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114章

佛教知识-第114章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共业决定世运,别业决定本人之命运。前因后果,有因必有果。故云:〃欲知过去因,现在
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此上经文道出一切因果关系。今君意见与此相违,实
即与佛相违。多少年来,坚持不改,此实应速行忏悔者也。现生所受,乃多生以来之别业与
共业所决定,若无回天动地之功过,焉能轻改定业?更有进者,明年之事,但您今年不知;
明天之事,但您现在不知。最怕是明天翻到的一页,恰是受恶报的一页,于是便有飞来之
祸。您之伤腿,即类此也。故云〃今日不知明日事〃。又云〃只怕业力发动〃,故须日日防盗,
夜夜防贼。谁能知下一页是什么?(此信寄去一年左右,此居士竟在散步中惨被火车撞
死。)
    (五)念佛求生,超脱生死
    生死苦海,实可畏怖,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了脱之道端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
信切愿,持佛名号〃。切莫磋砣,错过今生。〃此回若错真成错,再出头来是几时?〃愿共勉
之。

(五)答C老居士
    一、劝不可减少念佛时间以习定
    承询修定问题,甚为惊愕。老学长早岁皈依印老,虔修净宗四五十年,今日仍欲舍念佛
而习定,足证念佛之法,真实难信也。灵峰大师常云:一句佛号念熟,则〃三藏十二部极则
道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都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可见持名是大总持,圆摄一切功德。只要老
实念去,不管它定不定。若去管它,早是二心。欲定反乱,只是自扰。夏师诗云:〃散乱固
成病,分别引魔军。〃散乱当然不好,故名之为病。若起心分别欲遣除之,则此分别之心,
即是魔心,故曰〃引魔军。〃引得八万四千魔军乱舞,何苦来?古云:〃欲除妄想,去一添
两。〃
    静坐念佛甚好,但八旬老人亦不一定勉强要坐。勉强则身不宁,身不宁心即不安矣!要
之,行住坐卧,均是威仪,只贵〃念念相续〃,不管你是坐是卧。
    函云:〃欲修禅定,终不能定。〃此正合规律。因有此希求心,故终不能定。又云:〃但
口里念佛,即不是放下一切,实难入定。〃仁者之见,本末倒置。今欲放下念佛以入定,如
是之定,最多只是个〃无所住〃,何尝有些许般若气息?无住生心,才是金刚般若。五十年
前,弟第一次读佛典,看《金刚经》。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当时便领会得,以凡夫心,欲臻
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也。盖放下一切,即是〃无所住〃;一句佛号声声相续,即是〃生其
心。〃倘欲抽减念佛时间以习定,则更是大错,念佛是易行道,余者皆难行道,乃龙树菩萨
之开示,若去此易行之道,反趋坎坷之途,何其颠倒之甚也!
    此事切要,故直言之。灵峰《要解》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则
在念佛之深浅。〃当前首要是决定往生,先不管品位高低,但当深信切愿,靠定这一句佛
号,靠定这一法,同靠一座山相似,无论如何也动他不得,这才决定生。看来品位也不会
低。若于念佛信不及,今天要诵经,明天要打坐,后天想持咒,大后天又欲参禅,这样修
法,对于〃信、愿、行〃的第一个〃信〃字,早已七折八扣。信愿不坚,欲生极乐,是真背道而
驰也。以上乃剖心沥血之言,望三思之。
    二、劝放下万缘单提一念
    您当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万缘放
下,一念单提〃。了生脱死,唯此一法。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
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术文章等等世俗之缘,应舍应放;实则您今日信中,所问之咒名,
与所求之圣像等等,总之,亦在万缘之中。以上对于初修,当然是正事。但对于您八十一高
龄,终身习净之老修行,则应一刀斩断,一齐放下。万缘放不下,则此一念决定提不起。往
生之关键,在于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还是在寺中念,所贵者是你的念是否一。您当前
迫切之务,就是把一切善缘、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叠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切不管,一
切不问,心中孤零零地单提这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
念到佛来接引,一气念到花开见佛。这样念,决定往生;这样修,也即是万修具备。切不宜
头绪过多,百端并举,东张西望,顾此失彼。
    诵经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应繁多。总以随时随地持名为主,其它一切均是
助行,不宜喧宾夺主。一切善行,一切工夫,一切境界,总不如老实念佛,念念相继。

