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清算品三国 >

第32章

清算品三国-第32章

小说: 清算品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标题: 37 卞氏是曹操第几任夫人?
内容: “他的第二任夫人卞氏,就出身“倡家”。”(《品三国》105页)
此说不确。据《三国志·后妃传》裴注引《魏略》说:
“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修。”
又:《三国志·后妃传》说:
“建安初,丁夫人废,遂以后(卞氏)为继室。”
根据这两条记载,曹操的第一任夫人是丁夫人,第二任夫人是刘夫人,刘夫人生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字子修,因为她早死,曹昂由丁夫人抚养。后来丁夫人与曹操离异回家,卞氏便被立为正室了。
可见,卞氏至少是曹操的第三任夫人,根据记载:在她之上除了丁夫人之外,还有一位刘夫人,至于没有记载的,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又:《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说:
“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
把卞皇后排在刘夫人之前,是因为卞氏是皇后,而且是皇帝之母,又是皇太后;早死的刘夫人不过是夫人。这是以尊为序,并不表示卞夫人嫁给曹操比刘夫人还早。
标题: 38 女官敢让王后请客吗
内容: “然而卞夫人出身虽差,人品却非常好,为人处世也很低调。《三国志·后妃传》说:曹丕立为太子后,身边的人开玩笑要卞夫人(按:此时已不是夫人,而是王后)请客。卞夫人说:我没把孩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品三国》105页)
按:《后妃传》的原文是:
“文帝为太子,左右长御贺后曰:‘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欢喜,后当倾府藏赏赐。’(下面是卞氏的话,兹略。)”
长御是皇后或王后身边的女官,有左、右长御。这是长御向王后道喜,希望王后能对下人颁发赏赐,而不是要求王后请客。那时等级森严,尊卑有别,女官们谁敢要求王后“请客”?有时她给你一点吃的,那也叫“赐食”,而不能称为请客。就拿现在的官场上来说,虽说上下级间都是同志关系,下属也不敢随便要首长请客啊,你请他还差不多,但那也常不给面子。易书说:这是“身边的人开玩笑”,这提法未免太现代化了,那时女官敢和王后开玩笑吗?没大没小,反了你了!
标题: 39 德才兼备不是曹操的用人政策
内容: 关于曹操的用人政策,易中天说:
“曹操的政策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品三国》105页)
这个概括是错误的。尽管曹操也很赞赏一些德行高尚的臣僚,如说崔琰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三国志·崔琰传》),对毛玠的俭朴、正直加以肯定(《三国志·毛玠传》)。但他所公开宣扬的用人政策,强调的却是唯才是举,而不是德才兼备。也不是德才兼备加唯才是举。《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两个《求贤令》,所贯彻的都是唯才是举、不问德行的精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的令文说:
“若必亷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因为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得以称霸,而管仲却不是亷士)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外面穿着粗布衣,胸里怀有美玉一般的才能,却在渭水之滨钓鱼。指西周的姜子牙)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与嫂子私通,接受金钱贿赂,指西汉丞相陈平。是魏无知把他推荐给刘邦的。)二三子(你们几位臣僚)佐我明扬侧陋(帮助我举用出身卑贱之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注意:这里提的是唯才是举,而没有指德才兼备。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十二月乙未的《求贤令》说:
“夫有行之士(有行,就是有德)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陈平岂笃行(有道德),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救助弱小的燕国)。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士人在德行方面有缺陷),庸可废乎!(怎么能废弃不用呢!)”
另外,《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载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的《求贤令》,指出:
“负污辱之名(名誉不好)、见笑之行(行为不检点),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在这三份《求贤令》中,强调的都是才,而不是德。偷嫂子、受贿赂、没有德行,不守信用的;行为不检点的,被人见笑的,不仁不孝的,都没有关系,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就可以,哪里有一句话强调道德?何曾说过“德才兼备”?易书对曹操的《求贤令》和唯才是举精神作了充分的介绍和论述;但不知为什么,却说曹操的政策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要知道:二者是矛盾的,要求“兼备”,怎能“唯才”?要求“唯才”,如何“兼备”?这不又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吗?
标题: 40 不是“猫论”是“狗论”
内容: “《魏略》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爱贪小便宜,居然利用职权用自家的瘦牛换公家的一头肥牛,结果被罢了官。曹操见到他,故意问:文侯呀,你的官印到哪里去了?丁裴也嘻皮笑脸地说:拿去换大饼吃了。曹操哈哈大笑,回过头来对随从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丁裴就像会抓老鼠又偷东西的猫,留着还是有用的。此事如果属实,大约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猫论’了。(《品三国》107页)
