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秦汉史 >

第119章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119章

小说: 剑桥中国秦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耕水耨。 

  显然,这是一种直接把种子播在稻田的方法,而不是插秧。在两个阶段的程 
  序中,头一次浇水是为了促使生苗;而在成长期间的第二次浇水是为了除草。 
  种子一定要播成行列,以便在成长阶段早期易于除草。应劭没有解释清楚的 
  是,田地是接着种还是在下一次播种前休耕?烧的草是在休耕期前长出的还 
  是收获后立即长出的?甚至是旧茬? 

① 据另一作者计算,一个农户必须搞到现金,以支付它的基本费用的1/4。见许焯云:《汉代农业》,第 

67—80 页。 
①  “火耕水耨”这个说法见于多种古籍,如《史记》卷三○,第1437 页;《盐铁论》第二篇(“二”当作 

 “三”——译者),第20 页 (盖尔译:《盐铁论》,第18—19 页);《汉书》卷六,第182 页 (德效骞 
译: 《汉书译注》第2 卷,第72 页等;又见杨联陞:《晋代经济史注》,收于《中国制度史研究》(坎布 
里奇,麻省,1961),第175 页。又见许焯云:《汉代农业》,第120 页。 
② 《汉书》卷六,第1833 页,应劭注。 

… Page 374…

                                                                                                  ③ 
        幸而郑玄在他的《周礼注》中提出了关于种稻的补充资料,其文如下: 

             玄谓将以泽地为稼者,必于夏六月之时大雨时,行以水,病绝草之后生者。至秋水涸芟之, 
        明年乃稼。 

  这里没有谈到烧草,但表明了田地休耕一年。其它的资料证明,当应劭和郑 
  玄著书时,“火耕水耨”法还在实行;他们所描写的肯定是向一事,更可能 
  的是,应劭所说还包含有休耕的方法。 
        更进一步的证明是《齐民要术》提出来的,它在6世纪时给种稻作的描 
  述基本上和应劭说的相同:① 

             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选地欲近上流。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 
        先放水,十日后,曳陆轴十遍。地既熟,净淘种子浮者不去,秋则生稗。渍,经三宿,漉出, 
        内草篅中■之。复经三宿,芽生,长二分,一亩三升,掷。三日之中,令人驱鸟。稻苗长七八 
        寸,陈草复起,以镰浸水芟之,草悉脓死。稻苗渐长,复需薅,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量 
        时水旱而溉之,将熟,又去水,霜降获之(早刈,米青而不坚;晚刈,零落而损收)。 

  稻田之所以要休耕一年,主要原因是插秧法还不通行,因而除草极为困难; 
  如郑玄所说的那样,在休耕期间必须除草二或三次。用这种方法种稻的产量 
  显然比华北种谷类的产量少。 
        淮河北部的条件虽然不适于用水田种稻,但这决不是说从来没有在那里 
  种过稻。考古调查表明,种稻是龙山文化遗址的特点,而且 《诗经》的确提 
                   ② 
  到过一次稻。汉代华北在灌溉的田地上种稻这一事已从《氾胜之书》和《四 
  民月令》两书中得到证实。 
        这两部书中的有关项目,表明了淮河南北种稻方法的不同。《氾胜之书》 
  的意见是:③ 

               《氾胜之书》曰: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 
        百一十日可种稻,稻地美用种亩四升。始种稻欲湿,湿者缺其畻,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 
        令水道错。 

  这里没有提到除草,但可以设想,这是把种子直接播在田里,而不是插秧。 
                                                                ① 
  在《四民月令》里,有一个很清楚的种稻方法。 

              崔寔曰:三月可种稉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五月可别种稻及蓝,尽夏至后二十日止。 

        为了“别种”,只能进行插秧,由此看来,插秧法首先在快到后汉末期 

③ 见《周礼·地官·稻人》注,《周礼》第四册,第34 页。 
①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第1 卷,第110 页以下。 
② 张光直:《古代中国的考古学》,第169、181 页。 
③ 石声汉:《氾胜之书》,第21 页以下。 
①  i。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第1 卷,第118 页 (11、16、1)引《四民月令》文。ii。石声汉:《四民月 

令校注》,第43 页。 

… Page 375…

  的华北实行,后来才为那时还远为落后的华中所采用。 
        除去这些简单的描写之外,没有其它关于华北稻田种稻的记载,直到6 
                                                                                         ② 
  世纪的《齐民要术》才谈到。它在叙述了淮河南部的水稻收成后,接着说: 