(六)答D居士
    一、论密净兼修
    拜读大札,欣悉您已持诵莲师咒二十余年。今又发勇猛心,奉持斋戒,摒弃烟酒,志心
精进,欲出生死。不胜赞叹之至!您所提出,密净两门如何进修问题,既承下问,敢不掬诚
奉告:
    君现难明者盖以令师,XY二老一密一净,各主专修,莫衷一是。就我所见,两者咸为
无上殊胜究竟方便之妙法。行者只要发菩提心,随修一门,皆有所成。现君已选定密法为
主,并欲即生了脱生死,则不可不兼修净土也。先师夏莲老曾开示曰:〃净宗乃是密教显
说。〃故知密净本来不二。且诺那祖师开示曰:〃故修佛者,任修何佛为本尊,均须兼修西方
净土。〃可见您修莲师为本尊,亦必须兼修净土也。惜诺祖宝贵之开示,多为后人所忽,甚
可叹也。
    X老主〃一门深入〃甚是。脚踏两只船,一山望见一山高者,则世间小事亦不能成就,况
了脱生死之大事因缘乎!故《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者,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必备条
件,〃一向专念〃正X老所谓〃一门深入〃之真义也。但〃一门深入〃不宜理解为除此一句莲师咒
外,一切修行皆不能要,是经于往生正因品,首明〃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乃正因中首要之
因。此经即指《无量寿经》。且《观经》亦以〃读诵大乘〃为往生极乐国土之净业正因。可见
读诵《无量寿经》及一切大乘经典,皆为往生极乐之正因。且知识分子欲习佛乘,最好是行
解相资。尤其是仁者于无上道尚属初机,故首须广读大乘,端正知见。如人行路,先须方向
正确也。仁者之机,正宜行解并重,密净兼修。近代大德圆瑛法师曾对我曰:〃密净兼修
好,万修万人去。〃我今默察居士之因缘,亦正宜于此〃万修万人去〃之无上妙法。您说〃已习
惯于持咒,不必另换他法,但随时随地一句莲师心咒,自念自听,一心做愚夫愚妇。〃果能
如是,则决不是愚夫愚妇也。君不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只是忆佛念佛,净念相继,自
得心开,入三摩地。此真大菩萨之殊胜行径也,但此话说来容易,做到甚难。只念一句咒,
这点做到很容易。但〃随时随地,自念自听〃实在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千万人中也难有一个半
个。为逐渐落实您自己之言语,同时为满足您出离生死之胜愿,我建议如下:
    (一)您已发心持戒,持斋很好,盼坚持。
    (二)应发菩提心,首先发起〃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等
等。)
    (三)继续持诵莲师心咒,最好能持念珠记数,多多益善,退休后每日至少不应少于一
万,(我现注经繁忙,仍每日持咒四至五万。)每日记数念之外,并应随时散念。
    (四)誓心求生阿弥陀佛净土,每日课程圆满,均须虔诚祈愿。
    (五)持诵《无量寿经》(我已寄上),并志心研究。此即往生正因。
    (六)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每日至少十念,多则更好。弥陀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今又
密净兼修,故万修万去。
    (七)每月初十日读莲花生大士应化因缘经(已寄上)。如有同修需要此经,您可抄
送。平日加念更好。
    拙见认为,根据您之学法因缘与当前环境,以上实为契机应缘之最佳方案。拙见如是,
谨供参考。
    二、论求生极乐净土
    〃必兼修净土〃者,实为诺祖所传之心要,故莲花精舍之共愿为〃同生极乐〃。可见莲舍成
员,人人均必以此为愿,如有异说,决非我先师之徒也。当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净
土之一法。修禅、习密、学教,无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则不可。盖〃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
有入胎之惧〃,今生修证纵不无进益,但来世一堕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试看今生所行之
事,往往忘得干干净净,焉能保证来世不忘本愿?生死不断,则恶趣缘多;再失人身,何堪
设想!故云〃誓尽此生出娑婆〃。切盼仁者亦以此为誓愿。至于方法,则应以一切功德回向极
乐,或兼修十念法、颇瓦法等等皆可。
    仁者所云:〃以莲师心咒为资粮,一心求生莲师国土。〃当然甚好。但请谛思:诺祖为何
云修任何本尊(当然包括以莲师为本尊)必兼修西方净土?王师为何以〃同生极乐〃为共愿,
而不云〃同生贝嘛洛渣〃?诺祖王师均莲师应化,所见如是,故知此是正印,其他总是落二落
三。
    三、论临终接引与发菩提心
    垂问数则,谨覆于下:
    (一)修持以莲师为主,求生则专志西方。因莲花精舍共愿之文,直指〃同生极乐〃也。
莲师与弥陀无二无别,临命终时,佛来,莲师来,两尊同来,无量圣众同来,只要是接引往
生,便是功德圆满。不问来迎者谁,关键是自己一心愿往。
    (二)菩提心浅言之,是悲智并运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之心。终
日度生是悲,终日无度是智,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之心是菩提心。净业行人一心为利乐有情
故,求生净土。愿见佛闻法后,尽未来际度一切众生。如是之心,即是发菩提心之初步。盖
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无大智慧决不能信净土法门也。往往有些人自求极乐,却
无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
    (三)蒙古人住在蒙古包中,佛堂卧室只好挤在一处。只要不是有意亵渎,护法必当垂
慈原谅。目前最好在佛像前垂设布帘。用功时,尽量先将室中打扫清净。然后拉开布帘,供
养修法。下座礼拜后,复掩上帘幕。
    四、论密净均为易行道
    (一)净宗及密教均为果教(又称他力法门),从果起修,故称易行道。若临终之际,
全凭本身定力,则仍为难行道矣!蕅益大师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乃
依念佛之深浅。〃由是可见,能否往生,全看本人之信愿。信深愿切,平素尽力修持,则与
弥陀大愿相应,临终凭佛接引,决定往生。故称易行道。难行道如蚁子上山,易行道如顺水
扬帆。难易之别,何啻霄壤!
    (二)慎老劝君闭关之话是好话,惜非契机之谈。君尚未退休,未能掩关专念,乃自然
之理。目前但应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不使虚过。如听任时光虚度,则过在自身。可念而不
念,表所愿不切。信愿有亏,纵念得甚好,定力过人,亦不能往生。
    (三)承索拙照,我等神交,不以形容相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莲师三身法之法本附寄,供养大居士。盼精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