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

第7章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第7章

小说: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啊,〃我说,〃这并不是说你不该锁上你的大门。它的意思是:有的时候,放下一些事情其实比维护它或是抓住它来得更有力量。〃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周,她的身体逐渐衰弱,但是她愈来愈有光彩,好像光已经从她内在透出来了一样。她把很多东西都送人了,有些还给了那个被她怀疑偷了戒指的看护。每送走一样东西,她的喜悦就更深,当她的母亲打电话通知我她过世时,提到了在她死后,他们在浴室的医药箱里面找到了那个戒指,是那个看护归还了戒指呢,还是它一直都在那儿?没有人知道。但是我们知道的一件事就是:生命总是为你提供对你意识的进化最有帮助的经验,你怎么知道这是你需要的经验呢?因为这就是此刻你正在经历的。

  那么,一个人对他拥有的东西感到骄傲,或是对其他比你拥有更多的人感到不满,就是错误的吗?一点也不是。骄傲感,或是想要出类拔萃的需求,以及因为〃比人家多〃而加强了自我感或是〃比人家少〃而缩减自我感,这都不是对和错的问题,它就是小我罢了。小我并不是错的,它只是无意识而已。当你观察到你内在的小我时,你已经要超越它了,不要太认真地看待小我。当你侦察到自己内在的小我行为时,请微笑。有的时候你甚至会大笑起来。人类怎么可能被它欺骗了如此之久?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小我是无关乎个人的,它也不代表你是谁。如果你认为小我是你个人的问题的话,那不是更多的小我罢了。

  所有权的错觉  32

  〃拥有〃某物,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将一些东西变成我所拥有的(我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站在纽约的街头,指着一座摩天大楼说:〃那栋楼是我的,我拥有它。〃你不是非常有钱,就是你有妄想症,要不就是骗子。无论如何,你是在述说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这个念相和〃大楼〃这个念相合而为一了。这就是所有权的心理概念运作的方式,如果大家认同你的故事,你会有一个签署的文件来证明他们的认可:你是很有钱的。如果没有人同意你说的故事,他们会送你去看精神科医师:你不是有妄想症,就是有强迫说谎的倾向。

  在这里,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无论人们同意与否,你要辨识出:这个故事和组成这个故事的念相与你是谁完全无关。即使人们同意这个故事,最终它还是一个幻相。很多人一直到了死亡迫在眉睫,外在的事物开始瓦解时,才了解到:没有任何事物和〃他们是谁〃的本质有关。当死亡临近时,这整个〃所有权〃的概念终究显得完全没有意义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也了解到,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更完整的自我感,但是他们真正在寻找的本体,其实一直都在那里,只是大部分时间都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同(其实最终就是他们对心智认同)而被遮盖了。

  〃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耶稣说,〃天国将是他们的。〃〃灵里贫穷〃是什么意思?没有内在的负累,没有认同。不认同于任何事物,也不认同于任何让他们有自我感的心理概念。〃天国〃又是什么呢?就是当你放下认同而成为〃灵里贫穷〃的人时,你会有的那个简单但是深远的本体的喜悦。

  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和东方,弃绝所有世俗的财产,一直都是一个古老的灵修传统。然而,弃绝财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将你从小我中解脱出来。小我会试图借由认同于其他的事物,而维持它的生存。比方说,它可能会认同于这样的一个心理形象:我超越了对物质世界所有的兴趣,所以我比其他人更为优越,而且更有灵性。有些人虽然弃绝了所有俗世的财产,但他的小我却比一些百万富翁还大,如果你拿走了一种认同,小我很快地会找到另外一种。小我基本上不在意它认同的到底是什么,只要有身份就可以了。反消费主义或是反对私人财产制也不过是另一种念相,另一种心理的立场,可以用来取代对财产的认同。经由这些念相,你可以视自己是〃对的〃而其他人是〃错的〃,我们接下来就会探讨到,〃让你自己对而其他人错〃是小我主要的一个心智模式,也是无意识的一个重要形式。换句话说,小我的内容可以改变,但是让小我存活下来的心智结构却永远不会改变。

  有一个无意识的假设是:经由拥有权的幻相而认同于某一物件那个外在看起来坚实而永续存在的物质性的实体,会赋予你同样坚实而永续的自我感。这最适用于建筑物,尤其是土地,因为土地是你认为唯一可以拥有而不会被摧毁的。拥有某个物件这个概念的荒谬性在土地上尤其明显。当年白人入侵的时候,北美的土着们觉得〃拥有土地〃这个概念完全不可理解,所以当欧洲人让他们签署几张纸,使他们丧失了土地的时候,对他们来说也是同样地不可理解。他们觉得他们是属于土地的,但是土地不属于他们。

  小我通常是把〃拥有〃等于〃存在〃(being):我拥有,所以我存在(I have;therefore I am),所以我拥有越多,〃我〃的存在就越多,小我经由比较而生存,别人如何看待你会变成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如果每个人都住在豪宅里,或是每个人都很有钱的话,你的豪宅或财富就再也无法加强你的自我感了。你可能到时候会搬到一个简单的小屋,放弃你的财富,重新获得身份:视你自己(同时在他人眼中)为比较有灵性的人。别人如何看待你变成了一面镜子,告诉你:你是什么样以及你是谁。小我的自我价值感,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受限于别人眼中的你价值。你需要别人来给你一个自我感,而如果你所处的文化背景中,大多数的人都是把自我价值等同于你有多少和你有什么,而又无法超越这个集体迷思的话,你终其一生都注定会去追求一些事物,无望地在那里寻求你的价值和完整的自我感。

