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读者2006合订本 >

第10章

读者2006合订本-第10章

小说: 读者2006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杏辛艘欢ǖ拿K谑谐±镒饬艘桓龅昝妫谷×烁鲅竺帧癓OU’SSHOP”。随着名气的增大,他认为有老外的地方就应该有“LOU’SSHOP”。他前后在北京市区开了11家连锁店。为了保证最优质的货源,他还在京郊的大兴县买了一块地,建立了自己的蔬菜基地。
  他作为“中国卖菜工的第一人”,收到了美国农业部的邀请,远赴美国进行半个月的实地考察,学习美国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他叫卢旭东。他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有时成功只需要改变一点点。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1期P26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追求利益并不是最终目的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日)松下幸之助
  每一个生意人都想赚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满脑子都是生意经,这只是一般人的想法。
  很久以前,我曾接到一封从北海道的札幌市寄来的信件,内容大致如下:我是一位眼镜商人,前几天,在杂志上看到了您的照片。因为您所配戴的眼镜不大适合脸形,希望我能为您服务,替您装配一副好眼镜。
  我认为这位特地从北海道写信给我的人,必定是位非常热心的商人,于是便寄了一张谢函给他。后来我将这件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由于应邀到札幌市演讲,不久我终于有机会一游北海道。在我演讲完毕之后,那位寄信给我的眼镜商人立刻要求与我见面。他的年纪大约在60岁左右。当时,他对我说:您的眼镜跟那时候的差不多,请让我替您另配一副吧。我听了着实吃了一惊。
  我被他的热诚所感动,于是便说:一切就拜托您了,我会戴上您所装配的眼镜。
  那天晚上,我在旅馆的大厅跟四五个人洽谈商务,那位商人再度来找我,并且不断地找话题与我聊天,大约花了一个钟头,才完成测量脸部的平衡、戴眼镜的舒适感以及检查现在所使用的眼镜度数,并且言明16天之后将眼镜送来。临别时,他对我说:您所戴的眼镜好像是很久以前配的,说不定您现在的视力已经改变了。假若不麻烦的话,请您驾临本店一趟,只要花费1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了。因为10分钟并不妨碍我的行程,于是我跟他约好在回大阪之前,去他的店铺拜访。翌日,临上飞机场之前,我来到了他的店铺。
  当我走近一瞧时,真是吓我一大跳。那间店铺位于札幌市类似银座或是心斋桥的繁华街道上,站在店铺之前,宛如置身眼镜百货公司的感觉。当我被招待进入店内之后,店里大约有30位客人正看着大型电视机,耐心地等待着,这里一切的检验装置,都是世界最精密的产品,真是令我叹为观止。这的确是间不同凡响的眼镜行。
  尤其让我佩服的是,那些只有在二三十年代才看得见的年轻店员的举止。当时店内大约有30位客人,可是,他们那种敏捷的动作,以及待人周到的礼仪,的确让人信服,那位老板如松鼠般在店内四处穿梭不停。
  不错,这的确是做生意必须具备的作风,我的内心不禁对他钦佩万分,于是走近他的身边说:您的事业这么繁忙,竟然在看到杂志之后,马上写信给我。我认为您的用意不只是为了做生意,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老板笑着对我说:因为您经常出国,假若戴着那副眼镜出国,外国人会误以为日本没有好的眼镜行。为了避免日本受到这种低估,所以我才写信给您。
  听了这番话后,我对他的铜臭味一扫而光,更开拓了视野及思考能力,直觉地认为他是世界一流的眼镜商。就这么回去,似乎说不过去,于是我将一架新型的手提收音机留下来当礼物。相隔10年才有北海道之行,却定制了三四年未曾变型的眼镜,而且怀着不得不馈赠礼物的心理,这种巧妙地突破常理的生意手腕,你认为如何呢
  很明显的,我非常钦佩那位商人的坚定信念,并且感谢他教导我这招做生意的秘诀。我已被他那种大公无私的观念和热诚所折服。当我也持有这种想法时,觉得自己仿佛年轻了10岁一样。
  追求利益并不是做生意的最终目的。开拓视野,摒除铜臭味,以诚待人,努力工作,这是做生意的不二法门。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1期P27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好的东西,都是不变的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作者:潘向黎
  在东京被问了很多次,“觉得东京变了吗”因为他们都说中国变了,上海变了,而且都是作为一种赞美,我想如果我说东京没变,人家会不会觉得失望所以我都是含糊地说:“是啊,还是有变化啊。”其实,我觉得东京变化不大,而且我很高兴东京没什么变化,我巴不得它根本没变化呢。原本那么繁华的街区、那么合理的布局、那么发达的交通、那么完善的功能,为什么要变除了带来陌生感,还能带来什么
  相对不变,是一种成熟。相对不变,是一种美。相对不变,是一种气度。
  在日本,哪怕是一家小小拉面馆,只要不关门,哪怕是从爷爷做到孙子,一切都不会变,你多年前去过,现在再去,拉面还是那个味道,还是那个分量,还是那种海碗,连烧原来四片现在也不会变成三片,厚度也几乎不差分毫。。。。。。虽然他们会“发明”一点新食谱,但是老的一切都会原样保留,随时等候着老客人的到来。
