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康生秘闻 >

第2章

康生秘闻-第2章

小说: 康生秘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年夏天,张耘和好友孟超、李宇超一起回山东诸城探亲。他是以当时最时髦的国民党左派身份,出现在父老乡亲
面前的,他走起路来,昂首阔步,神气十足。前来探望的,打听消息的,谋求出路的,络绎不绝。张耘为此而感慨万分。
一年前,被赶出家门。那时,他简直陷于“虎落平阳被犬欺,凤凰落魄不如鸡”的处境,谁都看不起他。哪知时来运转,
一进上海大学,便找到了出路。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他父亲也改变了态度。一年多的时间,儿子便有之么大的出息,虽然还没有爬上显赫的地位,但已算出类拔萃了。
这次回来,尽管不是光宗耀祖,扬名显亲,毕竟也替张家增添了光彩。儿子过去的一切不良品行,顿时都烟消云散了。
张发祥笑逐颜开,热情地款待张耘,有这样的好儿子,他感到自豪。
    一向死气沉沉的张家,这时突然热闹起来。亲友们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专程登门拜访。“三岁看老!”亲友们奉
承说:“张旺小时候,我就看他有出息。多聪明的孩子,一目十行,过目成育,在咱们这方圆几十里内,你能挑出第二
个吗?”亲友们的一片赞扬声,令张耘踌躇满志,得意万分。他在家住了一段日子后,便返回上海了。
    一九二六年十月二十三日深夜,酝酿已久的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终于爆发了。担任上海大学中共特支委员会书
记的张耘,积极组织上海大学的学生,参加了这次武装起义。
    第一章初试锋芒 2
    其后,于一九二七年二月和三月,张耘又参加了上海工人的第二、第三次武装起义,这时,他已担任中共沪东区区
委书记。在充满激情的工人运动的巨大浪潮推动下,血气方刚的张耘,双眸放射出闪闪光芒,他似乎从未来的中国的光
明之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将来的天下是属于工人阶级的。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又是领导者,名誉、地位和权势,自
然不在话下了。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年的四月十二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突然与中共翻了脸。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在
突如其来的袭击之下,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在这严峻的日子里,革命阵营内部也发生了分化:有跪在敌人面前屈膝投降的;有夹着尾巴落芒而逃的;有踏着烈
士血迹继续顽强战斗的。当然,也还有玩弄权术的投机者,他们总是在伺机窥测,以求一逞。
    权术,在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因应了统治阶层内部权力斗争的需要,长期存在着,并不断有所发展。它既是
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者,可以一步登天;反之,弄巧成拙者,则会招来身败名裂之祸。
    熟悉中国历史的张耘,对盛行封建社会的权术,深感兴趣,而且他还将现代的“生意经”、“赌傅经”与之揉合到
了一起。在他看来,眼下搞的政治投机,就是一种权术的支用,它虽不是现钱交易,却有可能在将来为他赢得权力和地
位。目前需要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机应变,看准机会下“注”。
    一九二八年六月,中共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对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瞿秋白的左倾冒
险主义错误,都做了批评,最后更换了中央领导,选举工人出身的向忠发为党中央总书记。
    机灵的张耘一眼便可看出,向忠发这位书记,是聋子的耳朵——虚设,他缺才少德,没有文化,性格粗暴,处理问
题鲁莽,在他身上下功夫,那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党的实权是在李立三手里,在李立三身上下功夫,投点“资”,
准能名利双收。
    正是这时,在一次党的会议上,中共上海沪东区委书记何孟雄激动地说:“我认为李立三同志,担任领导工作这段
时间,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很多人作了无谓的牺牲,令人很痛心,再也不应该这样蛮干下去了。”
    张耘参加了这次会议,他看准这个火候,作了针锋相对的发言:“李立三同志是正确的。”他拍着胸脯,气势汹汹
地指责批评李立三路线的人说:“谁反对李立三同志,谁就是反党,李立三同志是我们的好领导,我坚决拥护李立三同
志制定的路线。”顷刻间,他得到了李立三的赏识。李立三没有辜负张耘的一番苦心,很快地把他由江苏省委组织部调
到中央组织部任秘书长。
    然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一九三O 年九月二十四至二十八日,瞿秋白和周恩来受共产国际委托,召开了党的三
中全会。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决议,李立三的左倾错误路线遭到了批评。
    张耕瞠目结舌,吓出一身冷汗。好险呀!政治舞台,也和赌场一样,一“注”押错,就会输个精光。必须当机立断,
马上刹车,再不转弯子,就会成为李立三的殉葬品。想到这,他一反常态。“我早就看出李立三这一套,是左倾冒险主
义的东西;在领导作风上,他唯我独尊,夜郎自大在,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他翻脸不认人,严厉地斥责李立三说:
“你领导这一年多,使中国革命受到了多么大的损失,让人多么痛心,自己没有那个能力,还坐在指挥台上称王称霸。”
他冷讽热嘲地说:“没有那个金刚钻,就别揽那个瓷器活!”
    张耘这反戈一击,很奏效,不便保住了自己的地位,更被候补选为中共中央审查委员。“原来是一场虚惊。”心里
