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秦汉史 >

第170章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170章

小说: 剑桥中国秦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只是道的不完全的解说,所以没有一个正统的观念是确实可靠的,每一世 
  代的儒家都应当重新开始努力以达到近似的道。 
       荀悦以同样似是而非的论证,赞同把帝国制度,如历史所证明和经书所 
  认可的那样,作为具有深刻宇宙论意义和道德意义的政治统一的象征。但是 
  只有象征本身才是完美的,不可违背的和不变的。事实上,任何政治制度都 
  只能近似于真理;所有政府都可能腐败,没有一个王朝能永远延续下去。不 
  忘其地位的象征性尊严的皇帝,作为一个原则不应当损害这种尊严。作为个 
  人,他应当力求道德上和智力上的完美;作为皇位的占有者,他应当遵守一 
  切适当的礼仪,只在神圣的帝国统治权的特有范围内行使他的权力。实际的 
  统治常常涉及互不相容的利益和态度,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调整政策,在 
  理想和现实之间进行调和。荀悦认为,既然这些争端冲击着皇位的象征性的 
  尊严。政府工作最好交付给官员。 
       荀悦将理想和现实分开,从而能够表明他对汉王朝的忠诚,而又批评汉 
  代皇帝的政策和个人的品行;容忍官僚作风,而又谴责许多个别的官员。他 
  对于精英的不满情绪、他们的抗议和反抗、他们对精神自由和道德自主的追 
  求都一直非常同情。但是他指责他们过激的党派偏见,以及他们的任性活动、 
  他们对盘剥穷人和损害帝国政治统一所负的责任。他对学术的看法是儒家 

② 《前汉纪》卷六,第6 叶;陈启云:《〈申鉴〉译注,附导言》,第89 页以下。 

… Page 534…

的,他对现实的相对主义的看法是道家的,他对政治的实用主义的看法是法 
家的,可是他对儒家的学问、道家的做法和法家的治国之道又尽挑缺点。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荀悦倾向于挑剔那种现实的缺点。他在寻求人力 
所不及的一种学问和真理的高度。作为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深知使任 
何解决办法都归于失败的后汉积累起来的问题。作为有名无实的汉代最后一 
个皇帝的随从,荀悦深知即将临头的灾难——帝国的灭亡,但是无力规避。 
他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历史的教训,提出了他对许多问题的想法和他的十 
全十美的梦想,这种梦想与其说是为他的同时代的人打算,不如说是为后代 
打算,他希望国家在后世将会变好。 

… Page 535…

                            后汉思想的价值 

     从西历纪元开始到第3世纪最初几十年,汉帝国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周 
期:从前汉灭亡,经过后汉的光复和盛衰,到后汉的崩溃。汉代思想家的态 
度经历了它自己的演变过程:从扬雄对王莽的新朝的热诚和他确信人的智力 
的优越性,到荀悦为帝国体系及儒家学说辩护和他对现实的悲观看法。尽管 
这些思想家受到衰落中的帝国的政治结构的限制,他们也可能因为他们不能 
提供具有普遍吸引力的宏大景象,或对汉代积累起来的灾难提供有效的长期 
补救办法而受到责备。他们也不能建立一种思辨体系,也就是曾经引起他们 
前辈极大注意的那种涉及普遍问题和范畴的抽象思维。但是,如果人的精神 
是由于其理解现实的能力,或由于其自我批评的能力而被看重,那么,东汉 
思想家对他们那个时代的特殊困境表现出了非凡的感受性,注意到了它的变 
化多端的细节,痛苦地预见到了它的悲剧结局。他们有勇气和正气批评帝国 
政权和儒家正统,并反对他们自己的集团的利益。 
     法家传统的长处在于它对国家和公益问题的注重实用的看法;它的短处 
在于为君主唯我独尊的权力和臣民卑躬屈节的服从辩护。道家传统的价值在 
于它对超越和精神自由的想象,以及它对世俗权力和利益的蔑视;它的缺点 
在于避开世俗问题,以及它鼓励虚无主义和逃避现实。儒家学说的功过为数 
更多,变化也更多,本章的概述已予证明,而本章只涉及后汉儒家学说两百 
年的历史。儒家学说,即使在其后汉时的衰落阶段,也显露出广泛的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可以看作它的重大的长处,也可看作它的根本的缺点。 
     儒家学说的灵活性表现在它对复杂的人性研究的关心。自从孔子要求对 
人性研究特别注意,儒家学者就从未停止对某些问题的关心,可是人性问题 
仍和以前一样难以解决。这些问题涉及人性的含义和概念,人的道德的和非 
道德的本性,人的修养和改造的可能性,人在精神、道德、社会、政治和经 
济领域内的处境。这些复杂的问题需要范围广泛的探讨——实用主义的或理 
想主义的,一般的或特殊的;它们还引出种种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进 
取的或退缩的。因此,其范围既包括了法家学说也包括了道家学说的思想流 
派。儒家中庸调和的理想以及它的妥协、容忍的劝导,虽然不那么堂皇,对 
于它的任务却是适合的。 
     东汉思想缺乏古典思想和汉代初期思想那种有创造力的大气魄,但它包 
含更多的见识和智慧。古典时代和汉初的思想家给正在形成的统治权打下了 
理智的基础,但是既没有预料到僵化中的政体积累起来的问题,也没有预先 
想到他们的思想在受到现实考验并转变成为教条时的含意。 
     后汉思想家面临许多进退两难的困境,诸如自主与从属,不变与变,或 
者自我与社会或国家之间的矛盾,超凡出众与大众性之间的矛盾,或者圣智 
与君主地位的矛盾。这些矛盾受到诸如法家学说的官僚政治倾向、道家学说 
的个人和社会的本质和儒家学说的家庭倾向性等基本因素的抑制。这些便是 
在后汉时期变得具体化了的,在汉以后的时代继续吸引中国人的心智的争 
论。 

