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尤文化神秘之谜 >

第24章

尤文化神秘之谜-第24章

小说: 尤文化神秘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然后跳入火中自焚。若不殉葬,则被人认为是失去贞节的人。据当时外
国一位目睹者的书中记载:寡妇殉葬十分凄惨。妻子知道丈夫确实已死,则
先去洗澡,然后穿上新衣服,戴好首饰:来到焚尸场附近的树荫下。焚尸场
附近定有个池塘,树荫下有婆罗门和其他人聚集那里,还有乐队伴奏,池塘
边燃烧着一堆熊熊烈火。在树荫下准备殉葬的妇女,到池塘中洗完澡后,身
上只披一件单衣,把脱下的所有衣服和摘下的全部首饰,一一扔进火里,然
后自己跳入火中。这时,锣鼓声、乐声骤起,在场的人手持木棒,向火中女
子身上砸去,以免她跳出火外。作者目睹如此惨景,吓得昏死过去。

据记载,在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4 世纪至公元前2 世纪),殉葬制虽
不盛行,但仍有些妇女殉葬之事。一些希腊历史学家也曾提到在旁遮普的迦
耶特种姓中盛行殉葬的事情。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6 世纪)允许寡妇改
嫁,但也有所谓自愿殉葬的,情况比较复杂。到戒日王朝时期,殉葬习俗仍
然保持,戒日王之母据说是自愿殉葬的。另据记载,有的妻子在丈夫未死前,
竟先跳火自焚。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到了中世纪穆斯林进入印度以后,对“斯迪”制度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使这一陋习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莫卧儿帝国建立以后,妇女的地位更加
悲惨。婆罗门为维护印度教,保持妇女所谓的贞节和血统的纯洁,不愿与穆
斯林通婚。这样一来,丧夫的寡妇也难免深受其害。于是一方面女子结婚的
年龄越来越小,八九岁的儿童被迫出嫁,童婚更加盛行;另一方面,对妇女
尤其是寡妇又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殉葬已不再是凭寡妇自愿,而是全凭
行政命令”,大有把寡妇这一名称从社会上清除掉之势,不少寡妇由于受苦
太深,感到无法忍受,只想殉夫一死,以“获天堂之乐”。因此这一时期,
殉葬制度变得更加惨无人道、骇人听闻。总之,为维护妇女的贞节,印度教
徒把妇女从生到死置于严密控制之下,她们的生存权和自由权被剥得精光,
甚至有逼迫寡妇服毒的惨事。

直至19 世纪初期,这种陋习还很流行。以孟加拉为例,可以看出问题的
严重。1817 年英国人开始统治孟加拉邦时,当时平均每天有两名寡妇殉夫自
焚。又据统计,1819 年全邦竟有839 名寡妇殉夫,仅加尔各答有544 人,其
它地方可想而知。


寡妇殉葬的陋习所以日益严重,与一些立法者们对“斯迪”制度的大力
支持和鼓吹有密切关系。他们大肆宣传所谓殉夫的好处,如“若殉夫而死,
可赢得来生幸福。凡女人甘愿与亡夫之身同焚者,不但今世可流芳青史,且
其来生必享无穷之快乐。”这些纯属欺人之谈的花言巧语,欺骗了许多无知
的妇女,她们信以为真,认为殉夫是至高无上的美德,既可获得天堂之乐,
又可光耀门庭。再加上印度教轮回思想影响,成千上万的妇女受骗上当,甘
愿殉夫,使这一习俗得以延续,不过,并非所有殉葬女子全都自愿,被迫者
大有人在,特别在国王逝世时,往往有强迫多数妇女殉葬的事情。据有关史
书记载,直到14、15 世纪时数百嫔妃宫女殉葬还时常发生。

殉葬制度始于王公阶层,而且流行很早。大约最早是从王公逝世时妃嫔
殉葬之风发展而来,进而扩大到上流阶级,以后普及于一般妇女。

在一些古代立法者、经典家对“斯迪”制度积极支持,使许多妇女死于
殉葬,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满怀义愤,以不同形式表示反抗和进行斗争。尤
其值得一提的是17 世纪的著名社会改革家罗姆·摩汉·罗易,他为取消斯迪
制度,提高妇女的地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他首先站出来坚决反对寡妇
殉夫,他撰写文章,发表演说,严厉抵制这一陋习,指出它是“吃人的制度”。
他的行动,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和围攻,甚至影响到生命安全,但他仍坚
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在他的领导下,孟加拉邦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寡妇
殉葬自焚活动。英国当局于1829 年宣布禁止寡妇殉葬。此禁令使一些守旧的
印度人大哗,起劲反对,请求免除禁令,并且宣称,禁令“是干涉印度的宗
教信仰”。反对未获成功,最后强行贯彻,首先在孟加拉执行。后来,由于
社会改革者不断努力,英国当局于1856 年又作了法律规定,废除斯迪陋习。
以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寡妇殉葬还时有发生,直到独立后也未杜绝。到80
年代还屡有发生。让人不可思议的是1980 年12 月间,“在新德里竟有数百
名妇女上街游行,鼓吹这种所谓贞节”。印度各界对这一事态的发展深表关
切,当时的印度总理甘地夫人明确表示,她的政府反对恢复“斯迪”。

由此证明,印度的斯迪制度根深蒂固,流毒甚广。这同印度的宗教信仰、
妇女地位低下、文化落后有关。要彻底根除这一陋习,杜绝斯迪发生,还得
经过一番努力,需要一段时间。


