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普济方·针灸 >

第13章

普济方·针灸-第13章

小说: 普济方·针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三针灸门
唤师法
属性:未。卯。巳。亥。酉(鬼所在。唤师凶)。 

卷三针灸门
释运气定日下血气法
属性:井荥逐日建时功。十日循环是一宫。血气相迎行脏腑。通流十干本元宗。阳日从卫先行 
气。 
阴日从荣血可通。阳日气先脉出外。阴日脉内血先从。气先血后还行府。行藏荣先气后攻。 
阳干五行补五府。阴干行藏五行宫。并荥流注俞经合。用建通流日下穷。连转五遭成五十。 
遍行脏腑五行终。 

卷三针灸门
释流注逐日时开穴法
属性:甲窍阴。乙大敦。丙少泽。丁少冲。戊厉兑。己隐白。庚商阳。辛少商。壬至阴。癸涌 
泉。 

卷三针灸门
释流注十二经所属法
属性:x手太阴肺经穴x 少商鱼际与大渊。经渠尺泽肺相连(肺之经辛)。 
x手阳明大肠经穴x 商阳二三间合谷(四穴)。阳溪曲池大肠原(大肠经庚)。 
x手少阴心经穴x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心之经丁)。 
x手太阳小肠经穴x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小肠经丙)。 
x足厥阴肝经穴x 大敦行间大冲齐。中封曲泉属于肝(肝之经乙)。 
x足少阳胆经穴x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胆之经甲)。 
x足太阴脾经穴x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脾之经己)。 
x足阳明胃经穴x 厉兑内庭陷骨胃。冲阳解溪三里随(胃之经戊)。 
x足少阴肾经穴x 涌泉然谷太溪穴。复溜阴谷肾之经(肾之经癸)。 
x足太阳膀胱经穴x 至阴通谷束京骨(二穴)。昆仑委中是膀胱(膀胱经壬)。 
x手厥阴心包络经穴x 中冲劳宫心包络。太陵间使曲泽传(心包络经乙)。 
x手少阳三焦经穴x 关冲液门并中渚。阳池支沟天井俱(三焦经甲)。 

卷三针灸门
释流注十二经动脉原穴所在法
属性:甲出丘墟乙太冲。丙归腕骨是源中。丁出大陵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己出太白庚合 
谷。辛缘本出太渊同。壬归京骨期中过。癸出之时在溪空。 

卷三针灸门
十二经配十二支
属性:寅属肺。卯属大肠。辰属胃。巳属脾。午属心。未属小肠。申属膀胱。酉属肾。戌属心 
主。亥属三焦。子属胆。丑属肝。 

卷三针灸门
十二经配合
属性:膀胱配肾。脾配胃。胆配肝。心配小肠。肺配大肠。心包络配三焦。 

卷三针灸门
论九针孔穴应候诀
属性:x九针者。上应天地。下应四时阴阳。x 
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 
x身形以应。x 
一皮。二肉。三脉。四筋。五声音。六阴阳。七睛齿。八风。九窍。 

卷三针灸门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
属性:凡孔穴。所出为井。所流为荣。所注为 。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灸刺大法。春取井。夏取荣。季夏取俞。秋取经。冬取合。 
肺出少商为井。手太阴脉也。流于鱼际为荣。注于大泉为俞。过于列缺为源。行于经渠 
为经 
入于尺泽为合。心主于中冲为井。心包络脉也。流于劳宫为荣。注于大陵为俞。过于内关 
为源。行于间使为经。入于曲泽为合。心出于少冲为井。手少阴脉是也。流于少府为荣。注 
于神门为俞。过于通里为源。行于灵道为经。入于少海为合。大肠出于商阳为井。手阳明脉 
也。流于二间为荣。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源。行于阳溪为经。入于曲池为合。三焦出 
于关冲为井。手少阳脉也。流于腋门为荣。注于中渚为俞。过于阳池为源。行于支沟为经。 
入于天井为合。小肠出于少泽为井。手太阳脉也。流于前谷为经。注于后溪为俞。过于腕骨 
为源。行于阳谷为经。入于小海为合。 

