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第65章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65章

小说: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形篇曰。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此言有大禁之穴。在天府下五寸。乃手阳明大肠经之 
五里穴也。灵枢本输篇曰。尺动脉在五里。五 之禁也。玉版论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 
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五往、五刺也。谓五脏各有五俞。五俞五刺。五五二十五刺。则五脏之气尽矣。故曰大 
禁二十五。谓禁二十五刺也。此言三百六十五穴之血气。由五脏大络之所注也。)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自 
天突、十椎、上纪、关元至厌中二穴。共计三百六十四穴。然内多重复。想有简脱。故不全耳。)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 
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居、止也。谓针所止之处也。游针者。谓得针之道。而以神遇之。若游刃然。 
恢恢乎有余地矣。脉度篇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格。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岐伯曰。孙 
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孙络亦有三百六十五穴。以应一岁之气。孙络满则流溢于大络。 
而生奇病。盖大络之血气。外出于皮肤。而与孙络相遇。是以脉外之卫。脉内之荣。相交通于孙络皮肤之间。)荣卫稽留。 
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孙络外通于皮肤。内连于经 
脉。以通荣卫者也。故邪客之。则荣卫稽留。荣卫不能相将而行。则气竭而血着矣。邪气在外。则为发热。正气稽留。 
内为少气。当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其血留色变之处。即刺泄之。无问其穴会之所在也。王芳侯曰。按脉度篇云。盛 
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引药以补之。是病在络脉者。止用针泻而不补。故不必论其穴会也。)帝曰。善。愿 
闻溪谷之会也。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此言肌腠之间。 
亦所以行荣卫者也。夫肉有大分小分。大分者。如股肱之肉。各有界畔。小分者。肌肉之内。皆有纹理。然理路虽分。 
而交相会合。是大分处即是大会处。小分处即是小会处也。分会之间。以行荣卫之气。故名之曰溪谷。易曰山泽通气。 
如山泽之气。从溪谷以相通。大气。宗气也。愚按荣气生于中焦水谷之精。流溢于脉中。布散于脉外。专精者。行于经 
隧。经隧者。胃之大络。与五脏六腑之大络也。是荣气之有行于脉中。有行于脉外。有同宗气出于胃之经隧。注于脏腑 
之大络。而出于肌腠之间。三者之气。交相会合。故曰以行荣卫。以会大气。是以上节论脉中之荣气。与卫气交通于孙 
络之间。此论布散之荣气。与卫气宗气。大会于分肉之外。是卫气之通于脉中。而荣气之行于脉外者也。王芳侯曰。皮 
肤有血。当知脉外有荣。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是脉中之有卫。故曰。脉荣荣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邪溢气壅。 
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 。留于节凑。必将为败。(此邪客于溪谷之间而为热也。夫气为阳 
邪。留于肌腠之气分。邪正相搏。则为病热。故有壅脓消破之败证矣。邪气淫溢。则正气自壅。溪谷之气。与脉相通。 
是以脉热于内。而肉败于外也。荣卫不行。则血气留滞。而为壅脓。 、足之股肉也。节凑、筋骨相连之处。邪留其间。 
则筋骨必将为败矣。此论邪因气以化热。故上言热证而不曰热邪。下节论寒邪所客。故曰积寒。莫仲超曰。经云。溪 
谷属骨。盖骨生筋而筋生肉。故溪谷之邪。留而不去。必致节凑败而骨髓销。)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内缩筋。肋肘不 
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于溪谷也。(此寒邪留于溪谷之间。而不为病热者也。积寒留舍。致荣卫 
不能居其间。寒邪凝滞。又不得正气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缩也。肋肘乃筋骨之机关。故不得伸舒。邪闭于外。故内为 
骨痹。荣卫内逆。故外为不仁。命曰不足。盖热邪淫溢。是属有余。寒性凝涩。故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于溪谷之间。 
以致筋骨皆为病也。张兆璜曰。皮肤为之不仁。缘荣卫不居于外。不居于外者。逆于脉内也。故此节无脉病。莫仲 
超曰。居、止也。热邪流行。则荣卫不行。寒邪留舍。则荣卫不居。邪正之不相合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 
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溪谷之间。亦有三百六十五穴会。以应一岁。与孙络之相同。可以微针 
刺取。以泻其邪。小痹者。谓邪始入于皮肤。未伤筋骨。脉、谓孙络脉也。邪在皮肤。循脉往来。见而泻之。与治孙络 
之法相同。而亦不必问其穴会之所在也。此言邪之客于人也。必先始于皮肤。次于孙络。入于肌内。以及于筋骨。在浅 
之时。微针所及。易于散解。无使其入深而为大痹也。)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故藏之金匮。贮之金兰之室焉。张兆璜曰。金兰之室。藏之 
于心也。)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脉络。非独十四脉络也。 
(此复申明孙络之与大络相通也。夫经脉之支别曰络脉。络脉之支别曰孙络。而孙络之脉。又有与经脉相别而与大络相 