第六章英国女王皇冠上的明珠

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西游记》,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充满神奇的取经
路上,带到了具有浪漫色彩的极乐世界。那个令人神往的西天乐土是在什么
地方呢?就是今天的印度。《西游记》的故事是虚构的,而佛教传入中国,
中国僧人跋山涉水,千辛万苦地到天竺求佛可是确有其事。除了大家熟知的
唐僧玄奘,还有著名的法显、义净等人。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派蔡愔出使天
竺求佛像。蔡愔用白马驮了佛经42 章和释迦牟尼立像回来,并且带了印度人
摄摩胜和竺法兰二人同归,回到当时都城洛阳。为了纪念这次取经,洛阳城
外建了一座白马寺,至今尚存。这就是印度学者访问中国的第一次历史记载。

然而,这个佛教徒心目中至善至美的极乐世界,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
一的印度,在后来的历史中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外族所征服。据公元后的记载,
先后有阿拉伯人、突厥人、阿富汗人、蒙古人征服过印度;近代以后,殖民
国家的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相继侵入印度。处于四分五裂的
印度诸王国任殖民列强瓜分、宰割。偌大一个印度的历史,几乎全是外族侵
略征服的历史。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一针见
血地指出:“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

在这些漫长的殖民统治中,尤以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持续时间最长,掠夺
最为残酷。而不列颠帝国正是从印度大量地榨取资源和印度人民的血汗,从
而更加强盛,印度成为不列颠帝国最为重要的殖民地,被誉为“英国女王皇
冠上的明珠”。


1。欧洲直通印度新航路的开辟
早在15、16 世纪,东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从中亚由陆路沿里
海、黑海到小亚;一条是先由海道到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
叙利亚一带;还有一条是先由海道到红海,然后再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里
亚。当时欧洲与东方的贸易,在红海以东是掌握在阿拉伯商人的手中,在地
中海则为意大利的城市所垄断。后来由于土耳其帝国的扩张和金帐汗国的崩
溃,商路受到阻隔。经济日益发展的西欧各国,为了获取比较充裕的东方商
品,迫切希望开辟一条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最先探寻通往印度航路的是葡萄牙人。15 世纪初,葡萄牙人已达非洲西
北海岸,1415 年侵占休达城后,他们几乎每年都从圣芬生湾沿非洲海岸向南
探航。为了培训航海人才,扩大对外交往,被誉为“航海家”的葡萄牙亲王
亨利开办了航海学校,从而推动了航海活动。在葡萄牙国王的要求下,罗马
教皇于1455 年颁布授予葡萄牙海上霸主地位的特权令,教皇的特权令,不仅
把海洋、而且把已经侵占和将要侵占的一切特权都给予了匍荡牙。

沉湎于“最高霸王”的葡萄牙更加向往将要侵占的一切地方,因而积极
探索由非洲至印度的新航路。瓦斯科·达·伽玛从当时东西方商品交换的信
息中分析判断,在非洲南端确实存在一条连结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航道,如果
从几内亚湾南下,肯定能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印度洋。于是便筹组了一支由4
艘船,170 个队员组成的远航队绕过非洲,向印度洋探险。这是一支全副武
装的船队,携带有加农炮20 尊,弩箭若干副,军官披甲带剑,士兵穿皮制上
装,围铁护胸,手执刀斧长矛等短兵器,随时准备战斗。匍萄牙国王曼诺尔
授权达·伽玛,到了东方,拥有作为大使、商人和士兵的自由,随机应变,
需要以什么身分出现,就充当什么人,并携有正式国书及各种礼品。国王指
示伽玛,此行的目的是“宣传基督教义”和“取得东方财富”。远航队还携
有刻着葡萄牙国王标记的四根柱子,以便在所到之处树立起来,作为发现和
领有该地的物证。同时,这支远航队还载着铜料、珊瑚、水银和毛织品等商
品,用以换取香料。

伽玛于1497 年7 月8 日扬帆南下,11 月22 日驶过好望角,进泊圣·布
拉斯湾。这个被称为勇敢、顽固、威严的家伙,骄傲易怒。当他一踏上东非
的土地,立即露出了海盗本性,用弩箭射杀了一个黑人。并让远征队员围上
铁护胸,手执长矛、投枪上岸赶跑黑人。接着便在这里竖起了一个十字架和
一根石柱,表示对这个地方的占领。伽玛一路抢劫,施展骗术,并由阿拉伯
人领航,到达了印度西南的卡利库特。这时,他摇身一变成为葡萄牙国王的
使节,受到热烈欢迎。当地派出六人大轿来抬伽玛,仪仗队敲着鼓,吹着喇
叭和风笛,放着火绳枪,浩浩荡荡地把伽玛一行接进市区。据远征队员自己
说:“他们对我们的尊敬,超过了西班牙人对他们的国王。”

然而,伽玛却扣留人质,在沿海小邦挑拨离间,炮轰港口,从而激怒了
卡利库特人。伽玛凭借着重炮的强大火力才得以逃脱。伽玛这次远征,开辟
了通往印度的航线,还运回了大量的香料、丝绸、宝石、象牙等物品,获纯
利竟达远航费用的60 倍。伽玛因此被国王授予了“印度洋元帅”的称号,并
赐给了大量财富,伽玛成为葡萄牙国最为富有的大亨。

伽玛对印度航线的发现,为葡萄牙贪婪的掠夺者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灿烂
前景。从此,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接踵而至,揭


开了印度殖民史的序幕。


2。殖民机构——印度公司的纷纷出现
翻开世界地图,你准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美洲东部的群岛竟被
称为印度群岛。美洲东部的群岛与太平洋西部的印度相隔万里之遥,两处茫
茫不相见,为什么要称之为印度群岛呢?细细查究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哥伦
布的“功劳”。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地圆说还没有为人类所证实。哥伦
布是相信地圆说的航海家,他综合前人的航行经验,认为从大西洋一直向西
航行,便能到达盛产各种香料和宝石的国家,并以此制订出向西航行到印度
的计划。当时印度的概念包括整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