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秦汉史 >

第152章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152章

小说: 剑桥中国秦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这类实践不同的是,大部分证据涉及了一些想取得一个完全不同的目 
  的的企图。未亡人不是象巫术和招魂术所冀求的那样希望让灵魂留在人间或 
  返回人间,而是接受死亡的事实,并急于提供护送灵魂到阴间的手段;或者 
  他们希望为留下来的、但不能依附在肉体中的要素提供舒适的条件。 
       在为这一目的而设计的所有护符中,最著名的护符之一是约公元前 168 
                                                                       ① 
  年埋入马王堆(华中)一号墓的棺椁盖上小心安放的一幅画。虽然已知还有 
  其他这类画的实物,但此画保存得最好。画中内容丰富的细节取材于华中的 
  神话,它指明了取道蓬莱以求得长生灵药之道和后来魂升天堂的情况。 
       但是,那些负责把轪侯夫人葬在马王堆一号墓的人无意把他们的措施限 
  制在这单一的护符或物体方面。墓内安放了大量多半为了使魄过得舒适和维 
  持死者习惯的生活方式的物质陈设。秦汉时期的墓葬内常常有这些陈设,陈 
  设的规模和差别部分地取决于家庭的财富和它精心炫耀以使当地社会瞩目的 
  愿望。许多墓内葬有玉器、铜器和漆器,或者有大批钱币随葬。这种习俗引 
  起一些人的抗议,他们认为物质的花费应用于活人的需要,而不该用在死人 
  身上;它还使一些盗墓者注意到那些显要人士的墓葬能提供迅速得益的机 
  会。 
       墓中还陈设一些与死者在生前经常相处的同事、随从和仆役的人俑,还 

① 关于这种关系的重要性,见本章《文化的主人公:配偶的相会和造物》。 
② 《楚辞》九(《招魂》);十(《大招》)(霍克斯:《楚辞》,第101 页以下、109 页以下)。 
③ 《史记》卷二八,第1369—1370、1385 页 (沙畹:《〈史记〉译注》第3 卷,第463 页以下、 465 页 

以下);本章《帝国崇拜》;鲁惟一:《通往仙境之路》,第37 页。 
① 此画最精美的复制品见于文物出版社:《西汉帛画》(北京,1972);又见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北京,1973)第1 卷,第40 页图38;第2 卷,图版第71—77 。 
鲁惟一:《通往仙境之路》,第17 页以下。 

… Page 471…

  有与他一起供职的官员的画像;往往有乐师、杂耍表演者等的人俑,有时还 
  有他们的工具的复制品。随葬的饮食和服装、甚至塞满衣橱的成捆绢帛,将 
  满足魄感到需要的物质要求。由于高级官员的生活如果没有威严豪华的交通 
  工具是不可想象的,死者常有车、马的模型随葬;它们或者以浮雕的形式刻 
  画在石上,以表示死者生前优越的生活。 
        装饰汉墓的浮雕和壁画的其他主题包括狩猎和宴会。此外,显赫人物的 
  随葬品还包括表示死者在人间身份的物质象征物,如他们担任的官职的官 
  印,或者皇帝赐予特权的诏书的文字。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有时还要随葬 
  一些书籍,以表示死者的身份是一位学者,或是一位法学专家。但是埋葬这 
  些珍贵的文书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产生随葬一批葬品的这种习俗,某动 
  机还不能充分地得到解释。① 
        马王堆一号墓内的随葬品显示出护送魂进入天堂和使魄得到安宁的种种 
  企图。此外,这一弥足珍贵的墓址还包括了某些可用来证明一个迥然不同的 
  习俗的最有力的证据。这就是防止尸体腐烂的措施,尸体在墓中成功地保存 
  了两千多年。尸体放在多层棺椁内并与外界因素隔绝,这样就发挥了作用。 
                                                                              ② 
        我们知道至少还有一个把尸体同样成功地保存下来的例子。但是,其他 
  试图防腐的方法则没有那么有效。关于皇室成员或其他人穿玉衣埋葬的方法 
  在礼的准则中有精心制订的规定。玉被认为具有神奇和永恒的属性,人们希 
  望通过让尸体穿上一件精心量好的玉衣,尸体就将永远保存下来。这种残存 
  的玉衣实物可以在一批遗址中找到,其中有著名的满城(河北)遗址。在满 
  城,发现了分别死于114年和104年前一年的中山王和王后所穿的玉衣。这 
  些玉衣可惜未能达到其目的,但是有可能把它们复原成原来的形式。① 
        有时墓葬中包括一批守护的形象和物体。在汉帝国的中部和南部发掘的 
  墓葬中,已经发现一批瞪眼的鬼怪,它们头上有突出的角,长舌一直伸到腰 
        ② 
  际。在这些形象中,有的持蛇或在食蛇,这个主题在其他画像中也可见到。 
  ③这些形象被解释为守护神,目的在于阻止邪恶势力入墓和吞食尸体。其他的 
  象征物正面地被用作带来吉祥的手段,如屡次在一些墓中发现的绵羊头或山 
  羊头。④ 
        更具体地说,在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设计中,有的想通过把表示使宇宙 

① 关于随葬品的研究,见《汉代文物》(京都,1976)。关于画像的题材,见《汉史概要及题材索引》。 

关于华东浅浮雕像的选集,见山东省博物馆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汉画像石选集》(济南, 