  我去找曾经住过的位于荒川区熊野前商店街的留学生宿舍,费了一番周折找到后,发现整条街的所有商店几乎都在,而且都在原来的位置。只是宿舍的隔壁新建了一所小学,露出了原来我从来没看到过的宿舍楼的侧面,使我走了过去也没认出来。后来打听了,又回头找到了,在底楼的入口,我看到了过去那几排信箱都在,我原来住的205室写着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姓曾。我敢肯定,这里依然还是留学生宿舍,依然还是只住女生,而且还是由学校担保,免掉礼金,只要付一个月的押金。他们就是这样,只要是合理的,效果好的,就会一直实行下去,不会没来由地折腾。可能为了节省时间成本,也可能没有人需要从这种“虚忙”里制造政绩的泡沫。
  可是上海,上一次觉得好的地方,下一次带了朋友去,已经从咖啡馆变成餐厅;原来好好的川菜馆,现在成了鱼翅馆;可恶的是,形还在,神改了。比如塞纳河法国餐厅,第一次作家南妮请我去,惊艳;后来又和几个重要的朋友去过,似乎他们也都很满意。其中有一次,上午十点多,我和一个朋友为了躲雨,就提前到了那里,他们还没有开门,但是让我们坐了最好的位置,给我们倒了柠檬水,到了时间才送上来菜单。那时的中午自助餐还有鹅肝酱。最近一次去,还是提前到了,但是人家不让我们坐了,一本正经地说“公司有规定”,弄得像我们的上级一样难说话,位置也不好,到了点餐时候,发现菜单的价格往下调了一个档次,什么牛排、羊排,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主菜都不见了,自助的部分当然没有了鹅肝酱,几乎一半是色拉,一半是甜点了。我不知道下次要很有把握地带朋友去哪里。南妮说:“上海现在哪里有一直好吃的餐馆”这句话是实话,但是听着有点惨。何况那些外地打工者为主的服务生,流动得比黄浦江还快,你不要指望能和哪家的侍者混熟,找到老顾客的好感觉。我们现在都学会了在朝不保夕里抓紧分分秒秒。转眼就拆了的电影院、剧院,搬来搬去的音乐厅、博物馆,弄得想起来就心里没底。商店天天层出不穷。大楼到处平地而起。道路总是刚铺平又挖开。新的法规不停地出台。报纸、电视总是不停地改版。一切都是变动不居,非常符合辩证法,但是不符合人性;变了几次样了,能不能不变或者不要动作幅度太大地兜底翻地变样让我们可以安心地找到自己的坐标,自己的角落,慢慢酝酿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和往事。
  除了不停地变,不停地折腾,让人疲惫之外,还有就是,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大概是全世界最恶劣的。经常在报上看到写到了外国,被陌生的当地人如何友善地对待,如何感动于那种热诚友善,如何惊叹当地人对陌生人的毫无戒心。其实人家很正常,有这种感触只能证明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不正常。
  比如说问路,在国内问路,被问的人如果是女的,往往后退一步,打量完了你再回答,如果是男的,往往脚步不停,草草一指,少数停下来的也皱着眉头苦着脸。但是在日本,你问路,不论男女,都会马上停下脚步仔细倾听,如果你以“劳驾您”开头,往往还会先以半鞠躬还礼,女性更会马上露出微笑,一边听你的话一边点头,显得非常专注和热情。有的百货公司咨询台的店员、咖啡馆的老板娘,更会停下手里的工作,走出柜台和店门,特地带我到门口,指明了方向,才一溜小跑地返回工作岗位。我这个方位盲和地图盲,在东京非常如鱼得水就是因为问路非常方便,而且毫无心理负担,每次都不但问清楚了路,而且很愉快。
  有两次问路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是在熊野前商店街,找原来的宿舍。因为不确定是否已经拆了,所以在大约一公里多的街上走了两个来回,我有点怀疑了,只好走进一家商店,向里面的50岁上下的女主人说明来意,向她打听。她问我,那个房东姓什么我说不知道,因为是学校介绍签的合同,不记得房东的姓名了。她说,“那就麻烦了”,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张商店街的地图,“你看,这上面一家一家都是用姓名来表示的。”果然,代替门牌号的是一家家商店的主人姓名。我虽然知道宿舍楼的门牌号,但是她不知道这个号码在哪里,也不知道这条街上有没有留学生宿舍。她又叫来了隔壁的一个女人,两人商议了一阵子,还是不知道,结果第三家的女人听见了,也过来参加讨论,她忽然说:“那边小学的隔壁好像有个学生宿舍的。。。。。。。”我道了谢,过去一看,果然就是。
  当然可以认为这几个女人闲来无事,所以肯这样耐心对待一个外国人。但是有一天,我自己从东京大学出来,想去附近的本乡三丁目车站,记得大方向,但是站在第一个大路口就不自信了,正好身边走过一个上班族模样、30岁上下的男人,我叫住他问路。他说:“我正好也要去车站,你可以跟我走。”其实我叫住他以后就有点后悔,因为他步履匆忙,显然赶时间,但是“不好意思,我问一下路”已经说出口了。他说完就继续埋头向前走,走了几步,突然意识到什么,向后看看确定我在人流中跟上了,再继续走,就这样,他向后看了几次,车站就到了。到了车站,他停下脚步,说:“我是月票,你买票在那边,然后从这里进去。”我道了谢,他说:“不用客气。”就飞一样冲进了检票口。作为女性,在国内问路,我遇到过不理你的,也遇到过过分热心要和你搭讪的,在本乡三丁目的一路上的待遇,是我最希望碰到的吧。后来其他日本朋友开玩笑说“是因为你是美女吧”我也笑着回答:“那个人根本没有看清我的长相。”这和问路的人无关,和被问的人的素质有关。
  还有大仓宾馆的退房,还有伊势丹送的蝴蝶结。他们为什么都这样相信陌生人呢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