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读者2006合订本 >

第8章

读者2006合订本-第8章

小说: 读者2006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去那个夏令营之前,我是想好要包容和谦让他们的,因为我比他们要大,他们毕竟是孩子,而且我能理解是什么造成他们这样的个性,因为我也是这样长大的。但后来发现我错了,一些孩子不会体会他人的善意和宽容,有的还会倒过来嘲笑你很蠢。”
  何静还说起一件事:她无意中发现有几个女孩违反夏令营规定偷带了手机。何静没去告诉总指挥,因为违反营规就要被处罚。她让那几个女孩暂时把手机寄存在她那里,等夏令营结束了就还给她们。“到了结束的时候我偷偷把她们几个叫到一边,把手机还给她们,自己还觉得帮了她们,谁知其中一个女孩接过手机一把扔在地上,然后说我把她的手机弄坏了,要我赔,而另外几个也居然对那女孩的父母作证是我故意弄坏的。”
  何静的眼睛有点湿润了。她说,虽然最后那女孩的父母没让她赔手机,但那女孩得意的眼神让她一辈子都忘不了。“这几个孩子的年龄虽然只有十来岁,但她们真的很聪明,很早熟,完全超过了你的想像。”何静说经过这次教训,她开始更多地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同事来对待”,“甚至你有时候会觉得一不小心,你就不是他们的对手了。”
  事实上,一些十来岁的孩子也的确没把他们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当作一回事。13岁的初二学生杜星纹丝毫不承认自己会比上一代人差。她刚上初中,就发育得很好,个头超过1.65米,讲起话来也透出老练。她功课门门优秀,还是班长,学校开联欢会,她是当仁不让的主持人,从言谈到仪态,颇有几分专业水准。对自己“与年龄不相符的老成”,星纹觉得没什么可大惊小怪。
  “我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说现在是竞争社会,只有读好书才会有出息,将来才能赚钱过上好日子。他们还说女孩子一定要靠自己。所以我一直很用功,我相信我会比别人强。因为,这个社会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她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这番话的时候,脸上是骄傲的表情。
  星纹认同强者,这也许还与她打游戏的经验有关。在她钟爱的虚拟世界里,年龄、性别、职业都没有意义,实力才是睢一的评判标准。“我最烦人家说,你小,我让你,我不需要别人让我,有本事你就用手段来赢我,我不会在意你是大我十岁还是小我十岁。你赢我,我就服你。你没有实力,就别拿年纪来压我。”
  孤独的伤害
  1978年出生的中学生杂志编辑阿格表示,和一些比他小上十岁左右的孩子相处起来也并不总是愉快。给他们打电话约稿或者通知开会时,他总是很热情,可有时电话那头的声音却没那么热情,“哦,知道了。”或者“啊,我最近没空”。且不懂得说“你好”,甚至连句“再见”也不讲就挂了电话。“哪像我们当年,接到编辑的约稿信,激动得不得了。”
  更让阿格烦恼的是;“我没办法相信一些孩子。”因为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孩子来稿自称文章是原创的,阿格满怀喜悦地加了精华,在杂志上发表,可很快就被揭发是抄袭之作。阿格和他的同事们恼恨不已,在论坛上一再重申“抄袭事关写作者的道德底线”,并搬出“抄袭者一经发现即删ID”的撒手锏,以“杀一儆百”,可还是屡禁不止。甚至有人明明抄了,还发帖说“我写得好辛苦”、“写得泪流满面”。
  事实上,一些孩子并不相信成年人。“大人欣赏的只是大人定出来的标准,什么题材是优秀的,什么行为是端正的,我们照做了就是好孩子,不照做就没有好处。”12岁的于漱秋说。
  于漱秋是一名小记者,他的文章得了不少奖。他毫不讳言能得奖都是因为有“针对性”,会事先揣测什么样的题材和内容会让成人评委感兴趣。当记者请他拿篇最得意的文章看看时,小漱秋犹豫了很久,但看在刚才记者帮他冲过游戏“生化危机”一个难关的份上,他翻出了一本很旧的本子——似乎是他的周记本,在很多得优的文章中,只有一篇不长的文章没有评分,题目是:“欺骗与孤独”。
  讲的是有个周末,在街上闲逛的于漱秋故意骗了一个想让他指路去医院的老头。文章的末尾,他这样写道:我是故意骗你的。这让我真的很开心,因为就在刚才,我还觉得自己很孤独。现在,却好多了。于漱秋那位26岁语文老师对此文的评语是:逻辑混乱。应多描写积极向上的生活片断。
  翻看下去,于漱秋便按照要求描写了许多积极向上的生活片断,并得了优。“我知道老师也不是真心实意地想了解我和理解我,我们念书念好了只是他们的工作任务,按他们的要求做,对双方都有好处。”于漱秋笑着对记者说,末了,这个小孩还老气横秋地加了一句,“现实点吧,这就是生活。”
  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独生子女,因为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使得他们与上一代有了一条价值鸿沟,那么在今天,他们与新形成的一代独生子女,虽同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却为何也有种陌生的理解障碍呢
  在不远的未来,在许多领域都是独生子女担当骨干的中国社会里,这样的独生子女又该怎样领导那样的独生子女,让国家继续保持着一种超级的发展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1期P20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上世纪初的招聘启事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作者:弗兰克。克莱恩
