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秦汉史 >

第61章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61章

小说: 剑桥中国秦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有事在身,都要找时间学习。以往甚至是军事将领,也对指定的经典如《孝 
  经》有广泛的知识。他提醒皇太后一些匈奴领袖树立的榜样,他们到洛阳朝 

② 见本书第3 章《边境和邻邦》。 
③ 《后汉书》卷四五,第1519 页。 
① 《后汉书》卷二五,第875 页。 
② 《后汉书》卷四三,第1484 页;又见本章以上有关部分。 
③ 《后汉书》卷四,第189 页;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剑桥,1980),第134 页;本书第8 章《文 

职官员的吸收》。 
④ 《后汉书》卷四四,第1500 页。 

… Page 195…

  廷来朝,并在那儿学习。以“永久和平”为名的明帝的时代就已出现了这些 
          ① 
  变化。这种情况与当时的形势形成了对比:学者很少而博士们过于喜欢闲散 
  而不愿工作。学术水准的降低是当时政府实行压迫的几个原因之一,因此范 
  準提出了发展学术的步骤。② 
        十年以后,邓太后本人采取措施以达到这个目的。她召集了已故皇帝的 
  40多名侄子、侄女和自己家族的30名成员,准备了专门的房屋让他们居住。 
  他们的年龄是五岁或更大一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古籍经典。她本人亲自 
  监督这些年幼学生们的考试。一个对她的评论记载,她曾表示,她的初衷是 
  防止生活方式变坏和恢复以往公认的学术大师的文化影响。她把特权家庭成 
  员享受的奢侈生活与他们放弃研究学问的努力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她认为明 
                                                                     ③ 
  帝统治时期树立了通过注意教育而改善道德标准的榜样。这种主张的真诚性 
  也许是值得怀疑的。皇太后很可能想通过这个姿态,表示自己愿意迎合已经 
  建立起来的学术界,并证明自己对国家事务的影响植根于中国传统的价值 
  观。 
        安帝统治时期展开的关于礼仪体制问题的讨论,也许反映了当时争权的 
  各主要党派之间敌对的或不同的利益。已经制订的规矩是,大多数高官和州 
  牧既不必,也不准去按传统服三年丁忧。因此这个做法在其他各界已经快要 
  不实行了。公元116年,邓太后决定应该让高官们在服丧期间按照习惯离职, 
  作为改进道德标准的手段。她得到以正直知名于世的刘恺的支持;刘恺自107 
  年任太常,112年晋升为司空。 
        当时有人认为,指望州牧及郡守遵守这项规定是不实际的,刘恺反对这 
  种观点,他认为高级官员应该把遵守这种规定当做职责范围的一部分,以便 
                                                                                  ① 
  树立一种模范行为的榜样。由于这一主张,皇太后能够进行改革了。这实际 
  上是国家高级官员第一次实行服丧期间离职三年的规定。 
        但是,改革的寿命并不长。121年尚书令对这种规定提出质疑,他举出 
  光武帝曾废除这种规定,因此应恪守此成例。这种观点受到已被刘恺举荐为 
  官的陈忠(陈宠之子)的反对。他指出,这项制度从王朝立国一开始就在其 
  身份不低于萧何的人物的指导下产生了。光武帝废除它的原因在于当时政局 
  不够稳定,需要把行政管理简化到最低限度。他论证说,有一切理由把离职 
  服丧三年的规定作为汉帝国文化传统与政治传统的一部分保留下来。然而, 
  宦官们却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这种做法要重新安排人,非常不方便。结果, 
                                                                           ② 
  高官们从121年起不必服丧,或者说取消了他们的这种权利。154年高官们 
  在服丧期间又再次必须离职,两年以后,这项规定扩大到较低一级官员;159 
  年高级官员又暂停执行这项规定。③ 
        快到和帝统治末期及以后,又出现了减少宫廷的奢侈性消费的几次尝 

① 即“永平”,明帝的年号,公元57—75 年。 
② 《后汉书》卷三二,第1125 页;《后汉书》卷七九,第2546 页;《资治通鉴》卷四一,第1567 页注明 

这个奏折产生于公元106 年。 
③ 《后汉书》卷十,第428 页。 
① 《后汉书》卷五,第226 页;《后汉书》卷三九,第1307 页。 
② 《后汉书》卷五,第234 页;《后汉书》卷四六,第1560—1561 页。 
③  《后汉书》卷五,第234 页;《后汉书》卷七,第299、302、304 页;《后汉书》卷四六,第1560—1561 