… Page 536…

           第16章① 汉代至隋代之间的哲学与宗教 

     公元2世纪和3世纪汉王朝的崩溃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政治的、社会的和 
经济的困境,其结果是带来了中国历史上少见其匹的思想上的纷争时代,只 
有周朝末年 (公元前4至3世纪)、明王朝末年(公元16至17世纪)和20 
世纪的几次革命可与之相比。在这个时期,某些基本的哲学概念逐渐形成, 
它们都是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成份,并且是永不磨灭的。佛教当其于公 
元之初传入中国,并且从4世纪起就开始深入上层知识阶层的时候,突出了 
这些变化,与此同时又改变了这些哲学变化的重点。佛教被缓慢地改造得适 
合于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它既与道教相糅合,又被嫁接到道 
教之中,因此它就主宰了“中世纪”的中国,直到公元第一个千年之末都是 
这样。 

… Page 537…

                              后汉时期哲学的衰颓 

       秦、汉两个王朝使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帝国。它必须引入一种央集权的 
  方法,引入以高度组织的军政机器为基础的有秩序和有权威的制度;它的意 
  识形态必须以实用哲学为主,有些象罗马帝国的哲学那样。道家的形而上学 
  倾向和神秘主义倾向,以及帝国统一以前一些旧学派所争鸣的各种各样的思 
  想都一律靠边站了,而让位于儒家。儒家是今世的一种学说,是一种社会学, 
  也是一种通过天…地…人的三位一体而把人和宇宙联系起来的宇宙论,但是它 
  很少注意超自然性质的极其世俗的内容。“天子”是天和地的联系;作为他 
  的臣民的人只须在以皇帝作为中心的国家机器中各安其位就行了。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设立了太学,在那里博士向未来的官员们教授正统 
  的国家学说;这些学说以古代的经书为依据,也就是按照传统而和孔子之名 
  有联系的“五经”。各郡则设立他种学校作为皇家大学的补充。从原则上讲, 
  每一位教师只讲授一种经书,而每一种经书又只有一种解说。① 
       这些解说决不是字面上的,而是包含了大量宇宙论的理论,我们主要是 
  通过董仲舒 (约公元前179—前104年)的著作而知道这些理论的。董仲舒 
  搞出了一套微观…宏观宇宙交相感应的可以预告未来的体系。这些交相感应包 
  括阴与阳之间、左与右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五行之间、五音之间、四季之 
  间、罗经点之间、五色之间和五味之间、四肢百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包括 
                                      ② 
  命理学诸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那个时候流传着许多被称为“谶”和“纬” 
  的一类著作;后者包含对经书本身的注释在内。西方汉学家们把这两种经文 
                                                                                 ① 
  都视为汉代的伪经;它们的奥秘性质可见之于董仲舒下惟讲诵的传说。在谶 
  纬典籍中,孔子变成了“素王”:他不君临天下,但他受有天命来改造世界。 
  汉代的官方哲学只限于对这类相对来说的低级东西进行思考。 
       可是,这并不是说道家思想已完全被人忽视,至少在汉初不是如此,因 
  为那时也有人曾想从老子书中引出一种用于实际的政治学说。据说,汉武帝 
   (公元前141—前87年)之前的两位皇帝,即汉文帝 (公元前180—前157 
  年在位)和汉景帝 (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即以出于老子的“无为” 
  原则进行统治。文、景二帝分别为窦后(死于公元前135年,更以“窦太后” 
  著名)之夫和子,她本人即信奉道家思想。在她的影响下,这两位皇帝也都 
                   ② 
  崇尚道家思想。一种颇具民间风格的道家思想很受出身于平民的汉代后宫中 
  后妃们的钟爱,而且有几位皇后是这一学说的有名的信奉者。甚至汉朝开国 
  的皇帝汉高祖(公元前206—前195年在位)也让一位道家张良 (死于公元 
  前187年)说服而实行了柔顺和谦卑的政策;汉武帝本人一方面开始独尊儒 
  术,一方面又找方士来乞求长生之术。 
       在汉代的典籍中,老子往往与黄帝联系在一起,并称为“黄老”。黄帝 
  是上古时期的一个神话人物,他后来变成了玄学和医药的创始人;那些大部 

② 关于董仲舒,见吴康 (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巴黎,1932);又见本书第12 章及其注147。关 

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见李约瑟:《中国科学报术史》(剑桥,1954— ),第2 卷,第261 页以下。 
① 关于这些典籍,见张朝孙 (音):《白虎通:白虎观中的全面讨论》(莱顿,1949、1952),第100— 

120 页;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伦敦和普林斯顿,1952),第2 卷,第88 页以下;杜敬轲:《汉代谶 
语纬书的历史概论》,华盛顿大学博士论文,1966 年;以及上面第14 章《谶纬之学》。 
② 《汉书》卷五二,第2379 页;《汉书》卷八八,第3592—3593 页;《汉书》卷九七上,第3945 页。 

… Page 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