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博览群书2004年第09期 >

第14章

博览群书2004年第09期-第14章

小说: 博览群书2004年第09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稿件有一种纠缠不清的令人厌恶的味道,那就是课堂讨论教室里的粉笔灰味道。”
  作者是文学评论家,又担任《法兰克福汇报》文艺副刊主编;此乃他的经验之谈,却几乎可以照搬过来回答你的问题。至于责任编辑给自己出的书写书评,往往旨在宣传,也就近乎广告。读者水平高低不等,不可—概而论。有一点须得提出,一般读者成见可能更多,可能更喜欢拿着陈腐不堪的标准去衡量一本书。
  问:就目前中国书评文章看,大多以正面的肯定为主,缺少批评的文章;即使有,也太软绵,显得底气不足。您对这一问题如何看?如何才能在书评界建立一种准批评机制?
  答:如前所述,书评只是个人发表意见,理应实话实说,亦即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这对别的读者不无点拨,对于被评论的书的作者也有所帮助,——人家说好说坏,只要中肯,其实都有这个作用。相比之下,批评意见可能更其实用,譬如有些毛病作者自己向未发觉,经人提示,书籍再版时便可改正。《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吕氏春秋》编就,“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宇者予千金。”假若目的不是要堵大家的嘴的话,该说是古往今来对待批评的最好态度了。
  然而这么一种健全的批评环境,迄今尚不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被评论的书的作者来说,往往不能接受任何批评,尤其是书评这种公开的、诉诸文字的批评;从书评作者来说,也不大愿意说人家可能不喜欢听的话;从读者来说,很容易把书评视为终极意义上的价值评判,而非仅仅是个人发表意见。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你说的“大多以正面的肯定为主,缺少批评的文章;即便有,也太软绵,显得底气不足”,也就不足为奇了。“书评界建立一种准批评机制”,有赖于先建立上述健全的批评环境,而范围不限于“书评界”。借用一句讲得滥俗的话,书评作者、被评论的书的作者,以及读者,都该有点儿“平常心”。
  这里可以顺便谈到“酷评”的问题,假如批评环境健全——也就是说,无论原作者、写书评者,还是读者,都能正确认识书评性质何在,意义何在——“酷评”未必不是书评的一个品种,至少是一种风格。当然“酷评”也得写得好,而在我看来,这比一般书评更难,因为要求批评者识见更多,才具更高。就现在那些“酷评”作者而言,这两方面无疑都有明显欠缺。缺乏足够识见,“酷评”尽管实话实说,却在较低水准;缺乏足够才具,也就写不成好文章。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不可一笔抹杀。从前我写过一篇《谈骂人》,专谈此类文章,其中有云:“从‘健全的批评环境’考虑,这殊不合乎与人为善之道,因而未臻此境,但是毕竟真在批评,至少较之不批评,离‘健全’可能还要靠近一点儿。”
  问:不同的媒体是否应有不同的书评风格呢?
  答:恐怕这很难做到,也无须要求如此。所谓“媒体的风格”往往是一种倾向性,体现在书目选择、评判尺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媒体的主持者不同,所联系的作者不同,存在这种倾向性倒也在所难免。假如不因此导致视野褊狭、标准失衡、思想僵化或故作姿态,那么这种倾向性可能会是好现象。否则就是坏现象了。
  宽容、公正与实事求是是一切批评的前提;在此前提之下,才谈得上媒体的“风格”。无论如何,“风格”不是思想专制或话语霸权的借口,或幌子。
  问:每年都有热门书,遗憾的是热门书的书评缺乏,最热门的书评几乎见不到。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答:据我所知,不是见不到,是大多写得不好。因为对于热门书,报刊往往急着马上有所“反应”,迫不及待地索要、刊发文章,然而这却有悖于书评的写作规律。如前所述,书评写作,以下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一)阅读;(二)感受;(三)写作。书都来不及读完,或者虽然读了,却来不及细想,此外对于文章如何写法,也来能多所斟酌,恐怕难以写出好书评来。我读《纽约时报书评》选本,所收文章分为若干类,有“书评”,也有“初步印象”。这个办法倒很好,所谓“热读”只能写印象,写书评则需要深思熟虑。
  问:面对演艺圈的八卦、业界的传奇和政界的轰动,有些书评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这在潜移默化中往往影响着读者对图书的态度,您对这个问题如何看?
  答:写书评不是凑热闹。而之所以要凑热闹,是因为自己并无价值标准,而以外界反应如何为标准,这个反应却又往往是出版者或作者制造出来的,与书本身的水平并无关系。书评人应该是个好读者,好读者的首要条件就是自己拥有评价一本书好坏的标准。凑热闹的书评人,以读者而论也是最差的,他不仅没有自己的标准,还拿着从别人那儿领来的标准向其他读者推销。
  问:您在2003年的书评文章中,选出了二十一篇书评代表作。您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答:为了选这组文章,把过去一年间各种报刊的书评大都看了。也曾设想多所顾及被评论的书的分量与名望,尤其是你提到的热门书,但是有关文章好的不多,难以采用。只好改弦更张,单单考虑书评本身写得如何,标准无非还是前面一再提到的“要有感受”和“会写文章”。八股写法的不选,空洞无物的不选,蛮不讲理的不选,云山雾罩的不选,太过一本正经的不选,还人情、充广告的也不选。——这样一来,删汰的文章很多,可以遴选的却也不止这些;限于篇幅,只能举一反三。与其说旨在标举书评该是怎么写法,不如说强调不该怎么写法。


