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040914谁知老年心-杨凤池 >

第2章

040914谁知老年心-杨凤池-第2章

小说: 040914谁知老年心-杨凤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七个就是遇事容易急躁。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老小孩,小小孩。有的时候老年人想要一个什么东西,那个心情急迫的劲头,不亚于幼儿园的一个小孩。我要那个,我要那个,你赶紧给我。有的时候,老年人年纪大了以后,怕乱,他自己住。但是他又希望孩子们来看他,等孩子们真的来了的时候,他又催着孩子赶紧走。孩子没来的时候,老问,什么时候来呀?什么时候来呀?孩子刚到,你们赶紧走吧,一会儿堵车了。实际上他心情特别急躁,他似乎忽略了这个过程。所以当我们老年朋友心情特别急躁,烦躁难耐的时候,我们想想,这是我们老年人的一个特点之一。我们不要嫌人家慢,是因为我们太急躁。 

  第八个就是愿意自己干,不愿意麻烦别人。但是老年人又不愿意孤独,而且老年人比较担忧,比较恐惧孤独。所以我听一个老年朋友曾经跟我说过,他说,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我跟我儿子住一座楼,儿子和儿媳妇就在我们家楼上。我说,是不是对门好,他说,对门也不好,太近了,我们住在一个14层的楼,我住1楼,他住12楼,我要想见他呢,我坐电梯上去能见到他,他要想来看我,他一下楼就从我这儿过,但是离着得差12层楼。这样我怕他们太闹腾,我怕他们太乱。这个心态就反映了这样一种又愿意独处,又害怕孤独,又不希望别人照顾自己,不希望麻烦别人,又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这样一种心态。 

  那么如果一个老年朋友变得心情郁郁寡欢,变得心情紧张焦虑,变得长时间地陷入郁闷状态,这是我们常人说的话,用我们专业的话来说,一个人有了心理障碍了。那么大家就会问,这个心理障碍通常是怎么发生的呢?一般来讲,心理障碍有这么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非逻辑的思维。当一个人采取一种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的生活,看待周围的事物和其他人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比如说我今天到咱们这里来讲,我希望在座的一、二百人全都爱听我讲的内容,这可能就是我的一个非逻辑和非理性的思维。因为不可能所有听我课的人都希望听。如果我这么想,就是一个非逻辑的思维在后边成为一个先占的观念,就是凡是听我讲课的人,都必须喜欢听,而实际上这个思维方式是很不合乎逻辑,很不合乎理性的。 

  那么大家会问,如果合乎逻辑和理性的思维是什么样子?那我就想了,今天在座的这一百人里头,有60个人爱听我的课就可以了。因为一个学生考试的时候,这一张卷子要一百分的话,六十分就已经及格了。我完全没有必要还有三十多人不喜欢听而烦恼。所以我们老年朋友是不是可以由我刚才讲的这个例子想一想,在你生活里头的很多烦恼,是不是跟你按照某种不合逻辑的方法的思维有关系,如果有的话,可能我们调整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会让我们克服一些心理上的困扰。 

  第二个就是无意识的一些情节和压抑。就是在我们以往的生活当中,有一些挫折,有一些创伤,有一些消极的生活事件,作用于我们,在我们内心里产生了一些阴影。由于我们年轻的时候,或者成年的时候,或者在早年青少年的时候,我们那时候还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而且经历了多么多年,这样一些事情在我们脑子里已经不清晰了,但实际上它还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里,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它会或多或少对我们的行为有影响。 

  我这样说可能大家不是很容易理解,那么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带黑眼镜,脸发黑,胖乎乎的这么一个人,跟你说一件事情,你发现里头有一句话你特别不爱听,你就十分地愤怒,然后你说,杨凤池,你这黑乎乎的人,这是他心里这么说,但是他嘴上说出来可能是,杨凤池,你这样说我不爱听,这可能还不错,甚至他连这句话都放在心里,我不同意你说的话,然后声色俱厉的跟这个人争论,让这个人从此远离你。可能过后你会想,杨凤池也没说什么?我们干嘛跟他那么生气。但是潜意识里头可能有这么一种记忆,在你年轻的时候,或者在青少年时代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长得这样的人,对你造成过伤害,很多年过去了,这件事情不在你的记忆当中了,但是今天看了这个年轻人,或者这个中年人,他这个人的形象,他说话的方式一下就激发你那种潜意识的联想,就是这人怎么这么讨厌,刚一看这人就烦了,还甭等他说什么。所以当我们跟某一个人无原因的发火,或者看见某一个人无名火就上升的时候,我们老年朋友一定要想,我不一定是烦他,是讨厌你自己以往生活当中某一个重要人物,只不过是我烦的那个人跟眼前这个人有类似之处。 

