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读者2006合订本 >

第26章

读者2006合订本-第26章

小说: 读者2006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应该是你十周岁的生日了,妈妈祝你生日快乐!
  孩子,妈妈对不起你,在你这样年幼的时候就要离开你。但是妈妈会写许多许多信留给你,在你每个生日到来的时候,让爸爸读给你听,识字以后你也可以自己看。虽然那时已是阴阳两隔,但妈妈会在天上看着鹏儿一天天一年年快乐、健康地长大。
  鹏鹏:
  亲爱的孩子,今天是你二十岁的生日,你终于长大了,妈妈祝贺你!
  妈妈得白血病时,你才三岁。妈妈得了如此凶险的病,尽管可以做手术,但毕竟凶多吉少,风险大而又需要巨额费用,是足以让几家人倾家荡产的。所以,我选择了放弃。
  希望多年之后,鹏儿能理解这其中的苦衷!要怨,只能怨噩梦来得如此突然!将妈妈对你的许多企盼和心愿击得支离破碎,许多要告诉你的话在匆促之间变得杂乱无章,可是妈妈决意要将真实的爱留给你,请你理解并坚强地面对生活!
  孩子,但愿爱能跨越时空的界限,把妈妈的殷殷关怀传递到你的身边!
  鹏鹏:
  这是写给你二十九岁生日的。写时心里有种难言的感觉,因为再过几天,也是病中的妈妈二十九周岁的生日了。
  二十九岁,妈妈的一生短暂而又平凡,却因为活在爱和被爱里而无憾。
  妈妈有幸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尽管只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八年,也没有取得什么骄人业绩,人间的真情妈妈还是充分地感受到了。每当病情不太好时,妈妈的眼前总会浮现领导同事还有学生们,在送我外出治疗时企盼的眼神和挥动的双手。那时我才知道,我深深地爱着我的职业、我的同事、我的学生,而他们,也在深深地爱着我!
  ……年年岁岁,花开花落,世间万象纷繁变迁,唯一不会改变的,是真诚的爱!
  城市为母爱而感动,生命因城市而新生
  已经选择了放弃的罗南英打点好行装准备回青海,医生希望她再留几天。就在这期间,罗南英看到《宁波晚报》关于《给孩子的一封信》的征文启事,于是她将自己给孩子写的信寄到了晚报编辑部。6月26日,《宁波晚报》选发了罗南英写给儿子的几封信。这位来自青海山区的年轻母亲,在离别人世前所表达出来的拳拳爱子之心,一下子感动了宁波城。
  深深母爱引来爱心如潮。一时间,信件、捐款像雪片般飞进罗南英的病房,一个个、一家家、一群群慰问、看望她的素不相识者,带来了鼓励和祝福,也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全国劳模、出租车司机夏慧星将5000元现金捐给了罗南英。他说:“这5000元是主管部门给我的奖励,我觉得回馈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更有价值。”
  一位女士来到医院,给罗南英带来了捐款和一首诗:“……一封封写给孩子的信云朵一样飘了过来我们伸出生灵般的手臂接住的是泪雨奉献的是绿叶……”
  一位和罗南英同龄的女士说:“我也有一个3岁的调皮的小男孩,这点钱可能挽救不了她的生命,但也许可以延长她的生命,哪怕一小时,一分钟,希望可以给孩子更多幸福的回忆!”
  一批又一批探望的市民,有的是合家结伴而来,有的是从百里外的郊县赶来,有的来了一次又一次,人们送来烧好的菜肴,捎来可口的点心,献出祖传秘方。可爱的孩子们有的捐出了零花钱、压岁钱,有的上街义演为罗阿姨募捐,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为鹏鹏小弟留下妈妈”。
  短短6天,罗南英夫妇在病房里直接收到现金15万元,而在同一时间,《宁波晚报》编辑部收到的捐款超过45万元,最多的一天达20万元。7月3日,《宁波晚报》刊登消息说,罗南英的捐款已超出60万元,医疗费够了。然而仍有许许多多的市民赶来,留下地址和电话,表示只要需要,他们将继续捐款。
  更为可贵的是,纷至沓来的2000多位捐款人中,80%以上不愿具名,有一位捐款5万元的先生,面对接待人员的再三询问,只轻轻地回答一声“姓周”,便转身离去。翻开厚厚的捐款记录本,写着大都是某先生某女士,有的写着“顺顺”什么的,一看就知道是化名。
  得知消息的家乡人民也向这位年轻的母亲伸出了援助之手,力所能及地为罗南英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我每天都生活在感动中,宁波人民给了我真情,家乡人民给了我坚强。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记者采访时,在宁波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罗南英情难自抑地抽泣着说,“拥有了这么多的爱,我知足。希望所有的人都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亲人,让爱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因为爱,我们从未孤独
  这些日子里,罗南英整夜整夜难以合眼,夫妇俩一谈起宁波人民的善良和慈爱,便止不住泪眼婆娑。罗南英说:“我从未给宁波作过贡献,素不相识的宁波市民却给了我这么多关爱。感谢这座城市,感谢我们这个时代!”
  无以为报,病中的她提笔给宁波市民写信——
  善良的宁波市民:
  请接受我——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平凡母亲最诚挚的谢意!我和我的家人将永远铭记在宁波这座充满爱心的城市的所有经历。
  自从《宁波晚报》刊出我写给孩子的4封信后,我那小小的病房几乎成了爱的海洋。我的初衷只是想给孩子留下一些爱的纪念,却引来了你们如潮的爱心!一张张陌生却又真挚的笑脸消融了我绝望中的悲哀,一双双温暖和真诚的手扬起了我希望的风帆!
  几天来,我和我的爱人常常是泪水纷飞如雨,因为深深的感动,因为强烈的震撼!哪一个人不是在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哪一个父母不怜惜自己的儿女?而我却因为这样朴素的理由获得了你们的资助和抚慰,我怎能不深深地感恩!
  但是善良的人们啊,你们为什么不肯留下姓名?如果有一天我因为你们的爱幸运地活了下来,那除了记忆里您温暖的容颜,却没有文字可以让我记住你们。
