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股票金融电子书 > 大家的经济学 搞技术的人比较烦 >

第29章

大家的经济学 搞技术的人比较烦-第29章

小说: 大家的经济学 搞技术的人比较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元。  为什么他们“想买的程度”不同?首先,可能是需要的迫切性不同。家里一个茶缸都没有的人,迫切性可能会高些。其次是消费习惯或爱好的不同,有些人可能更爱用玻璃杯而不爱用茶缸,出价就会低一些。最要紧的,还有预算的约束,每个人能够拿出多少钱来买茶缸也不同……这许多因素,都影响以出价来体现的“想买的程度”。  再设想有四个小贩各有两个茶缸出售,但他们的底价不同。甲的底价是6元,乙的底价是5元,丙的底价是4元,丁的底价是3元。  底价不同也很自然。比方说甲的进价本来就比较高,所以需要卖出比较高的价钱;又比方说丁已经准备转营灯饰,急于把库存的茶缸出手,价钱低一点儿也准备将就。还有可能他们中有人发明了一种生产茶缸的新工艺,大大降低了成本,等等……所以说他们愿意出售茶缸的底价也不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茶缸的价格会是多少呢?  如果价格是6元,甲乙丙丁都想卖,想卖出手的茶缸是8个,而愿意买的人是A、B、C和D,各想买一个,共想买4个,结果这个市场上供大于求,价格一定要下跌。如果价格是4元,甲和乙都不肯卖,只有丙和丁愿意各卖出2个茶缸,而A、B、C、D和E都各想买1个,总供给将是4个,总需求将是5个,供不应求,价格就要上升。  只有茶缸定价为5元,才会达到供求平衡。其结果是,五位顾客共买了乙的l个茶缸、丙、丁各两个茶缸。这时候供求双方都比较满意,于是就决定了茶缸的实际价格。  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如果商品的实际售价低于他愿意支付的价格,相当于他从中节省了一笔开支,我们称之为消费者剩余。在上面的事例中,A愿出9元买一个茶缸,B愿出8元,C愿出7元,D愿出6元,但茶缸的实际价格为5元,结果他们分别获得了4元、3元、2元、1元的消费者剩余。


第五部分资源最优配置(4)(图)

  由于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特点,所以在形成市场价格的时候,除了边际购买者——也就是上例中的E,每个购买商品的消费者都能获得大小不等的消费者剩余。如下图所示:  AB为需求线,它表示在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譬如说,当价格为AO时,消费者开始愿意按此价格购买该商品。如果最终市场上形成的价格为BF,消费者实际的购买量为DB,他的花费为“价格×购买量”,等于矩形DBFO的面积。然而他本来愿意花的钱是梯形ABFO,因为第一件商品他愿以AO的价格购买,末一件商品愿以BF的价格购买。他愿意花的钱和实际花的钱之间的差额,即三角形ABD,就表示消费者剩余。  另一方面,我们曾经说过,在市场均衡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投产企业中成本最高的企业的成本。又因为各个企业的实际状况不同,生产成本也不尽相同。这样一来,实际成本低于价格的企业就有了利润。例如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是10元,而某家企业的生产成本是8元,这家企业就有2元的利润。如果另一家企业的成本是9元,它的利润就是1元。总之,除了成本等于均衡价格的“边际厂商”,其他那些成本低于价格的生产者将得到大小不等的盈利,这就是生产者剩余,它等于市场价格减去各个生产者的成本的差的和,在下图中表现为均衡价格水平线和供给线之间的三角区域。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在市场交易中得到的利益,合起来就是市场交易产生的社会福利,我们称之为总剩余。容易看出,只有在价格等于均衡价格的时候才能保证总剩余最大,所以说需求线和供给线的交点是一个最优点,它意味着价格等于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社会能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和福利最大化。  我们把消费者定义为: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  同样,我们把生产者剩余定义为: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  当我们把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加在一起时,我们得出:总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  由于买者支付的量等于卖者得到的量,因此,这个公式中中间的两项相互抵消。结果,我们可以把总剩余写为: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也就是说,市场的总剩余是用买者支付意愿衡量的买者对物品的总评价减去卖者提供这些物品的成本。  如果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我们可以说,这种配置是最优的。如果一种配置不是最优的,那么,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易的一些好处就还没有完全实现。例如,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最低成本的卖者生产,配置就是无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将生产从高成本生产者转给低成本的生产者就会降低卖者的总成本并增加总剩余。同样,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对这种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消费,配置也是无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使该物品的消费从评价低的买者转给评价高的买者就将增加总剩余。


第五部分资源最优配置(5)(图)