             北土高原,本无陂泽。随逐限曲而田者,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 
       既散液,持木斫平之,内种如前法。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灌溉收刈,一如前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播种的方法虽然和淮河南部的完全相同,但水田种稻只 
  在沿河弯曲处实行,而且等苗长到七、八寸 (16—18。5厘米)高时才移苗。 
  最后一点显然是华北稻田农业的特色,它表明了这个地区在使用移植法上是 
  更为进步的。 
       稻秧移植的真正理由是:能够更精心地培育苗圃中的幼苗;通过分蘖而 
  使苗增多;主要的田地得以保持肥沃,并在育苗期间可用于种植其他的冬季 
  作物。但是这些优点在 《齐民要术》中都没有谈到,这暗示移植的目的与上 
  述的不同,而只是为了便于除草。 
        此外,北方的播种方法实际上与南方的相同,而南方还没有实行插秧法, 
  这暗示没有为种稻而专设的苗圃,播种田与插秧田之间实际上没有区别。北 
  方在6世纪前实行了插秧法,仅仅这个事实不一定表示它事实上优于淮河南 
  部用的方法;插秧法的应用实际上是北方自然条件限制的结果。 
       从 《四民月令》的指导中可以看出,华北的插秧法在这时远不及后来的 
  方法精细。因此在发展稻田耕作上起主要作用的是华中而不是种稻的规模很 
  小的华北。虽然事实上华中实行的“火耕水耨”法一般地被认为落后于华北 
  的旱田农业,但总的说来,汉代华中的农业生产一定有了很大的发展以支持 
  其日益增长的人口。把公元2年的人口调查和公元140年的人口调查作一个 
                                                              ① 
  比较,就可看出后一时期华中户口的数字多于华北。虽然对这些数字可能有 
  不同的解释,但看来应该是,户口的增多需要在农业生产上有一个进展,更 
  要考虑这个进展是怎么来的。 
       应劭和郑玄在后汉末所说的“火耕水耨”方法不一定和前汉时代的完全 
  相同,但是由于其原始性质,两个时期不会大不相同。更引人注意的是,应 
  劭所说的方法和作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所说的几乎相同,这似乎表示在 
  前汉和南北朝之间淮河南部的水田种稻技术没有什么进步。只在唐代中叶, 
  即公元8至9世纪采用的插秧法,才使华中能一年种两次谷物,从而大大增 
  加了这个地区的农业产量。但是鉴于以下这种情况,很难相信在这个时期以 
  前农业生产没有任何进步:正是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才使后汉时的长江流 

②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第1 卷,第111 页 (11、6、1)。 
① 在比较这两个人口数字时应记住这一点:公元140 年的人口调查可能是在非正常情况下进行的,这就是 

外族不久前经常入侵蹂躏华北的结果。这些入侵深入内地,以致在公元139 年命令在京畿或在其附近设立 
300 防守点(见《后汉书》卷六,第269 页)。关于汉代人口调查数字的解释,见劳榦:《两汉户籍与地 
理之关系》,载《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5:2 (1935),第179—214 页。该文的英文节本《两汉的人 
口和地理》,收于孙任以都和约翰·戴弗朗西思合编的《中国社会史》(华盛顿,1956),第83—101 页。 
又见毕汉斯:《公元2—742  时期中国人口统计》,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19 (1947),第125—163 
页。还有《汉代的中兴》第3 卷,载 《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39 (1967),第11、第140 页以下。毕 
汉斯认为西北人口的减少是由于匈奴和羌的入侵。又见本书第3 章《边境和邻邦》。 

… Page 376…

域能够开发,才使江南的三国和南北朝的政府能够存在。 
      “火耕水耨”方法对水的需求,必须依靠水利来供给。在华北发展起来 
和为旱田着想的灌溉工程一般要求在河的上流筑水坝,并从那里开一条渠。 
更往南的习惯是在小溪谷末端筑一道水坝,在它后边形成一个陂,水从陂里 
通过一个水闸流出。人们知道,从春秋时代以来淮河流域就有这样的设施, 
从前汉末起它的使用越来越多。 
     这两种水利系统不只在方法上大有不同,而且主持建设的人也不同。开 
渠需要大规模地挖凿,只能通过国家事业来进行;而筑陂则不需要这么大的 
资源,因此常由地方上的势族来担任。华中地区的开发就是由势族用这种方 
法倡导的,光武帝的外祖父樊重就是一个例子,他在南阳地区用这样的陂灌 
溉了他的大片土地。在后汉,很多与此相同的设施是由地方官员建立的,但 
总有势族参加。 
     但是淮河南部农业生产的进步,不是由于什么种稻技术上的大规模革新 
 (种植继续用“火耕水耨”的老方法),而是从汉代起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 
而引起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的结果。这样,这个区域的水稻农业逐渐扩展到 
这么大的面积,以致到南北朝时,它在农业的重要性方面终于能和北方抗衡 
了。 

… Page 377…

                          城市、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城市和商人 

        战国时代以前的中国城市的典型形式(它确实可以溯源到商代)只是一 
  个政权的中心,居民都是贵族成员;它一般不具有大量商业活动的特色。但 
  随着战国时代商业、手工业和货币经济的发展,特别在战略要地和贸易要道 
  上出现了新的城市,它除去作为国家首都或地方行政中心之外,还是重要的 
  商业中心。汉代的大城市就是从战国时代发展而来的,其中包括这样一些地 
  方:在现在陕西的首都长安;在现在河北的涿、蓟、邯郸;河南的荥阳、宛、 
  洛阳;山东的临淄;四川的成都;今广州城附近的番禺等。主要的城市都在 
  华北,这个事实表明了那时的商业大部分限于这个地区,而还没有延伸到长 
  江中、下游区域。 
         《汉书》的数字不都是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