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北回归线 >

第1章

北回归线-第1章

小说: 北回归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声明:本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1。推荐使用TXTBOOK Reader 电子书阅读器V2。0阅读电子书,下载地址:txtbook/reader/

2。手机访问TXTBOOK wap网站:wap。txtbook,享受随时随地的阅读

3。找小说,上小说找着看:zzk。txtbook

4。下载手机软件,游戏,上3G手机资源:3g。txtbook

北回归线

作者:亨利·米勒

总译序

  中国人民大学杨恒达

  亨利·米勒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他最初发表的自传性三部曲《北回归线》(1934
)、《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归线》(1939)都是先在法国面世的。由于
他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
英语国家默默无闻。英语国家的广大读者读到亨利·米勒的上述三部作品,首先还
要感谢盟军在1944年以后来到巴黎。英美军队的军人及随军人员在巴黎市场上发现
了亨利·米勒的书,争相传阅,并把它们偷偷带回英美等国。亨利·米勒的作品意
外地比那些流行的文学精英们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但是,由于许多人仍然把亨利
·米勒看作专写“淫秽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都无法在美国公开发表。后经
过长期努力之后,美国终于+1961年对《北回归线》解禁,允许它在国内公开发表


  两年以后它又得以在英国公开发表。随着对他其余作品的解禁,亨利·米勒的
名字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变得家喻户晓,他被六十年代反正统文化运动的参加者们奉
为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但是,亨利·米勒的意义还不限于此。他作为一个文学家所开创的风格和特色
,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当时文学界一些优秀人物的称赞。《荒原》的作者T·S·艾略
特把《北回归线》称为“一本十分卓越的书”,“一部相当辉煌的作品”,“在洞
察力的深度上,当然也在实际的创作上,都比《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好得多。”艾
略特的一些朋友们,包括英国著名诗人、学者、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和美国著
名诗人、意像派代表人物艾兹拉·庞德,也都很赞赏亨利·米勒。里德声称,正是
因为亨利·米勒违背了人们在审美、道德、宗教、哲学等方面的传统期待,所以他
才有可能作出“对我们时代的文学最有意义的贡献之一”。里德承认,亨利·米勒
也许是“文学史上最淫秽的作家”,但是他把这看作是对亨利·米勒的绝对诚实的
一种称赞。认为这是他的活力的关键性标志。里德认为,“使米勒在现代作家中鹤
立鸡群的,是他毫不含糊地把审美功用和预言功用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庞德则认
为《北回归线》“大概是一个人可以从中求得快感的唯一一本书”,“即使不能赛
过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至少也比“弱智的女性伍尔芙”写的“那种只有二分
之一才气的粘乎作品更加是永久性文学的一部分”。英国诗人、小说家劳伦斯·达
雷尔曾经说过:“今日之美国文学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义而开始,也以此而
告终结。”美国当代较为知名的诗人、评论家卡尔·夏皮罗把亨利·米勒称为“现
在活着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血统作家诺曼·梅勒在七十
年代中期热情为亨利·米勒编纂文集,并称《北回归线》为二十世纪一二十本最重
要的美国书籍之一。

  亨利·米勒受到文学界著名专家、文人,学者的如此赞扬绝不是偶然的,但他
的作品有强烈争议,亦是事实,那么如何来理解和把握他的创作呢?

  我们首先应该把他看作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者。

  亨利·米勒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现代文明发生重大危机的时代。西方社会发展
到20世纪初,已建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和工商业都达到了空前发达的程
度,人类战胜贫困与苦难的那一天似乎为期不远。但是,恰恰是在这样的时候,西
方社会面临一场重大的危机,高度的物质文明使人们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但
是社会生产力并未达到使每个人的欲望都得到满足的地步,社会的政治制度更是远
没有使社会分配趋向合理。于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囚为争夺世界、分赃不均
而爆发了世界大战,社会的两极分化使许多国家爆发了革命。西方几个主要的发达
国家虽然没有直接爆发革命,但是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尤其是精神危机席卷
西方各国,这种精神危机从根本上讲是信仰危机,西方人对历来信仰的上帝,对资
产阶级兴起以来大力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甚至个人和自我都产生了怀疑
。如果西方人可以因为现代物质文明而感谢上帝的话,他们却痛苦地发现,上帝无
法把他们从灾难和痛苦中拯救出来,上帝的权威地位动摇了,随着上帝地位的动摇
.人们比一百多年前因发现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国”未能真正实现而感到痛苦的
浪漫主义者更痛苦地发现,资产阶级当年登上政治舞台时引以自豪的“自由、平等
、博爱”的口号不但远未变成事实,反而成为统治者无耻地淹盖尖锐的阶级矛盾、
悬殊的贫富差别、野蛮的掠夺与镇压的遮羞布。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冷漠,甚至
仇恨,西方社会一贯重视的个人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深感困惑,从而对自己的地位
和处境产生怀疑,甚至无法认识自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新一代西方人渴
望寻回自己的家园,渴望寻回自我,但是以往的文化传统使他们感多窒息,感到绝
望,于是他们迷惘彷徨,并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强烈反叛者。亨利·米勒就是这样
的反叛者之一。

