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读者2006合订本 >

第63章

读者2006合订本-第63章

小说: 读者2006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壁炉前的桌上是些残杯冷炙;壁炉栅栏上方挂着一串珍珠项链;壁炉的绿色大理石台面上放着一
  块男表。
  眼前的一切是那么强烈地让她觉得,离开的主人马上就会回来,房间里到处充斥着主人的
  气息。不是说没人住吗?莎拉觉得自已好像是个贸然的闯入者,她转身想离开,却一时无法移动脚
  步,因为她看到了那串项链,那是克特给她买的。
  “我是今天把它买回来的,昨天你盯着它的神情实在是太专注了。”克特做出一副轻松随
  意的样子说道。
  “可昨天你连买香肠的钱都不够呀!”她喊道:“是的,我太喜欢这串项链啦。”
  “我来给你戴上,好吗?”他有些腼腆的柔声问道。
  她羞涩的点点头,闭上了眼睛,感觉着他渐渐靠近自己的温暧和怦怦的心跳声。他好紧张
  ,呼吸变得急促,当他的手指轻轻滑过她脖子上的肌肤时,她仿佛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
  她睁开眼,朝壁炉后的镜子里看去,脖子上的项链是那么炫目,戴着项链的她简直漂亮极
  了;她把目光移向他,他正被她的美丽感动着,为自己带来这一美妙时刻的行为所陶醉。
  “我还从来没有为女人送过珠宝。”他喃喃地说。
  “珠宝”这个词让她笑了。因为这些珍珠如果是真的,那他无论如何是买不起的。她微笑
  着转过身来,低下泛着红晕的脸。他似乎爱到某种鼓励,将她垂下的长发从额前捋开,捧起她的脸
  吻去。
  她神情恍惚的把窗帘拉开,希望光线照射进来,驱走过去。但过去好像并不惧怕光亮,恍
  惚中的她好像又看到房间里那折腾得乱七八糟的床上躺着的两个人。
  “感谢上帝,为我们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她似乎又听到当时克特第二天早上对她说的话
  。
  那不是她当时穿的一件红绿条纹的内衣吗?是的,就是那件内衣;窗台上居然还放着她以
  前的书!他和她的书;柜子里,那个被她戏称为自助餐厅的柜子里竟还是那只盘子,上面还剩有他
  们经常吃的鸡蛋和黄油烤火腿;还有那绿水瓶里插着的红玖瑰不正是克特当年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吗
  ?莎拉在屋子里环视着,忽然,她看见一个人,这不是幻觉,是真的,真的有一个男人站在门口,
  他也在以同样惊诧的目光审视着她和这间神秘的小屋。
  “上帝啊,莎拉!”克特喊道,两眼睁得奇大。
  “是你!你,你怎么会在这里?”她问。
  “我去采访,可是汽车像被地磁吸引一样,一直拉着我朝这里来。”
  “啊,克特!”莎拉喊道,“这一切是真的吗?我们在做什么?这一切都真的存在吗?帕
  尔瑞小姐呢?她还在底下吗?”
  “我们下去看一下。”
  “不必了,还是让我们呆在这童话里吧。”她望着眼前一切如故的房间柔情的说。
  “这个房子可能是在童话里,但我们不是。”
  他抬头看着挂在壁炉上方的项链,有些忧虑地问:“还能再给我一次机会给你戴上它吗?
  ”
  “不,没有这个必要。”
  说着,她解开衣领,露出脖子上戴着的一条项链,这也是一条珍珠项链,正是他多年前送
  她的那条。
  “这项链我一直戴着。”莎拉说。
  “啊,当然,这才是那条真的。”克特笑道,“你戴着的是一条真正的珍珠项链。”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3期P4
  创建时间:2006…6…27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PowerbySoftscapeHTMLBuilder3上一页目录页
  版权说明
  本电子书所有文章版权归“读者”所有,“读者家园”为方便读者阅读,特制作此电子书
  所有文章都有作者的笔名或名字,如有个别错漏的,请联系我修正。
  Email:yangjb528@gmailyjb_528@126
  欢迎转载,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
  创建时间:2006…6…27上一页目录页
