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秦汉史 >

第6章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6章

小说: 剑桥中国秦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从那时起,新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新方法的应用和学术向新领域的扩 
大,已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史的研究。这发展反映在: 《剑桥中国史》现在 
已经计划出15卷,但仍将舍弃诸如艺术史和文学史等题目、经济学和工艺学 
的许多方面的内容,以及地方史的全部宝贵材料。 
     近几十年来我们对中国过去的了解所取得的惊人进展将会继续和加快。 
进行这一巨大而复杂的课题的西方历史学家所作的努力证明是得当的,因为 
他们本国的人民需要对中国有一个更广更深的了解。中国的历史属于全世 
界,不仅它有此权利和必要,而且它是引人入胜的一门学科。 

                                                                      费正清 
                                                                      崔瑞德 

… Page 20…

                           《剑桥中国秦汉史》序 

     这部 《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 
中国史》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史》不是 
按卷次先后印行的,在这卷之前,第10、11和3卷业已先后问世,并且已经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翻译出来,以《剑桥中国晚清史》、《剑 
桥中国隋唐史》为题出版了。现在历史所的朋友们又译成《剑桥中国秦汉史》, 
要我在书端写几句话,我既感欣幸,又颇为惶恐。我在秦汉史方面学力有限, 
本没有着笔的资格,但承鲁惟一先生盛意,在本卷出书后即行寄赠,得以成 
为国内最早读者之一。细绎全卷,曾将一些感想写作书评,发表在《史学情 
报》上,其中即呼吁赶快把这卷书翻译出来。现在经过历史所各位努力,这 
个愿望实现了,写一篇小序确实是我的义务。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 
本卷也不例外。全卷16章,原文多达981页,分别执笔的学者大都对章节论 
述的范围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例如第1章《秦国和秦帝国》的作者美国宾夕 
法尼亚大学退休教授卜德,30年代即已出版《中国的第一个统一者》一书; 
第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毕汉斯,著 
有《汉朝的中兴》;第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 
授余英时,著有《汉代的贸易和扩张》;第9章《秦汉法律》的作者荷兰莱 
顿大学退休教授何四维,著有《秦法律残简》、《汉法律残简》;第7章《政 
府的结构与活动》、第12章《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等的作者英国剑桥大 
学东方学院鲁惟一博士,著有《汉代的行政记录》、《通往仙境之路》等书, 
诸如此类,不遑枚举。还有的学者,如法国法兰西学院的戴密微、日本东京 
大学退休教授西嵨定生等,更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本卷的作者阵容在西 
方学术界可称极一时之选,这部书也可谓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结晶。 
     西方对秦汉史的研究有相当长的历史。本卷《导论》对此有概括叙述, 
一直上溯到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卫匡国的著作。中国的二十四史始于《史 
记》、《汉书》,读史者也总是从前四史入手,所以一接触中国史就是秦汉, 
同时秦汉在整个中国史上又有其特殊的重要位置。西方学者研究秦汉史的较 
多,成绩也较丰硕。看本卷所附参考文献目录,便可得到相当的印象。这部 
 《剑桥中国秦汉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和提高的。不很熟悉西 
方研究情况的读者,通过本卷不难知其涯略。卷中引用日本学者的论著也很 
多,足供读者参取。 
     这部书有几个特点,想在这里介绍一下。 
     首先是秦汉史列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这一点恐怕是国内读者不 
易理解,而且是会有较大意见的。《剑桥中国史》的总主编序对此曾有说明, 
他们提到,在筹划编著这部巨著的时候,本想从中国史的开端写起,可是我 
国的考古发现日新月异,70年代以来更有进一步扩大的倾向,把中国史前史 
以至公元前第一千纪的历史面貌几乎彻底改变了,而现在还没有能把崭新的 
考古材料与传统的文献记载融会贯通而成公认的成果,因而全书只好从有大 
量可靠文献依据的秦汉开始。这种看法,和晚清以来疑古思潮的见解是有实 
质差别的。 
      《剑桥中国秦汉史》广泛引用了文献材料,而且很注意文献的辨伪和考 

