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六祖坛经讲座 >

第4章

六祖坛经讲座-第4章

小说: 六祖坛经讲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苦和福不会永恒不变。诸行无常嘛,命运之路总是不平静的,不平直的。一个人今生有道德,对社会的奉献大,下一生就可以转入天道。一个人今生没有道德,损人利己,下一世就可能变成畜牲。人、天、非人、畜牲、饿鬼、地狱这六道,就是以你自己的业行活动为标记,该入哪一道就入哪一道。对此,人们可自由选择。
  学佛的人知道其中的利害,才去修道,以了脱生死。而生死轮回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所以修行的最终目标是断除无明。哪怕你修成了神仙,无明没有断除,清福享尽后仍然会掉下来的。所以必须断除无明,直入涅槃,才是了脱生死的唯一出路。
  在讲六祖大师“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时,我们温习一下佛教的基本理论是有益的,不然,诵《金刚经》的人多得很,他们为什么没有开悟?哪怕诵上千遍万遍,没有三世因果的道理是讲不通的。不过也不要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行,你又怎么知道自己前世善因缘种得不够呢?禅宗在这个问题上有独特和发挥,在《坛经》中,我们会反复讲说。看下一段: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馀;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习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直了成佛

  上面谈了三世因果,六祖这里不是也说“宿习有缘”吗?这是佛教的基础,也是基本的常识。但要真正明了这个事情就相当难了。要真正明了三世因果,就必须见道,具足三明六通,这时,观三世因果的生命流如同掌中观物一样。
  但禅宗之所以是禅宗,六祖之所以是六祖,在修行的方法上就与佛教其它宗派有很大的不同。禅宗有自己立宗的特色,这就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简而言之就是“直了成佛”。
  有人说,成佛哪有这样容易。你在前面讲三世因果、十二因缘,我们陷在其中,方向都弄不清楚,智慧功行都不具备,怎么成得了佛呢?我认为,这个看法看到了成佛的难处,当然对,你就应当发心、努力。但这毕竟与禅宗不相应。以这种心态来学禅宗是不行的,仅此一点就把自己挡住了。若说净土宗,净土宗也有这个味道,自己的力量不够,才仰仗佛力往生西天,再听佛说法,在那里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西天的条件好,教授也不同,所以见道要快些。其它如中观、唯识等各大宗派,都认为旷劫无明遮障,必须通过多生累劫的修行,分段悟明,最后才能达到等觉、妙觉。所以说,我们现在学佛,只是准备一些学佛的资粮而已。停滞在这个体系上的人,他不相信自己可以开悟,也不相信别人可以开悟。但佛是现身成佛的嘛,禅宗内许多祖师不是“言下大悟”的吗?有人会说,佛那一悟之前,不知修行了多少劫。禅宗会说,你怎么会知道这些呢?还不是书上看来的,耳朵听来的嘛,何况,你又知不知道我们前世又修了多少劫呢?我说我贾题韬前世已修行了三大阿僧祇劫,你能否认吗?若说人都有现实的烦恼,那释迦佛见道之前,烦恼比大家都还重嘛,王宫里当太子都不舒服,他也娶了老婆,生了孩子嘛。后来出家,修了六年的苦行,仍然莫名其妙,摸不着魂头,所以说佛未悟之前,与我们凡夫没有多大的区别。释迦佛可以开悟,我们也可以开悟,这个信心一定要建立起来,没有这个,就不是禅宗。
  佛是人做的,开悟离不开这个“心”,就是每个人自己的这个心,能把这个心认识了,你就开悟了,世间还有比这个更简单明捷的事吗?有人说,既然成了佛,佛的法报化三身为什么没有在我头上显过灵呢?尘尘刹刹,无量诸佛,我为什么一个都见不到呢?真是荒唐之极,你那么厚的无明烦恼把自己障着,你怎么见得到佛呢?你能见到的一切,还不是自己的无明、自己的烦恼。对无明烦恼,你自己不下手,佛菩萨都拿你没有办法,你又怎么见得到佛呢?我们这些人娇生惯养,对自己的毛病下不了手,怎么能见道?所以禅宗里有那么多的棒喝。祖师们因慈悲之故,见你可怜,心里着急,才给你来个行棒行喝,来打掉你的糊涂和妄见,剪除那些枝枝丫丫,让你直见本来。所以,这里“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极为重要,是禅宗的命脉所在。要学禅宗么,就只此一条路。
    《金刚经》

