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炎黄春秋200907 >

第16章

炎黄春秋200907-第16章

小说: 炎黄春秋20090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所说的白丁就是徐平羽,在北京出差时被当成“胡风分子”逮捕。 
  其实这是一封友人之间相互请求对方给以帮助的信件,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存在着任何的“反党行为”。可是《人民日报》在公布这批材料时,将其中的“小刘、罗洛”注释为“均胡风分子”,这“画龙点睛”的一笔,问题就搞大了,“革命觉悟”极高的人们一下子警惕起来,原来彭柏山是在接受胡风的“指示”,准备将一部分“胡风分子”安插在他所管辖的区域里,为胡风培植反动势力。 
  这么一分析,又加之当时处在全国上下一致声讨“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高潮中,彭柏山就是有一千张嘴也是辩不清楚的。 
  1952年3月4日,胡风在给路翎的信中再次谈到彭柏山: 
  华东一塌糊涂,上海当然也如此。现已调柏山接黄源副部长的工作,可见是迫不及待了。但在柏山,如果没有可能开辟岗位,那只能是一个打扫前人的臭茅房的玩意儿。……他后天来报到接事,大概一两个月内能见端绪。 
  这是一封有关彭柏山工作调动后告诉友人的信。胡风在这封信中,对于这种工作调动谈了自己的看法,当然其中有一些不太文雅的说法,但这在私人的通信中也是常有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一封信,《人民日报》也作为“胡风分子”的一条罪状进行了公布,专案办公室在学习时,却左学右学学不出一点相关的“敌情”来,可是又不敢公开否认,大家都只好保持沉默。 
  《人民日报》却对此进行了一种令我们这些办案人员都感到不可理解的注释,这个注释莫名其妙的在“副部长”三个字上做起了文章。 
  注释称:“副部长”是“即前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由胡风集团分子之一的彭柏山担任这个工作,胡风是抱着‘开辟岗位’的‘希望’的”。 
  如此地分析一封平常友人之间的通信,将这些人生拉硬扯地往胡风集团的身上套,这是造成胡风集团冤案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封信是在1955年5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作为“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二批材料公布的,而此时彭柏山仍担任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并没有将其定为“胡风分子”。《人民日报》采用先入为主的办法,首先将其定成了“胡风分子”,因此柯庆施为首的市委主要领导立即批准逮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同中央保持一致”的。
  1952年5月29日,胡风在上海给路翎寄了一封信,信中称: 
  这里提出,华东剧院(话、歌、交响乐三团共二百余人),或者还有一个刊物。好处是:独立单位,接触群众。到北京,无论如何不会有这样工作机会的。但困难很多:(一)不在北京,总是若即若离的状态,(二)接触面不能大,被限住了,(三)夏管文艺(副部长),(四)柏、雪二人肩膀只那大,柏在华东可以顶住,但在上面他是不能回嘴的。 
  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我想,文章写起了,争取到京一次,不得已,只好在华东弄一两年再看。此事望与谢、徐二兄谈谈,但不要告诉别人,你们看如何? 
  这里的“夏”是指的夏衍。“柏、雪”是指的彭柏山和刘雪苇。“谢、徐”是指的谢韬和徐放。 
  这同样是一封普通的友人之间的通信,内容是有关工作问题。我反复看了多次,没有发现有“反动言论”,也没有发现彭柏山与胡风之间有什么特别的关系,或者是在这封信里密谋一些什么。 
  然而,这封信的确又是彭柏山被定为“胡风分子”的一条重要证据,其理由是这封信中所说到的“谢、徐”均是“胡风分子”,胡风在信中所谈到的另外两个人——彭柏山和刘雪苇难道不也同样是“胡风分子”吗? 
  如此类推,也是造成胡风集团冤案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一封信同样牵涉到彭柏山,这封信是路翎1952年3月11日从北京邮给胡风的。 
  信中说: 
  柏山接那摊子,实在是很难的。甸兄说,现在不接这些玩意最好!不过我以为,他也可以和那里面的那些现象打一仗,揭露出更多的蝗虫来的。积极的建设,现在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希望他不至于被那黑压压的一大片拖得不能动弹。 
  这里的“甸兄”指的是卢甸。 
  这封信是在彭柏山被捕以后公布的。 
  信中的内容,明眼人一看就能明白,是关于彭柏山工作调动的事情,友人之间在相互谈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当然,信中用了一些常人所无法看明白的词语,也许这些词语路翎的确是有所指的,或者说的确是对这次彭柏山的工作调动与当时文艺界的形势有着自己个人的不同看法。这些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里,也是合乎宪法的。 
  公安侦察人员认为这封信中所提到的一些不同看法,可以通过帮助和教育得到解决,不能将此列人为彭柏山的一条罪状。 
  可是,这封并不是彭柏山自己所写的信,却成了他的一条无法摆脱的“罪恶”。 
  这封信后来还是被《人民日报》作为“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在第三批材料中公布了。 
  对于“柏山”,《人民日报》的编者注释为“即上海的胡风分子彭柏山”。“接那摊子”注释为“指彭柏山获得了前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的位置,北京的胡风分子们把这看成是胡风反动集团的一件大事,对此十分注意”。“‘那些现象’‘蝗虫’‘黑压压的一大片”’注释为“这些都是胡风分子咒骂革命的文化工作和文化工作者的说法”。“积极建设”注释为“指胡风集团的反革命事业”。 
  在决定逮捕彭柏山之前,《人民日报》公布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二批材料中,牵涉到彭柏山的只有四封信,而且都是胡风直接写给路翎的,有些事情彭柏山并不知道详细情况。在公布的第三批材料中,没有胡风给彭柏山的信。仅仅根据胡风写给路翎等人的信,就草率的认定了彭柏山的“关系”。 
  经过了这样的一番注释,作为共产党高级干部的彭柏山,自然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胡风分子”了。 
   