卷三针灸门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
属性:胃出于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流于内庭为荣。注于陷骨为俞。过于冲阳为源。行于解 
溪为 
经。入于三里为合。胆出于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流于侠溪为荣。注于临泣为俞。过于丘 
墟为源。行于阳辅为经。入于阳陵泉为合。膀胱出于至阴为井。足太阳脉也。流于通谷为荣 
注于束骨为俞。过于京骨为源。行于昆仑为经。入于委中为合。脾出于隐白为井。足太阴 
脉也。流于大都为荣。注于太白为俞。过于公孙为源。行于商丘为经。入于阴陵泉为合。肝 
出于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流于行间为荣。注于太冲为俞。过于中封为源。行于中封为经 
入于曲泉为合。肾出于涌泉为井。足少阴脉也。流于然谷为荣。注于太溪为俞。过于水泉 
为源。行于复溜为经。入于阴谷为合。 

卷三针灸门
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旁通法
属性:宜每脏旁看。从肾脏至天井。三焦出入。正胃脏腑也。皆仿此。 
凡五脏六腑。变化无穷。散在诸经。其事隐没。难得具知。今纂节相付。以为傍通。令 
学人 
少留意推寻。则造次可见矣。假令肝心脾肺肾为脏。则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为腑。足少阴为肾 
经。足太阳为膀胱经。下至五脏。五果。五菜。皆称触类长之也。他仿此。 
x五脏x 肝。心。脾。肺。肾。 
x六腑x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三焦有经无脏)。 
x五脏经x 足厥阴。手少阴。足太阴。手太阴。足少阴。 
x六腑经x 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手阳明。足太阳。手少阳。 
x五行x 木。火。土。金。水(以上各主一脏)。 
x五行数x 三、八。二、七。五、十。四、九。一、六(以上五行数。以配五脏)。 
x五行色x 青。赤。黄。白。黑(以上五行色。五脏所象)。 
x五行相生x 水。木。火。土。金(以上五脏相生)。 
x五行相克x 金。木。土。水。火。 
x五脏胎月x 八月。十一月。正月。二月。五月(不宜针、吐、利)。 
x五脏相月x 冬三月(木相)。春三月(火相)。夏三月(土相)。季夏(六月金相)。秋 
三月(水相并不宜补养)。 
x五脏王月x 春三月。夏三月。季夏六月。秋三月。冬三月(有疾可宣泄)。 
x五脏废月x 夏三月(木废)。季夏(六月。火废)。秋三日(土废)。冬三月(金废)。 
春三月(水废。宜补忌泄)。 
x五脏囚月x 季夏(六月。木囚)秋三月(火囚)。冬三月(土囚)。春三月(金囚)。 
夏三月(水囚宜补忌泄) 
x五脏死月x 秋三月(木死)。冬三月(火死)。春三月(土死)。夏三月(金死)。季夏 
(六月。水死。宜补)。 
x五脏王日x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上不灸不服药)。 
x五脏王时x 寅至辰。巳至未。申至戌。亥至丑(以上不灸)。 
x五脏困日x 戊己(土也)。庚辛(金也)。壬癸(水也)。甲乙(木也)。 
丙丁(火也。宜补养安神)。 
x五脏困时x 食时(日昧土也)。晡时(日入金也)。人定(夜半水也)。 
平旦(日出木也)。禺中(日中火也宜补养)。 
x五脏忌日x 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并忌此日得病)。 
x五脏忌时x 申至酉。亥至子。寅至卯。巳至午。辰戌丑未(并忌此时得病)。 
x五时x 春。夏。季夏。秋。冬。 
x五音x 角(六十四系)。征(五十四系)。宫(八十一系)。商(七十一系)。羽(十八 