1982)。 
② 关于公元前167 年的第二个例子,见纪南城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整理组:《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 

号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5。9,第1 — 7页。关于尸体防腐的情况,见《后汉书》卷十下,第442 
页注5。 
① 关于两件从满城残存品复原的玉衣,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发掘队:《满城汉墓发掘纪要》,载 

 《考古》,1972。1,第14—15 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北京,1980)第1 卷,第344—357 页;第2 卷,图版225—243 。关于根据社会地位制作玉衣的规定, 
见《后汉志》(志)卷六,第3141、3152 页。 
② 萨尔莫尼:《鹿角和舌头》;以上注13。 
③ 见孙作云:《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载《考古》,1973。4,第247 页图1,第249 页图2,图版 

4 — 5;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第1 卷,图17—21。 
④ 洛阳一座西汉墓的墙上有山羊头的像,见《文物精华》,3  (1964 年),第1 页。 

… Page 472…

  运转的无穷尽的力量的符号安放在死者周围,以便给死者带来吉祥。这类画 
  的最简单的形式可以用成对的伏羲和女娲这两个形象为例,由于他们的结 
  合,宇宙才得以存在。这两个形象常以他们各自的属性来表示:以日、乌或 
                                                                          ⑤ 
  一只圆规来表示伏羲;以月、兔 (或赡蜍)或三角形表示女娲。为同一目的 
  设计的一套更为复杂的象征是充当五行中四个行的符号的四种动物:青龙、 
  朱雀、白虎和玄武。每种动物被安置在墓冢中应占的角落,即各占东、南、 
  西、北一角,以保证尸体被宇宙进程中适当的象征物所围绕。 
       但是,表达这种象征主义的最惹人注目、最优美和最完善的手段也许是 
  埋在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铜镜。这些镜子具有一套特有的线状标志 (被称 
                                                 ① 
  为规矩纹镜),还有宇宙12等分的符号。这12个符号与上述四个表示动物 
  的标志相辅相成。它们围绕镜子中心排列成正方形,镜子中心成为五行中第 
  五行的象征性表现,其形状宛如代表地的土丘。因此,这个体制把宇宙的两 
  种解释——一种是把宇宙分成12部分,另一种是承认五行的五种作用因素— 
  —结合起来。这种设计是两种体系完全调和的象征,其用意是据此死者被置 
  于宇宙中最完美、最吉祥的环境之中。 
       这种规矩纹铜镜除了成为这种类型的护符外,上面还有整套象征人死后 
  的未来的图形。这些图形表示灵魂通过腾云驾雾,达到其归宿的仙境的路程; 
  在那里还可遇到一些半人半神的小神灵。在这些镜子的最完整的实物中,上 
  面的铭文明确地阐述了这些符号的意图,并表达了它们将保护死者无危险威 
  胁的用心。有的铭文描述了阴间神灵的习惯。 
       这样,这种规矩纹铜镜充当了最有力的物质象征。宇宙中12分体制和五 
  行体制不提人死后的结局,而这些铜镜则把这两种体制与达到不朽境界的直 
  接方式联系了起来。这样,对来世的信仰就与存在论相一致了。由于这些青 
  铜镜的形状和构造,它们还导致一种工具 (式)的产生,这种工具在日常生 
                                                      ② 
  活中用来确定个人在宇宙运行秩序中的地位。通过这些符号的结合,铜镜表 
  示已保证把死者置于最合适的宇宙环境之中。 
       有些最优美的和它们的图象表达得最为正确的规矩纹铜镜是在短命的王 
  莽王朝 (公元9—23年)制作的。在以后几十年,中国艺术家的注意力开始 
  转向西方仙境。于是在墓的浅浮雕或在少数铜镜上可以看到一种不同的象征 
  符号,它们旨在表现护送灵魂安全地达到西王母主宰的仙境的情况。虽然不 
  能确定绝大部分的实物的日期,但幸运的是,根据墓主有姓名可查和建墓日 
  期也可确定的墓的形式,现在有足够的材料可以作出一个通过对墓的风格的 
  研究来加以证实的总的结论。由此可以定出一个年代的序列,从中可以看出 
  中国的艺术家们设想死者的灵魂进入仙境的不同的方式。 
       在秦代,也许在汉代开国的头一个世纪中,注意力集中在东方仙境上。 
  到王莽时代,通过适当的护符形式对宇宙进行思考显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最后,也许从公元100年起,注意力转到表现西王母及其仙境的方面。由于 
  她一直用来装饰的特有的头饰或王冠,她很容易在石雕上认出。一般地说, 

⑤ 关于伏羲和女娲的形象,见郑德昆:《阴阳五行和汉代艺术》,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20 (1957), 

第182 页;芬斯特布施:《汉史概要及题材索引》的条目;鲁惟一:《通往仙境之路》,第41 页图9。 
① 关于铜镜的详细描述,见鲁惟一:《通往仙境之路》,第60—85 页;图版10,12—14 有特别精致的图 

例。 
② 见本章《方法》和注70。 

… Page 473…

她有一批特别的侍从伴随,其中包括一只兔子、一只蟾蜍、一只九尾狐和一 
只三足乌 (有时则是三只乌)。有的画上,西王母坐在可能用来表示宇宙之 
树的柱顶的宝座上;在少数精选的画上,有西王母与东王公相会的情景。① 

… Page 474…

                              第13章 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