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54-难经集注 >

第16章

454-难经集注-第16章

小说: 454-难经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之而死。其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此义非反颠倒也。杨曰。此说反倒于义不通。不可根据用也。若反此行之。 
乃为顺尔。虞曰。诸经义皆不错。此经例义。必应传写误也。凡伤寒之病。脉浮大而数。可汗之则愈。病在表也。脉沉 
细而数。可下之则愈。病在里也。推此行之。万无一失。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 。不得汗。 
丁曰。肺候身之皮毛。大肠为表里。脏病即寒。腑病即热。故言皮寒热也。皮不可近席者。谓手三阴三阳法天天动。 
故病即不欲卧近席也。毛发焦。鼻 不得汗者。谓下有心火燥热之为病。不得汗之。汗之即死。下之即愈。谓肺主燥故 
也。 
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 。无汗。 
丁曰。脾候身之肌肉。胃为表里。脏病即体寒。腑病即体热。故言肌寒热也。皮肤痛。唇舌 。脾者应土。土主湿。 
故皮肤津液出。体重。其津液外泄。即唇舌 。病名湿燥。无以汗之。汗之即肠胃泻不通。下之即泄注。此者是湿气之 
为病。当温中调气也。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 痛。 
丁曰。肾主骨。与膀胱为表里。病在阳。即身热、体重、恶寒。在阴即寒。病无所安。肾主水。汗注不休。齿本 
痛。汗即愈。下即死。阴盛阳虚故死。杨曰。五脏六腑。皆有寒热。此经惟出三状。余皆阙也。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 
妄行不休是也。 
丁曰。狂病者、病在手三阳。而反汗。故阳盛即发狂也。病在足三阴。而反下。故阴盛即发癫也。杨曰。狂病之候。 
观其人初发之时。不欲眠卧。又不肯饮食。自言贤智尊贵。歌笑行走不休。皆阳气盛所为。故经言重阳者狂。此之谓也。 
今人以为癫疾。谬矣。 
癫疾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丁曰。经言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今三部阴阳俱盛者。寸为阳。尺为阴。寸尺俱盛极而沉也。杨曰。癫、颠也。发 
则僵仆焉。故有颠蹶之言也。阴气太盛。故不得行立而侧仆也。今人以为痫病。误矣。 
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 
脑者。名真头痛。 
丁曰。手三阳者。阳中之阳。今受风寒。伏留不去。即是三阳逆于上。故名曰厥头病。入连在脑者。名曰真头痛。 
脑者。髓海。风寒入即死矣。杨曰。去者、行也。厥者、逆也。言手三阳之脉。伏留而不行。则壅逆而冲于头。故名厥 
头痛也。足三阳留壅。亦作头痛。今经不言之。从省久故也。(按久字疑当作文。)虞曰。风冷之气。入于三阳之经。故 
头厥痛也。其痛立已。真头痛者。谓风冷之气。入于泥丸宫。则为髓海。邪入则曰真头痛也。头脑中痛甚。而手足冷至 
肘膝者。名真头痛。其寒气入深故也。风寒之气。循风府入于脑。故云入连脑也。 
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 
杨曰。诸经络皆属于心。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脏气冲逆致痛。非心 
家自痛也。 
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丁曰。真心不病。外经受五邪相干。名曰厥心痛。其痛甚则手足青而冷。神门穴绝者死。病名真心痛也。杨曰。心 
者、五脏六腑之主。法不受病。病即神去气竭。故手足为之青冷也。心痛手足冷者。为真心痛。手足温者。为厥心痛也。 
头痛亦然。从今日平旦至明日平旦为一日。今云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是正得半日而死也。 

卷之四
神圣工巧第十一(凡一首)
属性: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 
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杨曰。望色者、假令肝部见青色者。肝自病。见赤色者。心乘肝。肝亦病。故见五色知五病也。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杨曰。五音者、谓宫、商、角、征、羽也。以配五脏。假令病患好哭者。肺病也。好歌者。脾病也。故云闻其音知 
其病也。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杨曰。问病患云好辛味者。则知肺病也。好食冷者。则知内热。故云知所起所在。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丁曰。视当作持字。为以手循持其寸口也。杨曰。切、按也。谓按寸口之脉。若弦多者。肝病也。洪多者。心病也。 
浮数则病在腑。沉细则病在脏。故云在何脏也。(按脏下似脱腑字。)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丁曰。夫脉合五色。色合五味。味合五音。故有此望闻问切之法。经内前篇具说。习之者能知此。乃是神圣工巧之 
良医也。杨曰。视色听声、切脉。皆在外而知内之病也。 

