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秦汉史 >

第137章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137章

小说: 剑桥中国秦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分地由于过分僵硬的分类,有人常常假定,儒家和法家对人和政治权 
  威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决不可能调和。在这里,也必须更细致地和以比以 
  往更少的僵硬的先入之见,对这两“家”进行比较和对比。秦帝国在诸如商 
  鞅、韩非、申不害和李斯等人的纪律原则和现实主义的世界观的基础上建立 
                                           ② 
  起来和进行治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以下的情况虽然没有一直强调,但也 
  是正确的,即到了汉代,它采纳了法家大师们所陈述的原则,同时在政府的 
  机构内准备对这些原则进行改造和归纳,并给孔子以尊重。在汉末的几十年 
                                                                                        ① 
  中,几个主要的思想家号召恢复通常被认为有法家渊源的原则和国家政策。 
        出于以上的这些原因,凡是以下出现“儒家”、“道家”或“法家”的 
  地方,在使用它们的时候将考虑到变动的情况和正在演变的生活态度。它们 
  并不指有明确定义的哲学学派。 

① 关于这些差别和发展,见本卷第15 和16 章。关于对道家的全面研究,见马伯乐:《道家和中国的宗教》, 

小基尔曼英译;马克斯·卡顿马克:《老子和道家》,罗伯特·格里夫斯英译;克里斯托福·施希佩:《道 
家文集》 (巴黎,1982)。 
② 关于这些作者的情况,见戴闻达:《商君书》;伯顿·沃森:《韩非子主要著作》(纽约和伦敦,1964); 

顾立雅: 《公元前4 世纪中国的政治哲学家申不害》 (芝加哥和伦敦,1974),特别是第135 页以下;本 
书第1 章《帝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① 关于贾谊和晁错的法家态度,见本书第2 章《贾谊和晁错》。关于后汉时期的发展情况,见本章《整饬 

风纪的号召》和第15 章《推行法令的呼声》。 

… Page 427…

                               四个世纪的发展 

       本文研讨的这四个世纪的特征远不是停滞不前的,在此期间出现了文化 
  思想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新的思想被提出来,接受检验、加以采用或予以 
  否定。广义地说,前汉和后汉的文化思想背景——不论在哲学理论和宗教仪 
  式方面——的明显差别是可以辨认出来的。 
       对宇宙形态的不同解释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五行的规律在这个时期之 
  初肯定已被设想出来;到这个时期末期,甚至更早,五行之说已站稳脚跟, 
  它的程序已经用来确定日常生活中必须作出的最琐碎的选择。利用自然界的 
  奇异现象为政治目的服务的一种新方法已经问世;从王莽时代起,它正在被 
  利用,并具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效果,同时对这类预兆产生了一种新的信仰。 
  由于生产出更精细的工具,并且观察更加清晰,计算更加准确,天文历法学 
  有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国家宗教祭祀的崇拜对象已有变化,祭祀的地点和 
  举行的方式也是如此。新的永生的思想已经出现,它抓住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并且使那些哀悼死者的人深信不疑。到汉代末年,皇权已经获得了一种新的 
  更强有力的思想支持。此外,政府官员所受的训练,其文化基础与秦和前汉 
  的基础有明显的不同。 
       在仔细考虑这些题目之前,必须先注意以下几个总的问题:四种不同心 
  态的影响;对永恒的追求;对一致性的需要;标准化的倾向。 

                                    四种心态 

       在我们所知道的秦汉思想史中可以辨认出来四种主要的心态。它们的中 
  心内容分别是自然界的秩序、人的特定地位、行政的需要和理性的召唤。 
       那些集中注意自然界奇异现象的人,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运行单 
  位,人在其中形成一个因素,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据认为,如果人的 
  计划与自然界的秩序和发展过程一致,这些计划就将取得成功。因为这些秩 
  序和过程是能够理解的。这种思想方法最普遍地见之于《淮南子》,这种态 
  度最接近于通常所称的道家。 
       对儒家学者来说,人是万物的中心和衡量标准。人类拥有不同于其他自 
  然的创造物的某些资质,使他有潜力成为世界上最宝贵的生物。这些才能所 
  创造的合乎逻辑的成果从文明生活方式的物质表现中可以看出。人的部分责 
  任是发展和利用他的特殊才能,把他的同类组织起来,让人们在各自的等级 
  地位中一起和平生活,并使之渴望在伦理、文化和美学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态度反映在诸如关于礼的论著等作品中,也反映在董仲舒等人发表的意 
  见中。 
       有些秦汉思想家非常重视通过约束和制度来组织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必要 
  性,其明确的用意是使国家富强起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有像帝国时 
  期之前的法家作者——如商鞅和韩非等人——所描述的那种服从和纪律;这 
  种态度蕴藏的力量可以从本卷论述制度、法律和帝权的几章中看出。① 
       也许在追求理性方面,从汉代的思想中可以看到最鲜明的新内容。这一 
  观点主要由王充有力地提出:他拒绝深信不疑地接受对事实的陈述,对要他 

