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 >

第20章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第20章

小说: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天我在那些积聚的信件中看到一张明信片,那是一张很普通的明信片,印着红色或绿色的花卉、抽奖号码,这样的明信片在节日来临的时候会满世界飞。让我注意的是写在上边的字:

  姐姐,冬天来了,我这里很冷。盼你能寄来棉衣。

  千万千万。

  注意到这张明信片是来自京城远郊的一个少管所。我看到那些歪扭的字迹,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想到了那个人,他因为寒冷和罪在严冬里孤立无助。

  那封信的到达让我感到是我生活中的一个事件。我看那种呼求犹如我的呼求,我希望它被听到,希望它获得反应和回响。我开始牵挂着希望它能被按时取走。

  还是在家乡的时候,我住处的附近就有一个在监狱服刑的人,他的爱人病了,患了不治之症,有人给那人捎信,那个罪人经过繁复的程序请假回家探视爱人,但在他回家的途中他的爱人就病逝了,于是我们在他回家的那个夜晚听到了最为恸切哀伤的男人的哭嚎。

  寒冬逼近,街上开始出现肃杀的景象,天色终日昏暗,茂密的树林凋零成光秃的枝垭。在外漂流的人在那时会感到思乡的哀愁。那几天我去乡政府的时间更多了,我去甚至都不为看自己的来信,我去的目的就是想看见那封呼救的明信片被取走,然后御寒的棉衣或棉被会在寒冬来临之际寄达那个被大墙、寒冷和罪围困的少年。那个少年不是我,不是我的兄弟,应该说我的关切不应该这样强烈,但我的恻隐之心让我觉得仿佛那就是我,仿佛就是我的兄弟。我觉得那个少年的境遇有可能会是我的境遇,我没有遭逢并不能说明我就不会遭逢。

  让我感到焦虑的是,连着一个星期那封信都没有被取走。我看见那张明信片变得越来越脏,它被新的信件覆盖,压到底层。每次见到它我能做的就是把它从堆积的底部翻出来,放到一堆信件的上端,我希望能被它的主人收到阅读,或者最少能被熟悉它的主人的人看到然后转告。

  但是又过去两个星期,我看到那封信依旧在那儿,只是形容更脏更憔悴。在寒冬来临之后它就蒙满尘埃。

  几天以后,我又看见一张相似的明信片,依旧是那种歪扭的字迹,依旧是那个地址,落款处依旧是那个名字。不一样的是它的呼求的语气。我看见那上边写着:

  姐:我病了,昨天发烧了,这里的天气更冷了,盼姐能寄棉衣给我。

  千万千万。

  看着那些歪扭的字迹,我甚至想这个执笔者有可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孩子呢,那可能是一个和姐姐相依为命的男孩子。从前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我在贫困、荒芜而又孤寂的少年时代一直爱恋着长我五岁的姐姐。我童年时走失过,晚上从很远的地方回家,怎么也走不回,天色越来越黑,我的惊恐越来越盛,树影都让我感觉惊悸,我不断地尝试着有可能回家的路,但我总是到不了家。直到我看到穿过荒滩找我的姐姐,我突然就把压抑在心里的哭声爆发出来。16岁的时候姐到遥远的边地插队去了,我一个人留在家里,我有父母陪伴,但我就是渴望和想念姐姐。那时候我对姐的渴望就类似这样的渴望,对我来说姐是温暖、爱和佑护。那是我成长的少年时代无法离弃的元素。

  我对那两封信的牵挂日益加剧,因为它的更加紧迫的呼求。但是我看到在一个星期之后,那两张明信片依旧夹在那些陈旧的信件里,它被尘埃所覆盖,字迹已经开始消退,而信件的收发者依旧是那副困倦麻木的冷脸。

  那时候我就想做个信使,我终于想代替那个孩子去找他的姐姐,我想让那个孩子在寒冷、困境中的呼求送达它的去处。有一天我抄写了那两封信要寄达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苑乡张中堂公寓015室 周洁

  我骑着我的自行车,我就像一个热爱投递工作的信使。我去了那个名叫张中堂的公寓,我看到那里住满了各种年龄各种职业性别不同的外省人。我找到公寓的老板,我说了我的来意,那个穿着镶了狐皮领棕色皮衣的中年人用审慎的目光打量我几个来回后说:

  你来晚了,周洁两个星期前割破静脉自杀了。我听着那个人的描述,他说不清楚为什么,周洁就自杀了,她反锁着门,血流了很多,第二天黄昏的时候有人看到从门隙流出的血迹才知道她出事了。

  中年人在叙述中表现出不满的神情,他说:她一死了之,我可倒霉了。

  应该说我没有感到震惊,在外漂流几年我已经见惯或听惯类似周洁的故事。

  我握着写有周洁名字和地址的字条,重新回到收信处,我看着那两张混在众多信件中开始发旧的明信片,默念着写在上边的那个被寒冷所困的孩子的呼求。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期









