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18_旧五代史 >

第200章

18_旧五代史-第200章

小说: 18_旧五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牵艘允嗝苡「吨惺槊畔拢视惺抢甯囊病

  开运元年六月,敕依旧置枢密院,以宰臣桑维翰兼枢密使,从中书门下奏请也。

  周显德六年六月,命司徒平章事范质、礼部尚书平章事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

  梁开平元年四月,始置建昌院,以博王友文判院事,以太祖在籓时,四镇所管兵车赋税、诸色课利,按旧簿籍而主之。其年五月,中书门下奏请以判建昌院事为建昌宫使,仍以东京太祖潜龙旧宅为宫也。二年二月,以侍中案:原本有阙文,据《五代会要》,以侍中韩建判建昌宫事。判建昌宫事。至十月,以尚书兵部侍郎李皎为建昌宫副使。三年九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薛贻矩兼延资库使,判建昌宫事。至四年十二月,以李振为建昌宫副使。乾化二年五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于兢兼延资库使,判建昌宫事。其年六月,废建昌宫,以河南尹魏王张宗姡剖梗蔡煜陆鸸缺志闪ソú呦ぶ髦V梁筇仆馑哪甓拢岳舨可惺槔铉魑剖埂W院蠓掀涿畈恢谩

  后唐同光元年十一月,以左监门卫将军、判内侍省李绍宏兼内勾,凡天下钱谷簿书,悉委裁遣。自是州县供帐繁费,议者非之。又内勾之名,人以为不祥之言。二年正月,敕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凡关钱物,并委租庸使管辖,踵梁之旧制也。天成元年四月,诏废租庸院,依旧为盐铁、户部、度支三司,委宰臣一人专判。长兴元年八月,以许州节度张延朗行工部尚书,充三司使,班在宣徽使之下。三司置使,自延朗始也。唐朝已来,户部、度支掌泉货,盐铁时置使名,户部、度支则尚书省本司郎中、侍郎判其事。天宝中,杨慎矜、王鉷、杨国忠继以聚货之术,媚上受宠,然皆守户部、度支本官,别带使额,亦无所改作。下及刘晏、第五琦亦如旧制。自后亦以宰臣各判一司,不置使额。乾符后,天下兵兴,随处置租庸使以主调发,兵罢则停。梁时乃置租庸使,专天下泉货。庄宗中兴,秉政者不娴典故,踵梁朝故事,复置租庸使,以魏博故吏孔谦专使务。敛怨于天下,斫丧王室者,实租庸之弊故也。洎明宗嗣位,思革其弊,未及下车,乃诏削除使名,但命重臣一人判其事,曰判三司。至是,延朗自许州入再掌国计,白于枢密使,请置三司名。宣下中书议其事。宰臣以旧制覆奏,授延朗特进、行工部尚书,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兼判户部、度支事,从旧制也。明宗不从,竟以三司使为名焉。

  梁开平三年正月,改思政殿为金銮殿,至乾化元年五月,置大学士一员,始命崇政院使敬翔为之。前朝因金峦坡以为门名,与翰林院相接,故为学士者称「金峦」焉。梁氏因之以为殿名,仍改「峦」为「銮」,从美名也。大学士与三馆大学士同。《青箱杂记》:梁祖都汴,庶事草创,贞明中,始于今右长庆门东北,创小屋数十间为三馆,湫隘尤甚。又周庐徼道咸出其间,卫士驺卒朝夕喧杂,每受诏撰述,皆移他所。

  后唐天成元年五月,敕翰林学士、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冯道,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赵凤,俱以本官充端明殿学士,非旧号也。时明宗登位,每四方书奏,多令枢密使安重诲读之,不晓文义,于是孔循献议,始置端明殿学士之名,命道等为之。二年正月,敕:「端明殿学士宜令班在翰林学士上,今后如有转改,仍只于翰林学士内选任。」初置端明殿学士,名目如三馆之例,职在官下。赵凤转侍郎,遣人讽任圜移职在官上,至今为例。《职官分纪》:晋天福五年,废端明殿学士,开运元年,桑维翰为枢密使,复奏置学士。

