人所未发。直觉养吾未有书,痧症如隐烟雾中,养吾既有书,痧症如显日月临照中,而人皆得共见也。视馀向之所论,殊为简而未该矣。遁即养吾之言最精确者,采辑而条贯之,以着斯篇,又恐人不知馀斯篇之实本於养吾,而反没养吾也,因於此特中之,亦不敢掠人之美云尔。且馀前言痧胀为风湿火三气相搏之病者,何也?风为厥阴风木,湿为太阴湿土,火为少阳相火,三气杂揉,清浊不分,升降不利,遂至胸腹胀急,或痛或不痛,而痧胀之症以成,此则病因之由於内者也。其实内三经之因,其发必由外感,而外感必分表里。其始感於肌表,人自不知,则入半表半里,故胸闷、呕吐、腹痛也,用  法可愈,不愈,以药治之(宜四号否象方、五号观象万)。或感於半表里,人自不知,则入於里,故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痧毒冲心,则心胸大痛。痧毒攻腹,则盘肠吊痛。用放血法自愈,不愈,以药治之(宜十四号丰象方、十九号大畜方)。或中於里,人自不知,则痧气壅阻,恶毒逆攻心膂,立时发晕,气血不流,放之亦无紫黑毒血,即有亦不多,此痧毒入深,凶兆也。但当审脉辨症,风寒暑湿气血食积痰饮,辨其何因,治之使苏,令气血流动,然後扶起放痧,如不苏,急以药灌之(宜二十一号暌象方、三十三号巽象方、四十五号蒙象方)。如此重症,当立时连进汤丸,方能有救,迟则必死。凡痧胀服药,但由痧气壅盛,而无食积瘀血,宜冷服。若痧气壅阻食积,而无血瘀,稍冷服。若痧毒盛而血瘀,微温服。若痧入气分而毒壅,宜刮痧。若入血分而毒壅,宜放痧。其大较也。且痧症必分凉热,如痧犯太阳,则头疼发热;犯少阳,则耳旁肿胀,寒热往来;犯阳明,则但热不寒,面目如火;犯太阴,则腹痛身凉;犯厥阴,则少腹或胁胸痛,亦身凉;犯少阴,则腰痛,亦身凉。犯肺,则咳嗽痰喘微热,甚则鼻衄;犯心,则心痛,或心胀,头额冷汗如珠,而身或热或凉;犯膀胱,则小便血,甚则身热;犯大肠,则痢脓血,呕吐身热;犯肝,则沉重不能转侧,晡热内热,甚则吐血;犯三焦,则热毒内攻,口渴便结而身热。此痧犯六经脏腑,而寒热之外现者也。又有痧气壅盛,发为热症,或热而不凉,或日哺发热,或潮热往来,皆痧毒阻而不通,搏击肌表,发而为热。若误为外感传经热症,发汗温饮,虽慢痧迟缓,势必益盛,变出头汗发狂谵语种种重症。不知外感之脉浮数而紧,热症之脉洪数有力,痧症之脉终有不同,或有可疑,须看痧筋有无,辨之即明矣。而痧张又必观其所起与其所伏。说B痧之发也,与中风、痰厥、昏迷相似。若脉不洪滑,便有可疑,非真痰矣。故症或口渴身热,而脉变为沉迟,症或不渴身凉,而脉变为紧数,皆为脉症不合,必取青紫筋色辨之,方有确见,不得误认为中风、痰厥、昏迷也。且其病源之起伏,更有显然者。如先吐泻而心腹绞痛,其痧从秽气而发为多也。先心腹绞痛而吐泻,其痧从暑气而发为多也。心胸昏闷,痰涎胶结,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其痧从寒气久伏,郁为火毒而发为多也。则其源之所在,安可不详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