① 见本书第7、8、9 章和第13 章。 

… Page 428…

相信的任何事物,他都要求有理智方面的解释。王充认为宇宙根据系统的原 
理在运行,在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了解这些原理,条件是不去相信任何未经 
证实的主张。幸运的是,王充的全部著作除一卷外,都保存了下来。 

                               标准化的倾向 

     秦汉时期思想家的努力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可以部分地解释为在多变的 
世界中追求持久性的结果。当然,有些被人们演化出来的理论,甚至建立起 
来的制度,似乎会满足这类追求和用作支撑人的自信的手段。如果一个人确 
定了宇宙中的某些更加长久的特征,并且能说明自己在这些特征的周期循环 
中有一定的位置,那么当他面对人的短暂性的过于明显的迹象时,就不致于 
茫然若失了。 
     表现这类持久性的各种方式不一定能协调一致。这可以从人们提出的解 
释出现奇异天象的原因,或者解释灾难是天意的一部分的原因中看出。另外, 
人们也可以从六十四卦的体系中看到一种持久的变化循环,因为这六十四卦 
象征着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不同阶段不知不觉的过渡。进而言之,在另一个 
体系中,宇宙各部分的活动和变化都被解释为五行的那种有节奏的和必须相 
信的活动,这五行以可以预测的次序控制着宇宙的秩序。有的人尤其注意天 
体及其运动,认为它们是一切观察到的现象中最为永恒的;如果可以显示出 
人类事务与那些有节奏的运动有联系的话,那就可以说人的命运具有某种长 
久的衡量尺度。此外,对人类事务来说,人们坚持要有一种任何个人的脆弱 
的生命消亡以后仍继续有效的无所不包的行为准则,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 
出于确认长久形式的这种强烈愿望,以便使人把自己的存在和活动看成是这 
些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能是出于这种愿望,我们会注意到一种遵循公认的真理的迫切需要。 
理论必须转化为实践,以确保男人或女人每年的、每季的和每日的行动符合 
众所周知的、成为最终现实的基础的那个体系。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人们 
感到要有一种强制力量,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阴阳五行循环中应予遵 
循的变化:或者,很可能要施加压力,以确保人们去遵守确立的准则和“礼” 
的规定。另一个必须遵守公认真理的例子是注重六十四卦的体系,把它看成 
是一种结构,甚至是一种生活规则。同样,有理由认为,信奉年代学序列和 
巧合,形成了占卜的一个重要内容。 
     许多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试图把一种衡量思想一致性的尺度强加于 
人。在许多朝代中,培训官员的目的之一一直是把他们统一在经过批准的正 
统实践之中,这种标准化的过程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一个声称有权 
统治普天之下臣民的政府发现必须推行衡量思想文化一致性的某种尺度,这 
几乎成了一个公理。以下的情况也许是对历代中国宣传的成就的一种赞美: 
人们普遍假定推行这种衡量尺度的工作已经完成,并且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华 
夏统一,而这种统一是以一种单一文化遗产和涤尽不文明或野蛮活动为基础 
的。 
     对这种一致性过程已在开始发展的秦汉时期来说,我们必须透过表面去 
寻找中国官方记载宁可只字不提的一整批信仰和实践。特别是,寻求一致性 
的过程表现在统一前的几个世纪力图使人们不去注意在长江流域独立成长起 
来的文化。各种各样的记载几乎一直表示出对北方受控制的和得到准许的生 

… Page 429…

  活方式的偏爱,而对于原来楚国的习俗则几乎一直抱有偏见。有好几次,那 
  些未被批准的、也许未被理解的地方宗教仪式都遭到了镇压。如果官员们能 
  够证明在他们的辖区内已经推行了礼的规定和习俗,他们就有功。标准化的 
  号召表现在以下的尝试中:一方面压制对经籍的独立性的注疏,一方面集中 
  力量搞适合于政府口味和目的的版本和解释。 
       远在帝国时期以前很久,在中国就已经可以看到对一致性和标准化这种 
  强烈要求的抵制。有某些迹象可以说明,这种情况解释了有些人为什么采取 
  遁世态度或摆脱公共生活的原因,这种行为形成了汉以后几个世纪中中国文 
  化发展的一个特征。① 

① 关于这种现象,见本书第4 章《顺帝统治时期》,及第15 章《推行法令的呼声》和《个人与国家:对社 

会生活的失望》。 

… Page 430…

                                            神话学 

        美国学者卜德已经指出,虽然在早期中国文化中已经出现了一个个的神 
                                                                                    ② 
  话,但是以一体化的材料形式出现的成系统的神话学却没有形成。神话是在 
  有浓厚的宗教发展气氛的背景下出现的,有时,人们还可以追寻古代的和传 
  统的传奇主题思想被接受和纳入后世思想文化结构的情况。 
        但是,这种过程决不是始终如一的,也不是不受约束的。中国神话的许 
  多最丰富的内容很可能产生于长江流域或者更南面的地方。这个区域,即楚 
  的故土,早就以它浪漫的和有丰硕成果的文化著称于世,这可以从它的许多 
                   ③ 
  文物中看出。如前所述,在大一统之前和在大一统过程中,楚国曾是秦汉的 
                      ① 
  主要对手之一;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