  第三个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来源,就是来源与生活意义的缺失。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生活就是要获得一些意义的。当一个人觉得他生活没有意义的时候,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就会陷入很消极的状态。我们知道,有一些人,他们患了抑郁症,患抑郁症的人,因为我还做临床心理咨询工作,有时候我接待这类人的时候,跟他谈话你就会发现,在他眼睛里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人生活里边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自己的生活还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最后一点就是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良作用。就是我们自己的周围环境,比如家庭,比如邻里,比如亲友,中间有一些人,他们跟我们有不可调和的冲突,对我们有一些不良的作用,或者有一些攻击和伤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大家都知道,如果两个人发生争吵,发生冲突,或者是发生激烈的矛盾,当我们再见到这个人的时候,我们心里就觉得不舒服,我们浑身都觉得不自在。比如一个婆婆和儿媳妇关系不好,我曾经有一次接待过一个老大妈来咨询,她说我现在不能看我那儿媳妇,我一看见她,我就浑身哆嗦,我心里就难受。同样也有儿媳妇来咨询说,您可不知道我那婆婆,那整一个老刁婆,我一见到她,心就往上翻,反胃、恶心、心慌。这两个人都表达了一种心理障碍的。但心理障碍怎么发生的,她这环境里头有那么一个人,变成是她的恶性刺激了,她一看见这个就受不了。 

  那么心理障碍产生了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些处理。如果我们想克服掉这些心理障碍,我想,我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跟它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四种来源会让我们造成心理障碍吗?那我们非逻辑的思维容易造成我们心理障碍,我们就自己反思一下,我们哪些想法是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我们调整一下。就像我刚才说的,我要求我这个老师讲课的时候,这一百多人都爱听,我调整成有六十人爱听就行。那我这情绪就会改善。那假如说一个老年朋友非得让自己儿媳妇喜欢自己,那就自己调整一下,因为咱不是人家父母,人家是别的父母生的孩子,人家是因为咱儿子才到了这家来,只要人家不攻击咱,不谩骂咱,就算好孩子,因为人家不是咱女儿。所以有一些老年朋友跟我说,我那儿媳妇就是不好,人家都说她好,我就觉得她不好。我说,您觉得她哪儿不好?我跟我闺女一比,哪儿都不好。我本来想说废话,我没那么说。我说,对呀,您说得对呀,您拿您儿媳妇跟您闺女比,就是不如您闺女好,这就对了。我说,您儿媳妇要比您闺女还好,那这儿媳妇成什么?因为您闺女是您养她,您养她这么多年,您教育她。您儿媳妇是别的妈养出来的,人家用别的方式教育出来的,人家要不是跟您儿子发生瓜葛,人家连您家都不来,您管得着人家吗?您觉得您女儿好,是正常的,您觉得您儿媳妇不如您女儿,也是正常的。正因为您儿媳妇不如您女儿,您才不能按照像您女儿那样去要求人家。我说,你这菜炒咸了,儿媳妇撅嘴了,儿媳妇为什么撅嘴?我给你炒了就不错了,你还嫌咸。要是我闺女,我还会骂她呢,你炒这么咸,想齁死我,我闺女都不会生气,但问题是你闺女也可能骂你呀。你闺女也可能跟你吵嘴,但儿媳妇跟你吵嘴,你就受不了。实际上在你内心里,你把儿媳妇看成外人,但是你对她的要求看成是你女儿,应该比你女儿还好,才是好儿媳,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自相矛盾。所以如果我们老年朋友,你现在有很多气在生,你好好检讨检讨生的这些气背后非理性的思维,你可能心情就会好多了。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环境当中,有一些人和事物对我们造成不良的刺激。我觉得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智慧的办法就是有预见性地避开这样一些刺激。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周围的整个环境,我们也没办法要求某一人从我们的生活当中消失。那么我觉得对于老年人来说,不妨采取稍微消极一点的办法,有预见性地避开那些让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那些刺激源,这样使我们保持好心情。 

  这个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里的一段话,就是讲长寿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我想以这段话的结尾作为我今天节目的结尾,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年朋友,个个都做百岁老人,我同时也希望电视机前年轻的,中年的观众朋友,时刻想念着,惦念着你们的老年父母,最好能抽时间常回家看看,谢谢大家。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