  现招聘男孩一名——他要坐立笔直,言行端正;
  他的指甲不能乌黑,耳朵要干净,皮鞋要擦亮,清洗衣服,梳头发,好好保护牙齿;
  别人和他讲话的时候他要认真听讲,不懂就问,但与已无关的事情不要过问;
  他要行动迅速,不出声响;
  他可以在大街上吹口哨,但在该保持安静的地方不吹口哨;
  他看起来要精神愉快,对每个人都笑脸相迎,从不生气;
  他要礼貌待人,尊重女士;
  他不吸烟,也不想学吸烟;
  他愿意说一口纯正的英语而不是俚语;
  他从不欺负别的男孩也不允许别的男孩欺负他;
  如果不知道一件事情,他会说:“我不知道。”当他犯了错误,他会说:“对不起。”当别人要求他做一件事情,他会说:“我尽力。”
  他会正视你的眼睛从不说谎;
  他渴望阅读优秀的书籍;
  他更愿意在基督教青年的体育馆中度过闲暇时间,而不是在密室中赌博;
  他不想故作“聪明”或以任何形式哗众取宠;
  他宁愿推动工作或是被学校开除也不愿意说谎或是做小人;
  他是讨论喜欢的人;
  他在与女孩的相处中不紧张;
  他不会为自己开脱,也不会总是想着自己或是谈论自己;
  他和自己的母亲相处融洽,和她的关系最为亲近;
  有他在身边你会感到很愉快;
  他不虚伪,也不假正经,而是健康、快乐、充满活力;
  任何地方都需要这样的男孩。家庭需要他,学校需要他,办公室需要他,男孩需要他,女孩需要他,世界万物都需要他。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1期P22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她不是木兰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作者:叶倾城
  大概也是一种爱情,作家对于自己笔下的角色。
  曹雪芹对宝黛二人都饱含爱怜;《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也说,年轻时会爱小马尔福那样帅帅坏坏的男人,成熟后才明白只有哈利和罗恩那样的好男人才适合她。不偏不倚,正方反方一网打尽。偏心眼儿的是林语堂,他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他笔下的姚木兰,美得像一个白葡萄架下的梦。
  木兰对人友善,大事拿捏得正好,小事又懂得适时放手。她爱读书,有人读到易,有人读到淫,她从书上学到做花生汤要放一点儿碱———这是林语堂心目中的女子本分。她甚至想把自己的丫环给丈夫做妾。“让丈夫有一个妾,她心里越想越美。。。。。。一个合法妻子的地位当然是极其分明,若是有一个‘副妻子’,就如同总统职位之外有一个副总统,这个总统的职位就听来更好听,也越发值得去做了。”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理想,他的家也是他的理想,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叫如斯、太乙、相如,正对应着《京华烟云》里的木兰、莫愁和目莲。他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无为而治,信马由缰。长女如斯七八岁时,对他说:“我也有话要说。”他便鼓动她学习写作,给《西风》投稿。在巴黎,他带女儿们去夜总会,看脱衣舞,半夜才回家。次女高中毕业,他说你别读大学,先工作,去教外国人中文,十八岁的林太乙成了耶鲁大学的教员。他写《京华烟云》,就让如斯作序。女儿给父亲作序,古往今来,大概都没时兴过。
  西学为用,不意味着他不中学为体。大是大非上面,他秉承的仍是旧式中国人的那一套。长女如斯到了出阁之年,他代女儿选中了一位医生,双方家长一商量,就为儿女们拟定了婚期。
  斯时斯世,我们会奇怪,受西方教育、追求自由的父亲,仍给儿女包办婚姻他学的西方理念学到牛身上去了然而,木兰和莫愁所接受的不都是包办婚姻吗毕竟儿女们年轻见识少,理智与感情都时常动摇。林语堂若不拳拳爱女,怎么会替她决定未来这心态,正如握着女儿的小手教她写大字一样。
  “木兰相信个人的婚姻大事,是命里注定的”,于是“听命订婚”。但如斯不是木兰,订婚宴前一天,她与一个美国青年迪克私奔,亲友们一片哗然。这婚姻从开始就不被所有人看好。迪克不过是一个小混混儿,高中没毕业就被开除,不务正业,居无定所。林语堂看着女儿在不幸的婚姻中煎熬,泪往肚里咽。如斯终于离了婚。
  曾经最爱的人,爱到愿意为他抛弃父母家人的人,忽然暴露出怪兽的本来面目,是自己瞎了眼还是世上再没有好男人如斯不能原谅自己,也无法相信人性。她的世界碎了,再怎么拼,也缺了一块。她病了。
  此后十几年,如斯精神状况时好时坏,数度进出精神病院。好的时候,她仍然是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子,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还编译过《唐诗选译》。然后有一天,她在铁窗上上吊自杀了。工人发现她的时候,桌上一杯茶还是温的。
  如果,当年如斯接受了父母之命的姻缘呢姚老先生为木兰择婿,是衡量了方方面面包括命相的。“木兰是金命,荪亚是水命,金入于水则金光闪烁。。。。。。若使木兰去推动气盛才高的立夫,则大可能招致灾难,后果不堪。”木兰与荪亚,也的确是美满姻缘。林语堂为如斯相中的快婿,绝对是一等一的好男人,但“五四”运动都爆发了那么多年,林语堂还没想到青年人要追求婚姻自由吗我认识的很多人,父母越为他们安排得锦上添花,他们越要火中抽炭。他们都聪慧、有才情,但缺乏社会经验,昧于识人,为了“自由”的幻象,他们甘心放弃唾手可得的幸福,在十字路口,迈出艰难的一步。一步错,步步错,万劫不复。。。。。。如斯也是如此吗
  木兰,的确美得像一个梦。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