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09-伤寒论纲目 >

第25章

609-伤寒论纲目-第25章

小说: 609-伤寒论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本条。由风温被火。宜葳蕤汤。若螈 戴眼反折。绝汗乃出。大如贯珠。着身不流者。此太阳终 
也。不可治。又有四肢 习。动而不止。似螈 而无力抽搐者。此为肝绝。盖汗下后变生此症者多 
死。 
凡用小续命汤。有汗去麻黄。无汗去黄芩。要在通变而已。 
【纲】仲景曰。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 
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 
【目】成无己曰。螈者筋脉急也。 者筋脉缓也。急则引而缩。缓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 
不止者。名曰螈 。俗谓之搐搦是也。内经以螈为契合之契。 为放纵之纵。以急为螈。以缓为 。 
理至明矣。螈 者。风疾也。而癫痫则螈 焉。伤寒螈 者。邪实气极也。热盛则风抟并经络。 
风主动。故四肢螈 而不宁也。风湿被火而螈 。言热气之剧盛 
也。伤寒至于发螈 。病势已过矣。内经曰。太阳终者。戴眼反折螈 。绝汗乃出。大如贯珠。着 
身不流。是见其螈 为已过之疾也。螈 之症虽剧。若能以祛风涤热之剂折其大势。则亦有生者。若妄灼灸。或与发表 
之药。必死。经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鳌按。此乃风热甚之病。宜祛风散热为主。然或有一二可生耳。非谓其必生也。 

卷五
不仁
属性:【纲】仲景曰。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 
也。 
【目】张云岐曰。不仁。谓不柔和。痛痒不知。任其屈伸。灸刺亦不知。是谓不仁也。由邪 
气壅盛。正气为邪气所闭。伏郁而不发。血气虚少。不能通行故也。内经曰。荣气虚则不仁。针经 
曰。卫气不行则为不仁。经曰。营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即此知营卫血气虚少。 
不能通行为不仁。明矣。又谓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言此厥者。是正气为寒气所乘而为厥气。 
非四肢逆冷之厥也。何也。郁冒为昏冒。不仁为不知痛痒。是为尸厥。经曰。少阴脉不至。肾气 
微。少精血。奔气促逼。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 
不仁。此为尸厥。其乘寒之厥。郁冒不仁者。即此可知矣。昔越人入虢。诊太子为尸厥。以郁冒不 
仁为可治。刺之而得痊。实神医也。若如本条命绝。虽越人其能救之耶。 
陶华曰。螈则急而缩。 则缓而伸。热则生风。风主乎动。故筋脉相引而伸缩。伤寒至此死症 
也。能去风涤热治之。幸有生者。治法与痉病略同。不仁。谓不柔和。诸虚乘寒。为郁冒不仁。血 
气虚弱。不能周流一身。于是正气为邪气所伏。故肢体顽麻不仁。厥如死尸。用麻桂合半汤。不愈。 
补中益气汤入姜汁。 
李中梓曰。螈 者。或缩或伸。动而不定。汗出时盖覆不周。腰背手足搐搦。牛蒡根汤。脉浮 
数有风热。防风通圣散。血不养筋。大秦艽汤。 

