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让人无法说_no_的攻心说话术 >

第6章

让人无法说_no_的攻心说话术-第6章

小说: 让人无法说_no_的攻心说话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能够控制局面,如果你当时冷静不下来,而且你的身份和地位又要求你必须正面对抗
时,往往就只有靠第三者来缓和冲突。 
  此时会议主席不妨暂时承认双方各有道理,同时表明这个问题争论很久,而且事关
重大,即使是他也无法立刻回答。此时你不能恃强争论,要顺势取巧,你可以说: “关
于这一问题我们日后再讨论,今天我们暂且只讨论此次的主题。” 
  当你从困境中脱身之后,如果觉得有胜过对方的把握,就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说服对
方,回答他的问题。若没把握,也可以一直拖延下去,反正“日后”是一个虚拟概念,
没有确定的时间。 
  这种说话方法比直接拒绝巧妙得多,也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虽然表面上你是低姿态,
实际上却是拒绝正面回答以保持对方心态的平衡。如果你的口气能掌握得更准确一点,
还会给人一种你对此问题根本不屑回答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你碰到的并不是一位很有理智的人,他不是提出一个问题,而
是滔滔不绝地说话,既无条理,也没道理。 
  这种情况下你最好的办法是听他讲完后,再发表你的意见。 
  有一名鞋店老板就曾碰上这样的事,一位小姐花整个下午的时间在鞋店里挑选,结
果批评的意见提了不少,鞋子却是一双也没有看上。 
  最后,这位小姐干脆请售货员找来老板,当着许多顾客的面滔滔不绝地说一些如“这
双鞋的后跟太高了” 、 “我不喜欢这种皮料” ,或者“你们的服务态度真不好,我选了一
下午的鞋子,居然没有一个人过来帮我出点主意”之类的牢骚话。 
  那位老板就像一名听话的小学生一样,一直站在旁边听她发表“高论” ,一声都没
有吭。直到那位小姐说完后,老板才缓缓地说: 
  “对不起,请你等一会儿。”然后便走到鞋架旁,拿出一双鞋摆在小姐的面前说: 
  “小姐,我想这双鞋最能衬托你的气质。” 
  那位小姐半信半疑地将鞋穿上,结果不但大小合适,而且颜色、样式都令她十分满
意。 
  那位小姐满意地说: 
  “这双鞋好像是专门为我订做的一样。”最后高高兴兴地付账离开。 
  做生意,人们都知道秉持“顾客至上”的信条,一般而言,无论顾客说什么,你都
不可以反驳,除非顾客有侮辱你人格的地方,否则你就应该像那位鞋店老板一样听她说
话,然后再发表你的意见,不给顾客唱反调的机会。 
  这位鞋店老板十分懂得这种顾客心理,也知道如何用说话攻她的心。 
  他先让对方发表意见,也许他根本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但他的态度令顾客十分满
意,最后抓住机会轻轻一击,对方很快就败下阵来。 
  其实,那位鞋店老板最后拿出的那双鞋子,实际上是那位小姐早就试过却下不了决
心购买的鞋子。 
  但经验老到又了解人性心理的老板,却早就看出她只是要人临门一脚,给她一个肯
定的答案,好让她下决心。 
  事实上,这位执拗的小姐可能看了好几家鞋店,都没有人懂得她的心,也没有人有
耐心听她抱怨,更没有人能在她抱怨后,适时给她一个建议,直到遇到这个老板。 
  因此,遇到这类不讲理或专门找麻烦的人,不妨善用上述的“四两拨千金”或鞋店
老板的“顺水推舟” ,绝对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或没耐心地应付,否则,硬碰硬的结果,
是你后悔莫及。 
用“幽默之钥”去开“严肃之门” 
  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出身卑微的人,叫淳于髡,他虽然身材矮小但口才很好,尤
其善于讲笑话,使听者在笑声中受到启发。 
  于是齐威王派他作齐国的使臣,出使各国。 
  由于他有一副雄辩的口才,因而每次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深得齐威王的器重。 
  一次,楚国发兵进攻齐国,齐威王派遣淳于髡带着黄金百斤、驷车十乘的礼物,前
往赵国求救兵。 
  淳于髡接到命令之后,放声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浑身颤动,连帽子缨带都迸断
了。 
  齐威王问他道:“先生是不是嫌我送给赵王的礼物太轻了?” 
