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09-伤寒论纲目 >

第42章

609-伤寒论纲目-第42章

小说: 609-伤寒论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为医家责虚取实之过也。设若咳逆。脉散无伦。则难治。与伤寒咳而气逆。固不同也。若将吃忒 
紊于哕与咳而气逆。则误人多矣。临病必明辨焉。 

卷九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 
难也。阳明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 
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戴原礼曰。喘嗽有阴阳。太阳经有喘有嗽。少阳有嗽无喘。有喘。非少阳也。其见少阳 
症而嗽者。宜小柴胡汤。加五味六分。干姜四分。阳明有喘无嗽。有嗽。非正阳明也。其阳明症喘 
有潮热者。大承气汤。阴症喘。惟少阴有之。若四肢沉重疼痛。小便如常。大便自利而嗽者。真武 
汤去芍药。加五味、干姜各五分。细辛三分。此阴中之阴。若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而喘。 
四逆汤加五味、干姜各五分。下利呕渴。身烦不得眠而喘者。猪苓汤。此阴中之阳。诸阴喘促。 
最为危症。返阴丹主之。喘促四肢逆冷。小渴。与水反剧。饮之。致停饮心下满结者。喘死甚众。 
当以五苓散或陷胸丸 
主之。 
吴绶曰。凡表有寒发喘者。脉浮紧恶寒身疼无汗也。麻黄汤主之。若表有风发喘者。脉浮缓恶 
风自汗也。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 
魏荔彤曰。首条。风寒两伤之症也。风寒之气。每相兼而中伤于人。在太阳有大青龙症。由太 
阳转属阳明亦然。故此条自为风寒两伤之阳明也。二条。乃太阳阳明之症。入阳明未深。故用麻黄。 
仍令其邪自表出。不致归于胃也。 
【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沉则为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 
里实。久则谵语。 
【目】成无己曰。邪气入内之时。得脉沉而喘满。里症具也。则当下之。反发汗。令津液越出。 
胃中干燥。致大便难而谵语。宜大承气汤。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 
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 
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目】吴绶曰。凡阳明内实。不大便。腹满短气。发潮热而喘者。大柴胡加浓朴杏仁汤。或小 
承气汤也。凡阴症厥逆。脉沉细而微。气促而喘。无汗者。四逆汤加五味、杏仁也。凡虚人脉伏。手足逆冷而喘者。五 
味子汤也。风暴冒风寒。脉浮无汗而喘。宜苏沉九宝汤也。凡热盛有痰。脉弦数而喘。不可汗。不可 
下。小柴胡加知母、贝母、栝蒌仁。胸满者。加枳壳、桔梗。心下满 
者。加枳实、黄连。舌燥饮水而喘者。加知母、石膏。古人云。诸喘为恶。故非轻也。华佗曰。盛 
则为喘。盖非肺气盛也。乃肺中之邪火盛也。所以泻白者。泻肺中之火也。非泻肺也。又泻心汤。 
乃泻心下之痞满者也。卫生宝鉴曰。凡看文本。有余当认作不足者。盖受病为不足。病气为有余 
也。 