  PowerbySoftscapeHTMLBuilder3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文苑'炉火
  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3期P07
  创建时间:2006…6…28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PowerbySoftscapeHTMLBuilder3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新潮老头
  李樱
  周有光的朋友很多,年龄大的有八九十岁,小的只有七八岁,青年人也爱找他聊天,因为他是个“新潮老头”。
  有人称周有光为“新潮老头”。我们旧话重提时,他又笑了:“因为我主张的观点,在人家看来太新潮。我比较早地提倡在电脑上写文章,不要爬格子。如今我在电脑上写了十几个年头了”
  周有光的思想非常先进,都是紧跟着世界形势变化的。凡是新鲜的的事物,他都接受得很快。他翻阅大量的报刊杂志,关注世界发生的各种变化。“9?11”事件发生后,周有光写了一篇文章,分析“9?11”事件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有恐怖主义产生,发表在《群言》杂志上。
  周有光见我笔录,问:“你会速记吗?”我说:“不会。”他说:“当记者不会速记,记录就不完备,这就是很大的缺憾。外国记者没有一个不会速记的。我们国家对速记不重视,对电脑不重视,工作效率就差了。我提倡用拼音在电脑上打字,效率能提高5倍。我从50年代开始研究编码,其实编码已经很落后了,日本在80年代就淘汰了。我们还不够开放,不参考国外先进的东西,还写文章吹牛,每次看到我都要哈哈大笑。”他边说边哈哈大笑起来:“骗别人骗不了自己,其实自己也骗不了,因为谁都有脑袋。”
  还有更新潮的观点。他说:“我还有一个意见。在中国提倡文学是好事,还要提倡学术。社会发展是要按比例的,现在学术提倡得少,从出版讲,外国的书目分两类,一类是虚构,另一类是非虚构,包括通俗化的科普读物、学术著作。小说给你文学知识,现在文学掩盖了学术,这对中国青年来说是缺陷。应该提倡文学以外的非虚构读物,单小说很难满足对知识的需求。你看《三国演义》就懂历史了吗?所以说非虚构的著作应当重视。”
  周有光的写作没有固定的时间。年老的人工作累了要睡觉,他就利用精神好的时候写文章,工作效率并不少。他平时的生活就是看书,写文章,他的朋友很多,常常跟朋友聊天,这是他感觉最愉快的事情。当然也不会影响写作。人家来,他就不写了。他的写作也没有规律,写多写少无所谓,客人走后他再接着写。他说:“吃饭后一定要睡觉,有时睡得时间短,有时睡得长一点,这样听其自然,是年老的人的养生之道。很多人问我为什么95岁了还能工作,我说也没有秘诀,主要是思想要开朗,要乐观。”
  老伴张允和在世的时候,两人相敬如宾,没吵过一次架;今年上半年,张允和去世后,周有光主张一切从简,也没开追悼会。他说,人活着,要活得有意义;去世了,还讲究那些表面的东西有什么用?他很快调整了心态,继续写作。
  观望大海的人
  自1989年83岁离休至今,周有光一直在家中研究和著述。2000年出版《现代文化的冲击波》,阐述世界4种传统化的历史比较和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2001年选取90岁后发表的部分文章编成《周有光耄耋文存》,提倡华夏文化百尺竿头更上一步,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先后共出版书籍20多种,发表各类论文300多篇。
  年纪大了,周有光很少写书。他感觉自己80岁左右的时候还跟50岁一样,过了90岁以后就不同了,很多事做不动了。“你到90岁的时候就会明白,80岁和90岁有多大的不同。首先耳朵听不见了,社会活动就不参加了,就是看书写文章。看书,有的看着好玩,有的是为了写文章。”周有光目前主要是总结研究出书。1998年,语文出版社出版了周有光的学术著作《比较文字学初探》,这是中国新的学术课题,他从50年代起研究了20多年,清华大学已作为参考书。谈到这本书,周有光说:“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