系。以上象五行应五脏)。 
x五星x 岁(东方)。荧惑(南方)。镇(中央)。太白(西方)。辰(北方。以上五星。 
各象一脏)。 
x五常x 仁肃。礼哲。信圣。义毅。智谋(各从五脏出)。 
x五乐x 琴。管。鼓。磬。瑟(外象五行。内应五脏)。 
x五兵x 矛。剑。盾。戟。弩(各应其脏)。 
x五味x 酸。苦。甘。辛。咸(以上各随五脏所宜)。 
x五宜x 苦。甘。辛。咸。酸(子来扶母)。 
x五不宜x 辛。咸。酸。苦。甘(此五味须忌之)。 
x五事x 貌(恭)。视(明)。思(睿)。言(从)。听(聪)(随脏所感)。 
x五咎x 狂。豫。蒙。僭。急。 
x六情x 好喜。怵虑。乐。威怒(一作感怒)。恶衰(出五脏之情恶衰二字文不类, 
无完本可校,今缺疑,他仿此)。 
x八性x 慈(惠悲)。爱。公私(恕)。气正。欲忌(各禀之性)。 
x生x 革。肉。髓。骨。脑(各随初生长)。 
x形x 直。锐。方。圆。曲(外应五行之形。内法五脏之象)。 
x五养x 筋。血。肉。皮毛(气)。骨精(各从五脏所养)。 
x五液x 泣(一云泪)。汗。涎。涕。唾(各随脏所生)。 
x七神x 鬼。神。意。魄。精(以上脾肾各二神故七神)。 
x五窍x 目(左目甲。右目乙)。舌(荣外为血。内主五音)。耳(左耳丙。右耳丁)。 
唇(口为戊。舌为己)。鼻(左孔庚。右孔辛)。 
x五声x 呼。言。哭。歌。呻。 
x五音x 讽咏。肆。唱。歌。吟。 
x五气x 呵。吹呼。唏嘘。 (有疾各随其脏消息。其法在调气论)。 
x五恶x 风。热。湿。寒。燥。 
x五味x 辛。咸。酸。苦。甘(味之恶)。 
x五臭x 腐。焦。膻。腥。香。 
x五有余病x 怒。笑(不止)。胀满(噫)。喘咳(上气)。胀泄久(实则此疾见)。 
x五不足病x 悲。忧。少气。息痢。厥(虚则此疾见)。 
x五积x 肥气。伏梁。磨气。息贲。贲豚。 
x五疾x 奔气。忧恐。食饮。风寒。强力(将息失度乃主此疾)。 
x五伤x 久行(伤筋)。久视(伤心)。久坐(伤肉)。久卧(伤皮)。久立(伤骨)。 
x五方神x 青龙。朱雀。 蛇。白虎。玄武(以五方象五脏)。 
x五畜x 虎、兔(千金云鸡)。蛇、马(千金云羊)。龙、牛(羊犬)。猴、鸡。鼠、猪 
(各主本命脏所宜)。 
x五谷x 麻。麦。稷。黄黍。大豆(以上补益五脏六腑)。 
x五果x 李。杏。枣。桃。栗(以上补益五脏)。 
x五菜x 韭。薤。葵。葱。藿蓼(以上菜可久食)。 
x五木x 榆。栗。桂。桑。梧桐(以上宣助五脏)。 
x五脏斤两x 四斤四两(左三叶。右三叶)。十二两(三毛七孔)。二斤三两。三斤三 
两。一斤二两(以上五脏轻重数)。 
x六腑斤两x 三两三铢。二斤二十四两。二斤十四两。二斤十二两。九两二铢(以 
上六腑轻重数)。 
x六腑尺丈x 三寸三分。二丈四尺(广三寸四分)。二尺六寸。一丈二尺(广六寸) 
九寸(一云广七寸。以上六腑长短数)。 
x六腑所受x 三合(一云一合)。二斗四升。三斗五升。一斗二升。九斗九合(一云 
九升二合以上六腑受盛数)。 
x五脏官x 尚书(一云尚将军。又为郎官)。帝王。谏议大夫。上将军(一云大尚书) 
后宫列女(以上五脏官位)。 
x六腑官x 将军。决曹吏。监仓吏。内涩吏(涩)。监仓椽。水曹椽(以上六腑官位) 
x五脏俞x 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也)。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一(椎下 
两旁各一寸半是也)。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也)。 
x六腑俞x 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八(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二(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