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当代-2006年第6期 >

第65章

当代-2006年第6期-第65章

小说: 当代-2006年第6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个伦理学问题,即:我们做什么事才算是好事?就是说,什么是善? 
  康德说,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存在,因为从来没人见过他老人家。但上帝仍然存在,因为每个人——包括极恶之人——都能分清善恶。只要世上有善恶,就必得有一个最终审判者来惩恶扬善。否则区分善恶就没有意义。 
  这个最终审判者,只能是上帝! 
  所以,我们应当信仰上帝。 
  听起来像个悖论,却是非常纯粹的客观存在: 
  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但他仍然是终将走投无路的人类的最后救赎。 
  很多文章说康德是“虔诚的新教徒”。完全胡打乱说。康德的“上帝”与基督教的那个上帝根本不是一回事。对于世俗宗教的所有辉煌仪式和森严僧侣制度,康德一概厌恶加拒绝。 
  因此,弗国王才这么烦他。 
  康德认为,善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无人能终生行善,但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善。暴君并不愚蠢,他完全知道自己正在行恶。但为了维持统治,他必得行恶,同时踏着良心指恶为善。 
  所以,暴君的下场注定是悲剧。无论他如何挣扎。和杀多少人。 
  避免悲剧的惟一道路是不能成为暴君。 
  这本书终于让摩西·门德尔松成为康德一生的敌人。他怒称康德为“超级搅屎棍”。文坛后生、著名戏剧家克莱斯特更在信中高喊“我惟一的、至高无上的目标沉没了。我现在已经没有目标”。十年之后,他吞枪自杀。 
  《实践理性批判》提出了康德伦理学核心——著名的“绝对命令式”。 
  绝对命令式(kategorisches Imperativ)原文为:“行事必依同时能够成为普遍立法原则的个人意志为准则。”典型的康德语言。翻译成中国话,大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思想源自苏格拉底——所有认识到善的人,都将受到良心的压力而被迫行善。 
  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康德认为人类区分善恶的能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类只有完全服从“绝对命令”才能达至幸福。帮助他人获得幸福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因此受到他人的尊敬,也因此有权在自己寻找幸福的路上获得他人的帮助。 
  康德认为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我满足。康德的散步和午餐会,就是典型的自我满足。他说:也许贫困才是人类的富足,也许失去才是人类的得到。 
  早于康德一千多年,东方的佛教说:失即是得,得即是失。 
   
  绝对命令式不仅决定善,也决定我们能否获得自由。 
  康德认为,只有自觉遵守内心的道德律令,我们才能自由。自由决定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服从道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为所欲为的人并没有自由,因为这时你是欲望的奴隶。听任欲望驱使的人都是毫无自由的行尸走肉。 
  人类并非生而拥有尊严。 
  只有根据绝对命令式行善才能赢得自由。 
  只有自由人才有尊严。 
  83年后,欧仁·鲍迪埃与康德殊途同归: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因此,2005年夏天在巴黎开国际日耳曼学者大会时,我专门与躺在拉雪兹公墓的鲍迪埃合影一张。广大路过的欧洲游客莫名其妙。 
  社会法律保证我们的权利,道德律令才能让我们赢得尊严,让我们赢得自由! 
  明白了吧?貌似枯燥无聊的康德,实际上是个出身贫寒的激进革命者,敏感,瘦小,思想锋锐,充满激情,无所畏惧。 
  一个典型的天才。 
  每个真正领会康德思想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法国大革命奉康德哲学为理论基础,并非偶然。 
   
  自由,是康德最重视的基础价值。 
  康德哲学中,自由是知识、道德、法律和美的前提。 
  他说:“人不可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Sklaverei ist kein Rechts…; sondern ein Geisteszustand)。此语精当。凡有特别崇拜对象的,很易成为奴隶。比如崇拜上帝。或者刘德华。 
  暴君和独裁者,肯定不愚蠢,但他们肯定不喜欢自由。 
  什么是自由? 
  康德说:“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可以不做违心之事。” 
  这是我见过的关于自由最深刻的定义。 
   因此,被捆在棚架上生长的水果和圈养的动物都不自由。 
  每个无需违心屈从他人意志的人,才是自由人。 
  根据绝对命令式,网络写作难出经典。世界人民的网络快感,实际上完全来自为所欲为。最近有人在网上哭诉自己丢了老婆,引起广大网民义愤填膺,口诛笔伐直到网上游行示威的“铜须事件”,即为铁证。 
  此事至今不知真假,但大家都已经“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哈”一通儿乱打,酿成事件。 
  以此事为戒,所有网民必得牢记:为所欲为,恰恰证明你是一己私欲的奴隶。 
   