卷之四
脏腑井俞第十二(凡七首)
属性:六十二难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 
与三焦共一气也。 
丁曰。三焦者、臣使之官。位应相火。宣行君火命令。使行于诸阳经中。见置一俞名曰原。所以腑有六。亦是三焦 
之一气。故三焦共一气也。杨曰。五脏之脉。皆以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谓五俞。 
以应金木水火土也。六腑亦并以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其俞亦应五行。惟 
原独不应五行。原者、元也。元气者、三焦之气也。其气尊大。故不应五行。所以六腑有六俞。亦以应六合于干道也。 
然五脏亦有原。则以第三穴为原。所以不别立穴者。五脏法地。地卑。故三焦之气经过而已。所以无别穴。六腑既是阳。 
三焦亦是阳。故云共一气也。虞曰。天以六气司下。地以五行奉上。六气者、风寒暑燥湿火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十一之气相因而成。人应之。乃六腑法六气。五脏法五行。亦十一之气相因而成也。天得六。谓天属阳。以阴数配之。 
地得五。谓地属阴。以阳数配之。而成阴阳也。人腑脏亦然。六腑配六气者。谓胆木配风。膀胱水配寒。小肠火配暑。 
大肠金配燥。胃土配湿。三焦少阳配火。三焦为原气。在六腑阳脉中。自立一为原也。五脏配五行者。肝木。心火。脾 
土。肺金。肾水。五脏法阴无原。一穴者。谓五行阴脉穴中原气暗主之。故原并俞同一穴也。(按五脏以俞为原。此井字 
疑衍。)故曰。三焦共一气。其理明矣。详此经义前后问答。文理有阙。 
六十三难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然。井者、东方春也。 
虞曰。经言井者、东方春也。春者、施化育无求其报。春者、仁也。在五常。仁乃法水。水之有仁者。井水也。井 
水济人亦无求报。故经云。井者、东方春也。易曰。井养而不穷。可象春仁也。 
万物之始生。 
虞曰。万物始生。由春气之化育也。 
诸 行喘息。 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 
虞曰。井有仁焉。故圣人涉春育物以象于井也。夫葭灰方飞。蛰虫始振。所以 虫行。喘虫息。 虫飞。蠕虫动。 
皆因春气而生故也。 乃井中虫。 
故岁数始于春。 
虞曰。春木也。下文甲亦木。井有仁。仁亦木也。今以井为始者。谓仁道至大。在岁春为首。在日甲为首。在经脉 
井为首故也。 
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杨曰。凡脏腑皆以井为始。井者、谓谷井尔。非谓掘作之井。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 
义也。泉水既生。留停于近。萦迂未成大流。故名之曰荥。荥者、小水之状也。留停既深。便有注射输文之处。故名之 
曰俞。俞者、委积逐流行。经历而成渠径。经者、径也。亦经营之义也。经行既达。合会于海。故名之曰合。合者、会 
也。此是水行流转之义。人之经脉。亦法于此。故取名焉。所以井为始春者。以其所生之义也。岁数始于春者、正月为 
岁首故也。日数始于甲者、谓东方甲乙也。正月与甲乙。皆属于春也。 
丁曰。十二经气穴三百六十五穴。皆以井为始。各有其终矣。 


卷之五
属性: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庾之柔也。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丁曰。经言刚柔者。谓阴井木。阳井金。庚金为刚。乙木为柔。阴荥火。阳荥水。壬水为刚。丁火为柔。阴俞土。 
阳俞木。甲木为刚。己土为柔。阴经金。阳经火。丙火为刚。辛金为柔。阴合水。阳合土。戊土为刚。癸水为柔。 
杨曰。五脏皆为阴。阴井为木。荥为火。俞为土。经为金。合为水。六腑为阳。阳井为金。荥为水。俞为木。经为 
火。合为土。以阴井木配阳井金。是阴阳夫妇之义。故云乙为庚之柔。庚为乙之刚。余并如此也。虞曰。所克者为妻。 
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故井荥亦名。夫妇刚柔相因而成也。 
六十五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杨曰。奈何犹如何也。 
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脏。故言所入 
为合也。 
丁曰。人之阳气。随四时而出入。故春气在井。夏在荥。秋在经。冬在合。其所取气穴。皆随四时而刺之也。 
杨曰。春夏主生养。故阳气在外。秋冬主收藏。故阳气在内。人亦法之。 
六十六难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 
丁曰。在右手掌后。鱼际下。是脉之大会。故云肺之原。出于太渊。杨曰。穴在掌后是也。虞曰。针经言。五脏有 
俞无原。原与俞共一穴所出。难经又言。五脏有原所出。乃亦针经中俞穴也。两义皆通也。 
心之原。出于大陵。 
丁曰。在掌后两筋间陷中。此是心包络之原也。虞曰。在掌后两骨间。 
肝之原。出于太冲。 
虞曰。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是。又曰。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是也。 
脾之原出于太白。 
丁曰。在足内侧核骨下。 
肾之原。出于太溪。 
丁曰。在足内踝后跟骨间是也。 
少阴之原。出于兑骨。 
丁曰。神门穴是也。此是真心之脉也。杨曰。此皆五脏俞也。所以五脏皆以俞为原。少阴真心脉也。亦有原在掌后 
兑骨端陷者中。一名神门。一名中都。前云心之原出于大陵者。是心胞络脉也。凡云心病者。皆在心包络脉矣。真心不 
病。故无俞。今有原者。外经之病。不治五内也。 
胆之原出于丘墟。 
丁曰。在足外踝下微前是也。杨曰。足内踝后微前也。 
胃之原。出于冲阳。 
丁曰。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是也。 
三焦之原。出于阳池。 
丁曰。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是也。杨曰。手表腕上也。 
膀胱之原。出于京骨。 
丁杨曰。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