  亨利·米勒1891年12月26日生于纽约一个德裔裁缝的家庭。亨利的祖父和外祖
父都是因为逃避德国的兵役而来到纽约的,尽管像许多来到美国的德国移民一样,
他们很快就被美国社会同化了,但是我们从亨利·米勒的创作与言论中,仍然可以
看到德国文化的许多影响。在这方面,亨利·米勒既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又
同欧洲文化,尤其同德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人生与社会的哲理思考,
往往显示出德国思想家的某些特点,有入木三分的洞察力与敏锐而丰富的想象力,
后来,在1930年至1939年这近十年中,他又长期生活在法国,对欧洲文化有了进一
步的了解。所以,他对西方文化、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不仅立足于美国,而且立足
于欧洲,有一定的普遍性。

  亨利·米勒的父亲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修养的裁缝铺老板,后来又嗜酒成性,
亨辛·米勒出生后不久,全家从曼哈顿搬到东河对岸的布鲁克林,居住在工厂和小
商小贩中间。成长中的亨利·米勒所处的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都不十分优越,亨利
·米勒也没有受过很高的正规教育,他1909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学习,两个月后即
放弃学业,然后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水泥公司的店员、陆军部的办事员兼不拿
薪水的《华盛顿邮报》见习记者、他父亲裁缝铺的小老板、电报公司的人事部经理
,以及洗碗工、报童,垃圾清理工、市内电车售票员、旅馆侍者、打字员、酒吧招
待、码头工人、体校教师、广告文字撰稿人、编辑、图书管理员、统计员、机械师
、慈善工作者、保险费收费员、煤气费收费员、文字校对员、精神分析学家,等等
,有的工作他干了甚至不到一天。丰富的生活经历为亨利·米勒的创作提供了广泛
的素材,他在这些经历中的深入观察和各种深刻的感受又使他的创作不落俗套,既
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又有富于哲理的思想内容,并以创新的形式加以表现,亨利·
米勒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显然比他的同时代美国作家要晚,而且成名也晚。年纪比
他轻的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等作家,在20年代都已小有名气,或已有了相
当的成就,而他那时候却还在为生活奔忙。他发表第一部作品时已经四十三岁,也
可谓大器晚成。在文学上成功得晚自有晚的好处,由于作家思想上已比较成熟,又
有丰富的阅历,见多识广,所以更容易一上来就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中反映的问
题也往往更为尖锐,更能一针见血。

  亨利·米勒大概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曾自称为“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
可以说,这是对他自己创作风格的最好描绘。

  自从他发表第一部作品《北回归线》以来,他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批判风
格,专写一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通过他们来攻击西方社会,并不惜使用污秽
的语言。他所写的这些人物大多是他自己在丰富的生活经历中接触过的,他所用的
语言也是他所接触的那一阶层人普遍使用的语言。他通过他笔下那个表面粗野的社
会来表达他对西方社会深思熟虑的看法。就这方面来讲,他虽然比大多数作家出道
晚,但一出道即显示出他的优势,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他所混迹的那个社会,他所
接触的三教九流,以及他所从事过的各种职业。

  亨利·米勒对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的批判受到西方现代思想领域内尼采哲学思
想和施本格勒关于西方文化没落等学说的深刻影响。尼采如同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
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一直在试图确主人的真正价值,但是,他深切地感到,在西
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伦理道德、宗教及个人主义传统不但没有帮助人真正确立自己
的价值,相反,却使人越来越感到正在失去自我,正在受到强大的异己力量的无法
摆脱的控制,人变得更加无耻、卑微、懦弱。20世纪西方人普遍感到失去自我的痛
苦,敏感的尼采在19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所以他提出:“成为你自
己!你现在所做的一切,所想的一切,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亨利·米
勒在同西方文化、西方社会的冲突中有着同样的感受,所以他那种寻找自我、寻找
家园的意识在创作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在《黑色的春天》一书最后说:“今晚我
愿意想一个人,一个孤独的人,一个没有姓名、没有祖国的人,一个我所尊敬的人
,因为他和你绝无共同之处,——这便是我自己。今晚我将考虑我是什么。”亨利
·米勒由于亲身经历了20世纪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文化的冲突,所以他那种失去
自我、失去家园的感觉更为强烈。在西方社会里,人可以有自己豪华的家,但仍然
没有自己精神的家园,因此,德国哲学家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书对他有很
大影响。施本格勒相信西方已经度过“文化”的创造阶段,进入了反省和物质享受
的阶段。未来将是无可挽回的没落。亨利·米勒从西方的物质文明中看到了整个文
化的没落趋势,他接受了施本格勒启示性的观点以后,更感到在这种趋向没落的文
化氛围中无家可归。

  为了找回自我,找回家园,亨利·米勒形成了强烈的反叛精神,他的这种反叛
精神所采用的方式,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十分相似。拉伯雷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