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人际关系心理学]. >

第6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6章

小说: [人际关系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呢?  这个例子确实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 
       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过;                 在本书中;         人和人际 
关系被认为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动态的、变化的。 
如果换一种说法;             也就是说;        在分析每一个人的个 
体时;      不是从人类共同性的观点出发;                     而是从个别 
性的角度来探讨。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表述的话;                                也 
可以说这是属于人格 ( 或者是性格)                        的问题;       我们 
观察每一个人的具体变化的情况来进行研究。然 
而;    这却是一个困难的、出乎人意料之外的课题。 
因为正统的心理学研究到目前为止;                         一直或多或少 
地认为人类的人格 ( P er son ality )                是具有不变特性 

                                                                        35 

… Page 40…

( T r ait )  的群体或类型 ( Ry pe )  ;              是从静止 ( 不会 
发生变化)         的观点来研究的。而我个人的看法我留 
待后面再做论述。 
       另外;      下一章的探讨;            虽然对我们正确研究日 
常生活中颇待商榷的 “性格是否可以改变?”“如果 
可变;     将会如何变化?”这些问题非常必要;                             但较 
偏向学术性质;            可能会令人觉得比较繁杂。对心理 
学的兴趣不是很浓厚的读者来说;                        可以跳过这一部 
分并不会影响对本书的整体理解。 

 36 

… Page 41…

解            第 
读 二 
人 章 
格 
 的 
变 
化 人际关系有其独特、不受规范 
              约束的特性 
              无法了解人性心理的变化 
              是现代人为人际关系所困扰的 
              最大原因 

… Page 42…

         2。1             人格变化的含义 

  性格是不变的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 “我就是这样 
的性格;       没有办法”这类的话;                 或是由于 “因为他 
的性格是×××的;                所以;       他不适合”这样的原 
因;    而被调换工作职位这样的事例。 
       不只是我们的一般观念;                   在心理学专家那里; 
也存在着一个强烈的倾向;                    就是 “认为性格是不变 
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全世界的学术界都受 
到了美国的影响;              “性格”这个词被 “人格”这个 
词所替换;         更进一步导入了成长、教育;                     甚至劝导 
等临床方面的知识。有一部教科书虽然涉及了变化 

                                                                         39 

… Page 43…

这方面的内容;            但也都是不痛不痒地隔了一层面 
纱;    都没能脱离以固定的、不变的这个倾向为中心 
来考虑的传说。 
       性格 ( Ch ara cter )        和人格 ( Per son ality )          这两 
个词有时被当做同义词;                  有时又被区别开来使用。 
性格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ch ar acter ;                         带有 “特 
征、物色、记号”等含义;                   而人格这个词来源于拉 
丁语的 p er son a ;        它有 “( 演员)            的面具、面罩、 
( 剧中的)       角色、出场人物、分派的任务、资格” 
等含义。从这个方面来分析;                    如果一定要区分性格 
和人格这两个词的话;                那么;     可以说前者是从他人 
的角度来观测出的人的存在状态;                       而后者则是从自 
身的角度;        通过内视捕捉到自己的存在状态。 
       当然;     我丝毫不打算否定在被称之为性格或人 
格的现象中;          或多或少含有不变的、明确的倾向或 
者特征;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多 
数内向的少年长大以后;                   仍然喜欢安静地独自思 
索;    性情变化无常的人;              往往是从小时候就很难静 
下心来等;         诸如此类的情形很多。但是;                       反过来 
看;    曾经内向的青年;             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成为了开 
朗活跃的社交人士;              举止粗心大意的小孩子;                  后来 
变成德高望重之人这样的例子;                        在社会上也同样 

 40 

… Page 44…

不少。 
       尽管如此;         包括学者在内的很多人;                  在看待性 
格或人格的问题上;               如前所述;         仍然抱着 “与变化 
的部分相比;           不变的部分才是其本质”。这种根深 
蒂固的想法;          坚持 “固定、不变”这个结论。“‘变 
化’最初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                         我们把它放在后 
面再来进行考察。 