  同光元年四月,置护銮书制学士,以尚书仓部员外郎赵凤为之。时庄宗初建号,故特立此名,非故事也。八月,赐翰林学士承旨、户部尚书卢质论思匡佐功臣,亦非常例也。

  天成三年八月,敕:「掌纶之任,擢才以居,或自初命而升,或自显秩而授,盖重厥职,靡系其官,虽事分皆同,而行缀或异,诚由往日未有定规,议官位则上下不恆,论职次则后先未当,宜行显命,以正近班。今后翰林学士入院,并以先后为定,惟承旨一员,出自朕意,不计官资先后,在学士之上,仍编入《翰林志》。」其年十一月,敕:「新除翰林学士张昭远,早践纶闱,久司史笔,曾居宪府,累陟贰卿,今既擢在禁林,所宜别宣班序,其立位宜次崔棁。」《宋史·张昭传》:晋天福二年,宰相桑维翰荐昭为翰林学士。内署故事,以先后入为次,不系官序,特诏昭立位次承旨崔棁。据《宋史》则此敕当在晋天福中,是书系于唐天成三年后,疑原本有脱误。

  晋开运元年六月,敕:「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旧分为两制,各置六员,偶自近年,权停内署,况司诏命,必在深严,将使从宜,却仍旧贯,宜复置翰林学士院。」

  周显德五年十一月,诏曰:「翰林学士职系禁庭,地居亲近,与班行而既异,在朝请以宜殊。起今后当直下直学士,并宜令逐日起居,其当直学士,仍赴晚朝。」旧制,翰林院学士与常参官五日一度起居,时世宗欲令朝夕谒见,访以时事,故有是诏。

  ──右内职

  后唐天成三年五月,诏曰:「开府仪同三司,阶之极;太师,官之极;封王,爵之极;上柱国,勋之极。近代已来,文臣官阶稍高,便授柱国,岁月未深,便转上柱国;武资不计何人,初官便授上柱国。官爵非无次第,阶勋备有等差,宜自此时,重修旧制。今后凡是加勋,先自武骑尉,经十二转方授上柱国,永作成规,不令逾越。」虽有是命,竟不革前例。

  右勋格

  后唐清泰二年秋九月庚申,尚书考功上言:「今年五月,翰林学士程逊所上封事内,请自宰相百执事、外镇节度使、刺史,应系公事官,逐年书考,较其优劣。遂检寻《唐书》、《六典》、《会要》考课,令书考第。」从之。时议者曰:「考绩之法,唐尧、三代旧制。西汉以刺史六条察郡守,五曹尚书综庶绩,法尤精察,吏有检绳。汉末乱离,旧章弛废。魏武于军中权制品第,议吏清浊,用人按吏,顿爽前规。隋、唐已来,始著于令。汉代郡守,入为三公,魏、晋之后,政在中书,左右仆射知政事,午前视禁中,午后视省中,三台百职,无不统摄。以是论之,宰辅凭何较考?自天宝末,权置使务已后,庶事因循,尚书诸司,渐致有名无实,废坠已久,未知凭何督责。」程逊所上,亦未详本源,其时所司虽有举明,大都诸官亦无考较之事。

  右较考

  梁开平元年四月,诏:「开封府司录参军及六曹掾属,宜各置一员,两畿赤县,置令、簿、尉各一员。」二年十月,省诸道州府六曹掾属,只留户曹一员,通判六曹。

  后唐同光元年十一月,中书门下奏;「诸寺监各请只置大卿监、祭酒、司业各一员,博士两员,其余官属并请权停。惟太常寺事关大礼,大理寺事关刑法,除太常博士外,许更置丞一员。其王府及东宫官属、司天五官正、奉御之类,凡不急司存,并请未议除授。其诸司郎中、员外郎,应有双曹处,且署一员,左右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起居郎、起居舍人、补阙、拾遣,各置一半。三院侍御史仍委御史中丞条理申奏,即日停罢。朝官仍各录名氏,具罢任月日,留在中书,候见任官满二十五个月,并据资品却与除官。」从之。