通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大络。复传注于十二脉络。非独十四脉络也。盖言十四脉络之外而又有十二脉络。十四 
脉络者。十二脏腑与任督之别。共十四大络也。十二脉络者。十二脏腑之经正也。是十二经正与十四大络相通。十四大 
络复与三百六十五络相通。是以邪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故曰以溢奇邪。 
以通荣卫。)内解泻于中者十脉。(十脉者。谓五脏之脉也。此言孙络三百六十五脉。与十二脉络。十四大络。设有邪客 
于其间者。当从五脏之经脉以泻解之。盖诸络之原。本于五脏也。故缪刺篇曰。凡刺之数。先治其经脉。切而从之。审 
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张兆璜曰。上节云。以痹淫溢。 
循脉往来。微针所及。末结曰内解于中者十脉。是从外而循于内也。缪刺篇曰。先治其经脉。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 
取之。是从内而循于外也。盖邪之中人。始于皮肤孙络。入于筋骨经脉。有留舍于外者。有流溢于内者。有从浅而入深 
者。有从里而复出之表者。邪气浮溢。无有恒常。是以经旨错综。学人皆当体会。) 

卷七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属性: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脉者血气之府。穴者脉气所发。此篇无问答之辞而曰论者。伯承上章复论三阳经脉 
气所发者。亦三百六十五穴。以应周天之数。盖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只论手足之三阳。而不及于 
阴也。)两眉头各一(攒竹穴也。)入发至项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马莳曰。大杼、风门二穴也。入发至项者。谓上入 
于发际。下至于项间。相去三寸半许。旁五者。谓五行之两旁也。相去三寸半者。大杼在大椎各开一寸五分。风门在二 
椎间各开一寸五分也。愚谓此二句。照应末节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句。皆无各一二字。盖谓穴乃气之所发。经外亦可 
取穴。不必拘于脉中。故下文云。其浮气在皮中者。五五二十五穴。言太阳之气。浮于皮中。而少阳督脉。皆从太阳之 
气。而为太阳之穴矣。)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此言脉气之相从也。夫脉气行于脉中。三阳之气 
行于脉外。气循脉而行。脉随气而转。脉气之相从也。是以太阳之气。循脉上升于头项。而中行督脉之囟会。前顶、百 
会、后顶、长强五穴。旁两行太阳经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十穴。又旁两行少阳经之临泣、目窗、正营、承 
灵、脑空十穴。皆从太阳之气。而为太阳之脉气所发。是刚健柔顺。脉随气发者也。后六经皆然。张兆璜曰。热病论。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其脉连于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此气循脉而行也。此篇曰。其浮气在皮中者。五五二十五穴。 
乃脉随气而发也。阴阳血气。外内相将。雌雄相应者也。)项中大筋两旁各一。(谓天柱二穴也。)风府两旁各一(谓风池 
二穴也。)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自大椎至尾 骨。计二十一节。其 
间十五椎旁各一穴。谓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 
俞、中膂内俞、白环俞。两旁共计三十穴。而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皆在于其间。张兆璜曰。复提出脏俞腑 
俞者。盖谓三百六十五之脉气所发。皆本于五脏六腑。故末节复补出五脏之脉气。)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谓委 
中、昆仑、京骨。束骨、通谷、至阴。各六俞。共十二穴。通计七十七穴。外脱简一穴。)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 
两角上各二。(谓天冲、曲鬓左右各二。共四穴也。)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各五。 
共十穴。按太阳之气。上升于头项。少阳之气。上升于头颊。故此五脉。从太阳之气。则为太阳之气所发。从少阳之脉。 
则为少阳之脉气所发也。张兆璜曰。太阳之气在头正中。而下于后项。少阳之气。在头两旁。连于两颊。而下于两肩。 
阳明之气在面。而下于膺喉。在经脉亦然。而支别则互相交错于耳鼻前后上下之间。)耳前角上各一(谓颔厌二穴。)耳 
前角下各一。(谓悬厘二穴。)锐发下各一。(谓和 二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客主人各一。(一名上关。在耳前起骨上廉。) 
耳后陷中各一。(谓翳风二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下关各一。(下关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属足 
阳明胃经。)耳下牙车之后各一(谓颊车二穴。属足阳明胃经。)缺盆各一。(缺盆二穴。在肩下横骨陷者中。属足阳明胃 
经。愚按邪气脏腑篇曰。诸阳之会。皆在于头面。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中者。 
谓始中于三阳之气分。下者。谓下于三阳之脉中。手足三阳之脉。盘错于头面颈颊之间。而手足三阳之气。分部于头面 
项颊之上。是以手少阳足阳明之脉。交过于足少阳之部署。而皆为足少阳之脉气所发。余经皆然。)掖下三寸。胁下至 
入间各一。(掖下谓渊掖、辄筋、天池。胁下至 。谓日月、章门、带脉、五枢、维道。居 。共九穴。曰入间者。自掖 
下三寸。至季肋间。凡入肋骨间也。渊掖。在掖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辄筋在期门下五分陷中。第三肋间。天池属 
手厥阴心包络经。在掖下三寸。乳后一寸。日月在期门下五分。章门系足厥阴肝经穴。在季胁肋端。脐上二寸。两旁开 
九寸。侧卧。肘尖尽处是穴。带脉在季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