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读者2006合订本 >

第122章

读者2006合订本-第122章

小说: 读者2006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问题真的把我问住了。我想了一整天,最后我居然想到了“感恩”这个词——“感恩”真的是一门要花心思学的课程,否则就会像我一样,忙得晕头转向,还不知道谁欠了谁!也许是我们在商业社会生活久了,早就习惯一事当前,立刻把投入与产出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这样的习惯方式使我们很难再享受到“感恩”之于生活的种种快乐和体贴。因为,“感恩”的基本前提就是“不计得失”。
  人在生活中,总是有得有失的,而懂得感恩的人之所以快乐,并不是因为他们总是利大于弊或者得多于失,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去算计自己失去的部分,而永远对自己得到的心怀感激。
  我觉得我的朋友甲之所以不快活,就是因为她总在心里盘算她所得到的帮助与她遭受的损失相比,哪个更多,而她没有想到,房子坏了是可以修补的,钱没了还可以再赚回来,但是朋友如果丢了,就很难再找回来了。我真的希望她能想一想,在她最绝望最困难的时候,是谁帮助了她?这种帮助是可以用钱买来的吗?那个时候她就是一根稻草都要捞,为什么现在上了岸了,倒要对当初的稻草挑三拣四?责怪那根稻草为什么不是一只救生筏?
  我真的希望她能明白一个道理,生活中许多像我这样愿意帮助她的人,并不是不愿意提供一只救生筏,假如我能找到一个救生圈,为什么要给她稻草呢?我多么希望她能懂得感激,感激生活中的每一根稻草,因为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稻草让她在人生的冬季感受到了温暖,她怎么能忘了呢?我想假如她能对所有的稻草都存一分感激的话,相信她一定会快活起来。而我是真诚地希望她能快活起来,否则我将是这个故事中最大的倒霉蛋。当然,我一直在用一句古老的谚语激励自己——假如你帮助了别人,你一定不要指望别人为此感激你,否则你就是在自寻麻烦。4
  目录页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8…31
  PowerbySoftscapeHTMLBuilder3目录页下一页
  与垃圾共存亡
  林天宏
  据史载,15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夜间散步,只听得楼上一声喊:“下边的人注意了!”便被一个大学生向窗外泼的便盆浇个正着。路易十一没有恼怒,反而留下一笔赏金,以“鼓励这名学生熬夜读书的努力”。
  国王的宽容由此成为美谈,但人们不谈或不太谈的是,中世纪时,欧洲的城市居民都在理直气壮地往门外窗外扔掷垃圾粪便。由于没有成熟的城市卫生管理体系和与之配套的公共厕所、垃圾箱和排水系统,当时的城市街道上,“满地都是粪便、腐水、垃圾和尘土组合成的烂泥浆,以及伴随着的浸透城市的恶臭”。
  那几个世纪,城市居民饱受流行性传染病的蹂躏。可怕的黑死病是最大的杀手,1346年到1353年,它造成几百万人的死亡。但无人意识到,死神正是从自己每日丢出窗外、遍地开花的垃圾中飘然而出。
  当时的舆论认为,传染病的元凶,是遥远天际中星辰的排列——“火星、土星和木星连成一线,使最可怕的瘟疫传播”,与此同时,一名医生说:“任何发臭的东西都不会致命,任何致命的东西都不发臭。”这代表了当时医学界的普遍看法。
  也曾有一些官员试图改变街道中垃圾横飞的情景:1348年,当黑死病蔓延巴黎时,当地路政官要求“居民清扫自家房前街道,并将垃圾运送到指定场所……任何违反者将处以十倍罚金”,但几乎无人遵从这一条例。
  1395年,巴黎的路政官颁布了一条或许是空前绝后的对乱丢垃圾者最为严厉的处罚,“凡向塞纳河倾倒垃圾者……处以绞刑”,但这丝毫没有吓住那些居民,“他们还在无耻地犯罪”。
  各个城市清除垃圾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完全是居民们和市政官员不断斗争的历史。在公共卫生方面,城市居民们对垃圾的漫不经心已经根深蒂固,直到19世纪中叶,大部分欧洲城市居民还是不断将垃圾丢在马路上。
  直到19世纪末,巴斯德指出疾病是由细菌传播所致,才从根本上转变了市民的观念。城市逐渐装备了自来水管道和庞大的排污水管,垃圾被禁止在公共场所逗留,并被送到专门的垃圾场。
  但几个世纪以来,垃圾数量的增长呈现出加速的局面:1872年,巴黎市民人均每天扔掉200克垃圾,1922年每天要扔掉700克垃圾,而到了1994年要丢掉1。6公斤垃圾。法国人每年“生产”的垃圾,能装满两列长达一万四千公里的火车——车头在上海,车厢在莫斯科,车尾在巴黎。
  有增无减的垃圾山,蚕食着人们生存的空间,关注环境的官员、科学家和市民们开始研究将垃圾分类,在他们看来,有些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加以利用,既可以缓解资源不足,也可以减少垃圾无法处理的烦恼。
  1883年,当时巴黎的行政长官欧仁·普拜勒签发了著名禁令——要求不动产的拥有者提供三个专门的容器投放垃圾,分别装易腐烂物、报纸和破布烂衫、碎玻璃、陶片。但这条法律受到有产者的抵制,成了一纸空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类垃圾箱才真正得到实施。
  制定和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需要政府官员、企业家、科学家、公民的共同参与,能否成功,取决于有效的管理和人们对此的重视及渐渐养成的习惯,正如几百年来人们逐渐接受不断提高的城市卫生标准一样。
  人类厌恶垃圾给他们带来的烦恼,但如若没有垃圾,则意味着人类世界已经停止了运动。人类与垃圾彼此对立却又密不可分,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那么,“当无法改变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改变自己”,从垃圾制造者变为垃圾管理者、垃圾再利用者——这是现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的持续不断的挑战。
  目录页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8…31
  PowerbySoftscapeHTMLBuilder3目录页下一页
  一滴水的命运
  薛峰
  美国俄亥俄州有一座地理位置非常独特的房子。下雨时,落在屋顶北侧的雨滴,与小溪会合后,流进附近的安大略湖,然后汇入位于加拿大东南部的圣劳伦斯湾;而落在房子屋顶南侧的雨滴则经密西西比河,最终流入位于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