… Page 21…

订,这是不少西方中国学家一贯坚持的作风。大家可以看到,本卷各章中的 
引文,大多注意了使用经过整理校订的版本,包括中国、日本以及西方学者 
的各种注释。卷中图表也尽量做到有足够的文献依据。这是作者很重视文献 
的一种表现。 
     这样说,并不意味本卷的写作不重视运用考古材料。相反的,本卷不少 
作者都征引了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成果。例如都城的发掘和一批大墓的发现, 
在书中好几个章节得到介绍引用。尤其是有关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的部分, 
涉及考古材料的地方更多。由于本卷作者有几位是秦汉简牍帛书研究的专 
家,他们写作的章节引用这方面材料,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论法律时,征 
引云梦睡虎地秦简;论屯戍时,征引敦煌、居延等地汉简,使这些专门的研 
究汇合到历史的论述中去。中国的学者研究秦汉史,也是这样做的,但当前 
还有人在谈考古对历史研究的贡献时,总是过多地强调先秦,对秦汉考古重 
视不够,应该说这是不很公平的。 
     秦汉时期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外国学者有不少成果。本卷在这方面的叙 
述能对这些成果作出概括,并有新的见解。虽然限于篇幅,不能详细展开, 
但简明扼要,适合一般读者的要求。 
     卷中从第12到第16章,都是论述思想文化史的。在篇幅上占了全卷的 
三分之一。就这五章的内容而言,哲学、宗教以及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等, 
都涉及到了。各章是从不同的角度叙述的,所以有的思想家兼见于几章,例 
如董仲舒。所论的人物有的前人罕加探讨,例如班彪。思想文化史在全卷里 
有这样大的比重,反映了西方学术界强调思想文化研究的特色,与我国通行 
的几部通史很不相同。这里要指出,戴密微的遗作,本卷第16章《汉代至隋 
代之间的哲学与宗教》,加上伦敦大学巴雷特所增补的《跋》,原文长达70 
页,简直可作专著来读。其中关于民间道教、佛教的传入和佛、道二教关系 
等,有不少值得注意的论述。 
      《剑桥中国秦汉史》的观点,在许多方面与国内学术界的看法不同,这 
是必然的。需要说的是,本卷虽有《导论》讨论了一些具有理论性或方法性 
的问题,但各章节由于执笔者各异,不能有彼此呼应的一贯理论。即使同属 
论思想文化史的五章,论点也多少有不一之处。这是按本书这种方式组织写 
作的学术著作常见的现象。不过,这种现象的结果却能使我们看到各位作者 
研究的个性,吟味其独到之处,未始没有它的优点。 
     这部书还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卷中插有若干图表,可是没有一张插图。 
当然这是《剑桥中国史》全书的体例,即以文字来表现。但是秦汉时期的考 
古发现太丰富了,有不少可直接与文献相印证。如果书中能适当配备一些插 
图,会有左图右史之效。从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来说,这不止是一个书籍 
的形式问题。 
      《史记》、《汉书》,一为通史,一为断代,然而都是纵横兼顾,叙事 
与分析并重。相对来说,国内近作的一些史书每每分析部分较多,而叙述事 
实原委不足。《剑桥中国秦汉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特别是除了思想 
史的部分以外,对人物的描写所用笔墨不多,很少对一个人物作多方面生动 
的叙述。在这里,看来我们都应该从古代的纪传体史籍吸取教益。 
     本卷编者曾经提到,由于条件不很成熟,未能多吸收文学艺术史和科技 
史的研究成果。但书中有些章节还是包含了这两个学科的内容,不过这毕竟 
是一个缺憾。 

… Page 22…

     在中国读者看来,有一些颇有影响的中国学者的著作未能列入参考文献 
目录,未免可惜。例如陈直有好多种秦汉史研究专著,其特色是以考古文物 
材料与文献相印证,颇多胜义,参考文献目录仅引有 《两汉经济史料论丛》 
一种,未列入《史记新证》、《汉书新证》等书;刘文典的著作,引有《庄 
子补正》,但未列入《淮南鸿烈集解》;刘汝霖的《汉晋学术编年》,也没 
有列入。总的说,材料方面所引较多,论著则较少。如我在书评中说过的, 
这种现象表明,中外学术界成果的彼此交流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本卷原文是三年前出版的,其中有的章节的属稿还要早得多,因此有一 
些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书中未能征引。大家知道,近年秦汉简帛的发现和 
整理有突出的成果,其间大量的佚书对当时学术思想的研究更有巨大影响。 
还有几项最新发现,如江陵张家山汉简中的《汉律》,极关重要,目前尚待 
公布。相信本卷的编者在有机会修订再版时,会将这些材料吸收进去,使全 
卷内涵更趋丰富。 
      《剑桥中国秦汉史》这样的大型专门著作,翻译是很不容易的。几位译 
者多是我的老友,他们富于学识和经验,竟能在很短的期间完成这一译作, 
将之绍介于国内学术界。我们读者应向他们表示感谢。 

                                                                      李学勤 
                                                                1989年10月 

… Page 23…

剑桥中国秦汉史 

… Page 24…

                              第1章 秦国和秦帝国 

        长期以来,秦作为一个小国或诸侯国而存在,然后又作为一个大的王朝 
  和帝国存在了很短一段时期。它作为一个国家的起源,在传统上可追溯到公 
                  ① 
  元前897年,但须过500年,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它才开始朝一统天下 
  的方向发展。对比之下,秦王朝和帝国只维持了15年,然后在产生随之而来 
  的汉王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内战中于公元前206年灭亡。可是 
  这些年的政治和文化变化是如此重要,以致这些变化赋予这个时代的重要性 
  与它的短暂性完全不相称。 
        标志着从诸侯国向帝国过渡的公元前221年,因而是本世纪发生革命性 
  变化前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说明帝国的威名甚至远扬于中华世界 
  以外的例子是,秦(Ch'in)这一名称很可能是英语“中国”(China)及各 
  种非汉语中其他同源名称的原型。例如,“Thinai”和“Sinai”就作为这个 
  国家的名称出现在公元1、2世纪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