  那个让外婆把瓷娃娃储蓄罐带给我的幼儿园小朋友,谢谢你帮助鹏弟弟挽留妈妈,我会把它一直带在身边,伴随我渡过难关,因为那是一个孩子对一个母亲真诚的鼓励!那些年迈的叔叔阿姨们冒着酷暑专程来到医院给予我关怀和支持,就像父亲和母亲对待生病的女儿一样语重心长,细致入微。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特殊”的一家:父亲没有健全的身躯,但一家三口是那样甜蜜和幸福,他们的看望更加坚定了我战胜病魔、回到亲人身边的信心……未曾谋面的默默支持我的人们,我该如何来报答您!
  宁波市教育系统一位不肯吐露姓名的捐款者说,罗南英的故事是宁波文明发展的缩影,我为这个城市的经济而骄傲,更为它的文明而自豪。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的时代,因为爱,我们从未孤独。有爱就有希望!
  一位采访罗南英故事的记者写下了这样的话:爱,是暗夜里的烛光,是荒原上的星火。我们可能会因穷困而窘迫,却会因爱而坚强;可能会因命运的打击而哭泣,却会因爱而充满希望。爱,点燃了我们的心灵。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2期P10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Poweredby读者家园2006…2007空格制作于2006。06。16《读者》2006年第12期
  爱,澄澈如水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作者:马德
  一个男人为给妻子看病,已经债台高筑。由于实在交不起住院费,这天,男人办理了出院手续,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囊,搀扶着依旧病重的妻子无奈地往农村老家赶。
  然而在汽车上,他们碰到了一位好心人。当这位好心人听说了男人和妻子的情况之后,他说他恰巧在一家慈善基金会工作,他要试着想想办法帮他们一把。
  果然,没过多久,男人就收到了这位好心人寄来的2000元钱,妻子又重新住进了医院,夫妻俩百感交集。之后,每当他们感觉到住院费所剩无几的时候,他们都会收到那位好心人寄来的钱款,这雪中送炭一般的帮助,让夫妻俩的心中暖融融的。除了必要的交给医院的费用之外,夫妻俩省吃俭用非常节俭。他们在心底里一遍一遍叮嘱自己,这些钱来自许许多多双爱心之手,也许这些人也并不容易,怎能乱花呢!
  春天,雪融花开的时候,妻子的病终于好了。在将近两个月的治疗时间里,他们一共收到那位好心人寄来的钱款14000元。
  夫妻俩决定去拜谢这位好心人,以及那家给了他们那么多帮助的慈善基金会。然而,当他们风尘仆仆地赶到那一座城市,才知道,好心人并没有在什么基金会工作,他在郊外经营着自己的一家小工厂,而那14000元钱,全部是他个人拿出来捐给这夫妻俩的。
  这件事很快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注意,电视台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往郊外去采访这位有爱心的人。记者问,你为什么要去帮助一对与你素昧平生的夫妻呢?他笑了笑,说,也没有别的,那次在出差的车上,我看他们实在困难,就决定帮他们一把。记者又问,那你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告诉他们,这钱是你一个人拿出来的呢?这次,他没有直接回答记者,而是为记者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
  我小的时候,记得有一年,家里穷得实在没有米下锅。就在父母为这件事情发愁的时候,村书记给我家背来了一袋米,书记说,这是上级发下来的救济米,谁都知道你们家四世同堂,人口多,粮食肯定不够吃,也许这袋米正用得上。结果,就是这么一袋米,让我们家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又过了好几年,日子开始好过了,父母才从村书记的媳妇口中得知,那一袋米其实并不是救济米,而是书记从他们家所剩不多的粮食中接济给我们家的……
  讲完后,他对记者说,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从村书记那里学会了爱,也学会了如何去爱。是啊,能让一个人坦然地接受你给他的帮助,并且不让他有丝毫的为难和歉疚,才是真正的爱。
  记者并不甘心,又问了他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似乎更加直接和尖锐:既然你要帮助他们,为什么不把捐助的钱一下都给他们呢?
  面对着记者问的这个问题,他笑了,随后又点了点头,有所感触地说,把所需要的钱一下子给了他们,也并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夫妻俩所得到的,只是看病的钱,而我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想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总能得到不尽的爱和希望。
  他最后说,对于身陷困难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生生不息的爱和希望啊!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2期P12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Poweredby读者家园2006…2007空格制作于2006。06。16《读者》2006年第12期
  我喜欢咱们一起过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作者:孙红岩
  儿子7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表情凝重地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的爸爸妈妈离婚了。”
  我心不在焉地“哦”了一声。
  他奇怪地问我:“妈妈,你怎么不说‘好可怜哦’!”
  我正往卖水果的地方张望,考虑买哪家的橘子,就顺口说:“好可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