  在这座房子屋脊的最高处,两边雨滴的落点常常变幻不定。许多应该落在南侧的雨滴落在了北侧,或者应该落在北侧的雨滴落在了南侧。这些最初相距不过咫尺的雨滴经蜿蜒流淌最终抵达大海后,彼此之间的距离达到了2000多英里。
  令人惊讶的是,决定这些雨滴最终去向的不过是雨天从屋顶轻拂而过的一缕微风。这一微妙的自然现象时刻提醒着人们:生活中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或话语,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着自己或者他人,并最终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目录页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8…31
  PowerbySoftscapeHTMLBuilder3目录页下一页
  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
  人们在研究气候变化时,发现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全球气温有持续上升的迹象。特别是最近一些年的全球高温让人们惊呼“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洪涝灾害频发,物种灭绝,让人们痛心疾首。谁是造成地球发高烧的凶手呢?
  二氧化碳被普遍认为是罪魁祸首
  自工业革命以来,各种工业迅猛发展,对能源消耗也越来越多。人类每年烧掉大量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结果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被排放到大气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已从工业化前的280ppm(ppm指百万分之一)上升到2000年的368ppm;甲烷的浓度已由工业化前0.7ppm上升到2000年的1.75ppm。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正好和全球变暖相对应,这让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射到二氧化碳身上。偏偏二氧化碳自身就有一个让人指责的“把柄”,它能够吸收从地面反射回太空的长波辐射,让这些能量留在地球上。一旦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当然就会有更多的能量留在地球上,地球的气温就有可能升高。
  由于二氧化碳的这个特点,人们叫它温室气体,认定它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其他的帮凶还有甲烷、臭氧和一氧化氮等。
  水蒸气也可能是凶手
  就在大家对二氧化碳的“罪行“口诛笔伐,各个国家准备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时候,2001年,两位瑞典的气候学家建立了一种计算未来气温的新模式,对全球变暖的成因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
  他们发现,地球确实像其他研究人员所认为的那样,正在进入一个逐渐变暖的时期。但主要原因并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而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使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也逐渐增多。而水蒸气其实和二氧化碳一样,也是温室气体,因此,他们提出,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应该是不断增多的水蒸气,而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这个结论一下子震惊了科学界。人们猛然发现,大家似乎被水蒸气“和善”的外表欺骗了,长期忽视了水蒸气和气温升高之间的联系。而且,当人们认真研究水蒸气对气温的影响时才发现,它的“罪行”可能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水蒸气和气温的关系
  首先,空气中的分子吸收辐射的能力,与分子的内部结构有很大关系。占空气成分绝大多数的氧气和氮气,都属于对称的双原子分子。在分子内部,原子的外层电子到两个原子核之间的距离相等,因此分子中的粒子运动状态相对来讲很稳定,于是吸收光辐射的能力就很弱。根据估算,空气中的氧吸收的太阳光只占大气吸收总量的2%,而氮基本上没有对吸收太阳光做出贡献。
  而二氧化碳分子、臭氧分子却是三原子分子结构。在这样的分子中,外层电子会偏向一方的原子核,而远离另外一方,分子中的粒子运动状态容易受外界能量的影响而改变,因此,这样的结构容易吸收各种波长的辐射。现在来看看水蒸气,它也由三个原子构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当瑞典气候学家提醒大家关注水分子的时候,人们才注意到,水分子从结构上来看对辐射的吸收能力甚至比二氧化碳还要强。因为在水分子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质量差很大,外层电子强烈地偏向一方,这种性质使水蒸气在遇到地面反射回高空的长波辐射时,吸收能力比二氧化碳还强。
  其次,水蒸气和气温之间还能够相互“促进”。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确实上升了,但是水蒸气的含量也同样上升了。要知道,当化石燃料燃烧时,生成物中最多的两种物质,一个是二氧化碳,另一个就是水蒸气。而且,水蒸气与大气温度能够形成正反馈的机制: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升高,液态水蒸发量增加,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到大气中,吸收原本该返回太空的辐射,气温于是继续升高。
  当然,实际情况真要如此,地球很快就将不能居住了,其他的过程阻碍了这个正反馈机制。比如,大气中的水蒸气会改变自身的状态,产生大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