我们需要提倡什么样的师德
  作者:曹雷

  今年教师节,我去听了一个县的中小学师德报告会。说实话,听完了报告,心中完全没有产生组织者所期望的自豪或是感动,相反,却充满了悲哀和反感。在我们已经跨入21世纪的今天,对教师道德层面的要求却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前的水平,回想起耳闻目睹的对老师职业的种种偏见和苛求,我不禁感慨万千。

  师德报告团的几位老师年龄多在中年,属于上有老下有小顶梁柱系列。无庸置疑,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也受到学校的器重和各级机关的表彰,应该属于成功者的行列。但让我感到不是滋味的是这些成功者的生活。

  首先,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天不亮就匆匆离开家,顾不上给孩子做一顿早餐;深夜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孩子早已在等待中睡着。平日里忙碌不说,节假日还要给学生补课。

  其次,他们的身体大多不好,患有多种疾病,却长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一位教师为了早于学生到校给学生做出榜样,急急忙忙赶路出了车祸,全身鲜血淋漓,却咬紧牙坚持赶往学校,没有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而导致感染;还有的教师带病上课,当场晕倒,即使这样,第二天简单吃点药又坚持站在讲台上。

  再次,他们家庭生活大多谈不上美满。有的公婆卧病在床,却不能侍奉左右;有的儿子活泼可爱,却只能反锁在家中;有的父亲病逝,却不能赶回去见最后一面。

  我宁愿相信他们所说的都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而进行了艺术的夸大和虚构,可这种想法无疑是对他们可贵的付出的玷污和亵渎。

  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吗?这就是我们一贯持有的教师师德的标尺吗?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一心扑在工作上,精神固然可嘉,但没有了正常的生活,却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值得提倡和称道的生活方式。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事实上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分析,我们都不难发现生活和工作这两者对任何一个人都必不可少,都不可偏废。可为什么这个问题出现在教师身上时,我们就可以视为理所当然,甚至理直气壮呢?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该符合现代教育的规范和要求,既要追求高质量,也要追求高效率。如果在国家规定的八小时工作时间内还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我们就有必要追究一下其中的原因;如果说讲求工作效率是正确的,那么这些优秀教师为什么没有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如果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为什么这么多教师三更半夜孜孜以求?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更为可悲的是这种颇受大众推崇的工作方式却常常受到它的直接受益者———学生的鄙夷和轻视.曾经有个学生"一针见血"地评价对他倍加重视的班主任:"你以为他真是为我好?他是怕我拉了班里的平均分,他自己少发了奖金!"天地良心,幸好操控教师命运的人不是学生,否则这将是多大的冤枉啊!

  就是教师抱着殉道精神所坚持的带病上课,也很难成为值得仿效的标准。抛开带病工作的效果不谈,单是这种行为本身都让人难以接受.身体是工作的本钱,依靠透支健康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无疑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如此程度的献身精神委实令人敬佩,却实在不该是广大教师效仿和学习的榜样.我们的社会培养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长久地在教育岗位上做出贡献,而不是让他们正当盛年就一部部快速老化的汽车超负荷地在公路上疾驰.我们只要看看身边的中小学校的课堂就不难发现,超过五十岁的一线教师几乎没有了,四十岁左右的一线教师也在急剧减少。这不能不说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我们常常提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是也应该重视一下教师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呢?当今教育界正在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什么我们的优秀教师宁可忍受病痛的折磨也不愿放弃哪怕一次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机会?难道这些教育战线的成功者呕心沥血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学生丧失哪怕一节独立开展学习活动的能力吗?究竟是教育改革的口号提得不对,还是我们对教师该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的提倡出了问题?

  而为了工作置亲情于不顾的做法,更使我们感到心寒。在这些成功的教育者令人眩目的光环背后,是对父母、子女的近乎冷酷无情的形象.再回想这些被誉为道德楷模的教师一面在讲台上告诉学生要爱他们的父母,一面却对自己的亲人的冷暖安危置之不理,这无疑是绝妙的讽刺。我们的教育给了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我们的教师好象不是在教书育人,而是在演戏。难道一名教师的工作重要到无人替代的程度了吗?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在痛苦中挣扎,而无法在病床前流下一滴惭悔的眼泪。在没有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之后,我很难想象教师们还能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充满自豪感.我们究竟是在倡导师德还是在鼓吹残忍?连起码的人性都没有了,道德的大厦还会巍然挺立吗?

  如今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师德舆论.提倡师德,首先是公平合理地为这一平凡的职业定位,还教师职业一个平等的道德标准。教师都是平凡如你我的凡人,而不是笼罩在崇高光环中的圣人.与其用理想化的标准来自欺欺人地批评教师没有达到应有的道德高度,不如把教师从虚幻的神坛上拉下来,让这些不堪重负的园丁们恢复他们的本来面目,安安心心地种他们的花草。站在看似辉煌的崇高位置上的教师,其实早已处在难以支撑的境地,看看不断流失的教师队伍就可以了解.曾经有一位因儿子长期不完成作业而被叫到学校的学生家长,到校后一言不发,就对儿子一顿拳打脚踢.他对上前阻拦的老师说:"老师,你别拦我!我原来也是教师啊,就是因为受不了学生不学习的气,才改行做生意的……".我们再也不希望老师可怜地在早点摊子前等待永不缩小的人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