  淳于髡回答说:“不敢,我怎么敢呢?” 
  齐威王又问:“那么,你为何这样大笑呢?” 
  淳于髡答道: “不久前,我从东面来,看见路上有一个人正在向土地神祈祷。他拿
着一只猪蹄,捧着一杯酒,嘴里念念有词: ‘高地上粮食满筐,低地上收获满车,五谷
丰登,全家富足。’我看见他奉献给土地神的少,而向神索取的多,所以觉得好笑。” 
  齐威王听到此处明白了,淳于髡是在用隐语来劝谏自己增加礼物,于是决定把礼品
增加到黄金一千斤(每斤二十两)、白璧十对、驷车一百乘。 
  淳于髡于是带着礼物前往赵国,说动了赵王。回国后齐威王便置办宴席庆贺,他见
淳于髡颇有酒量,就问他:“先生最多能饮多少酒才会醉呢?” 
  淳于髡回答说:“我饮一杯酒也会醉,饮一石酒也会醉。” 
  齐威王很惊奇,问他说: “先生既然饮一杯酒就醉了,怎么还能饮一石酒呢?其中
的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吗?” 
  淳于髡说: “如果在大王面前饮您所赐之酒,执事官吏在旁边看着,御史在后边监
督,我心情恐惧,伏地而饮,这样的话,不过一杯就醉了。 
  “如果父母在家中接待贵客,我卷起袖子,陪侍于前,不时捧杯敬酒,恭敬陪侍,
这样的话,不过两杯就醉了。 
  “如果朋友间一起游乐,由于很久没有见面,现在突然相逢,便互诉衷情,这样的话,大约饮五六杯才会醉。 
  “如果乡里相聚,男妇混杂在一起,细斟浅酌,一边饮酒,一边下棋、投壶,做各
种游戏,随便与女郎握手也不受处罚,目不转睛地注视她也没有顾忌,前面掉有妇女的
饰物,后面有姑娘遗落的发簪,我心中一高兴的话,便可饮八九杯。 
  “如果日暮酒残,将残席合并在一起,男女同席,促膝挨肩而坐,靴鞋交错,杯盘
狼藉,一会儿堂上蜡烛尽熄,主人送走客人而独独把我留下,她敞开了罗祅的衣襟,我
隐隐闻到一阵微香,当此之时,我心中最快乐,就能喝到一石。所以常言说: ‘酒极则
乱,乐极则悲’,一切的事情都是这样的。” 
  齐威王听了淳于髡这一番话语,明白了淳于髡是用幽默的隐语进行讽谏,从此不再
作长夜之饮。 
  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或为了理念,难免会陷入紧张或对立的状态;然而,沉重的
问题也可以用轻松的方式去解决,严肃的门也可以用幽默的钥匙去开启。 
最平凡的赞美,最有用的回馈 
  法国有一位将军,他曾经立下赫赫战功,每次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当他打胜
仗凯旋之际,总有无数的鲜花和掌声包围着他,许多人都奉承他说: 
  “你真是位举世无双的军事家。”或者说: “将军,你是我们的骄傲,是所有法国公
民的英雄。” 
  而他对这些话始终无动于衷。因为将军认为,打胜仗是一位优秀的将军分内之事,
不值得作如此夸耀。 
  后来有一位善于揣摩别人心理的部下说: 
  “将军,你的胡须真漂亮,就像一片茂密的森林。”将军听了哈哈大笑。 
  这位手下意外地赞美将军的胡须,令上司开心不已。自然,这位部下所受到的回报
也会令他开怀大笑,并让同僚们羡慕不已,这就是善用出奇不意的赞美而得到收获的例
子。 
  在这里,有一点必须告诉读者们,过分的赞美也会让对方不安,然而这种负面效果
的说话手法常常被上司所使用,他们的目的是要激励下属,而这种方法也会得到很好的
效果。 
  例如,一位新职员,因为写得一手漂亮的字而时常受到上司的夸奖,他反而会诚惶
诚恐。 
  他会觉得,以他一个小小的职员,因这一点非关职业的优点而受到上司时常的夸奖,