  六祖大师“一闻经语,心即开悟”,这是打妄语吗?当然不是。这的确不可思议。五祖大师在黄梅,用《金刚经》导化众生,常说:“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五祖六祖一呼一应,都在为我们开示无上妙谛。
  《金刚经》有这么大的力量吗?我们诵持《金刚经》就可以开悟吗?为什么有的人诵持了几十年开悟不了呢?
  大家知道,《金刚经》号称难读,许多有学问的人也未必能懂。在六百卷的《般若》中,《金刚经》仅是其中的一部,但是极好的一部。《金刚经》与中国人有缘。六百卷的《般若》,学佛的有多少人学过,背过?许多人都不知道里面说了些什么。但其中的《金刚经》,几乎每个学佛的人都知道,都读诵过。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有五祖、六祖的大力提倡。
  听赵朴初讲,毛泽东曾给他开过玩笑,说:“佛经里有些语言很奇怪,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看来你们佛教还真有些辩证法的味道。”从这里看出毛泽东是熟悉《金刚经》的。佛说、即非、是名是《金刚经》的主题,全部《金刚经》反复讲述的就是这一主题,后面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一主题的引伸。这个主题,解答了“降伏其心”的菩萨心行的关键,历来为中国佛教徒所重视。
  《金刚经》的确很难理解,没有修正到家,翻翻佛教辞典,看看有关注疏,当然也可以理解一些,但那仅仅是比量境,是知解的学问,没有活般若的成熟,当然不能从中开悟。六祖不识字,他怎么一听经就开悟了呢?有人说,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什么五祖、六祖又在劝人读《金刚经》呢?这些人把一期方便当作实法,不知道佛法是活的,禅宗是活的。一说不立文字,他说不看书;要他看书,就去钻牛角,真是教条主义到处都有。所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与“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是统一的。在学禅宗没有找到入处之前,诵持《金刚经》是极有好处的,一方面可以帮助你获得许多佛教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你进入禅宗。当然,这都慢了,你如果能用六祖“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开示来读《金刚经》,我想,其中的效果是不可思议的。在下面讲到五祖传法时,我们还要着重阐述。
    佛性本无南北与世间法

  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慧能曰:“慧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慧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慧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慧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当前,令人不觉。”

  这一段很重要,应深入体会。你看,六祖一见五祖时口气就不小:“唯求作佛,不求余物。”直截了当地要求作佛。没有这个气派就不要学禅宗。开始五祖似乎有些小看六祖,一个乡巴佬怎能学佛呢?但六祖已是开悟的人了,所以下语就大不一样。“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可不是从理论上学来的,而是自己的见地。我们这些学佛一辈子的,忽如其来时,可能还答不出这种水平。“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句句都是见性的话,对此,大家不能等闲视之。要知道,这些话是从六祖发的端。他那时可没有现成套语可以拣来运用,不像后来的禅八股们,有现公案可循。那些三藏十二部背得烂熟的人,关键时候未必能直截了当地答上这几句。
  六祖在黄梅,先就当八个月的碓米行者。要注意,五祖对六祖说:“吾思汝之见可用,”称赞了六祖见地之高,可以弘扬佛法。但五祖当时不敢让六祖亲近自己,虽然六祖是自己寻找多年的接班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恐人害汝,遂不与言。”而六祖也敏锐地知道这点。许多人读到这里都会想,这些学佛多年的人,怎么还会你争我夺,贪嗔为什么解决不了?我说,正是因为自己坏,不干净才去学佛嘛,学佛就是要改造自己,使自己变成好人。但对学佛的人也不能苛求,不要以为学佛就什么都干净了,今天学佛,明天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生死也就了了,没那么容易。从《坛经》这一段中可以看到,都是学佛的,而且追随五祖这么久,单一个名利心就没有解决,还谈什么明心见性。
  达摩大师在中国传有衣钵,代代相传作为得法的凭证。得到衣钵就是祖师。有了衣钵,那名也有了,利也有了,供养的人也就多了。神秀没有得到衣钵,武则天对他尚如此尊敬,迎到宫中供养,还皈依了他,亲自行跪拜礼。得法就可以得到衣钵,成为祖师,无怪有那么多的人要去争。这种行为,与世间争名夺利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我常常说,不要听到有人昨天说有,今天说空,就以为他有进步了。不要听那一套。从前以有为有,今天以空为有,以后又变成了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等等,等等,实际上还是那个“有”,换汤不换药,可怕得很。在概念上变来变去,做学问可以,修行可不行。现在想当祖师,就是出家前想做官、想发财的那个贪着心嘛,不然五祖怎么会那样小心,见了真正的传法人不敢亲近呢?别外,当时五祖虽然已有神秀、慧安、智诜等十大杰出弟子,但在见地上都不如六祖纯,不如六祖高,于是想把衣钵传给六祖。但在方法上却极为谨慎,懂得这点,才叫善知识。一个大师,不仅要通出世法,而且要通入世法,要通人情世故。世间法不圆融,传法、弘法的事就处理不好。
  认真研究过戒律的人都知道,释迦佛对世间法真是了如指掌,二百多条比丘戒,是把世间人情世故看透了才订得出来的。佛知道在修行中会产生哪些毛病,就制定相应的戒律来加以约束。所以圆融世间也是佛法,不能置之不理。但一见本性后,执着也就轻了,才能随方就圆,烦恼业力的力量就弱了。历代大师没有不精通世间法的,只是不著于世间法,默而化之而已,不然又怎能度化众生呢?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