  右图表示当市场达到供求均衡时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我们前面说明过,消费者剩余等于价格以上和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而生产者剩余等于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因此,供给和需求曲线到均衡点之间的总面积代表这种市场的总剩余。  这种均衡的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率?它是否使总剩余实现了最大化?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要记住当市场均衡时,决定价格的是参与市场的买者与卖者。那些对物品评价大于价格(由需求曲线上的AE段表示)的买者选择购买物品;那些对物品评价小于价格(由需求曲线上的EB段表示)的买者选择不购买物品。同样,那些成本低于价格(由供给曲线上CE段表示)的卖者选择生产并销售物品;那些成本大于价格(由供给曲线上ED段表示)的卖者选择不生产和销售物品。  所以,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由买者的支付意愿来表示;同时自由市场将物品的需求分配给可以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从数量上看,在低于均衡水平的数量时,买者的评价大于卖者的成本。在这个范围内,增加产量会增加总剩余,而且,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到产量达到均衡水平时为止。但超过均衡数量时,买者的评价小于卖者的成本,这同样会减少总剩余。只有在供求平衡时,总剩余最大。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商品如果按照供求均衡的原则来定价和生产、消费的话,会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即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中,成本最高的不超过价格,消费掉的全部产品中,效用最低的不低于价格。这就使得社会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尽可能多的价值,从而达到最优的经济状况。  思考和练习  1.举例说明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2.为什么说均衡价格会使总剩余最大?画图说明。  竞争和垄断  1998年,美国政府针对微软公司提出了一项举世瞩目的诉讼。政府声称:“微软运用了多种违法的手段,企图阻挠操作系统市场上新的竞争者,以维持自己根深蒂固的垄断地位。”  问题的起因是搭售——微软把它的因特网测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结合在一起。政府声称,微软把这两种产品捆绑在一起是为了把它在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市场势力扩大到不相关的市场(因特网浏览器)。政府认为,允许微软把这些产品结合为操作系统,会阻止网景(Netscape)这样的新软件公司进人市场和提供新产品。  与许多大的反托拉斯诉讼一样,微软案陷入了旷日持久的争议。1999年11月,在长期审讯之后,法官杰克逊判定,微软有极大的垄断势力,并非法地滥用这种势力。在2000年6月,他在听取了可能的补救措施之后,命令微软分为两个公司——一个销售操作系统,一个销售应用软件。但在一年后,上诉法院驳回了杰克逊的分解命令,同时把这个案件交给一个新法官。2001年9月,司法部宣布,不再要分解该公司,并想很快结束这个案件。  最终,一切在2002年11月达成解决。微软接受对自己的经营方式进行某些限制。政府同意浏览器仍然可以作为视窗操作系统的一个部分。  大家都知道,微软是一家很成功的软件公司。它不仅发展迅速,资本雄厚,而且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是美国经济领先于世界的一个缩影。然而,对待这样一个这个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方向的企业,美国政府为什么如此苛刻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垄断”。  在前面两节,我们己经说明了一个重要原理:当市场达到均衡的时候,社会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福利最大化。但我们并未论述如何能做到这一点。本节将说明,当企业之间有竞争存在,而且企业力争盈利极大时,市场会达到均衡状态。因此竞争是使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关键,而垄断则会妨碍经济达到最优状态。所以经济学家都提倡竞争,反对垄断。


第五部分资源最优配置(6)

  首先来看竞争如何促进市场走向均衡。  如果当前的价格低于均衡水平,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超额需求(或者说短缺)就出现了。如果超额需求发生在一个没有管制的市场上,由于需求者们会为了这有限的供给互相竞争,价格就有升高的趋势,直到短缺消除。  比如,在拍卖中,产品会被出售给出价最高的竞买者。当拍卖商从一个较低的价格开始叫价时,很多人愿意为这件商品出价。开始的时候,由于报价很低,这里存在一个短缺:需求的数量高于供给的数量。当潜在购买者出价越来越高时,有一些竞买者退出了,直到出价最高的人得到这件商品,这次拍卖就结束了。竞争使得价格一直升高,直到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下面是一个例子:  一个大型企业在镇里开了一个工厂,创造了1500个新的工作机会,工资也很高。工厂的建立吸引了一些外地人来此定居,于是对住房的需求增加了。相对于原来的供给,出现了短缺。  由于房屋很抢手,镇上的房地产经纪人意识到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于是开始按兵不动等待出价更高的买主。随着房价的上升,需求量会逐渐减少而供给量会逐渐增加。  供给量的增加至少有以下两种方法:(1)受到高房价的激励,建筑商开始建造新的房子,(2)一些人被自己房屋可能带来的高收益所吸引,把自家的房子拿到市场上去卖。  而看到不断升高的房价,一些潜在购买者(需求者)开始在附近的镇上找房子,或者每天通勤上班。由于两方面的作用,最终均衡得以实现——房屋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另一方面,如果当前的价格高于均衡水平,供给量大于需求量,超额供给(或者说过剩)就出现了。与存在短缺时的情况相类似,当出现过剩时,竞争的力量将使价格下降,消除这种过剩。  比如,如果汽车经销商在秋天新车型即将上市时发现自己还有没卖掉的旧款车,他们很可能就会降低旧款车的价格。有时候经销商通过打折以吸引顾客,有时候顾客自己就可以和经销商讨价还价。在任何情况下,产品积压在经销商手中或者堆在仓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