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周思源看红楼 (不全)作者:周思源 >

第22章

周思源看红楼 (不全)作者:周思源-第22章

小说: 周思源看红楼 (不全)作者:周思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探春方伸手向面盆中盥沐。”人人都要盥洗,《红楼梦》中也不止一处写到,但是精细如此,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里堪称第一。探春显示了什么呢?不仅仅是主辱亲女愚妾争闲气子架子,更重要的是主子心理的满足,尤其是坦然接受平儿的伺候。也就是这位探春才会如此心安理得,换了任何一位小姐,都不会等平儿下手才洗。平儿可是凤姐的重要助手,是贾琏的通房大丫鬟。但是探春要的就是这个气派。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十七回为了做鞋的事,探春会声明:“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其实探春岂是不知,正因为清清楚楚地知道其中的利害,所以,总是千方百计抹平这个界限,突出自己心中只有贾政和王夫人。“我只管认得”、“别人我一概不管”这几个字,足见她是多么忌讳这个庶出,以致显得实在是太势利了。五十五回她和李纨、宝钗管理大观园时,适逢其舅赵国基死,管事的来回发放丧葬费事宜,探春依例办事。赵姨娘觉得探春对自己的亲舅舅连袭人之母都不如,当众责备她“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探春没听完,已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噎噎的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按,指王夫人之弟王子腾)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探春公事公办,不徇私枉“制”,虽然不错,在这个问题上的反应之激烈,话说得如此绝情,表现得势利和不近情理。
  但是如果以为探春只认得父亲贾政和太太王夫人,于是就巴结,在他们和贾母等长辈面前就小心谨慎,事事讨好,那就错了。曹雪芹自然不会如此简单化来处理。探春这个形象经得起琢磨,原因之一就是她在关键时刻表现得有胆识,有水平。四十六回当鸳鸯当众以利剪铰发誓死不做贾赦之妾,气得贾母“浑身乱战”,严厉责备王夫人,“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想把鸳鸯弄走,“好摆弄我”。“王夫人忙站起来,不敢还一言”。薛姨妈不便劝,李纨则赶紧将女孩子们都带出屋子去。这时探春见“王夫人虽有委屈,如何敢辩”,薛姨妈“不好辩”,宝钗“不便辩”,李纨、凤姐、宝玉“一概不敢辩”,迎春老实惜春小,更不必说了。于是她进来直截了当地对贾母说:“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连凤姐这么会说话的,此刻都不敢言,而探春几句话就把贾母说得眉开眼笑,自认“老糊涂了”,“委屈”了王夫人,要宝玉替她向王夫人赔不是。探春明辨是非,分寸拿捏得准,确有不同凡响之处。
  金陵十二钗中探春的判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他诸钗在各自的《红楼梦曲》中都对判词作了重要补充,加进不少新内容。惟独探春的性格、才华、命运全都包括在判词之中了:“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曹雪芹对探春形象的设计基调是才精志高,显然也是个被末世耽误了的有才而无命补天的少女。探春的志高在众少女中十分突出,倒有些和王熙凤相似。强烈的期男意识是探春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曹雪芹赞她“志自高”之“志”所在。在大观园的众多少女中,探春是罕见的有抱负者。她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五十五回)但是她仍然心有不甘。论诗才她远不及黛玉、宝钗、湘云、宝玉,之所以发起组织诗社,主要是为了满足期男心理:“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三十七回)颇有点子“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气概。在封建社会中,女性有这种意识,不甘心永远生活在男子的阴影下,在当时是一种超前意识,具有相当大的进步性。即使在21世纪的当今,有些女性也还未必有这个气魄。探春在信笺开头和信中,三次用到“娣”字,值得注意。“娣”义虽与“妹”同,但却也略有区别,强调的是“女弟”,隐约中流露出期男意识来。
  曹雪芹在判词中说探春“才自精明”,主要不是指诗才文才,而是管理能力,这在她和李纨、宝钗三驾马车治理大观园期间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这种精明的奇“才”,一方面固然显示出探春的不凡见识与才干,另一方面它也正是其高远之“志”的生动体现。探春指出有些开支“重重叠叠”,“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五十六回),决心革除积弊。曹雪芹说探春“精明”,因为她是个“有心的人”(四十六回)。其中的一个往往不为人们注意的细节是,荣国府总管赖大的儿子得官,赖嬷嬷来请贾府主子们去赖家花园喝酒听戏。探春注意到赖家的花园还不到大观园一半大,“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得知赖家的花园“有人包了去”,除去吃的鱼虾等外,“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而启发了她在管理大观园中进行改革,足见她的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和能力的不凡。
  探春关于大观园中两件事和四则改革意见的核心是以实行承包制来开源节流。20世纪70年代的那次评红运动中,有些人嘲讽探春在大观园中“搞改良主义”。那个年代,中国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除了极少数几个人敢于提出类似承包制的思想外,都在苦苦探索如何使中国经济走出困境。而在18世纪中期,曹雪芹已经通过探春之口,将承包制的思想提了出来,这即使在当时的欧洲也是很先进的。在探春的那些话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流行起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定人定岗”、“除了上缴的,都是自己的”,“富了国家集体,也富了自己”、“双赢”等等的影子。探春果然有所“探”索!此名不虚。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对其他人物的议论,是曹雪芹塑造艺术形象的一个常用的手法。它既可以节省笔墨,又使这种评论带有个性化色彩,比直接由作者出面说话容易令人接受。当然,读者也需要注意,这种某个人物对另一个人物的评论,由于受到话语主体身份的局限——认识、利害等——有时往往带有自身文化素养与观察角度的局限,未必完整和正确。比如六十五回兴儿对外来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点评就限于没有接触机会,连名字都拿不准叫什么。不过他对探春的评论却说到点子上:“三姑娘的诨名是‘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这就把探春的漂亮、能干、厉害和庶出都准确地概括出来了,而且有下层社会人物语言的特点。小说中王熙凤对各色人等的评论基本上都正确,而且绝大多数都相当精彩。王熙凤是个极有眼力的人,在听平儿说探春如何处理那些婆子媳妇来请示的事后,连声赞叹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将来不知那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那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王熙凤这话可谓知人之论,也显示出她观念上确有比一般人先进之处,她重能力不重出身。我们有些人至今只看重这“士”那“士”,对至关重要的能不能“干事”倒忽视了,一些人也热衷于拿这“士”那“士”,不在提高自己的能力上下苦功,凤姐之论实在值得深思。
  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的出色表现,是曹雪芹在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探春“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于先,将箱柜奁盒包袱等“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于后;既而纵论“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最后飞起一掌,扇得“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脸面丢尽而结束。好一个探春,讲得深刻,打得漂亮!胆识非凡,果真不负曹雪芹“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超群赞语。“大族灭亡”首先在于自身的腐败,外部原因是第二位的,多么符合“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哲学名言!除了个别例外,如贾雨村对冷子兴大谈正邪二气,黛玉、宝钗偶尔说话有点理论色彩,整个《红楼梦》有思想没有理论。曹雪芹的许多超前意识和充满睿智的思想,都是通过人物活动以符合人物身份修养的个性化语言表现出来的,其深刻性决不下于任何理论,而由于其通俗生动,更容易为读者接受。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探春之所以敢于毫不犹豫地飞掌扇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也是出于这个婆子背景再硬,毕竟也还是奴才,而自己是主子!这个奴才竟敢公然冒犯她这个主子的尊严,这是她最不能容忍的。
  