  人类历史上最巍峨的高峰都会被超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都会被湮灭。 
  但你可以永垂不朽。像康德。 
  康德的形而上学其实已经被尼采结束。然而,康德却并没有被尼采结束。 
  康德钻取的理性之光将永远照耀着我们观照人类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不是声色犬马、金玉满堂,私家花园120平方米。幸福是,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自由,就是有权自由选择。 
  什么是善?善就是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 
  怎样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 
  首先要有自由。 
  存在主义奠基人之一、德国哲学家雅斯佩斯(Karl Jaspers)将康德与柏拉图和奥古斯丁并列三大“永垂不朽的哲学奠基人”。他说:“康德是启蒙时代人性的承载者。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那个真实的人。他的伦理拒绝过分吹擂,这些吹擂虚张声势或激情万丈地展示道德,其目的不过是掩盖日常生活中满坑满谷的自私行为。他的伦理恰恰是日常生活和每时每刻的伦理,无需我们像面对天外来物一样顶礼膜拜。他的伦理让我们学会生活。我们必将追随其后。”当代康德学者,图宾根大学哲学教授何费说:“他促进了世界的普通伦理学。我们今天的全球化理论来自他关于世界法律与和平的模式。康德在我们每个人体内。他代表着人类的善,这善要求我们像一个人那样行走于世——从在红灯面前止步开始。” 
  2006年4月21日,上海一海归女硕士兼外企白领因乱穿马路之后推搡打骂警察被行政拘留十天。 
  其时该白领任职德国某保险公司。 
  她为什么不看康德?! 
   
   康德为写《纯粹理性批判》沉默了11年,但《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后两年,《判断力批判》就接踵而至。可见江郎也许才尽,廉颇却尚能饭。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是人类第三大问题:人类是否还有希望? 
  这是个美学问题。 
   康德说,只有民主政体能够保证人类的自由,因此人类的希望在于建立民主政体。 
  他与爱因斯坦殊途同归:人类的希望在于实现永久和平与建立世界政府。最早提出这个思想的是法国圣·皮埃尔神甫,1713年,他作为乌特勒支和会三代表之一发表《给欧洲以永恒和平的方案》,引出卢梭的名文《通过建立欧洲联盟实现持久和平》。 
  康德继卢梭之后指出了实现这个理想的具体操作手段。1795年,71岁的康德在《致永久和平》中提出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础是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公民之间的权利由法律保障,全体公民作为立法者制订法律,公民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公民因此而获得自由。 
   《欧洲自由主义史》作者、意大利人拉吉罗指出,18世纪思想孕育了国家司法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部德国公法都源自康德。康德认为,每个国家都应为共和国,它们组成世界公民体制,然后所有国家比照公民契约达成政府契约,建立世界政府,保障世界永久和平。 
  有趣的是,作为启蒙大师,康德完全否定民主政体:“民主政体在这个名词的严格意义上就必然是一种专制主义。”康德按照古希腊的传统理解“民主政体”,后者经常演变为暴民统治,最近的例子是法国大革命。康德反对用暴力手段建立民主。他断定人民造反成功后一定会用暴力把比旧制度更专制的体制强加给对立阶级。在他看来,煽动人民暴力打倒现行体制等于犯罪。他说:“创造国家的经历像创造世界一样,当时无人在场,而且也不可能有人在场,否则,在场的人就必得是他自身的创造主。”他的意思是:人只是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康德赞同渐进改良式变革,卢梭的浪漫主义、雅各宾暴力革命他均视为毒药。普鲁士政府官员指控康德为“普鲁士的雅各宾派”,根本就是打胡乱说。 
   
  只要暂时离开他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康德哲学的爆炸力,丝毫不输给裴多菲、拜伦、席勒和海涅。 
  我们之所以没明白,不是康德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 
  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政府咸认为国家才是人类活动的目的,个人只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手段,而国家意志,通常是掌握国家政权的封建领主的意志。 
   而对康德来说,个人才是第一位的,国家是为人服务的。 
  人并不是手段!恰恰相反,人是目的! 
   康德说,“任何国家不能用暴力干涉另一个国家的宪法和政府,”因此,整个西方扩张史,从黑奴贸易、掠夺原料、炮舰外交、鸦片战争,直到伊拉克战争,都极不道德。 
  康德认为柏拉图的大西国、摩尔的乌托邦、哈林顿的大洋国以及阿雷的赛韦朗比亚四大理想国都是空中楼阁。他呼吁成立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 
  联合国就是康德思想的雏形,而欧盟,是通向这一目标的伟大尝试。 
  康德正确地告诉我们,人类未来的希望在永久和平与世界政府。 
  这个希望,也许实现得比我们相信的还要快。 
   
  哲学思想之外,康校长的婚姻观,也是我们的好榜样。 
  结婚乃世间常态,却也各有巧妙不同。 
  疑病症患者康德一生未婚,招致大批康迷五体投地,认为康校长为哲学甘当和尚,道深德昭,根本就是暖壶坐飞机——高水平。 
  此乃误解。很想结婚的人忍住不结婚,才是高水平。不想结婚的人不结婚,正中下怀,得其所哉,有何水平可言? 
  康德根本就不想结婚。 
  他曾说:“有三件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 
  注意,不包括爱情。 
  显然,他认为爱情属于生命的辛劳,而非享受。 
  已婚的人,赞同康校长的想必过半。 
  此思想并非康校长专利。那时的欧洲哲学大师流行当和尚,笛卡尔、帕斯卡尔、斯宾诺沙、霍布斯、莱布尼兹、洛克、休谟、叔本华、尼采和齐克果,个个均是终身光棍儿。到黑格尔、费希特、谢林和马克思,就发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就成为欲望的俘虏,就彻底拜倒在石榴裙前,就轻易地把自己混同于引浆卖流之徒了。 
  可笑的是,从没出过国的康德对各国人民的爱情生活如数家珍:“在爱情中,德国人和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