卷五
发黄
属性:【纲】仲景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至颈而还。小便 
不利。身必发黄也。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目】朱肱曰。头汗出而身发黄者。茵陈蒿汤十分。五苓散五分。拌和。每服一钱。水下。日 
三服。 
张云岐曰。寒气侵人。人即发热以拒之。是为发阳。助阳散寒。一汗而寒热解矣。不汗而反下。 
故热内陷而成结胸。炎上而但头有汗。且小便不利。致湿热内蒸。黄色外见也。解表清火利水。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一剂而三善备。且以见太阳发热之治。与阳明迥别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 
狂者。血结症也。抵当汤主之。 
【目】朱震亨曰。寒热在里不散。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薄。郁蒸不消化。故 
发黄。发黄与瘀血外症及脉俱相似。但小便不利为发黄。小便自利为瘀血。要之发黄之人。心脾蕴积。 
发热引饮。脉必浮滑而紧数。若瘀血症即如狂。大便必硬。此异耳。 
楼全善曰。此蓄血在下焦而发黄者也。 
柯琴曰。太阳病发黄与狂。有气血之分。小便不利而发黄者。病在气分。麻黄连翘赤小豆症也。 
小便自利而如狂。病在血分。抵当汤症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 
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其身发黄。 
【目】朱肱曰。病患服汤。得小便利。如皂荚汁赤。一宿腹减。则黄从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 
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可选用之。 
陶华曰。内经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瘅。发黄是也。谓单阳而无阴也。太阴脾土为湿热所蒸。 
色见于外。曰发黄。湿胜则如熏黄而晦。热胜则如橘黄而明。伤寒至于发黄。热势已极。且如蓄血。 
大抵相类。设或寸口无脉。鼻出冷气。与夫形如烟熏。摇头直视。环口黧黑。举体发黄。是皆真 
脏气绝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 
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 
气烦躁。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 
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目】方中行曰。此条本言结胸之症。叙其由。绘其状。而明其治也。若不结胸以下。乃就变症 
之轻者言之。但头汗出者。乃诸阳之本。阳健故汗出也。余无汗者。阴脉上不过颈也。小便不利者。 
阳不下通。阴不任事。化不行而湿停也。湿停不行。必更渗土而入胃。胃土本湿。得渗则盛。既 
盛且停。热气郁蒸。发为身黄也。 
【纲】仲景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 
寒湿中求之。 
【目】魏荔彤曰。伤寒发汗。已得治而表邪可愈矣。何以身目为黄。知非寒邪在表为患。而外 
感寒邪挟在里之湿邪为患也。故仲师明示以寒湿在里不解之故。见人当于里求治也。喻氏以里为躯 
壳之里。与脏腑无涉。盖此症非在表。亦非在里。特在表之里。而不在脏腑之里。故仲师又以为里 
而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不出方者。方不外麻黄 
连翘赤小豆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可选用也。夫寒湿俱阴邪。二阴相搏于里。何以不发青 
白色。而成黄色。则寒邪郁而变为热邪。合之湿邪相蒸而见于外也。故总无治寒之药。学人详焉。 
陶华曰。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虽似熏黄。小便不利。五苓散。小便自利。术附汤。 
身头痛。麻黄汤加苍术。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 汤。初发黄。以瓜蒂末。口噙水。搐鼻中。黄水出愈。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身黄 
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目】喻昌曰。黄色鲜明。其为三阳之热邪无疑。小便不利腹微满。乃湿家之本症。不得因此 
指为伤寒之里症也。方用大黄佐茵陈、栀子。建中驱湿除热之功。以利小便。非用下也。热已发出于外。自与内瘀不同。 
正当随热势清解其黄。使不留于肌表间也。前条热瘀。故用麻 
黄。此条发热。反不用麻黄者。盖寒湿之症难于得热。热则其势外出而不内入矣。所谓于寒湿中求 
之。不尽泥伤寒定法也。 
【纲】仲景曰。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目】朱肱曰。中湿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病患中湿。因而伤风。风湿相搏。一身痛 
重。是名中湿。亦当于风湿中求之。 
李中梓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疟。若不饮而发黄。茵陈五苓散。伤寒脉虚。小便如常。 
变为阴黄。理中加茵陈汤。如下之太过。脾虚津竭。饮水自伤。此阴湿变黄。茵陈茯苓汤、茵陈四逆 
汤。 
鳌按。风湿相抟于内而以火劫之。受火气之轻者。湿不得越。必因热而发黄。 

卷五
如疟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桂枝麻黄合半汤。 
【目】杨士瀛曰。疟状作止有时。非若寒热往来或疏或数。而作止无定时也。凡感冒之人。忽 
觉毛寒股栗。筋节拘挛。百骸鼓撼。呕不欲食。其寒不可御。未几即转而发热者。此即温疟。不必 
谓如疟。脉自弦。或洪数。或紧实。或虚缓。或刮涩。皆为疟状。但以外症别之。用药固有本条小 
柴胡汤。如加减法。亦是活法。然血虚能生寒热。败血亦作寒热。阴阳相胜。一症虽各有一方。皆 
当以川芎为佐。 
柯琴曰。寒热如疟。是虚实互有之症。太阳以阳为主。热多寒少。是主胜客负。有将解之兆 
矣。不呕。胃无邪。圊便。胃不实。脉微缓。有胃气。应不转属阳明。一日二三度发。是邪无可容 
之地。正胜邪却。可勿药也。 
【纲】仲景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 
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目】魏荔彤曰。与桂枝汤如前法者。仍是太阳风伤卫所用之桂枝汤。如前法者。仍是服桂枝 
汤。啜热粥。勿令大汗出如水流漓之法。何必另求深文耶。盖初为风多寒少之症。而脉见微弱。故 
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今寒去风留。而脉见洪大。类于浮缓之象。故独用桂枝汤。桂枝升阳固卫而解 
肌。既无碍于脉之浮大。且能护救阳之虚浮。岂非恰合之剂。仍自始终不悖哉。然病机不一。或者 
其人服桂枝二越婢一汤。而大汗不出。但形如疟。日再发者。此即上条如疟状之谓也。方喻俱言少 
有之寒邪。持多有之风邪。欲出不能出者是也。又变一法。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倍桂枝以治风多。 
少麻黄以治寒少。又一方两治。而不失轻重之分者也。 
陶华曰。妇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亦如疟状。小柴胡汤。 
【纲】仲景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 
脉虚浮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目】王肯堂曰。虽得阳明症。未可便为里实。审看脉候。以别内外。其脉实者。热已入腑。 
故可下。其脉浮虚者。是热未入腑。犹在于表也。可发汗。 
柯琴曰。烦热自汗。似桂枝症。寒热如疟。似柴胡症。然日晡潮热。则属阳明。而脉已沉实。 
确为可下。是承气主症主脉也。 
【纲】仲景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 
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目】庞安常曰。经水适断于寒热时。是不当止而止也。必其月事下而血室虚。热邪乘虚而入。 
其余血之未下者。干结于内。故适断耳。用小柴胡和之。使结血散。则其寒热自除而愈矣。 
鳌按。上条。本阳明症。此条。又少阳症。下条。又厥阴症。以其如疟。故类书于此。若少阳 
乘阴。热多寒少而尺脉迟者。亦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