  三 
   
  彭柏山被定为胡风分子的另一条罪状,就是他曾企图帮助胡风解决工作问题。 
  建国之后,由于解放前设在上海的旧文学工作者协会被在北京新成立的文学工作者协会所取代,并换了新的领导人。而胡风对于安排在《文艺报》的工作不太满意,因此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 
  除了这个以外,胡风在思想上也很苦闷,对周扬等人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现在革命胜利了,但却没有了自己的位置,显得有些不公平,认为这些都是周扬和林默涵、何其芳等人所为。 
  为此他曾找过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可是最后仍未得到较为满意的答复。 
  就在这个时候,彭柏山接任了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的职务。 
  在彭柏山接任之前,担任这个副部长职务的人名叫黄源,这个黄源是当年鲁迅给徐懋庸的公开信中曾经为之辩诬的三个人之一。可是在建国初期,在文艺整风中,他被认为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在经济上很混乱,因此被上海的报纸点名进行了批判,很快就下台了。 
  胡风与彭柏山的关系一直很好。彭柏山担任这个重要职务后,处在困境中的胡风无疑会感到高兴。 
  1951年,曾在彭柏山手下担任过文艺处长的刘雪苇负责筹备华东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时,曾提议让胡风出面担任主席,后来上报时却被否定了。 
  彭柏山上任后,曾极力帮助胡风,努力解决他的工作问题,以帮助他弄一个栖身之地,消除心中的烦恼。 
  1952年3月17日胡风自上海给路翎写了一封信,谈了这件事情: 
  柏山来后,想帮我弄到华东,留在上海。但探问一下,觉得中央不会批准(他的意见可以在此通过),所以主张只弄自己的问题,不要提意见云。 
  由此可以看出,彭柏山的确是帮助过胡风的。 
  可是胡风是一个知名人士,彭柏山说了不会算数,得有中央的批准才行。因此在彭柏山到北京时,胡风便找他了解了一下情况。彭柏山如实地告诉了胡风,说是中央不同意胡风的某些文艺观点,希望胡风能够作一些自我检讨。如果胡风能及时对自己的文艺观点提出自我批评,那么上面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将这件事情公开的提出来。 
  彭柏山同时还告诉胡风,你的问题不搞清楚,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就不要急着搬到北京去,去了也没有用。 
  胡风听从了彭柏山的话,认为自己现在急着搬到北京去也没有用的。一来工作的事情一直被搁着不理,搬去了也没有什么意思,二来只要将自己的事情弄清楚了,随时都可以搬,也用不着这么着急,现在自己远在上海,离那些人远一点也有好处,否则对自己不利。 
  不久,彭柏山告诉胡风,说是周扬将到上海来,让胡风好好的与他谈谈。 
  于是,胡风遵照彭柏山的建议,在上海专门找过周扬,但两个人谈得很不投机。 
  在谈话中,周扬指责胡风是在“抽象地看党”,是“个人英雄主义”。并说胡风已经将全国的党员作家都“批评尽了”。同时还指责了胡风当年在重庆时,与乔冠华等人的“才子集团”的亲密关系。至于工作问题,周扬则同意回北京后再商量一下,并约胡风如果有机会到北京再谈。 
  在这种情况下,彭柏山建议胡风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将自己的情况反映一下。并同时劝胡风,应该写一些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心得体会之类的文章,表示一下自己的态度,以此将自己的问题解决。 
  要是在过去,个性倔强的胡风是不会听这样的话的,这次他却听从了彭柏山的劝告,写了一篇题为《学习,为了实践》的理论文章,谈了自己学习、纪念“讲话”的体会。 
  彭柏山想帮助胡风解决工作的问题未能实现,可是却通过他的老部下刘雪苇,为胡风解决了几个友人的工作问题,他们是罗洛、何满子、王元化、张中晓、张禹、耿庸等人,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了“胡风分子”。 
  也就是这个时候,胡风开始着手准备向毛泽东和周恩来写信反映自己的情况。 
   
  四 
   
  彭柏山开始是作为“胡风分子”拘捕的,在审讯中主要也是追问他与胡风集团的关系,可是不知怎么,后来又冒出了一个新的更为严重的问题,说彭柏山是出卖早期党的领导人之一的郭亮的凶手。 
  专案办公室每天加紧审讯,可是审去审来也审不出一个结果。 
  于是,负责彭柏山一案的宋若侠便多次赴湖南调查,回来后对于所说的彭柏山带领国民党特工人员抓郭亮的事情基本上给予了否定。 
  1956年宋若侠调离“胡风专案”办公室,他的办公室负责人的位置由公安部新派来的方治华接任。 
  这年4月,我从四川调查尚丁、曾卓的特嫌问题回来,就被方治华叫住,让我同他一同去新康花园审讯彭柏山。 
  当彭柏山被带进审讯室时,他显得很平静,坐在我们的对面,用一双显得有些忧郁的目光看着我们。 
  方治华问道:“彭柏山,你想一想,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