质疑“金质版”书籍
■  散 木
  迄今为止,看来纸张还是记载文字最好的介质,也许不久,电子版图书会占据如今的多元化资讯时代的几分江山,但传统的纸质图书,恐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在古代,古人出于传之永久和长期使用的目的,或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如表示特别隆重和神圣,曾将石、金、玉等材料当作记录文字的介质,然而传至今日,恐怕也不会留下多少。现在书籍的出版可谓五花八门,不仅内容,其形式也是千奇百怪,古人有“买椟还珠”的典故,那是古人的自审意识和谦逊态度的表现,返观目前中国的出版界,不仅拙于反省,即在图书题材和内容上严重缺乏创意,谨小慎微的小家子做派和“跟风”般的“巧人”做派迷漫整个书坛,转瞬即逝的“小资”、“时尚”类读物也屡见不鲜,不知何时开始,更刮起了图书装帧、包装的豪华风气,似乎不如此显示不出气派,在出版人心中,大概当年鲁迅时时惦念读者(最多人群的那些读者)怀揣了被胸膛捂热了的钱去购买书籍而致力于千方百计降低出版成本的苦心早已丢到了爪哇国,在这个由“大腕”主宰的世界——用冯小刚的电影《大腕》中“疯人院”中众“大腕”的口吻:如今这个世界,人们是直奔最贵的而不是寻求最好的了,于是,出版界就是给富人们提供“最贵的”一个行当。于是,我们看到了由文化界和学术界的衮衮诸公为之做“托儿”的名为“金质版”、“金箔版”或“黄金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道德经》《论语》《周易》以及其思想应该是视黄金如粪土的佛家的经典《金刚经》等。这且不说,即制造这些“贵重品”的书籍,其用心可能是对传统经典的“珍视”和商业的动机——自然是有市场的需求么,它或者是赚了第一桶或第几桶的“黄金”,或者是赔了个精光,只要它符合市场的法则,就没有必要去说长论短,然而,有一些应该并非完全以市场为经营方向的非商业性出版社也来争夺这其中的市场份额,甚至是以伟人为招牌的,这就让人不说不快了。
  据悉:国内首部纯金版的图书——《毛泽东诗词手迹》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人民大会堂首发后,又被外交部选定为国礼,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图书馆永久珍藏。这部纯金版的图书定价为18600元,是迄今为止国内出版的单册图书中定价最高的一部书。纯金版《毛泽东诗词手迹》为16开本;收录有《沁园春·雪》等17幅毛泽东诗词手迹和4幅照片,全部印在纯度高达99。9%的黄金纸上,全书共有36页金纸。又据介绍,此书制作每一页金纸需耗6克黄金,并且是采用了当代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和纳米技术印制而成,此外,该书的封面还镶嵌有上海造币厂铸造的纯金毛泽东头像章,封盒则用纯天然的珍稀檀木雕成。由于其不同寻常,所以这部金质版图书在全球限量发行,只编号发行5000套。该书出版后,很快有读者提出疑问:“为什么要把毛泽东诗词的手迹印在黄金做成的金纸上?”如此奢华的图书有谁去买呢?”对此,有关方面人士做出了表示:“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经历了甲骨、钟鼎、绢帛、竹简、纸张等载体的变迁;用黄金印制《毛泽东诗词手迹》是一次载体的尝试,也为爱好者永久珍藏创造了条件。”难道它真的仅仅是“一次印刷载体的尝试”吗(不是已经有许多经典用同样的手法制造出来了么)?或者仅仅是作为“国礼”出现的?那么请问:有哪些“爱好者”会“永久珍藏”它?或者我们还可以再问一下:假如毛泽东活着,他会如何看待这一事实呢?
   其实,这还不是“第一部”,据悉还有一部用30张纯度达99.9%的金片雕制的《毛泽东诗词手迹》也已出版,据称还是国内第一部运用先进的镭射浮雕技术制作而成的金质图书。这部金质图书也宣称在全国只限量发行2003套,是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时以“纪念”伟人的名义由北京“千秋基业文化传播中心”策划、“中国金银质量管理协会”监制、“国际教科文出版社”出版的。据有幸看到这部纯金版《毛泽东诗词手迹》的记者报道:当打开了一个古朴的密码箱,就出现了一个由紫檀木做的盒子,盒子上嵌镶着用名贵木材黄杨木阳刻的“毛泽东诗词手迹”几个字,再打开木盒,有一股淡雅的香味飘了出来,里面放着暗红色的书本,它的书页是用黄金制成的。黄金当然是世界性的稀缺资源,这部,“金书”的规格为16开,共计用金片30张,总含金量60克,收录有毛泽东的诗词手迹25首,所选用的黄金是从瑞士进口的,它的生产工艺是采用离心机高温真空吸覆,把金块制成薄金片,然后运用进口浮雕机器对金片进行高压冲制,再将设计好的模版内容浮雕到金片上,同一般的纸质图书相比,它具有抗氧化、抗变色、防潮防蛀的特性,此外每套“金书”还均配有双重荧光肪伪识别标识、收藏编号、钢印收藏证书、公证书等,同中央文献出版社的那套《毛泽东诗词手迹》一样,都是世界图书史上的罕觏,自然也就身价不菲了。不过,禁不住人们又要问:既然为了“纪念”伟人,有必要出版一部置之千年不朽的“金书”,可又有什么必要出两部不同版本的“金书”呢?不是说黄金是稀缺资源么?进口它又需要多少外汇呢?
  这还不是“无独有偶”,仅毛泽东诗词的出版,还有陕西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