卷九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复利其小便故也。 
【目】张元素曰。其阳明汗多。此阳明病未解而渴。胃中津液干燥。若与猪苓复利其小便。是 
为实实虚虚之弊。 
朱肱曰。太阳症无汗而渴者。不可与白虎汤。阳明症汗多而渴者。不可与五苓散。或曰。太阳 
渴。终不可与白虎汤耶。答曰。太阳症得汗后。脉洪大而渴。方可与之也。或曰。阳明渴。终不可 
与五苓散耶。答曰。阳明症小便不利。汗少脉浮而渴者。方可与之也。 
赵嗣真曰。活人切戒太阳无汗而渴。不可与白虎。阳明汗多而渴。不可与猪苓。愚详仲景论治 
渴药。有不可与之戒有二。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加人参汤。表不解。不 
可与。活人不云表不解。但云无汗不可与。则误矣。经云。阳明汗多而渴。不可与猪苓汤。活人改 
作五苓散。盖猪苓专渗泄。五苓兼汗利。安得而改之。经既云。汗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而太阳 
伤寒汗出而渴。复用五苓散者。盖渴虽同。汗下之多寡则异。太阳属表。未至汗多胃燥。故用五苓 
渗热和表。非若阳明属里。汗之而胃即燥也。经又云。阳明发热汗多。急下之。均是阳明。汗多。前 
症戒利小便。此症不戒利大便。何也。盖渴者。邪气散漫在经。未收敛入胃作实。此症不渴。则内 
已作实。外又发热。恐热邪内竭津液。故急下之。且猪苓五苓。又有可疑者。太阳病脉浮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五苓散。阳明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脉症皆同。何故用药之 
不同耶。然太阳邪在表。发汗不解。故用五苓和表行津液。阳明邪已入里。热客下焦。故用猪苓渗 
泻其热。噫。白虎、猪苓、五苓等药。若能症察于机微。治明于权变。则可与不可与。庶得仲景之 
妙。外有自利而渴条下注云。伤寒热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少阴主肾。恶燥。故渴而引饮。注用 
猪苓汤、白头翁 
汤。又后下利问中。重出自利而渴条下。却云。肾虚故引水自救。通用四逆白通猪苓等汤。一问以 
渴为热。一问以渴为虚。冰炭不侔。何凭分别。又且分隶两门。设使后人临病。检阅前后。两不相 
同。疑误岂小。今详定少阴病。咳而下利呕渴。心烦不得眠。及厥阴症。下利欲饮水。是皆传经之 
邪热。脉必沉细数。仲景故以滑石、黄连等清利之。其或少阴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是真入本经之阴邪也。脉必沉微。仲景故以附子、干姜温之。本问何不如此明示脉症。合为一门而 
明辨之。庶一见而两得焉。清之温之。随其攸利。又何疑误之有。 
王肯堂曰。治宜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蒌、竹叶。渴有随病治之之法。如渴而头汗。小便不利。兼胁 
满往来寒热者。柴胡桂枝干姜汤、茵陈蒿汤。 
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兼咳嗽噎喘。小青龙汤。又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俱宜去半夏加花粉。如夏月汗出恶寒。身热足冷而渴者。 
为中暑。白虎加人参汤。及酒黄连。表解。不恶寒而渴者。白虎汤。渴而胁满及往来寒热。其症 
未经汗者。小柴胡去半夏倍人参加栝蒌汤。汗下后。渴者。柴胡桂枝干姜汤。渴而心下硬痛。潮热。 
不大便而结胸。大陷胸汤。但硬不痛为痞。与泻心汤。不解。反渴而小便不利。五苓散。病在阳 
明应汗。反以冷水 之灌之。其热益烦。肉上粟起。意欲冷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五 
苓汤。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如渴欲 
饮水。若太阳发汗后。大汗出。烦躁不得眠者。及厥阴病。气起冲心。心疼吐蛔者。少少与之饮。 
如得时气病者。五六日而渴欲饮水。不能多。不当与之。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更与水作病也。 
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根据症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 
不可与之耳。忽大汗出。是为欲愈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目】吴绶曰。凡渴。当分六经而治。太阳经标热在表。则不渴。若热传入膀胱之本。则烦渴。 
脉浮数。小便不利也。五苓散。切不可与白虎汤。阳明病。脉长。标热。无汗而渴。葛根解肌汤。 
或六神通解散倍葛根以汗之。若阳热传于胃。中本热。恶热。 汗出而渴。脉浮洪数者。人参 
白虎汤。五苓不中与也。若阳明本热。蒸蒸而热。潮热烦渴。舌燥口干。饮水。大便实者。大柴胡 
汤。或调胃承气汤。若内未实。尚未可下。宜小柴胡增损与之。少阳脉弦数。口苦咽干。发热而渴 
者。小柴胡去半夏加花粉。太阴自利则不渴。惟少阴有口苦饮水小便色白者。此下有寒也。脉沉者 
附子汤。若身寒厥逆。脉滑而口渴者。此里有热也。人参白虎汤。凡阴症烦躁口渴。不能用水。脉 
沉足冷者。四逆汤冷冻饮料之。凡伤寒时气等症。欲饮水者为欲愈。盖得水则能和其胃气。汗出而解。 
不与水则干燥。无由作汗。遂致闷乱而死。凡与水。须察病患强弱。邪热轻重。多少与之。宁不及。 
毋太过。其水须汲井中者为良。凡热病热甚。大便实者。以元明粉一二钱加入水中饮之最妙。凡 
中暑烦渴者。加辰砂天水散调水中饮之尤妙。如虚人烦渴不饮水。灯心煎汤浸水中与之。凡口渴者。 
细茶汤、白梅汤、绿豆汤皆可饮。梨藕西瓜皆可食。凡用冰。须以冷水洗去盐沫方可。 
戴原礼曰。有阳症不渴。阴症反渴者。有阳明不甚渴。太阴乃大渴者。不可不知。治渴一也。 
有坚肾水而渴止者。有利小便而渴愈者。坚肾水。则用花粉之属。利小便。则用二苓之类。盖太阴 
以利小便为先。阳明以利小便为戒。少阳以半表里。可下之。或大渴不止。小柴胡加花粉坚其肾水。 
肾水坚。自还渗入大肠。大便微通。热去而渴解。若病在太阳。太阳为膀胱肾经。非利小便。则 
热无从去。渴何由愈哉。外有非太阳症。烦躁发渴。此乃阴盛格阳。不当润其渴。惟当治其阴。( 
鳌按。引饮曰燥。不引饮曰干。) 
李 曰。热在表不渴。热入里则渴。耗夺津液也。然有渴必有烦。肾主水。热深则水竭而渴。 
肝木挟心火以生烦。故厥阴六七日。饮水多小便少者。谓之消渴。 

卷九
漱水不欲咽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目】朱肱曰。此必有头疼身热之症。若病患无表症。不恶寒热。胸腹满。唇燥。但欲漱水不 
欲咽者。此为有瘀血。必发狂也。轻者犀角地黄汤。重者抵当汤。 
王肯堂曰。此症属阳明。凡内有热者欲饮水。今欲水而不欲咽。是热在经而里无热也。阳明 
经气血俱多。经中热甚。逼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 
张介宾曰。凡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而不欲咽者。以热在经而里无热也。必将为衄。不可与 
凉药。盖饮水一症。本以内热甚而阳毒甚者。最为相宜。若似乎止宜于实邪。不宜乎虚邪也。不知 
虚症亦有不同。如阳虚无火。其不宜水不待言也。其有阴虚火盛者。元气既弱。精血又枯。多见舌 
裂唇焦。大渴喜冷。三焦如焚。二便秘结等症。使非藉水。何以济急。故先宜以冰水解其标。而继 
以甘温培其本。水药兼进。无不可也。其有内真寒。外假热。阴盛格阳等症。察其元气。则非用甘 
温。必不足以挽回。察其喉舌。则些微辛热。又不可以近口。有如是者。则但将甘温大补之剂。或 
用独参汤水浸极冷冻饮料之。此以假冷之味。解上焦之假热。而真温之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