  
  妙不可言言妙玉
  
  
  在曹雪芹笔下,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玉石两重性的特点,而妙玉艺术形象的矛盾复合体现象之突出,超过任何人。妙玉的戏很少,主要就是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那半回,其余都是一带而过,直到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有不到四分之一回。但是妙玉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大超过迎春与惜春,形象比李纨和尤氏还鲜明。曹雪芹如何用极少的笔墨就将一个人物写得令人难以忘怀,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什么要在这人间天堂般的大观园中安排这样一个少女,他想表现什么,实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妙玉身上的矛盾太突出,而且太多了:
  她出身仕宦之家却不为权势所容。为什么?
  她出家为尼却带发修行。为什么?
  她身为尼姑却非常有钱。为什么?
  她久入空门却不能免俗。为什么?
  她是方外之人,按说脾气应该很好。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她?
  在大观园的所有住户中,妙玉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因为除她之外,余者都是贾府的少爷、小姐、外孙女(林黛玉)或是少奶奶,最远的薛宝钗也是荣国府二老爷贾政的内侄女。只有妙玉与贾府毫无瓜葛。
  妙不可言言妙玉人们在分析妙玉这个艺术形象时往往较多地关注她在园子里的表现,忽略了对她入园前的那些至关重要的介绍。其实正确解读妙玉形象的钥匙正是这几句文字: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由于“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直到“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十七至十八回)。因此她是被迫出家的。这不仅是她虽入空门却始终不落发的原因,也是她怪脾气的根由。因此妙玉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尼姑,她始终没有将自己的心完全交给佛门。
  妙玉去年来京前父母均已亡故,而去年冬天师父圆寂前有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六十三回邢岫烟说过去曾和她做过十年邻居,租的就是妙玉修行的蟠香寺的房子,所认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