  你如何放下对事物的执着呢?试都别试了,这是不可能的,当你停止在事物中寻找你自己的时候,那个对事物的执着自然而然会消失。与此同时,只要觉知到你对事物的执着就可以了。有时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对事物的执着(认同),直到你失去了它们,,或是面临失去的威胁。如果那个时候你生气了,或者开始焦虑等等,那就表示你对它们是执着的。如果你觉知到自己认同于某个事物的话,那个认同本身就已经不完整了。〃我是那个觉察到自己有执着的觉知。〃这就是意识转化的开始了。

  欲求(wanting):〃需要更多〃的需求(the meed for more)。

  小我认同于拥有,但是它在拥有中获得的满足只是相对肤浅而且短暂的。在它之内深藏着一个不满足感,不完整感,匮乏感。〃我所拥有的还不够。〃而小我真正的意思是:〃我还是匮乏的!〃

  如同我们所见,〃拥有〃这个概念,是小我创造的幻相,为的是要给自己一个坚实而永续的感觉,好出类拔萃,显得与众不同。既然你无法在〃拥有〃当中找到自己,那么在小我的结构之下,还有一个更强大的驱动力:〃需要更多〃的需求,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欲求。如果没有〃需要更多〃的需求的话,小我是无法长存的。因此,〃欲求〃比〃拥有〃更能让小我长存。小我想要〃拥有〃(have),但是它更想要〃需求更多〃(want more)。所以〃拥有〃所带来肤浅的满足感,总是会被更多的欲求所代替。这里谈的是心理上的〃需要更多〃,也就是说,需要更多的东西让小我来认同。这是一个有瘾头的需要,不是真正的需要。

  有些个案中,小我的典型特征:心理上〃需要更多〃的需求,或是匮乏的感觉,会转移到身体的层面,而变成无法满足的饥饿。暴食症的患者常常故意让自己呕吐,以便能够继续吃,其实饿的是他们的心智,不是身体。这种饮食失调的患者是可以被治愈的,只要他们能够不去认同他们的心智,而去和他们的身体有所联结,同时感觉到身体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小我心智的假需求。

  有些小我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继而以残忍无情的手段和决心来追寻他们目标成吉思汗,斯大林,希特勒,就是几个特别著名的例子。然而,在他们欲求能量的背后,产生了一个同样强度的对抗能量,最终导致他们的衰败。同时,他们造成了自己和其他很多人的不幸,或是说(在这几个著名的例子中),在人间创造了地狱。大多数的小我有着矛盾的欲求,它们在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东西,或是根本不知道它们要什么,只知道它们不要事物的本然(what is):当下的时刻。不安、烦躁、沉闷、焦虑、不满足,都是无法填补的欲求所造成的结果。欲求是结构性的,所以只要这个心理结构存在,无论多少内容都无法提供持久的满足。我们常常可以在青少年当中(他们的小我还在发展阶段)找到没有特定目标的强烈欲求,其中有些人会永远久处在负面和不满足的状态。

  如果不是贪婪的小我病态而无止境的需要更多,因而造成资源不平衡,人类对于食物、水住所、衣服等基本舒适状态的实际需求,在这个地球上都可以很轻易的被满足,小我还在这个世界上的经济结构中找到了集体表达的方式,像一些大型公司,它们就是为了需要更多而互相竞争的小我实体。它们唯一盲目的目标就是利润,它们绝对冷酷无情地追求那个目标,大自然、动物、人类,即使是它们自己的员工,都不过是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和可供它们使用的无生命物体,用完后就丢弃。

  这几个念相:〃我〃、〃我的〃、〃比……更多〃、〃我要〃、〃我需要〃、〃我一定要〃、〃不够〃都是属于小我的结构而不是内容。内容是可以互换的,如果你不能在你之内认出这些念相,如果它们始终在无意识中,你就会相信它们说的话,你也一定会把这些无意识的思想付诸行动,而最后注定会求而不得。因为当这些念相在运作时,没有任何物件、地点、人、或是状况可以让你满足。只要这个小我的结构存在,就没有任何内容可以满足你。无论你有什么或得到了什么,你都不会快乐。你会一直追寻其他的事物那些许诺可以提供更大满足、让你自我感更完整,同时可以填补你内在的匮乏感的事物。

  与身体的认同  37

  除了物质之外,另外一个基本的认同形式就是〃我的〃身体。首先,身体是男性,或是女性,所以身为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就占据了一个人自我感很大的一部分:性别也变成了一种身份认同。鼓励性别认同从童年就开始了,它迫使你进入一个角色,进入一个被制约的行为模式,因而影响你生命的所有层面,这还不光是性别而已,这是很多人都沉陷其中的一个角色,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传统的社会中更为严重,相较之下,西方国家的性别认同则已经开始有些淡化了,在一些传统文化中,对一名女性而言,最糟糕的命运就是不婚或是不孕,对一名男性来说,就是性无能而导致无法生育,生命的成就在于你是否能够完成性别认同下对于成就的要求。

  在西方,你认为你是谁的那种自我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身体的外表形相:它的优点或缺点,和别人相比是被视为美丽还是丑陋。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