这个故事见于《三国志·曹爽传》裴注引《魏略》。按照原文,所谓“会抓老鼠又偷东西的猫”,应为“有盗狗而善扑鼠”,说的是狗,而不是猫。是偷嘴吃而又善于抓耗子的狗。此事如果属实,大约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狗论”了。“不管是黑狗白狗,还是偷嘴的狗,抓住耗子是好狗。”但这样一来,“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的谚语便不成立了。
标题: 41 吕布被俘后的表现如何?
内容: “据《三国志·吕布传》和《后汉书·吕布传》,当时在白门楼下,吕布虽然做了俘虏,却意气风发。他兴高采烈地对曹操说:好了,过去的事都了结了,天下也安定了……”(《品三国》108页)
被缚后的吕布是个什么德性?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易中天用“意气风发”、“兴高采烈”来形容被紧紧捆绑着的吕布,总使人觉得太离谱了,哪有当了俘虏还像得了什么金奖或头彩那么高兴的?别说吕布是个小人,就是文天祥、史可法那样的民族英雄,被俘后也只能用“大义凛然”或“浩然正气”来形容,也不能用“意气风发”和“兴高采烈”来形容啊。古书行文朴直,往往对人的情绪、神态没有多少描写。但我们从《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的杂史《英雄记》、《献帝春秋》等书的记载中,通过吕布与曹操、刘备的对话,对他被俘后的情绪、神态,还可以略见一斑。
吕布一见曹操,首先说:“捆绑得太紧了,能不能松一下?”曹操说“捆绑老虎不能不紧啊。”吕布接下来又和曹操套近乎,问曹操:“明公怎么瘦了?”曹操说:“我所以瘦,是因为不能早日和你相知啊!”吕布一听有门儿,便说:“明公的忧患,不过是我吕布。如今我已经降服了,天下就不足忧了。明公率领步兵,命我率领骑兵,天下是满可以平定的。”他知道曹操重视人才,正在千方百计地搜罗人才,所以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活命的一个突破口。曹操果然有些被打动了,出现了犹豫不决的表情。吕布又向刘备哀告说“玄德:你是坐上客,我是阶下囚,你不能替我求求情吗?”不料刘备却帮了倒忙,对曹操说:“明公不见吕布是怎么事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这话提醒了曹操,终于缢杀了吕布。
从整个对话过程来看,吕布表现得一点骨气也没有,和陈宫的刚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并没有感受到什么“意气风发”和“兴高采烈”,感受到的只是一付摇尾乞怜的奴才相。是临死前的挣扎,是毁灭时的无奈和悲哀。
标题: 42 谁说刘备没有消灭一个军阀?
内容: “刘备还没有像样的战功。……事实上,诸侯混战的时候,没有一个军阀是被他消灭的。”(《品三国》125页)
这说的是建安四年(公元199)刘备离开曹操重返徐州的时候。至此为止,刘备确实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功,但若说没有消灭过一个军阀,那就错了。李傕的余部杨奉,就是被他消灭的。
兴平二年(公元195),献帝被李傕所控制。杨奉叛变了李傕,与原白波军(黄巾余部)将领韩暹共同护送车驾到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第二年又把车驾迁到洛阳,然后自己率兵屯驻在梁县(今河南汝阳临汝镇东)。曹操把献帝从洛阳迁到许县时,以瞒天过海之计骗过了杨奉,曹操又出兵进攻梁县,杨奉战败,南投袁术,后来又背叛袁术,与吕布结盟。军队在吕布那里吃不饱,又和刘备联系,要共同攻击吕布,刘备假意答应,诱其前来,把他杀掉了。这件事,《三国志·先主传》、《董卓传》都有记载。《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说:
“备诱奉与相见,因于坐上杀之。”
《资治通鉴》也有记载:
“备请奉入城,饮食未半,因于坐上执之。”
看来刘备是设了“鸿门宴”。
这时刘备被吕布打败了,正屯兵沛郡的郡治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与曹操联合,准备进攻吕布。杀杨奉是他献给曹操的一件重要礼物。
当然,杨奉不算是一个太大的军阀,但毕竟也是军阀啊。怎能说刘备到这时还没有消灭过一个军阀呢?
标题: 43 关羽“千里走单骑”,史无其事
内容: “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
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品三国》127—128页)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一直脍炙人口,为人们所津津乐
道,也是戏曲、曲艺、年画、寺庙壁画中常见的题材。这个故事见于《三国演义》,其情节有的出自《三国志平话》,有的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改编与虚构,并无史实根据。元杂剧有无名氏的《霸陵桥曹操赐袍》一剧,亦名《关云长千里独行》,可能也为《三国演义》所借鉴。
关于关羽离开曹营,投归刘备的时间与地点,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
据《三国志·先主传》说:建安五年(公元200),曹操正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军刘辟等叛变曹操、应袁绍,袁绍派刘备率军到汝南郡(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与刘辟等会合,在许都以南开辟了第二战场,对曹操形成了南北夹击的形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关羽亡归先主”。《三国演义》就是采用了这个说法,演绎了一出生动曲折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戏剧来。但《关羽传》却有不同的说法,说是关羽斩颜良以后,“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就是说:关羽不是长途跋涉,到汝南去找刘备,而是就近到袁军中去找刘备的。那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呢?《三国志·武帝纪》说得非常清楚:
“夏四月……公(曹操)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
两相对比之下,还是这种说法比较合乎情理的。当时曹操屯兵官渡,袁绍屯兵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两军隔河遥相对峙,相距不远,是关羽投归刘备的最近距离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