页。 

… Page 196…

  试。通过快递手段从南方诸州为宫廷供应特定品种的新鲜水果当时已经形成 
  惯例,许多被迫执行这一艰巨任务的人死于途中。当皇帝得知这项工作十分 
                                                    ④ 
  艰苦时,便下令不再运送水果(103年)。公元106年,当局下令减少供应 
  朝廷宴会的异域珍馐,以便减少办事机构承担的费用。同一年还取消了鱼龙 
                  ① 
  曼延百戏等。次年,为了补足禁卫军中一支部队的缺额,黄门的吹鼓手的编 
  制被削小。饲养马匹的饲料,除实际用于宫室车马之外,均减少一半。皇宫 
  办事机构制造的非宗庙和陵墓所需的商品都停止生产。② 
        上述裁减的部分原因是认识到了民众的困难。在永初时期 (107—113 
  年)的初年,持续的干旱和洪水导致许多地区成灾。108年任御史中丞的范 
  準抓住机会上奏,强调节俭的必要。他认为,制造或者消费那些浪费的、或 
  者对朝廷工作的运转非必须的物品的官方机构,如那些负责皇帝餐桌的菜肴 
  或者制造工艺品和各种设备的机构,应该作出节约措施。他还提出政府应该 
  遵循公元前92年的先例,组织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来检查各州灾情的事实 
                ③ 
  及其原因;他还为救灾提出了几项进一步的积极措施。范準的意见被采纳 
  了,某些商品被散及贫民。他本人奉命到帝国的东北地区巡视,他在那里建 
  立了公共的谷仓并成功地提出了一些当地所需要的救灾措施。④ 
        公元109年下诏采用的一项节约措施可能是由于皇太后的发怒。她已经 
  感到身体不适,在为她祈祷的祝辞中有被认为是王朝命运要有所改变的话。 
  皇太后得知以后愤怒地采取步骤,以防止发生这些不祥之事。另外,她砍掉 
  了一年一度为完成警卫任务的士兵举办的送别宴会和会上的音乐表演。与此 
  同时,还把参加“大傩逐疫”活动借以驱除流行病的120名“侲子”减少了 
  一半。在第二年(110年),实行的节约措施按等级递减官员的俸禄。① 
        恰在这个时刻,关于汉代政府为了保持对帝国西北地区的控制而花费这 
  么大的资源是否值得的问题被提了出来。羌族的部落已经给中国这个地区汉 
  人住地的安全带来了严重麻烦。为了保护这些移民区,已经提供了相当多的 
  经费用于供给、运输和人力。公元110年任谒者的庞参(135—136年升任太 
  尉)建议,对政府说来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减少费用,全部从凉州撤出,把不 
  能在西北养活自己的全部居民迁往畿辅。他相信,这样的迁移将会更加有效 
  地集中中国人的力量,以便加强边防。 
        庞参的建议遭到虞诩的反对,虞诩当时是太尉李脩属下的郎。虞诩认为, 
  不能仅仅由于保持当地的政权需要一定的经费而放弃前代皇帝留下的由汉朝 
  廷控制的土地。没有西北地区的安全,前汉京畿一带,包括皇室陵墓的遗址, 
  都将失去屏障。最后他指出,凉州当地的居民长期以来对汉帝国怀有好感; 

④ 《后汉书》卷四,第194 页;《资治通鉴》卷四八,第1559 页定此事发生于103 年。 
① 《后汉书》卷五,第205 页;《后汉书》卷十,第422 页;《资治通鉴》卷四九,第1564—1565 页。接 

待活动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公元前125— 公元23 年的早期阶段,附鲁惟一的导言》 (莱顿,1979), 
第201 页注744。 
② 《后汉书》卷五,第208 页。 
③ 《后汉书》卷三二,第1128 页。当时增产的措施,见《汉书》卷二四,第1138 页。斯旺《古代中国的 

粮食和货币》 (普林斯顿,1950),第184 页。 
④ 《后汉书》卷三二,第1127 页。 
① 《后汉书》卷十,第424 页;卜德:《古代中国的节日:公元前206— 公元220 年汉代的新年和其他节 

日礼仪》(普林斯顿,1975),第75—76 页;《后汉书》卷五,第214 页。 

… Page 197…

  汉朝如果放弃他们居住的土地,让他们迁居,将会难以抗拒他们的敌意。                   ② 
       尽管这种论点暂时地足以压倒庞参的劝谏,但问题在119年还是再一次 
  提了出来。当时匈奴正试图向西域诸国施加影响。他们已经杀掉一部分住在 
  敦煌的中国人,而且有些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围交通线上的王国,比如 
  鄯善,正在承受特别沉重的压力。他们请求帮助,一位汉族官员请求派一支 
  5000人的队伍攻打匈奴,结果只得到洛阳含糊的反应。一部分大臣建议关闭 
  玉门关,从而与西域断绝往来。当班勇被征求提意见时,他援引了历史上自 
  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至羌人反叛(公元89—104年)时期 
  汉人与西北地区的关系。羌人的反叛曾有效地割断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 
                                   ① 
  系,使西域各国受制于匈奴。他认为当时最不适合发动攻打匈奴的战役,因 
  为中国人对此根本没有准备。但是他认为,对象敦煌这些地方的中国人的居 
  民点应该小范围地和有效地增援,加强那里中国人的力量,以便牢牢地控制 
  交通路线。 
       当匈奴控制的吐鲁番(车师)和鄯善不可靠时,这样的措施是否能够确 
                    ② 
  保中国的安全,对于这个问题,班勇答复说,正象州牧能够维护中国内部的 
  法律和秩序那样,他也能够尽其所能防止入侵。他主张通过设立官职以确保 
  对西域各国的控制,否则,西域各国会落到匈奴手里;因为在那种情况下, 
  在其南面的中国城市就会处于危险之中。不用大规模地投入资源,只要仔细 
  挑选戍屯校尉就足以保持西域各国对汉朝的忠诚。如果西域各国要求中国供 
  给食物,这个要求不能拒绝,拒绝了就会导致他们采用暴力袭击。 
       班勇的意见被接受了,在敦煌设置了一支戍军。第二年(公元120年), 
  汉朝廷与居住在鄯善和吐鲁番迤西一带的诸民族建立了联系。皇帝接待了一 
  批音乐家、巫师、吞火者及其他各种艺人,数量达1000人之多,他们声称来 
  自地中海的罗马世界,但实际上多半来自缅甸。③ 
       有几个事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