  周显德五年十二月,诏:「两京五府少尹、司录参军,先各置两员,起今后只置一员,六曹判司内只置户曹、法曹各一员,其余及诸州支使、两蕃判官并省。」

  右增减

  梁开平元年五月,改御食使为司膳使,以小马坊使为天骥使,文思院使为乾文院使,同和院使为仪鸾院使。其年又改城门郎为门局郎,避庙讳也。唐同光元年十一月,依旧为城门郎。

  后唐天成元年十一月,诏曰:「雄武军节度使官衔内,宜兼押蕃落使。」《职官分纪》:长兴元年,分飞龙院为左右院,以小马坊为右飞龙院。二年七月,诏曰:「顷因本朝亲王遥领方镇,其在镇者,遂云副大使知节度事,但年代已深,相沿未改。今天下侯伯并正节旄,惟东、西两川未落'副大使'字,宜令今后只言节度使。」

  晋天福五年四月丙午,诏曰:「承旨者,承时君之旨,非近侍重臣,无以禀朕命、宣予言。是以大朝会宰臣承旨,草制诏学士承旨,若无区别,何表等威?除翰林承旨外,殿前承旨宜改为殿直,密院承旨宜改为承宣,御史台、三司、阁门、客省所有承旨,并令别定其名。」

  周广顺二年十二月,诏改左右威卫复为屯卫,避御名也。

  ──右改制

  后唐同光二年三月,中书门下奏:「纠辖之任,时谓外台,宰字之官,古称列爵,如非朝命,是废国章。近日诸道多是各列官衔,便指州县,请朝廷之正授,树籓镇之私恩,颇乱规程,宜加条制。自今后大镇节度使,管三州已上者,每年许奏管内官三人;如管三州以下者,许奏管内官二人。仍须有课绩尤异,方得上闻。若止于检慎无瑕,科征及限,是守常道,只得书考旌嘉,不得特有荐奏。其防御使每年只许奏一人,若无尤异,不得奏荐。刺史无奏荐之例,不得辄乱规程。」其年八月,中书奏:「伪庭之时,诸籓参佐,皆从除授。自今后诸道除节度副使、两使判官除授外,其余职员并诸州军事判官,各任本处奏辟,其军事判官仍不在奏官之限。所冀招延之礼,皆合于前规;简辟之间,无闻于滥举。」从之。

  长兴二年十一月,诏曰:「阙员有限,人数常多,须以高低,定其等级,起今后两使判官罢任后,宜一年外与比拟;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判官等,二年外与比拟;推巡、防御团练推官、军事判官等,并三年后与比拟。仍每遇除授,量与改转官资,或阶勋,或职资。其有殊常勤绩者,别议优升。若有文学智术超迈群伦,或为众所称,或良知迥举、察验的实者,不拘年月之限。」

  清泰二年八月,中书门下上言:「前大卿监、五品升朝官、西班将军,皆在任许满二十五月,如冲替已经二十月,即别任用。少卿监,旧例三任四任方入大卿监,五品三任四任方入少卿监,今后并只三任,逐任须月限满,无殿责者便入此官。西班将军,罢任一年许求官,旧例三任四任方入大将军,今只以三任为限,三任大将军方入上将军,并须逐任满月限,无殿责,或曾任金吾将军、街使、籓镇刺史,特敕并不拘此例。诸道除两使判官外,书记已下任自辟请。应朝官除外任,罢任后一年方许陈乞。诸道宾席未曾升朝者,若官兼三院御史,即除中下县令;兼大夫、中丞、秘书少监、郎中、员外郎与清资。初任升朝官,检校官至尚书、常侍、秘书监、庶子,升朝便与少卿监。诸州防御、团练判、推官,并请本州奏辟,中书不更除授。应出选门官带三院御史供奉里行及省衔,罢任后周年,许陈乞。诸州别驾,不除令录,仍守本官月限,得替后一年,许陈乞。长史、司马,因摄奏正,未有官者送名。」从之。

  三年五月乙未,诏曰:「近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