那肯定是自己分内工作做得差的缘故。因此,他便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误以为实际上
自己并不优秀,上司只夸奖他那些无关痛痒的事,而绝口不提他的业务情况,是暗中对
他进行警告。无形之中,他或许会产生一点反抗意识,工作起来也就会更加专心和勤奋。
这正是聪明上司透过操纵属下的情绪而达到目的。 
  当人们被人奉承时大都是愉悦的,这种状况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自我受
肯定”的欣喜,亦即再次肯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和对方有同样的心理感触;另一方
面是“自我宣传”的满足,即使自己并不知情,也会在潜意识中觉得他人的夸奖对自己
有利。 
  而后者所营造的语言艺术效果优于前者,相同的状况在新闻活动中更是时有所闻,
被记者的摄影机所捕捉的焦点人物,谁都不愿被抨击或被挖出八卦,大家都喜欢被正面
肯定。 
  曾经有位诗人,受到最高行政长官无数次称赞,这些甜蜜动听的语言对他产生很大
的影响,他觉得自己正受到赏识和重视,无论是自己的文学创作还是精神状态,都有焕
然一新的感觉,于是他愤世嫉俗的狂妄姿态也逐渐改变。 
  其实,人与人之间关系再怎么密切,也无法彻底了解对方的个性,更难以掌握对方
的真正想法,只有触动他内心最脆弱的一面,才能轻松驾驭他的想法。 
  我们必须注意一点:赞美永远不嫌多,若只说一次便不再说,或只有上文而没有下
文,其效果同样也难以扩大。因此,若能反复使用各种手段,便可达到操纵对方情感的
目的。 
老处女就写不出浪漫的小说吗? 
  生活中的琐事特别多,人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恰到好处,随时随地
都可能因为一件小事而与别人发生冲突。 
  在某大学里,有一位教哲学的老教授,在讲课时喜欢谈些深奥难懂的大道理,以致
很多学生都在暗地里称他为“老学究”、“老夫子”。 
  当时有一位学生,他的雄辩才能闻名全校,听了这位教授的几堂课后,便决定要为
难为难他。 
  有一次上哲学课,教授问问题时刚好点到他的名字,他很有礼貌地站起来,对教授
行了个礼。 
  教授开始问:“请你解释什么是人性?” 
  “人性就是人们遵守人道。” 
  “那么,人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是道德赋予人类的本质。” 
  “请举例说明。” 
  “譬如理性、潜在意识等。” 
  “什么是理性?” 
  “理性就是对感情的严肃总结。” 
  教授又问道:“难道感情不属于人性吗?” 
  “不是,它们同在,但人性是决定理性的附属品。” 
  学生的答话,完全没有人听得懂,但这语法就和老教授的语法完全一样。 
  结果,这位教授被弄得面红耳赤。因为他平时的说话方式就和那位学生一样,令人
不知所云。 
  后来,那位教授开始自我反省,提升了表达方法。 
  事实上,抽象的词语并没有说服力,只能唬唬那些一窍不通的人。最好的例子就是
在选举时,候选人为了选票,尤其是当他面对的是一群劳工阶级的选民时,他绝不会用
一些抽象的政策或政见来演讲,而是用具体(如减税、补助)和情绪字眼(如我们一起
打拼、我是你们的乡亲) ,来激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