暗暗高兴,这次所以能够化险为夷,就是因为根据“风向”及时转了“舵”,今后要好好地运用这一诀窍。
    李立三下台了,今后谁又是掌握中央大权的铁腕式人物呢?向忠发虽然名义上仍是总书记,但他是死狗扶不上墙的
窝囊废。他看准了王明是未来中央的实权派。
    王明,原名陈绍禹。他早在一九二五年赴莫斯科学习时,就受到中山大学副校长米夫的赏识,被委任为学生支部局
副书记。书记则是一位苏联人。
    王明的为人,狂妄自大,夸夸其谈,野心勃勃。他认为莫斯科远离祖国,万里迢迢,鞭长莫及。在这块天地里,是
苏联当局说一不二。于是,他百般奉承米夫。他的领袖欲望,驱使他想关起门来做皇帝,培植自己的一股子势力。他笼
络一帮人马,组织了“二十八个半”小集团。
    一九二八年夏,中共在莫斯科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之际,党的领导人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会谈。
每次会谈都由王明担任翻译。善于钻营的王明,在很短时间内,便掌握了中共的一些内幕。他更加得意忘形了。他把那
些未曾在苏联留学过的领导人,看成是“土包子”,自视高人一等,是有资格担任中央领导的党的精华。
    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后,瞿秋白留在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他是书香门地出身,颇有文化修
养,待人和气,不端架子。他经常深入留苏学生中,关怀他们,听取意见,并在思想上帮助他们。
    中国留苏学生,对苏联当时搞的反托派斗争,耳闻目睹,身受其害。运动一来,刹那间,托派帽子满天飞,把好端
端的一所大学,变成了一个森严恐怖的世界。学生们将有关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瞿秋白。他同情学生们的遭遇,坦率
地向苏联当局提出意见。他没有想到,此举却得罪了苏联当局。
    当时的苏联和共产国际有一条划线的标准。谁无条件地拥护它们的反托派斗争,谁就是响当当的左派,谁不拥护它
们的反托派战争,谁就是右派。瞿秋白居然敢提意见,这自然是离经叛道了。也因此而失去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信任。
    这一情况,王明看得一清二楚。他心里像明镜似的;要想飞黄腾达。离开苏联和共产国际这个后台是寸步难行的;
哪个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惹不得到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加冕”,他的位置是朝夕不保的。因此,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去
巴结、讨好它们。
    此刻的王明,洋洋得意,一想到将来自己会成为叱咤风云、主宰乾坤的大人物,便腾云驾雾起来。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一九二九年夏,他被派遣回国。苏联和共产国际赋予他一个重要使命,即让他代替李立三,
挑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担。孤高自赏的王明,以“钦差大臣”身份,威风十足地回到了国内。
    王明回到国内之际,正是张耘在李立三身上下“注”之时。他立三也是个自命不凡的人,他根本就没把王明放在眼
里。以李立三马首是瞻的张耘,有一天约见王明,“中央决定让你到上海南洋烟厂担任支部书记,”张耘冷冷地说:
“你先在基层锻炼一个时期吧!”
    顿时,王明犹如触电一样,浑身肌肉收缩,额角上冒出虚汗。这太出乎他的意料了,领袖和一个基层单位的支部书
记,简直有天壤之别。前程似锦的美梦,刹那间化为乌有。自以为手持上方宝剑的王明,怎么也没想到会遭到这样的冷
遇。难道苏联和共产国际说话不灵了?但他很快冷静下来,胳膊拧不过大腿,暂时必须屈就一下。“李立三是反对苏联
和共产国际的,”他暗自咬牙切齿,这一剑之仇,迟早要报。君子报仇,三年不晚。俗话道:“小不忍则乱大谋。薛仁
贵挂帅前,还当过火头军,韩信还受过胯下之辱。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他自我安慰着。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精明的张耘,此时就没有看出王明的来头。因此,王明回国后,张耘曾积极参与了李立三接
连给王明的两个下马威。
    第一个下马威,是在一九三O 年三月十日。
    在这之前的一月份,于上海闸北地区,党召开了一次秘密集会。会议正在进行时,几名荷枪实弹的警察、特务突然
闯了进来。王明被捕了。平时惯于唱高调的王明,在节骨眼上却成了一个胆小如鼠的怕死鬼,还没有给他上刑,便暴露
了自己的身份。幸亏党组织采取了果断措施,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王明也被营救出来。
    事后在讨论这次事件时,张耘慷慨激昂地说:“这种贪生怕死的人,应该给以严厉的处分。平时那么狂妄,在帮人
面前骨头又那么软!”最后,中央政治局以丧失警惕为名,给予王明以警告处分。
    第二个下马威,发生在一九三O 年七月。
    在一次党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的会议上,早已憋着一肚子火的王明,终于忍不住了:“李立三的所作所为是左的一套,
是错误的,他给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他还那么自负、专横,这样下去,中国革命就有被葬送的危险。”
    早已决心在李立三身上押“注”的张耘,认为这正是为自己捞取利益的好时机。“反李立三就是反党,”李耘说:
“应该给王明这个反党分子应有的处分。”在他的建议下,王明被戴上了“右倾”、“小团体活动”的帽下,并受到留
党察看六个月的处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料到,不几个月,政治风云突然发生剧变。一九三O 年十月,共产国际东方部长
米夫大驾光临,亲自来指导中国革命。同年十一月十九日,中国中央又接到共产国际关于纠正李立三左倾错误的“十月
来信”。
    这个情势对王明来说,真是个天大的喜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