  “客观”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           仅仅凭 “大家都是这样想的”; 
是完全不能构成客观证据的。虽然如此;                             但还是有 
人认为 “不可能什么事都是空穴来风的”;                              既然大 
家都是这样想的;              那么终有什么是 “客观的”证据 
吧。其实;         只需要回想一下伽利略以前的 “天体运 
动论”就可以明白了 ( 天体运动论简单地说;                               就是 
地球会绕着太阳运动)  。在伽利略的时代;                              没有人 
相信他的这个学说;               从古至今;         也没有人看过地球 
在动;      但在日常的经验中;               就算是小学生也知道是 

                                                                         4 1 

… Page 45…

地球绕着太阳转动;              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动。在 
这种情形之下;           “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大家都 
看到是这样的”就一点来说也称不上是客观的证 
据了。 
       古希腊人就已将星球分为了行星和恒星。后者 
在一年的周期当中;               总是在不变的位置反复运动、 
升降;      而前者则是每一天的位置都在变;                       它们的命 
名就是由此而来。由此可见;                     即使在天体运动论的 
时代;      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单纯地、无条件地以完 
全相同的形式相信天体运动论。毫无疑问;                             先注意 
到两者差别的人 ( 伽利略)                  比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一 
点的人 ( 一般民众)  ;             要观察得深入、细致得多。 
望远镜的发明;            使人们对这个世界进行观察时的范 
围和正确性产生了飞跃般的提升。可以说;                              由望远 
镜而得来的精确记述再加上缜密的思考;                            孕育了伽 
利略的诞生。 
       正确的观察和精确的记述;                   并在此基础上缜密 
地思考;       可以说不仅仅是自然科学;                     而是全体科 
学;    或者说是客观知识的开始。 

 42 

… Page 46…

  怎样理解人格 

       对 “人格的变化”这一主题来说;                        人格到底有 
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当我们在问 “那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时;                              常 
常会得到 “他很爽快”、“他是一个亲切的人”、“他 
很文静”等诸如此类的回答。不用说;                             这是因为; 
那个人在我所知道的范围内;                     至少在某方面一直表 
现出 “爽快”;          或者 “亲切”;          或者 “文静”的特 
征;    像这种不易改变的;                而且反映在第三者眼里; 
与那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有关的特征;                            被英语系国 
家特别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们称为 “特性” ( T r ait ) 
或者 “行动特性”( Beh avio r               T r ait )  ; 是把握人格的 
一个重要线索。 
       举例来说;         以检测人格实验而闻名的学者基尔 
伏特 ( J。P 。G uilfor d )         在他的著作 《人格》 ( 195 9 
年)    的开始便叙述了以下内容:                    “某一个人的人格 
是其各种人格特性所形成的独特的构造…… ( 这里 

                                                                         43 

… Page 47…

所说的)       特性是指抽象化的、可能的、相对恒定不 
变的人格体系的各项内容。由此;                        可以将某一个人 
( Person )     和其他人区别开来。”另外;                    英国的心理 
学家艾森格 ( H 。J。E y esen ck )               在下面的定义中;              虽 
然没有直接使用 “特性”这个词;                       但他所表示的意 
思;    可以说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根据他的说法; 
所谓 “人格”;         即 “人的性格、特质以及智慧是固 
定的一贯性的 “行动体系”。而肉体是固定的持续 
的身体形态 ( C onfigur ation )               和神经荷尔蒙的机构 
的体系”( 195 3  年)  。 
       人格的这一研究方法;                 简而言之;        可以说是从 
第三者的眼睛 “看起来如何”这个角度来进行掌握 
的方法。我们在问 “某人的人格是怎么样”这个问 
题时;      在此处;       和问 “这个人看起来如何”这个问 
题是几乎等同的。也就是说;                     判断、确定 “我是什 
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性格的人”;                          不是我自 
己;    而是第三者。无论是基尔伏特;                        还是艾森格; 
他们都在 “通过人格测试进行研究检测”的这个领 
域非常知名;          而这件事也同时告诉我们;                    人格测试 
之中;      对人的研究始终是放在 “看起来如何”这个 
基础上的。被标准化的人格测试 ( 前面所述的基尔 
伏特的检测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